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肠造口关闭者对首次排便、排气的感受和期待

胡薇;喻德洪

关键词:肠造口, 排便, 医疗制度, 皮肤炎症, 患者, 并发症, 住院, 卫生, 脱垂, 床位
摘要:关闭肠造口是患者焦急盼望的,尤其造口存在某些并发症时(如脱垂、回缩、造口周围皮肤炎症等),但由于目前卫生医疗制度的原因,住院床位不足,患者常常需1年或更长时间才能行造口回纳术,而大部位肠造口可在造口后6个月即关闭.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遗传性结直肠癌临床治疗指南美国结直肠医师协会推荐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1、在治疗前先就本病的性质、病史、肠外表现以及需要服从治疗和监测进行咨询.

    作者:邵万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直肠双吻合器在低位困难吻合中的方法改进

    直肠双吻合器(美国强生公司产品)在临床已应用多年,它无疑给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带来很大方便.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外科医师往往会碰到直肠残端闭合器根本使用不了,因而放弃保肛术改行Miles手术.而且经常是肿瘤位于距肛门6~cm能保肛的情况下,病人增加了痛苦,外科医师心虽不甘也是一筹莫展.

    作者:黄景山;李子奈;张茹斌;苏志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直肠癌根治术系列围手术期护理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吻合器的出现,使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手术得以实现,接受传统Miles手术的患者越来越少.但仍有部分病人无法保肛或保肛术后的复发需再手术.

    作者:陈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应用造口袋收集腹部各种渗出液的体会

    在临床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病人因病情变化或术后并发症而出现持续性腹部渗液的现象,如从腹腔或盆腔引流管口周围、烟卷引流管渗出或流出液体;肠瘘病人从腹部瘘口流出粪水;膀胱肿瘤侵蚀腹部皮肤导致尿液从腹部流出等.这些液体持续对皮肤造成不良的刺激,容易引致皮肤的溃疡;同时因持续渗液,医护人员需要反复为病人更换敷料、衣物、床单等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我们采用一件式透明泌尿造口袋或大便造口袋来收集这些腹部渗出液,经16例病人应用,效果满意,并取得了一定经验.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美春;朱亚萍;陈秀杰;辛明珠;冯伟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双氯芬酸钠栓在环状痔手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钠栓在环状痔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应用组在术毕给予双氯芬酸钠栓1粒(50 mg)塞肛,术后排便后换药时酌情使用.结果:应用组镇痛效果满意,与对照组相比,数字评价量表(NRS)测值有极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双氯芬酸钠栓应用于痔病术后镇痛,是一种简便、安全、经济、有效、易于被患者接受的止痛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唐清珠;邓革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VEGF、SP、CGRP及PCNA在门脉高压大鼠结肠黏膜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在门脉高压大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大鼠行门静脉两步结扎加左肾上腺静脉结扎,对照组为假手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SP、CGRP及PCNA在大鼠结肠黏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SP、CGRP及PCNA较对照组表达增强,VEGF无明显变化.结论:SP、CGRP可能参与门脉高压大鼠结肠黏膜局部病变.

    作者:黄穰浪;尹朝晖;刘浔阳;卢焕元;任树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血二氢嘧啶脱氢酶活性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血二氢嘧啶脱氢酶(DPD)活性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相关关系.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120例结直肠癌患者血内源性二氢尿嘧啶(H2U)与尿嘧啶(U)的比值预测血DPD的活性,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患者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120例结直肠癌患者血DPD活性为3.54±1.87,小为0.56,大为11.12.其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分期、部位、大体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大小、有无肝转移都不相关.结论:血DPD活性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各临床病理参数不相关,因此可以认为DPD活性尚难单独预测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作者:王国强;周志伟;万德森;潘志忠;李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白头翁汤加减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200例体会

    自1995年以来,我科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200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举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保留肛垫分瓣式缝吊内注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用新的手术方式治疗环状混合痔价值.方法:以保留肛垫分瓣缝吊内注术治疗的病例为试验组,外剥内扎术治疗的病例为对照组.观察两个组的术后肛门解剖生理变化、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肛门解剖生理变化: 肛门周长试验组术前(8.3±0.3)cm,术后(8.1±0.4)cm,对照组术前(8.4±0.3)cm,术后(7.5±0.3)cm.术后肛管狭窄试验组0,对照组14.29%(4/28).肛管弹性试验组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对照组手术后明显变差.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肛门水肿、大便失禁、肛门坠胀等发生率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试验组(13.61±3.25)d,对照组(20.91±3.82)d.结论:保留肛垫分瓣缝吊内注术治疗环状混合痔能够保持肛门解剖生理结构,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作者:肖庆;张杰;王普杰;余帆;刘炬;王竹君;郭文俊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探讨老龄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处理要点.方法:回顾分析1989~2001年间收治的60岁以上结直肠癌患者587例治疗临床资料.结果:合并其他疾病者312例,占总病例数的53.1%,围手术期死亡7例,死亡为1.2%(7/587),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6%(197/587).结论:全面而充分的术前准备、合理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有效预防和治疗术后并发症对于减少手术风险极为重要;高龄不是手术禁忌.

    作者:颜登国;鞠东阳;张汝一;甄运寰;姬清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排粪造影对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及瘘管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defecography)对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及瘘管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两组共93例疑有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和瘘管或仅因便秘就诊的患者进行排粪造影或选择性排粪造影检查.结果:其中56例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瘘管显影,两组选择性排粪造影显示率分别为90.9%(20/22)和42.6%(26/61).结论:用稀钡悬液做选择性排粪造影为诊断肛直肠周围脓肿、瘘管提供了一个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新方法.

    作者:卢任华;李树平;李实忠;陈葵;俞宝典;张正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小针刀在肛裂治疗中的应用

    肛裂是肛肠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往各医家纷纷报道了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无论哪种方法,其目的就是能够松解痉挛的内括约肌,达到治愈.2002年3月至9月,我院一改传统的深切或侧切方法,而采用小针刀治疗肛裂310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张光利;张继雷;李涤非;闫树;王玉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高频电容场技术在痔切除术中的应用(附311例报告)

    痔是我国常见肛管直肠疾病,占所有肛管直肠疾病的87.25%.[1].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冷冻、硬化剂注射、套扎、激光及传统结扎切除术.从2001年8月至2002年4月我院采用高频电容场 (HCPT)治疗痔患者共33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敏;骆永基;傅俊;邢光富;贺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电脑痔新华通讯社治疗仪加高频电力治疗Ⅲ期混合痔100例的临床研究

    痔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1],Ⅲ~Ⅳ期痔仍然是以手术治疗为主.为了提高痔手术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减少痔术后出血、肛门狭窄等并发症,2002年10月至2003年6月,我们采用电及痔疮治疗仪加高频电刀治疗混合痔100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我们的经验报告如下.

    作者:周床坚;范小华;任东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直肠下端黏膜环行切除治疗Ⅲ期脱垂性内痔100例的体会

    目的:探讨直肠下端黏膜环行切除(PPH)治疗Ⅲ期环行脱垂性内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Ⅲ期环行脱垂性内痔接受PPH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PPH手术治愈率高达98.9%,痔块回缩率为100%,术后5 d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不超过3%.89例患者随访3个月,除1例诉大便次数略多外,无其它并发症出现.结论:研究表明通过选择理想的适用对象及手术技术改进,能充分发挥PPH手术的优点,达到简化手术操作、手术效果好、术后并发症少的目的.

    作者:刘全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阑尾巨大黏液囊肿致乙状结肠梗阻1例

    患者:男,71岁,因反复下腹痛半年,大便次数增加,稀水样粪便伴粘冻3个月.B超检查:右下腹低回声团块80 mm×65 mm,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

    作者:陈世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术前灌注榄香烯乳对直肠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用榄香烯乳术前PTAC对直肠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例直肠癌患者行术前榄香烯乳灌注,测定术前及术后7 d其T细胞亚群和血浆sIL-2R水平.结果:治疗组介入治疗后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细胞及CD4/CD8比值较介入前有升高;介入治疗术后癌组织中sIL-2R较治疗前降低.结论:术前榄香烯乳PATC能提高直肠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对延长其生存期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张思奋;赵江宁;罗湛滨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乳头状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术(附115例临床分析)

    据统计我国结肠造口患者每年约有10万人,所以人工肛门的质量显得尤其重要.我院1995年1至2003年12月对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后,行左下腹乳头状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115例,避免了腹内疝及人工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相阳;张彤;孙永信;李元龙;吴凌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4年1月用双吻合器技术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38例资料.结果:无手术死亡,全部患者吻合基本满意,病理切缘均阴性,发生吻合口漏1例,出血3例,经保守治愈.吻合口狭窄3例.结论:双吻合器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王晓东;高泉根;章小平;张少雄;丁海山;郝希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综合疗法治疗尖锐湿疣(附263例临床报告)

    尖锐湿疣是由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上皮增生性疾病,常通过性接触传播,HPV侵入皮肤黏膜棘细胞,存在胞核内引起棘细胞增生,其在温暖潮湿部位易引起增殖.故多发生在皮肤与黏膜交界处,如外生殖器、肛门口、肛管内、会阴部等.潜伏期3周至8个月,平均3个月.1998~2002年,我科采用综合疗法即药物封闭+电离子治疗机治疗+中药熏洗,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伟;胡自敏;徐国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主管:广西卫生厅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