学术投稿

结直肠癌合并息肉82例临床诊治疗效观察

覃小雄;卜炳光

关键词:结直肠癌, 结直肠息肉, 切除
摘要: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同时合并息肉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82例结直肠癌合并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结直肠癌合并息肉者发生率高达17.01%(82∕482),息肉术前确诊率低(22%),在切除结直肠癌同时一期处理息肉者56例(68.29%),术后二期处理息肉者26例(31.7%).68例获得随访,期中一期处理息肉者52例中术后息肉复发4例,恶变1例(1.92%),二期处理息肉者16例中,13例息肉明显增大、增多,其中恶变2例(12.5%),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 结论 息肉在结直肠癌中漏诊率高,并有明显的恶变倾向.因此,应尽可能术前明确诊断,力争在根治结直肠癌的同时处理息肉.术中仔细探查与肠镜结合,可明确息肉诊断提高切除率.术后加强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息肉.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一次性切开挂线治疗小儿肛瘘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一次性切开挂线治疗小儿肛瘘的手术方式. 方法 对采用一次性切开挂线治疗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儿全部一次性治愈,随访6月至2年,无复发.结论 一次性切开挂线治疗小儿肛瘘手术方式操作简单,疗效好.

    作者:曹蓉;张大景;高啟泰;张明道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老年性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治疗临床分析(附20例报告)

    目的 探讨75岁以上高龄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特点及保肛手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 75 岁以上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07例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182例(89%)属经腹根治性切除术 ,25例行结肠造口术.总切除率为 96.1%.28例患者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占13.5%.手术死亡病例4例.3年生存率:miles术者为68%,Dixon术者为6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对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应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低位直肠癌患者肿瘤下缘距肛直环1.5cm、肿瘤为高、中分化,术前指诊肿瘤可推动,肿瘤侵犯肠壁不到1周者可行保肛手术.

    作者:张克忠;张积书;王艺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外源性感染致肛旁脓肿的临床治疗探讨

    目的 探讨肛旁脓肿致病原因和手术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过去10年的17例肛旁脓肿采用选择性切口排脓、彻底清理脓腔和全层缝合创面方法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一次性愈合9例,切口轻度裂开6例,重度裂开2例.裂开的患者经过换药很快痊愈.治疗时间短10 d,长22 d,平均疗程13 d.结论 正确认识并理解肛旁脓肿的概念以及采用选择性切口排脓手术治疗肛旁脓肿的有效性以及此手术治疗的优越性和合理性.

    作者:罗碧华;乔峰妮;彭国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双吻合器技术在87例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双吻合器技术在低位直肠癌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999年6月至2007年6月采用双吻合器技术治疗的8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全组术中直肠闭合切割和直肠-乙状结肠吻合过程均顺利.术后发生吻合口漏5例(5.7%),吻合口出血2例(2.3%),伤口感染3例(3.4%),吻合口狭窄4例(4.6% ),无手术死亡.结论 双吻合器技术应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余剑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生物蛋白胶二期封堵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生物蛋白胶二期封堵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6年5月至2007年12月,采用生物蛋白胶二期封堵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12例临床病例.结果 术后超过半年随访,12例无复发.结论 生物蛋白胶二期封堵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有较好的效果,能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减轻术后换药疼痛,为高位肛周脓肿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赵英武;杨中权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PPH治疗急性嵌顿环形混合痔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结合血栓取出术治疗急性嵌顿性环状混合痔的临床价值及手术方法.方法 应用痔环切吻合器对38例急性嵌顿环形混合痔切除术结合血栓取出术治疗,对术后疗效及并发症跟踪随访,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38例全部治愈,平均手术时间17 min,术后脱出肛门外的痔核全部回缩,平均住院时间4 d,术后疼痛35例(92.1%),尿潴留15例(39.5%).平均随访16周,无复发,无大出血、感染、肛门狭窄及大便失禁.结论 PPH治疗急性嵌顿环形混合痔安全有效,手术及住院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

    作者:覃小雄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中国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会阴部原位人工肛门重建的回顾

    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一直是直肠癌治疗中的难点.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特点是低位直肠癌和年轻患者多见.低位直肠癌患者无法实现保肛.手术后腹部永久性肠造口给患者生活和社交带来的不便以及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作者:梁小波;刘海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结肠脂肪瘤2例诊断与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结肠脂肪瘤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我院2003~2008年收治的2例结肠脂肪瘤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和治疗经过,结合有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者术前均未明确诊断,均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结肠脂肪瘤,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至6年,未见复发.结论 CT、肠镜检查是结肠脂肪瘤诊断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误诊率高.对有症状者应行手术治疗.

    作者:陈利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PPH治疗混合痔123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PPH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方法 单纯采用PPH治疗以Ⅲ~Ⅳ期内痔为主的混合痔.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5.2 min.术后1 d疼痛发生率22.8%,术后尿潴留8.9%,术后大便带血20.32%,术后水肿15.5%,无感染及复发.结论 PPH治疗Ⅲ~Ⅳ期混合痔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是治疗混合痔的理想方法.

    作者:谢睿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老年结肠癌合并肠梗阻外科治疗分析(附73例报告)

    目的 探讨老年结肠癌性梗阻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73例老年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的外科诊治资料.结果 73例均经手术治疗,痊愈71例,死亡2例(2.7%),一期切除肿瘤67例(91.8%).术后出现并发症22例(30.1%).结论 必要的术前准备、对术后并发症的积极防治、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是提高老年结肠癌性肠梗阻患者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老年结肠癌并肠梗阻采用一期切除吻合是可行的.

    作者:余剑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肛管直肠异物取出术5例

    我院肛肠科门诊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收治肛管直肠异物(嵌顿)5例患者,全部在门诊取出痊愈.1 临床资料嵌顿物为鱼刺(黏膜内)2例、火腿(肠腔内)1例、打火机(肠腔内)1例、鸡骨头(黏膜内)1例,年龄23~48岁,男4例,女1例.

    作者:刘利华;彭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小剂量骶管麻醉加亚甲蓝注射在痔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小剂量骶管麻醉加亚甲蓝术后注射在开放式痔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Ⅲ、Ⅳ度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采用小剂量骶管麻醉,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骶管麻醉,两组术后均应用复方亚甲蓝作为长效止痛剂行创面注射.结果 1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满意度高,无因并发症再次入院者.结论 小剂量量骶管麻醉开放式痔切除术安全高效可行.

    作者:于洋;钟和英;夏敬明;徐兵;张树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硅胶管疗法治疗新生儿先天性肛门闭锁12例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肛闭锁,采用硅胶管代肛门直肠支架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2008年11月2009年2月采用硅胶管肛门形成术治疗肛门闭锁12例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术后30 d 随访:9例症状消失,排便正常;2例症状消失,排便基本正常,偶有大便失禁;1例症状消失,但大便失禁.结论 新生儿先天性肛门闭锁一旦确诊尽早行肛门形成手术,肛管内置硅胶管支架作用,可促进肛管创面愈合,通过胶管压迫创面使直肠壁组织粘连,可以促进组织生长修复,促使直肠伴有会阴或泌尿系瘘口的闭合.所以,我们认为治疗肛门闭锁不论是低中高位都先采用这种手术方法 ,其操作简单,创面损伤少,织组生长修复快,护理方便,治愈成功率高.

    作者:黄恒良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TME原则下保肛手术治疗低位直肠癌2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及适应症.方法 对2004~2008年24例低位直肠癌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下施行保肛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4例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下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患者均一期愈合,近期无并发症及局部复发,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术后对性功能和泌尿功能的影响较小.结论 对低位直肠癌患者应根据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结合Dukes分期及病理分化程度,在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下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能有效降低局部复发率,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柳逸斌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T3期中低位直肠癌同步放化疗后行保肛手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术前同步放化疗对T3期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65例T3期中低位直肠癌临床资料.术前同步放化疗采用常规分割放疗联合化疗方法 ,放射总剂量为50Gy,每次2 Gy,每周5次.放疗第一周和第五周进行全身化疗,应用5-氟脲嘧啶联合甲酰四氢亚叶酸,每日静脉滴注一次,连续5 d.放化疗结束后4~6周行TME切除加保肛手术.结果 65例T3期中低位直肠癌经术前同步放化疗后,27例采用前切除吻合器吻合法,38例采用套入式结肠直肠黏膜吻合术.术前同步放化疗后,有53例(53/65, 81.5%)直肠病灶有不同程度缩小.12例(12/65, 18.5%)病灶大小无显著变化,同步放化疗前后病灶缩小者所占比例与病灶无变化者有显著性差异(χ2=51.7231, P<0.01).65例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吻合口漏2例(2/65, 3.1%),切口感染1例(1/65, 1.5%).随访时间平均为32个月.局部复发3例(3/65, 4.6%),肺转移1例(1/65,1.5%),肝转移3例(3/65, 4.6%).3年无病生存率为72.7%.结论 对T3期中低位直肠癌行术前同步放化疗可降低保肛术后局部复发率,有助于提高患者术后无病生存率.

    作者:于波;金伟森;李世拥;梁振家;苑树俊;白雪;左富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散发性结直肠癌APC、K-ras、p53、MMR基因突变检测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中APC、K-ras、p53、MMR基因突变模式.方法 应用酚/氯仿法提取48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相应正常黏膜组织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和DNA测序等方法检测APC基因第l5外显子突变密集区(mutation cluster region,MCR)区段、K-ras 、p53和MMR基因的突变.结果 hMLH1未发生突变, APC、K-ras、p53基因和hMSH2的突变率分别为37.5 %(18/48)、43.8 %(21/48)、35.4% (17/48)和4.2%(2/48).APC、K-ras、p53或hMSH2基因突变率高达91.7% (44/48).APC、K-ras,p53基因均发生突变的发生率为4.2%(2/48).结论 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并不完全遵循由正常结直肠黏膜上皮细胞向腺瘤和侵袭性癌转化的过程,可能存在其他结直肠癌发病机制.

    作者:徐艳松;唐卫中;高枫;龙陈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肠道菌群与正常人群的比较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手术前后肠道菌群与正常人群菌群差异.方法 结直肠癌手术病理证实患者15例按术前术后分组,对照组为正常人群15例.晨起排便,37℃培养,分别对各菌株进行鉴定,按平板活菌计数法计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与术前、术后组比较:术前、术后组大肠杆菌显著增加;双岐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显著减少.术前组与术后组比较:术后组大肠杆菌显著增加,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显著减少.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即存在大肠杆菌显著增加,双歧杆菌减少,术后更加明显.加强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易位的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能对结直肠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包维民;王昆华;唐映梅;龚昆梅;钟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单克隆抗体治疗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进展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08年卫生部肿瘤防止办公室发布的2006年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数据和十大恶性中路发病率新排序,结直肠癌位列第4位.

    作者:吴德庆;陈利生;曹云飞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顺行结肠灌洗在急症结肠一期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顺行结肠灌洗在急症结肠一期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科对64例左半结肠急性梗阻与损伤破裂的患者行术中双管封闭式顺行结肠灌洗及一期切除吻合术.结果 全组手术均顺利,60例切口一期愈合,4例切口感染,经换药处理后愈合,无吻合口漏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 本法能提高急症结肠一期切除吻合术的安全性,方便可行,是术中肠道准备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卢福明;赵忠新;李凯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人工肛门括约肌的研究进展

    大便失禁(Fecal Incontinence)是指肛门括约肌不同程度上失去对粪便及气体排出的控制能力.美国的一项大规模调查显示普通人群中高达7.1%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大便失禁[1].

    作者:林宏城;苏丹;康亮;任东林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主管:广西卫生厅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