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肛门环缩术应用于肛门括约肌修补的临床疗效

王俊江;冯勇;刘恩卿

关键词:肛门环缩术, 肛门失禁, 括约肌, 弹性胶管, 保护性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肛门环缩术应用于括约肌修补术,治疗肛门失禁以保护肛门功能及术后肛门功能问题.方法 对4例肛门完全失禁患者采用括约肌修补术及弹性胶管植入括约肌浅面.术后6个月行直肠肛管向量测压无明显异常后取出弹性胶管,选择4例肛门功能正常人作为对照研究.结果 中位随访12个月,植入弹性胶管术后主观Wexner评分及客观直肠肛管向量测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肛门环缩术应用于肛门完全失禁患者的括约肌修补术后以保护肛门功能,可以达到令人比较满意的程度.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消痔灵注射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除钉合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消痔灵注射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除钉合术(PPH)中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PPH术中应用消痔灵注射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15~25 min,术后平均住院2~5 d,无肛门失禁、无术后大出血,无黏膜下坏死或脓肿形成等并发症.结论 在PPH中注射消痔灵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作者:方寒柳;何琳;谢景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结扎法在肛肠科的应用现状及展望

    结扎法是一种古老的方法,属于痔疾外治法之一,又名缠扎法.它是利用线的紧力,通过结扎,促使患部经络阻塞、气血不通,结扎上部的病变组织失去营养而致逐渐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作者:孙健;林晖;黄鸿翔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皮瓣转移肛门成形术治疗肛门狭窄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皮瓣成形术治疗肛门狭窄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2005年4月至2008年2月,采用肛门皮瓣转移肛门成形术治疗肛门狭窄10例临床病例.结果 10例手术中,4例采用V-Y皮瓣,3例采用房式滑行皮瓣,3例采用菱形皮瓣,术后能完全解除狭窄,明显改善排便困难症状.结论 肛门皮瓣转移成形术对肛门狭窄的局部解剖学狭窄及排便困难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杨中权;赵英武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PPH手术荷包缝合技术的临床探讨(附183例报告)

    目的 探讨适合PPH手术的荷包缝合技术.方法 对183例Ⅲ、Ⅳ度环状脱垂性内痔行PPH术,比较分析手术时间、术中下腹部疼痛、切除直肠黏膜宽度、吻合口部位、术中出血、痔核回缩、术后肛门疼痛、术后出血及住院时间.结果 对于Ⅲ度痔,改进荷包缝合后切除直肠黏膜宽度、完整度、痔核回缩明显优于改进前(P<0.05),手术时间、术中下腹疼痛、术中出血、术后疼痛、术后出血、住院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Ⅳ痔,双荷包缝合切除直肠黏膜宽度、黏膜环完整度、痔核回缩明显优于单荷包组(P<0.05),但术中出血、术中下腹部疼痛、术后肛门疼痛明显多于单荷包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单荷包组(P<0.05).结论 双荷包缝合与单荷包缝合各有利弊.对于Ⅲ度痔,取用单荷包缝合已达到治疗目的 ,但需掌握荷包缝合技巧.而对于Ⅳ度痔或合并直肠黏膜脱垂者,取用双荷包缝合更合适.

    作者:廖健南;邱磊;谢沛标;周爱华;廖一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腹膜外结肠造口术287例

    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标准术式是Miles(1908)首创的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此手术要求行永久性乙状结肠造口.良好的造口不仅有利于近期术后恢复,而且有利于远期生活质量的提高.然而传统的结肠造口方法控便功能差,造口并发症较多.1998年1月至2006年1月,我们在进行Miles手术时采用腹膜外结肠造口方式治疗287例低位直肠癌、肛管癌患者,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小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手术中应用电离子治疗机效果观察

    目的 研究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手术中应用电离子治疗机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手术中应用电离子手术治疗机代替手术刀,共治疗门诊混合痔病例268例.结果 治疗手术过程均顺利,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愈后瘢痕较小,硬结少,肛周皮肤平整,并发症少.无大出血、尿潴留及明显感染病例,肛门无狭窄及失禁.结论 改良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手术中应用电离子治疗机代替手术刀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张兆明;李世新;罗汉传;覃俊仕;郑逸川;黄敏;曾耀和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术后腹腔化疗并发症及其防治

    腹腔化疗(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IPC)是区域性化疗的一个重要措施,具有高选择性区域化疗特点,现已经广泛应用于结直肠癌术后辅助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一些并发症,本文就相关并发症及其防治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韩忠华;池畔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水灌肠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意义

    目的 了解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水灌肠在诊断结直肠癌中的意义.方法 对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水灌肠发现的17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现的17例均为中晚期患者,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定性、定位符合率为100%.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水灌肠对诊断结直肠癌有较高的价值,在某些病例中甚至优于经典的纤维内窥镜和气钡剂双重造影,可作为结直肠病变普查的一种检查手段.

    作者:龚宇龙;黄浩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挂线术治疗肛裂90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挂线术治疗肛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3年5月至2006年5月180例肛裂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术式对比观察,治疗组90例行肛裂挂线术,对照组90例行肛裂内括约肌切断术,术前术后处理相同,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治疗组恢复快治愈率高,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结论 挂线术是治疗肛裂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

    作者:胡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ER、PR和p53基因检测及DNA倍体分析对结直肠癌预后判断的意义

    目的 探讨ER、PR表达和p53基因检测及DNA倍体对结直肠癌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RBA 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流式细胞术对286例结直肠癌标本分别进行ER、PR表达和p53基因检测及DNA倍体分析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ER、PR表达和p53基因检测及DNA倍体分析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均有明显相关,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DNA二倍体、p53基因检测和ER、PR的表达水平越强其患者预后越好.结论 结直肠癌ER、PR表达和p53基因检测及DNA倍体分析有助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

    作者:罗琪;张送恩;张诗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黏膜间断纵行缝扎硬化剂注射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6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黏膜间断纵行缝扎硬化剂注射术式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直肠黏膜内脱垂经间断纵行缝扎硬化剂注射术治疗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60例术后6个月随访,痊愈70%,显效6.7%,有效3.3%,无效20%.总有效率为80%.结论 该术式操作简单,症状消除快,创伤小,近期疗效佳.

    作者:曹蓉;罗湛滨;任东林;黄凌化;张大景;张明道;梁燕菘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中国31例肛周Paget病的临床特点

    目的 总结肛周Paget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国内发表的30例肛周Paget病和1例本院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病男女之比为2.4∶1,平均年龄65岁;症状有肛周瘙痒(67.7%),湿疹样改变(54.8%),肛周赘生物(38.7%),糜烂、溃疡(36.1%),肛周分泌物(35.5%),大便习惯改变(22.6%),腹股沟肿块(12.9%),灰白苔样物(12.9%)和红肿(6.5%)等.误诊率高达67.7%,经常被误诊疾病为湿疹(48.4%)、痔(12.9%)和慢性炎症(6.4%).总手术率为90.3%,局部广泛切除占35.5%,Miles术占54.8%.结论 肛周Paget病在中国以老年男性居多,PPD的诊断依赖于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检查;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远处转移者可辅以放疗和化疗等手段.

    作者:蔡元坤;程明荣;喻德洪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结肠脾曲综合征诊断探讨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对结肠脾曲综合征的认识以及检查手段.方法 采用结肠钡剂灌肠了解结肠形态,结肠脾曲与肝曲水平位的差距,钡剂通过脾曲的状态,脾曲夹角大小.结肠运输功能摄片了解不透光标志物在横结肠滞留时间以及电子肠镜窥测横结肠黏膜的病理改变.结果 8例钡剂灌肠中有5例横结肠下垂落入盆腔,4例横结肠扩张,7例钡剂通过脾曲过程中有受阻滞现象,5例脾曲位置明显抬高,肝曲与脾曲之间的水平位平均相差1.8个椎体,脾曲夹角小于45°.实施结肠运输功能摄片,结果全部运输缓慢,6例不透光标志物停留在横结肠32~50 h.肠镜检查,4例黏膜出现散在的浅表性溃疡灶.本组全部施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结肠脾曲综合征是导致顽固性便秘的重要原因,钡剂灌肠摄片、结肠运输功能摄片及电子肠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

    作者:张箭平;张根福;王永兵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FAK和MMP-9 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 , FAK)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67例结直肠癌和癌旁组织以及51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FAK和MMP-9的表达,并比较了不同临床病理参数下FAK和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FAK阳性表达(77.6%,52/67)高于癌旁组织(50.8%,34/67)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37.3%,19/51),结直肠癌组织中MMP-9染色阳性率(73.1%,49/67)高于癌旁组织(49.3%,33/67)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31.4%,16/51),不同肿瘤分化、局部分期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者FAK和MMP-9表达水平存在差异(P<0. 05).结论 FAK和MMP-9在结直肠癌组织高表达,且FAK和MMP-9表达呈正相关,可能成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梁水权;吕益中;王羲中;王育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切开挂线部分缝合内口引流术治疗高位肛瘘60例分析

    目的 寻找一次性治愈高位肛瘘,同时避免损伤括约肌功能佳方法.方法 对60例高位肛瘘实行切开挂线部分缝合内口引流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一次性治愈60例(100%),术后无肛门失禁狭窄等后遗症.结论 切开挂线部分缝合内口引流术是治疗高位肛瘘的理想术式.

    作者:尹强;石永波;郑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129例顽固性便秘的病因分析

    目的 通过129例顽固性便秘的排粪造影检查结果分析,探讨便秘与功能性出口梗阻及顽固性便秘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有长期便秘史近期加重的129例顽固性便秘患者应用数字胃肠机进行排粪造影检查并将其结果与40例无便秘史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129例中发现直肠黏膜脱垂、套叠38例,直肠前突101例,盆底疝28例,会阴下降52例,耻骨直肠肌肥厚11例.合并上述两项以上者79例.对照组中直肠黏膜脱垂、套叠6例,直肠前突17例,盆底疝3例,会阴下降11例,耻骨直肠肌肥厚0例.两组功能性出口梗阻的检出率有显著差异.结论 长期慢性便秘是功能性出口梗阻的原因之一,功能性出口梗阻又在原有便秘的基础上加重便秘,进而形成顽固性便秘.

    作者:张玉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慢传输型便秘外科不同手术方法的疗效观察与评价

    目的 对慢传输型便秘患者采用3种外科手术方法,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的总结2001年8月至2006年5月手术治疗的22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资料.结果 A组:采用选择性结肠肠段切除术治疗5例,术后半年内随访,3例大便正常,但有2例便秘复发.B组:采用结肠次全切除和部分直肠切除,行盲直肠吻合术治疗8例,有1例术后半年内便秘复发,其他患者术后半年内排便次数为3~7次/d. C组: 采用全结肠和部分直肠切除,行回直肠吻合术治疗9个病例.患者在术后半年内排便次数为3~8次/d,无一例复发.结论 全结肠和部分直肠切除,行回、直吻合术,是目前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的首选术式,疗效可靠.

    作者:于永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隧道法与传统切开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的对比

    目的 观察隧道法与传统切开挂线法治疗高位肛瘘效果的对比.方法 实验组用隧道法,对照组用传统的切开挂线法,比较两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尿潴留,术后止痛药物使用,术后出血,住院时间,术后愈合时间,术后肛门变形、移位等.结果 手术时间,术后尿潴留,术后疼痛等级方面,两组无统计学上的差别,而住院时间,术后愈合时间,术后肛门变形、移位,术后出血,隧道法组优于传统切开挂线法组.结论 隧道法治疗高位肛瘘具有更多优势.

    作者:李春生;余剑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诊治

    罗马Ⅲ中把功能性肛门直肠痛[1](functional anorectal pain,FAP)分为慢性肛门痛(ChroniC proctalgia)和痉挛性肛门痛(proctalgia fugax,PF),两种类型常同时存在,但可根据疼痛持续时间、频率和特征加以区分.其中慢性肛门痛有两种亚型:肛提肌综合征(levator ani syndrome,LAS)和非特异性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本文主要讨论上述罗马Ⅲ中所定义的FAP.

    作者:丁康;丁曙晴;张苏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 结直肠癌急性梗阻的外科治疗(附32例报告)

    结直肠癌的癌性梗阻多是一种慢性梗阻,早期病情不典型,反复发作,病程从隐匿起病到出现典型梗阻表现时,病情已严重,对这类患者日益引起我们外科医生的重视.我院收治急性梗阻结直肠癌32例,现就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黄秋岩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主管:广西卫生厅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