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军;方咏;李志国;钟博珍;杨燕卿
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性切除的保肛手术方法.方法: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采用根治性手术治疗距肛门3~4 cm的超低位直肠癌56例.在不影响根治的前提下,选择35例实施根治性切除保肛并经肛吻合手术,另21例实施了Miles手术.结果:保肛手术组:3年以上无瘤生存25例(71.4%);控便情况:全部患者在术后半年内不满意;28例(80%)在术后6~12个月仍不满意,12个月以后基本满意;5例(14.3%)在术后6~12个月基本满意,12个月以后满意.Miles手术组:3年以上无瘤生存15例(71.4%).结论:对距肛门3~4 cm的部分超低位直肠癌患者,在不影响根治的前提下,能完成保肛超低位切除经肛吻合手术;虽控便能力减低,但在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等方面与Miles手术相比仍体现出显著的优越性.两种手术方法对患者的预后影响无差异.
作者:屈跃岩;周保军;鑑敬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浙江省肿瘤医院大肠癌外科成立于1973年,是国内早成立的大肠癌诊治专科.每年收治结、直肠癌病人700余例,是浙江省大肠癌临床诊治中心,也是国内主要的大肠癌临床治疗基地之一.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肠造口是造口者的一个重要功能器官,如同原肛门.结合二十多年从事结直肠癌外科临床的经验,强调作为医生和患者都必须对造口有正确的认识.方法:提出肠造口的定位、手术方式、方法应该个体化.要求术者用心做好造口手术的每个细节,包括造口皮肤切口、皮下、筋膜、腹膜等的切开和造口肠管之间的缝合固定,造口的大小和形状,以及襻式造口所用的支撑管,以达到预防造口并发症的目的.提倡采用腹膜外隧道结肠造口.结论:选择合适的造口者进行造口灌洗,选择合适的造口袋,是造口治疗的一部分,可以提高造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德川;钱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肛门坠胀是肛肠科疑难病症之一,它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多个系统疾病引起的一个症状.患者常感觉肛门坠胀难忍,有时放射到腰骶、臀部及大腿,可伴有里急后重、便意频繁.常常发作反复迁延,轻则数日,重则数月数年,久治难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小峰;余苏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肠外营养(TPN)添加精氨酸(Arg)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6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进行了TPN支持的前瞻性研究,检测无脂TPN、常规TPN和常规TPN中添加Arg营养支持前后患者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亚群(CD4+和CD8+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百分比的变化以及外周血中IL-2、IL-4以及IFN-r水平的变化.结果:无脂TPN、常规TPN支持前后患者外周血的CD4-T细胞、CD8+T细胞以及NK细胞水平无明显变化,IL-2、IL-4以及IFN-r水平无明显变化;常规TPN中添加Arg营养支持后患者外周血的CD4+和NK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CD8+T细胞亚群明显减少,CD4+/CD8+比值也较术前明显升高,外周血中IL-2、IL-4以及IFN-r水平明显增加.结论:常规TPN不能纠正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细胞免疫抑制状态,但TPN添加Arg则可促进CD4+的Th1细胞亚群和NK细胞增加,外周血IL-2和IFN-r生成增加,提示TPN添加Arg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细胞免疫有上调作用.
作者:刘新纯;张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直肠癌根治术乙状结肠造口术术前定位对患者术后造口并发症的发生及护理的影响.方法:对11例直肠癌根治术乙状结肠单腔造口术患者进行术前定位,术后随访.结果:造口内陷狭窄2例,造口旁疝1例,造口皮炎1例.结论:术前造口定位使实际造口位置适宜,便于患者术后的正常生活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外科医师应该而且能够做到的是制作一个位置适当,没有任何并发症的造口.
作者:赵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复方角菜酸脂乳膏对肛瘘和肛周脓肿术后治疗的效果,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后换药药物.方法:将188例后位单纯性肛瘘或肛周脓肿一次性根治术后患者,分为复方角菜酸脂乳膏治疗组和中药换药对照组,对其愈合时间和并发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复方角菜酸脂乳膏在肛瘘或肛周脓肿术后伤口的促进愈合和减低并发症发生等方面优于传统中药换药(P<0.01).结论:复方角菜酸脂乳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肛瘘和肛周脓肿术后换药药物,尤其在纤维增殖期(中期)、上皮覆盖期(后期)作用明显,具有明显的镇痛、促进愈合作用,并有效防止湿疹的出现.
作者:张波;安洪达;贾瑞刚;毛宽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痔术后大出血并休克属肛肠外科危重症之一.因失血量大,出血不止或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机体组织血液灌注减少和细胞缺氧,进而可因缺氧、代谢性酸中毒和代谢产物的蓄积,造成周围血管扩张,使有效血容量锐减,从而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生命.除及时补充血容量等治疗以外,即时有效的止血处理方法是其治疗的关键.1999年6月至2006年6月,我科采用自制硅胶压迫引流管应用于痔术后大出血并休克18例,取得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作者:耿学斯;赵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结肠切断旷置术后旷置结肠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以选择性结肠切断旷置术治疗28例结肠瘫痪症患者.结果:28例患者中痊愈25例(89.3%),缓解3例(10.6%),出现选择性结肠切断旷置术后旷置结肠综合征4例(14.3%).结论:选择性结肠切断旷置术治疗结肠瘫痪症术式简化,术程缩短,安全有效,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部分患者术后出现轻度粪便返流引起的旷置结肠综合征,说明结肠瘫痪症患者结肠的蠕动和排空功能严重障碍,非手术治疗无效.
作者:杨向东;曹暂剑;张琦;安辉;龚文敬;李艳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直肠癌腹腔内CEA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5月至2004年3月,收集在日本爱知癌症中心手术107例结直肠癌病例的腹腔冲洗液,每个样本的cDNA应用随机引物合成,并在罗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LightCycler)上进行定量分析.每个样本同时进行常规细胞学检查.所有病例术后经过平均为1年的随访.结果:CEA mRNA的阳性率和水平均与肿瘤的侵润度(T),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相关.在一个合理界定值上,CEA和CK-20检测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均为100%和100%,而常规的细胞学检查则为33%和100%.结论:CEA定量分析是检测结直肠癌腹腔微转移的敏感和特异的方法,CEA mRNA水平的异常与术后的无瘤生存率显著相关.其临床意义有待于更长期的随访结果.
作者:钱俊;郑树;钱俊;李德川;中西速夫;金光幸秀;平井孝;加藤知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蕴脾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35患者均使用三仁汤加减治疗.结果:治愈率为77.14%,总有效率达97.1%.结论:加减三仁汤治疗成人湿热蕴脾型便秘有较好疗效.
作者:段琪;蒋安;李志鹏;杨栋;贺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有效微创的新型治疗方法,1996年被美国FDA批准应用于临床,近10年来广泛应用在肺癌、食管癌、膀胱癌、胃癌等肿瘤性疾病和Barrett食管炎、鲜红斑痣、顽固性皮肤病等非肿瘤性疾病的治疗,取得了可喜的疗效.本文就其对细胞死亡作用机制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在结直肠肛门外科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以了解近期进展.
作者:甘嘉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直肠前突实际上是多指女性直肠前壁和阴道后壁之间肌层组织薄弱,引起直肠前壁向阴道突出形成的一个疝囊,患者常常大便滞留此处而感到排便困难或排便不尽感等症状,是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常见原因之一.以往对中度以上的直肠前突采用经阴道或经肛门行直肠前突的修补术,其手术时间长,常常疗效不确定.我院2005年9月至2006年3月,采用上海六厂生产的痔上黏膜环切吻合器对15例女性患者行PPH术式治疗直肠前突,疗效满意.
作者:林军;方咏;李志国;钟博珍;杨燕卿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痔动脉结扎加痔上黏膜注吊外剥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环状混合痔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痔动脉结扎加痔上黏膜注吊外剥术;对照组40例,采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后均随访2年.结果:治疗组在术后疗效、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痔动脉结扎加痔上黏膜注吊外剥术不损伤齿线,能维持肛垫正常位置,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治疗环状混合痔合理有效的术式.
作者:范军伟;苑晖;曾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糜蛋白酶在肛瘘术后促进创面愈合的疗效和机理.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随机抽选的78例肛瘘手术病人,分为治疗组(用糜蛋白酶组)和对照组(用雷氟奴尔纱条)各39例,分别观察术后创面换药疼痛和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在减轻创面疼痛,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面愈合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糜蛋白酶要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且无瘢痕过度生长,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岑建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我院2003年3月至2006年12月开展PPH术治疗重度内痔46例,其中1例发生术后继发性大出血,予以麻醉后缝扎止血后痊愈出院.现就其出血原因及出血后处理报告如下.
作者:余龙龙;陈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结肠癌为高龄患者肠梗阻常见原因,临床以晚期病例多及合并症多为特点,致使病死率高于其它年龄组[1,2],我院1999~2006年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老年急性肿瘤性结肠梗阻患者84例,现对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李文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30例延误诊断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早期结直肠癌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6月因结直肠癌或其他原因先后两次在我院住院治疗,终诊断结直肠癌患者30例.结果:便血18例,误诊直肠息肉10例,痔6例,慢性结肠炎2例.上腹痛6例,误诊胆囊结石、胆囊炎4例、急性胰腺炎2例.贫血2例,诊断缺铁性贫血.直肠癌侵及膀胱引起血尿1例,诊断前列腺增生.因腹泻诊断急性肠炎1例.其他原因住院2例.两次入院间隔时间1月至12个月,平均6个月.行根治手术22例,姑息手术5例,3例未作手术.随访有5例死亡,其平均生存期6个月.结论:结直肠癌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易误诊为直肠息肉、结肠炎、痔疮、胆囊结石、胆囊炎等,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病史搜集,对不明原因贫血、大便习惯改变、便血等提高警惕,对高危人群应行全结肠镜检筛查并积极治疗结直肠腺瘤.
作者:陈坚;周家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患者行预防性全结肠切除或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的合理性.方法:分析近年来连续诊治的12例HNPCC患者结直肠癌常规部分结直肠切除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风险.结果:HNPCC患者初次结直肠癌常规手术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10年累积风险达52%,第一次异时结直肠癌常规手术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5年累积风险达50%.结论:HNPCC患者结直肠癌常规部分结直肠切除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风险很高,行预防性全结肠切除或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具有合理性.
作者:周欣;周建农;许发培;尚俊清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痔是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临床上以出血、疼痛和脱出为主.常规采用的治疗方法是硬化剂注射、胶圈套扎、热凝固法、冷冻疗法、激光和手术等,而且有一定的创伤性.不受患者欢迎,根据何明清《肛肠科临床诊断》中医内治法的理论[1],2005年10月至2006年12月我院运用清热祛风利湿的方法对内痔68例进行辩证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昌谋;赵枫;黄燕;覃安强;郭俊宇;黄甫达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