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低位直肠癌行超低位保肛术的适应证与术式选择

石全

关键词:低位直肠癌, 保肛手术, 适应证, 手术方式
摘要: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施行超低位保肛术的适应证、术式选择和疗效.方法:对116例Dukes A2~C1期的低位直肠癌行超低位Dixon术49例、Welch术31例、Parks术36例,术后随访3~10年.结果:肿瘤局部复发18例(15.5%);Dixon术、Welch术和Parks术的局部复发率分别是14.3%、16.1% 和16.7%,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是4.1%、6.5% 和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ukesA2期、B期和C1期的局部复发率分别是5.3%、11.8%和38.1%,后者与前两者差异显著(P<0.05、0.01).术后6个月排便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保肛术宜限用于Dukes A~B期的低位直肠癌患者,肛肠通道重建术式可按个体情况及设备条件进行选择.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升结肠神经鞘瘤1例

    患者女80岁,因右下腹痛3个月,大便次数增多伴黏液血便.CT检查:升结肠中下段见一肿块约3 cm×9 cm×3 cm,肠腔明显狭窄,考虑升结肠占位病变,结肠癌可能.纤维结肠镜检查:距肛门70 cm(升结肠)见组织球状隆起、表面覆盖坏死物、质较硬,病理:黏膜慢性炎伴少量坏死组织.于2004年1月25日收治入院.实验室检查:WBC6.5×109/L,N 0.86,RBC 4.28×1012/L,HGB 105 g/L,CEA 1.47 μg/L,CA19-917.73 U/mL.2月2日手术,术中发现距回盲部5 cm升结肠肿瘤4 cm×7 cm×4 cm,缩窄型,结肠系膜内数枚肿大淋巴结,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回盲部升结肠起始部神经鞘瘤(肿块大小4 cm× 5.5 cm×3 cm)结肠系膜内淋巴结13枚未见肿瘤转移,阑尾慢性炎.术后恢复好,于2004年2月16日出院.门诊随访至今正常.

    作者:陈世福;陈德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经肛门镜选择性内痔悬吊加外痔分段剥离切除治疗重度脱垂性痔病26例

    重度脱垂性痔病是共认的难治性疾病[1],其治疗方法很多,但终仍需手术治疗[2].对Ⅲ、Ⅳ期环状内痔和以内痔脱垂为主的环状痔适合采用PPH术式[3].较严重的外痔部分存在,表现为巨大皮赘或静脉曲张团块,PPH手术难以解决外痔部分.如术中加做外痔处理,术中牵拉造成吻合口出血的危险.而传统的Milligan-Morsan术式有手术创伤大、术中肛管皮肤切除过多、内痔结扎过度、对脱垂的直肠黏膜不能有效悬吊固定,术后疼痛重、疼痛时间长、恢复慢.从2002年3月开始,我们采用经肛门镜选择性内痔悬吊复位加外痔剥离切除治疗重度脱垂性痔病,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柯长青;尤石俊;罗辉;左冠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诊治和预防

    结直肠癌发病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而吻合口漏是结直肠癌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国外报道为4%~15%[1],国内报道3.2%~8.9%.我们根据临床经验结合国内外的文献,就大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诊治和预防作一些探讨.

    作者:李德川;刘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复方亚甲蓝注射致肛周组织坏死1例

    复方亚甲蓝长效麻醉剂普遍用于肛肠科术后止痛,效果可靠,但个别患者会发生组织坏死[1],我科近年出现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德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结肠损伤一期修补40例诊治分析

    结肠损伤因其解剖、生理的特殊性,治疗难度较大,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综合治疗方法的提高,一期手术已成为处理结肠损伤的主要趋势[1],我院1990年1月至2005年1月经一期修补结肠损伤40例,均治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安球;覃建论;莫武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低位直肠癌行超低位保肛术的适应证与术式选择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施行超低位保肛术的适应证、术式选择和疗效.方法:对116例Dukes A2~C1期的低位直肠癌行超低位Dixon术49例、Welch术31例、Parks术36例,术后随访3~10年.结果:肿瘤局部复发18例(15.5%);Dixon术、Welch术和Parks术的局部复发率分别是14.3%、16.1% 和16.7%,吻合口瘘发生率分别是4.1%、6.5% 和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ukesA2期、B期和C1期的局部复发率分别是5.3%、11.8%和38.1%,后者与前两者差异显著(P<0.05、0.01).术后6个月排便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保肛术宜限用于Dukes A~B期的低位直肠癌患者,肛肠通道重建术式可按个体情况及设备条件进行选择.

    作者:石全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痔切闭术治疗环状混合痔术后反应观察

    目的:为观察和评估痔切闭术的优缺点.方法: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72例患者分成治疗组(痔切闭术)和对照组(剥扎组),每组各36例进行观察各组的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组疼痛、水肿、出血和尿潴留等术后症状的发生均比对照组少,(P<0.05).结论:痔切闭术术后反应少,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张从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原因、类型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4例直肠癌术后复发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4例中,盆腔及会阴复发36例,吻合口复发16例,阴道壁复发2例.42例(75.0%)术后2年内复发,26例有骶丛神经刺激症状.32例再次手术,22例行非手术治疗.再次手术与非手术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48.2%及20.4%,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直肠癌术后对局部复发者再次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谢楚平;叶伟坤;林关朋;张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Cyclin-CDKs-CKIs调控系统与大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是一类细胞周期性疾病,细胞分裂周期是在精确的调控机制下进行的,包含于这一过程中的相关蛋白和基因的改变都会导致肿瘤的发生.细胞周期素(Cyclin)-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CDKs)-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蛋白(CKIs)为细胞分裂周期的主要调节系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们和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细胞周期素(Cyclin)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CDKs)形成Cyclin-CDKs复合物.为细胞周期正性调节因子.CKIs为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蛋白,是细胞周期的负性调节因子.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过度表达或缺陷,使细胞周期进程超越或突破细胞周期的控制点,细胞不能正常发生细胞周期阻滞以及细胞自发产生的细胞凋亡、衰老或分化.从而造成细胞恶性增生,形成恶性肿瘤.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本文从细胞周期角度出发,对Cyclin- CDKS-CKIS和大肠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潘长海;彭洪云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不同缝合方式对痔切除术切口愈合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缩短痔切除术的切口愈合时间.方法:150例痔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50例行间断褥式外翻缝合痔术后切口,B组50例行单纯间断缝合痔术后切口,C组50例以开放切口处理.结果:A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为(12.6±3.1)d,短于B组的(16.4±5.3)d和C组的(16.6±2.9)d (P<0.01),而B组和C组的切口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闭合式痔切除术采用间断褥式外翻缝合有临床价值.

    作者:高激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高野术式治疗混合痔190例临床体会

    痔是一种常见病,多数病人经保守治疗后可以好转.当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行手术治疗.痔的手术治疗有多种方式,各有千秋,又各有利弊.我院自1998年以来采用高野术式治疗混合痔19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韦物;唐宗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PPH术治疗痔术后出血13例

    2002年以来,我们采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术)对Ⅲ、Ⅳ期内痔及混合痔患者施行治疗650例,术后发生大出血13例,占2%,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保学;范运金;陈鲜华;张俊;王秀成;黄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横结肠间叶瘤1例报告

    患者,女,60岁,已婚.主诉左下腹疼痛一周,突然加重伴便血1 d,于2004年11月26日入院.一周前患者感觉腹痛,以左下腹为主,无腹胀,也无发热,给予对症治疗但未见缓解,一天前症状突然加重,继而便血,色暗红、鲜红相混合.以结肠占位性病变(便血)收住院.既往史:体健,无便秘及便血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2℃,脉膊8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80 mmHg;实验室检查:WBC 8.2×109/L,RBC 4.25×1012/L,HB 126 g/L.电解质、肝、肾功能检验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心电图正常,腹部B超未见异常.纤维结肠镜显示:横结肠隆起性病变.病理报告:变性坏死组织.

    作者:侯文英;张书义;仇彦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右半结肠癌延误诊断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右半结肠癌发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且与之表现相似的疾病较多,临床上不易及时发现、常有漏诊和误诊.现就右半结肠癌常见延误诊断的原因和对策作一综合性分析,以引起大家的重视.

    作者:王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直肠癌双吻合器吻合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附196例报告)

    目的:探讨直肠癌双吻合器吻合术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和广东省中医院在1996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共收治的196例直肠癌患者行双吻合器吻合术所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直肠癌双吻合器吻合术术后并发症以吻合口瘘多见,其次是吻合口狭窄及吻合口出血.结论:通过回顾性研究,确定直肠癌双吻合器吻合术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发生原因,以及预防的对策.

    作者:周活动;范小华;张学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形切除术治疗直肠中下段黏膜内脱垂202例

    目的:探讨经肛门吻合器环形切除直肠黏膜治疗直肠中下段黏膜内脱垂的可行性.方法:用PPH术式治疗202例.结果:治愈172例,治愈率85.1%,有效30例,有效率14.9%.术后下腹部不适10例,尿潴留6例,出血4例,术后平均住院4 d.无肛门疼痛、肛周感染、脓肿、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形切除术,治疗直肠中下段黏膜内脱垂可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宋保学;范运金;陈鲜华;王秀成;黄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挂线疗法一次治愈肛管直肠狭窄22例

    1985~2002年间,我院采用挂线法治疗肛管直肠狭窄22例,疗效满意,小结如下.

    作者:潘良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自发性结肠破裂的外科治疗(附5例报告)

    自发性结肠破裂是一种罕见的急腹症[1],笔者于1985年以来遇见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纪光伟;黄安;吴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经会阴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诊断肛周炎性疾病的准确性研究

    目的:评价经会阴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对肛周炎性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97名怀疑患有肛周炎性疾病的病人采用线阵探头(4~7MHz)进行了检查,并对病变部位图像的形态特征及范围进行了评估,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病变部位新生血管情况进行了检测,并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以确认彩色多普勒的辅助诊断意义.超声检查结果以手术探查结果作为标准进行了比较.结果:在73例接受手术的病人中证实了107处肛周炎性病变.灰阶超声对肛周炎性疾病的发现及病变性质的诊断与手术探查结果具有显著的一致性(r=0.67,P<0.01).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的准确性较单一方法检查方法有显著提高.同时炎性病变周围血运增加情况可以作为肛周炎性疾病诊断的独立特征性指征.结论:经会阴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能为临床提供更高综合性影像特征信息,提高肛周脓肿和肛瘘的正确诊断率.

    作者:曹晓桦;李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肛旁脓肿行Ⅰ期根治性手术疗效的探讨

    目的:探讨肛旁脓肿行I期根治性手术的疗效.方法:对78例肛旁脓肿患者交叉设计分成两组,分别行I期根治性手术(RS)和单纯脓肿切开引流(1D),比较术后疗效.结果:RS组病人术后形成肛瘘的发生率远低于ID组,而并发症却无升高趋势,且明显缩短了伤口愈合时间.结论:I期根治性手术治疗肛旁脓肿疗效满意,临床使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作者:李秀萍;陈达恭;董全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主管:广西卫生厅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