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川;刘勇
目的:评估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形切除固定术(PPH)在治疗直肠前突合并重度痔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吻合器对22例直肠前突合并重度痔的患者行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平均15 min,手术后平均住院5 d,100%病人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吻合器治疗直肠前突合并痔是一种方法简单、安全有效、恢复快、痛苦少、无复发等优点的新方法.
作者:赵顺;张德枫;张鑫宇;赵乐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的改变和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结直肠癌在我国已成为仅次于胃癌和肺癌的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增加.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体质较弱、共存疾病较多,与其他人群相比其围手术期处理有自身的特殊性.
作者:卿三华;魏志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肛门吻合器环形切除直肠黏膜治疗直肠中下段黏膜内脱垂的可行性.方法:用PPH术式治疗202例.结果:治愈172例,治愈率85.1%,有效30例,有效率14.9%.术后下腹部不适10例,尿潴留6例,出血4例,术后平均住院4 d.无肛门疼痛、肛周感染、脓肿、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形切除术,治疗直肠中下段黏膜内脱垂可收到良好效果.
作者:宋保学;范运金;陈鲜华;王秀成;黄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近年来,对肛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治疗环状混合痔首选的方法是PPH(痔上黏膜环切)术.但由于该手术费用昂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进一步推广普及,特别是在基层医院的推广普及.因而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外剥内扎仍然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主要术式.
作者:伍发时;曾海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2003年5月至2004年11月,我科采用侧位内括约肌挑出切断术治疗肛裂5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柯长青;尤石俊;罗辉;左冠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复方亚甲蓝长效麻醉剂普遍用于肛肠科术后止痛,效果可靠,但个别患者会发生组织坏死[1],我科近年出现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德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缩短痔切除术的切口愈合时间.方法:150例痔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50例行间断褥式外翻缝合痔术后切口,B组50例行单纯间断缝合痔术后切口,C组50例以开放切口处理.结果:A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为(12.6±3.1)d,短于B组的(16.4±5.3)d和C组的(16.6±2.9)d (P<0.01),而B组和C组的切口愈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闭合式痔切除术采用间断褥式外翻缝合有临床价值.
作者:高激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2002年以来,我们采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术)对Ⅲ、Ⅳ期内痔及混合痔患者施行治疗650例,术后发生大出血13例,占2%,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保学;范运金;陈鲜华;张俊;王秀成;黄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女80岁,因右下腹痛3个月,大便次数增多伴黏液血便.CT检查:升结肠中下段见一肿块约3 cm×9 cm×3 cm,肠腔明显狭窄,考虑升结肠占位病变,结肠癌可能.纤维结肠镜检查:距肛门70 cm(升结肠)见组织球状隆起、表面覆盖坏死物、质较硬,病理:黏膜慢性炎伴少量坏死组织.于2004年1月25日收治入院.实验室检查:WBC6.5×109/L,N 0.86,RBC 4.28×1012/L,HGB 105 g/L,CEA 1.47 μg/L,CA19-917.73 U/mL.2月2日手术,术中发现距回盲部5 cm升结肠肿瘤4 cm×7 cm×4 cm,缩窄型,结肠系膜内数枚肿大淋巴结,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回盲部升结肠起始部神经鞘瘤(肿块大小4 cm× 5.5 cm×3 cm)结肠系膜内淋巴结13枚未见肿瘤转移,阑尾慢性炎.术后恢复好,于2004年2月16日出院.门诊随访至今正常.
作者:陈世福;陈德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直肠癌淋巴结CK20、CK19、CEA诊断微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探讨微转移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以CK20、CK19、CEA为指标,检测36例直肠癌患者手术区域252枚淋巴结的微转移, 对照组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的标本15例.结果:常规HE检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7.94%,CK19、CK20、CEA阳性率分别为20.63%、23.02%、17.46%,均高于HE检测结果(P<0.01).三种抗体在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19枚对照组淋巴结CK19阳性率47.37%,CEA阳性率10.53%,CK20表达阴性.CK20、CK19、CEA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与3年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常规病理检测未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直肠癌,有必要辅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微转移,CK20是首先标志物.
作者:左敏;夏利刚;杨晓东;苏学劲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985~2002年间,我院采用挂线法治疗肛管直肠狭窄22例,疗效满意,小结如下.
作者:潘良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癌急性肠梗阻的合理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手术治疗的左半结肠癌急性肠梗阻13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36例病人中,112例行肿瘤一期切除吻合术,切口感染4例;16例行Hartmanns手术,4例行永久性结肠造口术,无并发症;4例行捷径手术,肠吻合口瘘1例.结论:左半结肠癌急性肠梗阻病人,手术采取何种术式,要据病人具体病情,综合分析.
作者:王春祥;张始业;王培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陈旧性肛裂指裂口已呈梭形溃疡,同时有哨兵痔、肛窦炎或肛乳头肥大及皮下瘘等病理改变,反复发作,且有周期性疼痛者.2000~2002年,笔者采用扩切术,即梭状修剪裂口,切除局部病理组织,并在裂口内直视下切断部分内括约肌下缘及外括约肌皮下部,共治疗124例 ,随访1年,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广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肛门部潮湿症(非肛瘘溢脓引起)一直是肛肠科医师临床试验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解除此症给患者生活带来的不便及精神压力,我院1998~2003年采用湿气汤对190例肛门部潮湿症患者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俊鹏;王涛;贺向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女,60岁,已婚.主诉左下腹疼痛一周,突然加重伴便血1 d,于2004年11月26日入院.一周前患者感觉腹痛,以左下腹为主,无腹胀,也无发热,给予对症治疗但未见缓解,一天前症状突然加重,继而便血,色暗红、鲜红相混合.以结肠占位性病变(便血)收住院.既往史:体健,无便秘及便血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2℃,脉膊8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0/80 mmHg;实验室检查:WBC 8.2×109/L,RBC 4.25×1012/L,HB 126 g/L.电解质、肝、肾功能检验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心电图正常,腹部B超未见异常.纤维结肠镜显示:横结肠隆起性病变.病理报告:变性坏死组织.
作者:侯文英;张书义;仇彦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国内外学者对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远处转移机制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随着对直肠及其邻近解剖结构研究的深入,直肠癌的外科治疗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经典的直肠癌外科治疗术式一腹会阴直肠切除术已降为后一种选择,各种形式的保肛手术成为直肠癌外科治疗中的首选术式.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直肠癌的外科治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作者:巴明臣;黄祥成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985~2004年我科应用中药治疗慢性结肠炎12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周来法;林琳;郭知学;徐英美;韩金凤;骆京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恶性肿瘤是一类细胞周期性疾病,细胞分裂周期是在精确的调控机制下进行的,包含于这一过程中的相关蛋白和基因的改变都会导致肿瘤的发生.细胞周期素(Cyclin)-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CDKs)-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蛋白(CKIs)为细胞分裂周期的主要调节系统.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们和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细胞周期素(Cyclin)和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CDKs)形成Cyclin-CDKs复合物.为细胞周期正性调节因子.CKIs为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蛋白,是细胞周期的负性调节因子.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的过度表达或缺陷,使细胞周期进程超越或突破细胞周期的控制点,细胞不能正常发生细胞周期阻滞以及细胞自发产生的细胞凋亡、衰老或分化.从而造成细胞恶性增生,形成恶性肿瘤.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本文从细胞周期角度出发,对Cyclin- CDKS-CKIS和大肠癌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潘长海;彭洪云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