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葵;陈利生
目的 探讨青年人结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以期提高5年生存率.方法 回顾我院1987年3月到2006年2月对青年人结直肠癌38例的手术治疗,分析症状、病程、病理类型、分期及随访情况.结果 我国青年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于国外,与老年人结直肠癌相比恶性程度高、误诊率高、切除率低及5年生存率低.结论 对不明原因的便血、腹泻或进行性贫血、有家族遗传史等高危患者,应尽早肠镜检查,以提高早期诊断率,避免误诊.
作者:杨治;张光军;陈建钢;陆青松;张平;白敏;蒋群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我科于2001~2006年收治肛周脓肿8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钟福星;龙亚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杜某某,男,84岁,因肛旁肿痛十多天入院.现病史:患者起病无明显诱因,出现肛旁皮肤肿起,疼痛不适.
作者:程跃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肛高频彩色超声波检查肛周脓肿和肛瘘的声像学特点及术前定位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经肛高频彩色超声波检查肛周脓肿和肛瘘24例,并与常规专科检查结果相比较,作声像图描述及术前定位.结果 经肛高频彩色超声波检查肛周脓肿和肛瘘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无回声或混和回声区,病灶区域未测及明显血流信号,扫查病灶周缘区可发现瘘管,瘘管的数目及瘘口位置.结论 经肛高频彩色超声波用于肛周脓肿和肛瘘的诊断在显示病灶位置、形态、保存图像作对照研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可为肛周脓肿和肛瘘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盛光;白新华;郑凯;徐敏;刘民生;陈晓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先天性肛门闭锁(简称无肛)是新生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型之一,合并瘘管者约占75%,女性中有95%的病例合并瘘管,其中以先天性无肛并直肠阴道瘘(或舟状窝瘘)较为常见[1,2].绝大多数患儿都在学龄前完成肛门成形术,至成人才作肛门成形者报道较少[3].作者经会阴一期完成成人先天无肛并直肠阴道瘘1例患者的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作者:王靖;吴学东;杨利杰;庄立峰;孟飞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会阴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临床上较少见的肛周感染引起的严重外科感染疾病,以肛周及会阴部筋膜组织迅速广泛坏死而不侵及肌肉组织为主要病理特点,常合并中毒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其死亡率近30%[1].我院2007年收治2例患者,现将诊疗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来安;王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肛肠动力学是研究结肠、直肠、肛管(包括盆底)的各种运动功能的科学.
作者:杨向东;赵向东;岳朝驰;陈小朝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直肠阴道瘘(rectovaginal fistula,RVF)是阴道上皮与直肠黏膜之间存在的异常通道,是一种古老的疾病.西方早记载见于公元前430年的希波克拉[1].
作者:沈杰;黄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负压吸引球在高位肛周脓肿根治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分组,治疗组40例,采用负压吸引球引流;对照组40例,采用生理盐水纱条引流,就一次治愈率、愈合时间及住院天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肛周脓肿根治术后应用负压吸引球提高了愈合率,加快切口愈合,缩短住院时间.结论 负压吸引球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是高位肛周脓肿根治术后引流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者:宋乃忠;郑伟琴;颜景颖;姜雨昕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p16/MTS1基因结合缺失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及临床病理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68例结直肠癌组织中p16/MTS1基因纯合缺失进行检测.并用Fisher精确检验的方法,对p16/MTS1基因纯合缺失与临床病理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8例结直肠癌组织,p16/MTS1基因纯合缺失率为35.29%.Duekes C、D期的缺失率明显高于Duckes A、B期(P<0.05).低分化腺癌p16/MTS1基因纯合缺失率(11/16)高于高分化腺癌肿瘤(4/25)(P<0.05).侵犯到浆膜及浆膜外者p16/MTS1基因纯合缺失率高于侵犯在浆膜内者(P<0.05).结论 p16/MTS1基因纯合缺失与结直肠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化、肌层浸润等生物学特征有关.
作者:康旭;冼沛中;徐飞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33例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总结,提出此手术的护理配合常规,包括术前指导患者合理膳食、作好常规肠道准备,术中注意观察麻醉用药后的反应,术后观察出血情况,伤口分泌物的性质、量,大小便情况,排便后告知、监督患者及时薰洗坐浴,并配合医师完成换药等.这要求护士须详细了解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术前、术中、术后的治疗操作过程及麻醉的配合要求等.
作者:卢瑶;鲁华珍;魏永丹;肖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骶尾部囊肿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多在青春期发病,容易误诊、误治.2007年4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收治骶尾部囊肿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宁;王晓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PPH联合消痔灵液注射治疗直肠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直肠前突患者,采用PPH联合直肠前壁黏膜下注射消痔灵注射液的方法治疗.结果 手术总有效率93.75%,其中痊愈率71.88%,显效率12.5%,有效率9.38%,无效率6.25%.所有的病例均未发生术后黏膜感染、坏死、出血和直肠阴道瘘.12~18个月随访均未复发.结论 PPH联合消痔灵液注射疗法治疗直肠前突操作简单、痛苦轻、愈合快、疗效确切.
作者:代述东;陈朝辉;武琳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结直肠癌在发达国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三位,死亡率居第二位.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居第三位且呈上升趋势,死亡率居第五位,复发、转移或死亡率近50%[1,2],癌瘤的侵袭和转移是造成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作者:李天煜;陈利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中、重度直肠前突型便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会阴修补、直肠黏膜结扎、消痔灵注射和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四联疗法治疗中、重度直肠前突的疗效.结果 本组23例均采用经会阴修补、直肠黏膜结扎、消痔灵注射和肛门内括约肌切断术四联疗法治疗重度直肠前突,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痊愈78.3%,显效8.7%,好转13%,总有效率为100%.结论 该术式具有手术疗效确切、手术简便等特点,同时可于手术中一并处理并发的肛门疾病,可避免术后肛门狭窄.
作者:李炼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支撑吻合管在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基础上行结肠一直肠/肛管吻合的应用.方法 155例低位直肠癌TME术后,应用支撑吻合管经肛门行结肠一直肠/肛管吻合进行消化道重建.结果 本组155例无手术死亡及术中严重并发症,术中病理检查无残端癌;术后肛周盆腔感染2例(1.29%),吻合口漏3例(1.94%),吻合13出血5例(3.23%),吻合口狭窄4例(2.58%).寿命表法计算5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分别为78.06%(121/155)及6.45%(10/155).手术后3个月排便功能的优良率为82.58%.结论 低位直肠癌TME术后应用支撑吻合管行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李月春;王东霞;叶镇彭;韩晓光;胡夏荣;王彤;王在国;韩方海;伍晓汀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痔上黏膜环型切除钉合术(PPH),为意大利学者Longo 1998年首次报道,2000年国内开始引进这一治疗技术,目前这一技术在国内已经普及,但是随着临床病例的增加,许多前期没有发现的并发症也出现得越来越多,在此我们结合病例报告对PPH术后出现直肠前壁脓肿和直肠后壁憩室少见并发症讲行讨论.
作者:白晓刚;辛革;孙哲;孙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混合痔术式的改良能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方法 外剥内扎加内括约肌侧切术与同期传统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分组治疗作术后并发症的比较研究.结果 两组在术后疼痛、水肿、创面愈合时间方面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混合痔外剥内扎加内括约肌侧切术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加快术后创面愈合.
作者:金淳民;王晓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肛管直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钦州市第二人民医院1985年1月至2005年10月间收治的肛管直肠损伤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均行手术治疗.病死率为3.1%(1/32),并发症发生率为15.6%(5/32).结论 及时、正确的早期诊断和处理是提高肛管直肠损伤疗效的关键.
作者:覃小雄;岑国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并发低白蛋白血症的发生率约为8.9%~33.3%[1,2].然而此时大多数的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尚属可切除或治愈范围,却往往因并发低白蛋白血症使其对手术或其他抗肿瘤治疗的耐受性下降,增加术后并发症、放疗和化疗严重副作用发生率及手术死亡率,影响抗肿瘤治疗的整体效果,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作者:何葵;陈利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