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肛瘘内结石1例

唐成;唐学刚;李静

关键词:肛瘘, 肛门坠胀, 疼痛, 骑自行车, 患者, 肛门脓肿, 截石位, 症状, 愈合, 手术, 伤口, 脓液, 隆起, 波动, 膀胱
摘要:患者男,45岁,于2006年5月16日,因肛门坠胀疼痛难以忍受 15 d就诊.患者行走困难,自诉15 d前因肛门脓肿手术一次,流出部分脓液,但症状仍不能减轻,特别行走骑自行车疼痛更加明显.查:膀胱截石位9点距肛门缘5 cm,有一愈合伤口,周围约2 cm×3 cm大小隆起物,质地较硬,触痛明显,但无波动感.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结直肠癌相关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其死亡率居各种肿瘤的第三位,在西方居第二位.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总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调查2000年至2005年间发病人数增加了12万,男性增加了19.1%,女性增加了17.7%.

    作者:赵忠玮;于永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PPH技术治疗直肠广基息肉的体会(附4例报告)

    目的:探索一种更好的方法治疗直肠广基息肉.方法:采用强生吻合器切除息肉.结果:4例直肠广基息肉患者手术后症状完全消失,门诊随访1年均无复发,治愈率达100%.结论:PPH(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技术治疗直肠广基息肉疗效安全、可靠、降低息肉的复发.

    作者:杨向东;龚文敬;安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PPH加消痔灵注射治疗重度痔疗效观察

    自1998年 PPH手术(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问世以来,以其独特的疗效很快在世界范围内被肛肠外科广泛应用.2000年传入我国,现已成为大中医院肛肠科治疗重度痔的常用术式. 但是在几年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发现PPH亦存在诸多缺陷,有文献报道PPH改良术式可弥补其缺陷.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采用PPH加消痔灵注射和单纯采用PPH治疗重度痔各26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万荣;乔森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结肠水疗与莫沙必利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对照观察

    目的:观察结肠水疗对慢性功能性便秘(CFC)的治疗效果.方法:将CFC患者203例随机分A组66例,行结肠水疗;B组69例,行结肠水疗及服用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C组68例,服用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A,B,C 3组有效率分别为:78.79%(52/66)、86.96%(60/69)、72.06%(49/68).经统计学处理B,C两组疗效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有显效及有效者3、6个月,A组分别有14(26.92%)、18例(34.62%)复发;B组分别有17(28.33%)、20例(33.33%)复发,C组分别有31(63.27%)、39例(79.59%)复发.A,B结肠水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枸橼酸莫沙必利治疗组(P<0.05).结论:结肠水疗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效果好,治愈后复发率低.

    作者:梁仲惠;杜平;彭丽琼;梅永红;刘程丽;资艳妮;陈志航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直肠癌患者机体自由基水平变化

    目的:了解直肠癌患者机体自由基水平变化. 方法:选择 MDA和SOD为指标.将直肠癌患者分为非梗阻性组(B组)及梗阻性组(C组),分别测定其外周血清及瘤缘、瘤体组织自由基水平.选择健康献血员为对照组(A组).结果:B组患者血清MDA及SOD水平与A组无显著差别,而C组MDA水平显著高于A、 B两组(P<0.01);SOD水平显著低于A、B两组(P<0.01).B、C两组瘤体组织MDA水平显著高于瘤缘组织,SOD水平明显低于瘤缘组织(P<0.05);C组瘤体、瘤缘MDA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而SOD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①结果显示直肠癌患者瘤体自由基水平升高;②肠道梗阻是直肠癌患者机体自由基水平升高的主要因素.

    作者:李德祥;陈超;王治伟;吴印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闭式内括约肌切断治疗陈旧性肛裂254例临床观察

    肛裂是一种常见病,系因肛管皮肤被撑裂、反复感染、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引起排便时和排便后肛门剧痛及便血.肛门内括约肌痉挛是引起排便后肛门剧痛的主要原因,同时也造成了局部血运障碍,影响裂口愈合,从而形成慢性(或称陈旧性)肛裂.我们1999年1月至2005年6 月采用侧方闭式内括约肌切断治疗陈旧性(Ⅱ、Ⅲ期)肛裂254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曹玉明;田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迈之灵治疗PPH术后吻合口周围淤血118例

    目的:评价迈之灵治疗PPH术后吻合口周围淤血的效果.方法:将PPH术后吻合口周围淤血患者236例分为治疗组118例和对照组118例,治疗组口服迈之灵300 mg,每日2次.对照组口服槐花散20 mL,每日2次.7 d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92%,对照组总有效率72.03%,两组总有效率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迈之灵在改善PPH术后吻合口淤血方面疗效突出,使用方便、安全.

    作者:鞠应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骶尾部多窦口型藏毛窦1例报告

    患者,男,21岁,因骶尾部反复瘙痒,疼痛,破溃流脓两年入我院治疗,体检:体形较肥胖,体毛多,骶尾部为甚,骶尾部臀裂周围可见7个窦道外口,作探针探查及造影检查发现7窦口相互交通.上述7个窦口均有浆液性及脓性分泌液,窦口周缘红肿高于皮面,皮温稍高,窦口周缘毛发较多;骶尾部压痛不明显,按压时无波动感.

    作者:黄平;施能兵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肛门病术后镇痛国内研究进展

    术后疼痛是人体对组织损伤和修复过程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及心理反应, 几乎可见于所有的术后患者.长期以来肛门病手术后持续而剧烈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制约了手术治疗肛门疾病的推广.

    作者:赵兴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一期切开分流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48例疗效观察

    2006年8月至10月,我科共收治急性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患者48例,采用脓肿一期切开引流术、脓肿切开加对口引流术、脓肿切开挂线术等方法进行治疗,均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石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PPH在直肠黏膜内脱垂及直肠前突治疗中的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采用PPH术治疗混合痔合并直肠黏膜内脱垂(IRP)及直肠黏膜突出的病例,术后其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2002年1月至2006年7月.我院运用PPH技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23例及直肠前突出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宋安;张根福;凌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直肠癌Miles术后并发内疝性肠梗阻的防治(附5例报告)

    目的:探讨直肠癌Miles术后内疝性肠梗阻的原因、预防和诊治.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6年10月间收治的直肠癌Miles术后并发内疝性肠梗阻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iles术后并发内疝性肠梗阻的发生率为6%(5/82),表现术后不同程度的腹胀,阵发性腹痛,呕吐,胃管引流液每天超过500 mL者,结肠造瘘口无排气排便;腹部轻压痛,肠鸣音活跃或亢进.腹部立、卧位X线片检查,均发现肠腔扩张、多个液平或孤立性肠袢扩张.5例均行剖腹探查而证实,疝内容物为回肠,其中行单纯粘连松解复位2例,部分回肠切除、端端吻合术3例.再次手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Miles术后内疝性肠梗阻常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及时剖腹探查是处理的关键,其重点在于预防.

    作者:刘学强;严志登;李建明;陈海生;万恒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左下腹排便可控制性造口技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和评价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左下腹排便可控制性造口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左下腹造口的325例分为两组,试验组185例采用左下腹经腹膜外隧道、肛直角重建可控性造口术,对照组124例采用左下腹直接经腹膜造口术.观察两组病例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造口排便情况;排便前是否有便意;自主控制排便的能力;与造口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及术后一周排便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排便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造口感觉指标及自主控制排便能力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造口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左下腹排便可控制性造口技术较传统直接经腹膜造口术有更好的控便排便功能,同时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向东;陈诗伟;颜景颖;龚文敬;曹暂剑;张琦;巫加;安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简易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预防直肠癌Miles术后造口旁疝

    目的:介绍一种直肠癌术后预防造口旁疝的简易肠造口制作方法.方法:对造口处的腹外斜肌腱膜主要作横形切开而不是十字形切开;腹膜外通道的建立是靠术者左手制作;在造口部位的缝合上不作过多层面的缝合,主要将结肠末端全层与皮肤真皮层间断缝合.结果:无1例发生造口旁疝.无1例发生造口坏死、造口脱垂、造口回缩、狭窄和肠梗阻等.结论:简易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不仅可预防miles术后造口旁疝,且制作方便.

    作者:黄平;王锋;杨小冬;高一飞;陈贤贵;李德川;楼荣灿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特发性乙状结肠破裂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特发性乙状结肠破裂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2例经手术治疗的特发性乙状结肠破裂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的特点及术中探查发现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皆有长期服用激素史,首发症状及体征表现为突发性腹痛,全腹压痛,腹肌不紧,腹腔穿刺阳性,术中见穿孔部位在乙状结肠对系膜缘,大网膜不向病灶区包绕粘堵,手术均采用近端结肠造瘘、远端关闭的术式.结论:对有长期应用激素的病人出现突发腹痛、腹腔有游离气体、腹腔穿刺抽出粪臭味液体可作出特发性乙状结肠破裂的初步诊断.手术宜从快从简,围手术期应补充激素、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及护理.

    作者:郭春玲;李凤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浅谈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手术治疗

    高位复杂性肛瘘,是指内口位置高,主、支管道纵横交错,弯曲通连,围绕肛门半周或全周;还可重叠几层,呈潜行蜂窝状管道.高位复杂性肛瘘是肛肠外科临床较难处理的疾病之一,因错综复杂,致使治疗存在许多问题,复发率高,术后出现的并发症、后遗症亦较多.

    作者:雷建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附152例报告)

    目的:探讨肠梗阻的病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152例肠梗阻的诊治经过.结果:粘连、肿瘤、疝分列肠梗阻病因的前三位.施行手术106例,死亡10例,死亡率6.58%.结论:粘连和肿瘤是引起肠梗阻主要的原因.早期诊断、积极合理的治疗能够降低病死率.

    作者:汪洋;明亮;丁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经直肠耻骨直肌部分切断、纵切横缝术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的外科治疗.方法:将36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采用经直肠耻直肌部分切断、纵切横缝术;对照组(18例)采用后位耻直肌部分切断术.对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并发症,愈合时间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直肠耻直肌部分切断、纵切横缝术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程跃;郭玉琨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PPH联合缝扎注射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合并直肠内脱垂临床观察(附11例报告)

    目的:观察PPH联合缝扎注射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合并直肠内脱垂的疗效.方法:用痔上黏膜环切器对直肠黏膜环形切除3~4cm并吻合,直肠黏膜缝扎、黏膜下及直肠周围注射志消注射液.结果:本组病例治愈8例,好转3例.术后肛门及会阴部坠胀7例,下腹部疼痛1例,肛门轻度疼痛2例,术后大出血1例,尿潴留3例.平均住院7 d.随访半年至一年无复发,无直肠狭窄等并发症.结论:PPH联合缝扎注射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合并直肠内脱垂操作简单、疗效好、痛苦较少、恢复快,并发症少.

    作者:李德禄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截根术结合挂线治疗高位复杂性肛门直肠瘘120例

    目的:观察截根术结合术中挂线治疗高位复杂性肛门直肠瘘的效果.方法:对于120例瘘管累及肛管直肠环或环以上,且瘘管长度超过8 cm或外瘘口数量超过2个的肛瘘类型,采用截根术结合术中挂线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全部治愈,术后在随访时间内无1例出现大便失禁及复发.结论:对于瘘管累及肛管直肠环,且瘘管较长或有多个外瘘口的高位复杂杂肛瘘类型,采用截根术结合术中挂线进行治疗可减轻患者创伤,避免术后肛门失禁、皮肤缺损等并发症.

    作者:王志伟;吴印爱;刘献棠;易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主管:广西卫生厅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