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山;李子奈;张茹斌;苏志明
目的:探讨提高原发性阑尾肿瘤(Primary Neoplasm of Appendix,PNA)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6年来22例PNA.结果:22例术前无1例确诊,12例术中确诊,10例术后病理确诊.临床表现为急性阑尾炎、肠梗阻和右下腹包块.类癌是常见肿瘤.4例黏液囊肿行单纯阑尾切除术,6例腺癌中,1例非浸润癌行单纯阑尾切除术,1例浸润性结肠型腺癌行回盲部切除术,3例再次手术行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2例广泛浸润转移行肿物切除术.11例类癌中5例单纯阑尾切除术,5例回盲部切除术,1例右半结肠切除术.7例阑尾腺癌,余予以化疗.随访:2例腺癌因广泛浸润转移而术后2个月和7个月死亡,3例腺癌分别存活13个月、19个月、3年,2例超过5年.11例类癌,6个月死亡1例,30个月死亡1例,其余9例超过5年,其中6例超过10年.4例黏液囊肿均生存至今超过5年.结论:PNA无临床特异症状,腹部B超和CT对术前诊断有重要辅助意义.PNA的手术方式,要根据肿瘤类型、有无浸润及深度、淋巴结转移、远隔脏器转移情况及病人全身状态来决定.关腹前标本检查及术后病理学检查有重要意义.腺癌预后较差,类癌相对较好.
作者:杨廉泽;李学应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关闭肠造口是患者焦急盼望的,尤其造口存在某些并发症时(如脱垂、回缩、造口周围皮肤炎症等),但由于目前卫生医疗制度的原因,住院床位不足,患者常常需1年或更长时间才能行造口回纳术,而大部位肠造口可在造口后6个月即关闭.
作者:胡薇;喻德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在门脉高压大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大鼠行门静脉两步结扎加左肾上腺静脉结扎,对照组为假手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SP、CGRP及PCNA在大鼠结肠黏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SP、CGRP及PCNA较对照组表达增强,VEGF无明显变化.结论:SP、CGRP可能参与门脉高压大鼠结肠黏膜局部病变.
作者:黄穰浪;尹朝晖;刘浔阳;卢焕元;任树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PPH(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手术,又称吻合器痔切除术,痔上黏膜环切除,肛垫悬吊术等.在国外于1993年开始在临床应用,1998年意大利学者Longo首先报道,2000年6月由新加坡学者肖俊介绍至上海,随后在国内得到迅速而广泛的推广和开展,至今手术例数已过万例.该手术的实质是通过特制的吻合器,在严重脱垂的痔的上方环形切除一定宽度的直肠下端黏膜和黏膜下层组织(原则上不切除痔核,但对于痔核大,严重脱垂的环形痔,可以同时切除痔的上半部分以达到减少肛垫体积的目的),同时对远近端黏膜进行吻合,使脱垂的肛垫或内痔被向上悬吊和牵拉,不再脱垂.由于手术同时切断位于黏膜下层,供给痔的直肠上动脉和直肠中动脉分支,使术后痔的血供减少,痔核在术后2周左右逐渐萎缩.
作者:傅传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作者:张连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据统计我国结肠造口患者每年约有10万人,所以人工肛门的质量显得尤其重要.我院1995年1至2003年12月对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后,行左下腹乳头状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115例,避免了腹内疝及人工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相阳;张彤;孙永信;李元龙;吴凌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4年1月用双吻合器技术行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38例资料.结果:无手术死亡,全部患者吻合基本满意,病理切缘均阴性,发生吻合口漏1例,出血3例,经保守治愈.吻合口狭窄3例.结论:双吻合器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王晓东;高泉根;章小平;张少雄;丁海山;郝希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后位蹄铁型肛瘘(脓肿),尤其后深间隙脓肿演变的高位环肛瘘,治疗中的切开引流与肛尾韧带保留之间的矛盾[1],一直是困扰临床治疗的难题.
作者:胡志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针刀钩切法治疗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R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诊断明确的PRS患者局麻闭合状态下采用小针刀钩切耻骨直肠肌(PRM)约1.5~2.0 cm.结果:11例PRS患者中便秘明显改善10例,好转1例,无1例有严重并发症.结论:相对于开放性耻骨直肠肌部分切除法治疗PRS,小针刀疗法具有微创、易行、并发症及后遗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作者:江小青;章礼和;葛大胜;姜保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defecography)对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及瘘管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两组共93例疑有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和瘘管或仅因便秘就诊的患者进行排粪造影或选择性排粪造影检查.结果:其中56例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瘘管显影,两组选择性排粪造影显示率分别为90.9%(20/22)和42.6%(26/61).结论:用稀钡悬液做选择性排粪造影为诊断肛直肠周围脓肿、瘘管提供了一个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新方法.
作者:卢任华;李树平;李实忠;陈葵;俞宝典;张正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痉挛性肛部痛(proctaIgiafugax.PE)又称一过性直肠痛、阵发性肛部痛、会阴部神经痛和假性肛门神经痛.属于肛管、直肠及结肠少见疾病之一.我科遇见1例.其诊治体会如下.
作者:王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自1995年以来,我科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200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举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钠栓在环状痔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应用组在术毕给予双氯芬酸钠栓1粒(50 mg)塞肛,术后排便后换药时酌情使用.结果:应用组镇痛效果满意,与对照组相比,数字评价量表(NRS)测值有极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双氯芬酸钠栓应用于痔病术后镇痛,是一种简便、安全、经济、有效、易于被患者接受的止痛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唐清珠;邓革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吻合器的出现,使低位直肠癌患者保肛手术得以实现,接受传统Miles手术的患者越来越少.但仍有部分病人无法保肛或保肛术后的复发需再手术.
作者:陈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用榄香烯乳术前PTAC对直肠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例直肠癌患者行术前榄香烯乳灌注,测定术前及术后7 d其T细胞亚群和血浆sIL-2R水平.结果:治疗组介入治疗后其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细胞及CD4/CD8比值较介入前有升高;介入治疗术后癌组织中sIL-2R较治疗前降低.结论:术前榄香烯乳PATC能提高直肠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可能对延长其生存期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张思奋;赵江宁;罗湛滨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肛裂(anal fissure)是肛管皮肤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 cm,呈梭形或椭圆形.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壮年,且男女发病无差别.肛裂绝大多数位于肛管的后正中线上,也可位于前正中线上.肛前裂多见于女性,但不超过10%,而男性肛裂中仅1%属于肛前裂.肛裂位于肛管侧方时要注意有无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结核等的可能.
作者:梁君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肛瘘是常见的肛门疾病.是肛管或直肠下段同肛门周围皮肤之间或邻近组织、器官之间,因病理性原因形成的不正常通道.其中90%以上是肛隐窝腺源性的非特异性感染,仅10%是有特殊病因,如结核性、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等引起.
作者:唐卫中;唐宗江;刘小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痔切闭术治疗重度痔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痔切闭术治疗的34例Ⅲ~Ⅳ度痔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2 min平均住院时间5.21 d,平均住院费用约3500元左右.术后无大出血、排便障碍等,随访1~5个月,无肛门狭窄、失禁,无复发等.结论:切闭术是一种简单易行、安全系数高、费用低廉、痛苦轻、恢复快、近期疗效满意的新术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柯玮;李春生;刘世信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尖锐湿疣是由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上皮增生性疾病,常通过性接触传播,HPV侵入皮肤黏膜棘细胞,存在胞核内引起棘细胞增生,其在温暖潮湿部位易引起增殖.故多发生在皮肤与黏膜交界处,如外生殖器、肛门口、肛管内、会阴部等.潜伏期3周至8个月,平均3个月.1998~2002年,我科采用综合疗法即药物封闭+电离子治疗机治疗+中药熏洗,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伟;胡自敏;徐国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对青年人直肠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1998年49例青年人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误诊为肠炎、痢疾、痔疮、息肉等26例,误诊率53%.49例中,病理分期为A、B、C共25例,均可行根治性切除术;D期24例,其中7例经术前放射、化学治疗后可行根治性切除术.49例中行根治性切除术32例,根治率65%,已行根治术患者5年生存率为53%,复发率为 16%,而不能切除肿瘤或放弃治疗者平均存活6.4个月.结论:结果显示,提高医务人员对该病临床特点的认识及重视直肠指检和纤维结肠镜检查,是提高该病早期诊断率的关键.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办法,术前行放射、化学治疗可明显提高晚期病例的根治性切除率.
作者:马艾辉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