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袭嘉;陈利生;何葵
目的:总结分析特发性乙状结肠破裂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经手术治疗的特发性乙状结肠破裂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的特点及术中探查发现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皆有长期服用激素史,首发症状及体征表现为突发性腹痛,全腹压痛,腹肌不紧,腹腔穿刺阳性,术中见穿孔部位在乙状结肠对系膜缘,大网膜不向病灶区包绕粘堵,手术均采用近端结肠造瘘、远端关闭的术式.结论:对有长期应用激素的病人出现突发腹痛、腹腔有游离气体、腹腔穿刺抽出粪臭味液体可作出特发性乙状结肠破裂的初步诊断.手术宜从快从简,围手术期应补充激素、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及护理.
作者:郭春玲;李凤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截根术结合术中挂线治疗高位复杂性肛门直肠瘘的效果.方法:对于120例瘘管累及肛管直肠环或环以上,且瘘管长度超过8 cm或外瘘口数量超过2个的肛瘘类型,采用截根术结合术中挂线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全部治愈,术后在随访时间内无1例出现大便失禁及复发.结论:对于瘘管累及肛管直肠环,且瘘管较长或有多个外瘘口的高位复杂杂肛瘘类型,采用截根术结合术中挂线进行治疗可减轻患者创伤,避免术后肛门失禁、皮肤缺损等并发症.
作者:王志伟;吴印爱;刘献棠;易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高温水灌肠对低张性结肠填塞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991年以来收治的大于80岁的老年习惯性便秘患者和行肛门病手术后发生结肠填塞症的205名患者,采用高温水(以手指能耐受为度,47℃)1000~5000 mL灌肠,至排出物清亮为止,根据结肠镜检所见肠道清洁度和患者症状消失程度评价高温水灌肠对结肠填塞症的治疗作用.结果:高温水灌肠使结肠填塞症患者肠道内积粪顺利排出,症状消失.结论:高温水灌肠对低张性结肠填塞症的治疗作用确切可靠.
作者:屈景辉;龚文敬;杨向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痔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据相关资料报道,痔的发病率占人口总数的40%左右,占肛门直肠疾病的构成比的87.25%,而环状混合痔是肛肠科难治性疾病之一.目前环状混合痔的治疗手段多种多样,近年来,临床采用药物内服、外用、传统术式和近代改良术式等治疗方法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就混合痔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业立;史仁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采用PPH术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IRP)及直肠黏膜突出的病例,术后其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2002年1月至2006年7月.我院运用PPH技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23例及直肠前突出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宋安;张根福;凌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和评价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左下腹排便可控制性造口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左下腹造口的325例分为两组,试验组185例采用左下腹经腹膜外隧道、肛直角重建可控性造口术,对照组124例采用左下腹直接经腹膜造口术.观察两组病例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造口排便情况;排便前是否有便意;自主控制排便的能力;与造口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及术后一周排便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排便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造口感觉指标及自主控制排便能力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造口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左下腹排便可控制性造口技术较传统直接经腹膜造口术有更好的控便排便功能,同时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向东;陈诗伟;颜景颖;龚文敬;曹暂剑;张琦;巫加;安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出口梗阻性便秘(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 OOC)大致可分为肠源性(直肠壁异常)和盆源性(盆底肌异常)两类,前者常继发与后者.因而深入了解盆底肌及其神经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病理条件下的发病机制,对OOC的正确诊断和治疗十分重要.
作者:张东铭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腹腔热化学治疗对机体细胞免疫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35例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分为A,B两组治疗.A组65例,采用卡铂、5-Fu以及丝裂霉素分次溶入加热至45~50℃的生理盐水中腹腔注射;B组65例将上述化疗药物溶入常温生理盐水中腹腔注射,C组62例为健康正常对照组且未行腹腔灌注化疗.分别观察3组病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IL-4与IFN-γ)的变化.结果:A组热化疗后15 d时,CD4+水平较术后第7天明显增加(t=2.32,P≤0.05),CD8+水平明显低于B组同期水平(t=3.00,P≤0.05),IL-4水平较术后第7天明显下降(t=2.65,P≤0.05),而IFN-r水平明显增加(t=2.70,P≤0.05).CD4+百分比与IFN-r水平正相关,CD8+百分比与IL-4水平正相关.结论: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热化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可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的细胞免疫应答.
作者:胡敏超;方万强;余健雄;吴瑞景;付春利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评价迈之灵治疗PPH术后吻合口周围淤血的效果.方法:将PPH术后吻合口周围淤血患者236例分为治疗组118例和对照组118例,治疗组口服迈之灵300 mg,每日2次.对照组口服槐花散20 mL,每日2次.7 d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92%,对照组总有效率72.03%,两组总有效率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迈之灵在改善PPH术后吻合口淤血方面疗效突出,使用方便、安全.
作者:鞠应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肛周脓肿是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的结果.马蹄形肛周脓肿多发于后位,因肛管后间隙脓肿同时向两侧坐骨直肠间隙蔓延,或因一侧坐骨直肠间隙脓肿经肛管后间隙绕到另一侧坐骨直肠间隙而成.一旦确诊,就必须及早进行外科治疗.以往手术治疗多采用多切口开窗引流法.2000~2007年,我科采用后位单切口隧道引流治疗马蹄形肛周脓肿120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作者:蔡姮婧;杨向东;代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从2004年以来,我院对38例中重度直肠前突患者采用经阴道修补的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兴明;张吕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肛门周围化脓性汗腺炎(hidradenitis suppurativa)是肛门周围大汗腺慢性感染化脓性疾病,因皮肤内顶浆汗腺发生慢性、多发性和顽固性炎症,侵犯皮肤和皮下组织,可在肛门、会阴、臀部皮下造成范围较广的复杂性窦道,反复发作,广泛浸润.虽然该病发病率较低,但其临床表现与肛瘘较为相似,容易误诊.
作者:钟艳;张宁;王晓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探索一种更好的方法治疗直肠广基息肉.方法:采用强生吻合器切除息肉.结果:4例直肠广基息肉患者手术后症状完全消失,门诊随访1年均无复发,治愈率达100%.结论:PPH(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技术治疗直肠广基息肉疗效安全、可靠、降低息肉的复发.
作者:杨向东;龚文敬;安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患者,男,21岁,因骶尾部反复瘙痒,疼痛,破溃流脓两年入我院治疗,体检:体形较肥胖,体毛多,骶尾部为甚,骶尾部臀裂周围可见7个窦道外口,作探针探查及造影检查发现7窦口相互交通.上述7个窦口均有浆液性及脓性分泌液,窦口周缘红肿高于皮面,皮温稍高,窦口周缘毛发较多;骶尾部压痛不明显,按压时无波动感.
作者:黄平;施能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2006年8月至10月,我科共收治急性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48例,采用脓肿一期切开引流术、脓肿切开加对口引流术、脓肿切开挂线术等方法进行治疗,均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石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2000年至2004年间,我院开展的肛门、直肠闭锁,先天性无肛、会阴瘘、直肠舟状窝瘘、尿道瘘等手术麻醉128例.麻醉药主要以氯胺酮为主,创伤较大的,时间长的手术辅以-OH、力月西、芬太尼等药,麻醉方法简单方便,大部分经面罩或经鼻给O2,应用此麻醉对小儿心血管影响轻微,血流动力学稳定.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瑞腾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其死亡率居各种肿瘤的第三位,在西方居第二位.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总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调查2000年至2005年间发病人数增加了12万,男性增加了19.1%,女性增加了17.7%.
作者:赵忠玮;于永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肛裂是一种常见病,系因肛管皮肤被撑裂、反复感染、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引起排便时和排便后肛门剧痛及便血.肛门内括约肌痉挛是引起排便后肛门剧痛的主要原因,同时也造成了局部血运障碍,影响裂口愈合,从而形成慢性(或称陈旧性)肛裂.我们1999年1月至2005年6 月采用侧方闭式内括约肌切断治疗陈旧性(Ⅱ、Ⅲ期)肛裂254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曹玉明;田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了解直肠癌患者机体自由基水平变化. 方法:选择 MDA和SOD为指标.将直肠癌患者分为非梗阻性组(B组)及梗阻性组(C组),分别测定其外周血清及瘤缘、瘤体组织自由基水平.选择健康献血员为对照组(A组).结果:B组患者血清MDA及SOD水平与A组无显著差别,而C组MDA水平显著高于A、 B两组(P<0.01);SOD水平显著低于A、B两组(P<0.01).B、C两组瘤体组织MDA水平显著高于瘤缘组织,SOD水平明显低于瘤缘组织(P<0.05);C组瘤体、瘤缘MDA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而SOD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①结果显示直肠癌患者瘤体自由基水平升高;②肠道梗阻是直肠癌患者机体自由基水平升高的主要因素.
作者:李德祥;陈超;王治伟;吴印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结肠水疗对慢性功能性便秘(CFC)的治疗效果.方法:将CFC患者203例随机分A组66例,行结肠水疗;B组69例,行结肠水疗及服用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C组68例,服用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A,B,C 3组有效率分别为:78.79%(52/66)、86.96%(60/69)、72.06%(49/68).经统计学处理B,C两组疗效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有显效及有效者3、6个月,A组分别有14(26.92%)、18例(34.62%)复发;B组分别有17(28.33%)、20例(33.33%)复发,C组分别有31(63.27%)、39例(79.59%)复发.A,B结肠水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组(P<0.05).结论:结肠水疗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效果好,治愈后复发率低.
作者:梁仲惠;杜平;彭丽琼;梅永红;刘程丽;资艳妮;陈志航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