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远侧与近侧结直肠癌的预测因素

关键词:结直肠癌
摘要: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IOA职业奉献奖授予中国上海喻德洪教授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结肠切除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回顾与分析

    报告30例结肠慢传输型便秘,其中结肠部分切除9例,次全切除19例.全结肠切除2例.术前均经传输试验、钡灌肠造影以及排粪造影证实结肠慢传输,并排除其它原因的便秘.结肠部分切除远期复发5例,复发率55%,次全结肠切除无复发.术后一年内腹痛,腹胀7例,长期大便不成形,日排便6次以上1例.远期疗效:结肠部分切除,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症状在第一次排便后消失,但部分病例在1~2年后大便次数减少而再复发,但间隔时间及痛苦均轻于术前.5例再手术.次全切除或全切除远期疗效可靠,因腹腔创伤面大,以及术后水分吸收功能降低,近期肠粘连等并发症及大便次数多将不可避免.次全切除疗效满意,并发症少,优于部分切除或全切除(回直吻合).

    作者:丁仕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局部使用硝苯地平作为急性血栓性外痔的保守治疗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全结肠腔内测压探讨

    目的:介绍一种全结肠测压的方法.方法:收集了57例采用瑞典生产的全消化道测压仪,在电子肠镜引导下将测压管送入回盲部.其中35例为健康组,22例为结肠慢运输型便秘患者.分别测得2组结肠道内的高收缩平均压,静息压,每5 min单位时间内收缩次数以及平均收缩间期持续时间.结果:正常组与患病组分别高收缩压36.6 mmHg、53.5 mmHg,静息压6.0 mmHg、1.9 mmHg,平均每5 min单位时间内收缩5.5次、3.5次,平均收缩间期21.9 s、34.3 s.结论:正常人与便秘人群的肠道内压力是不同的,全结肠测压可以了解到肠动力状况.

    作者:张根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后天性巨结肠1例报告

    后天性巨结肠(acguired giant colon disease)极为罕见,发病时症状不典型,容易发生误诊误治,1999年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陈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小儿直肠黏膜脱垂消痔灵注射法60例疗效分析

    显性直肠黏膜脱垂,多发生于小儿,由于小儿骶骨弯曲度尚未形成,而直肠在骶骨内未形成弯曲度,当受腹腔压力及其它诱因时,如季节性腹泻、慢性炎症刺激等,直肠缺少骶骨有效的支持,极易下移脱垂,这样经常反复,发生直肠黏膜感染,严重水肿、充血、表面发生糜烂、溃疡,甚至嵌顿,坏死.几年来,我们通过临床反复实践,验证,消痔灵2点注射法: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疗程短,见效快,值的推广应用.

    作者:何东宏;高文举;关泉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一次性手术根治肛门后位马蹄形脓肿231例

    肛周脓肿是肛门直肠周围软组织急性化脓性感染的结果.一旦确诊,就必须及早进行外科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马蹄形肛周脓肿多发于后位.因肛管后间隙脓肿,同时向两侧坐骨直肠间隙漫延;或因一侧坐骨直肠间隙脓肿,经肛管后间隙绕到另一侧坐骨直肠间隙而成.以往手术治疗多采用先切开排脓引流,待脓腔缩小,形成管腔(肛瘘)后,再行二次手术.自1982年以来,我院采用一次性切开挂线法治疗后位马蹄形脓肿,一次手术成功,既缩短了治愈时间,又减轻患者二次手术之痛苦和经济负担,疗效满意.现总绍如下.

    作者:李春雨;聂敏;田振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直肠悬吊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14例报告

    目的:探讨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搜集近年手术治疗的14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例特点,手术方式及疗效.结果:14例患者中12例(占85、7%)术后一周,症状立即缓解.2例经术后配合功能锻炼3个月症状亦缓解消失.结论:功能性直肠悬吊术,附加盆底疝修补术,盆底抬高,子宫固定,乙状结肠(部分)切除术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有效方法.

    作者:黄大春;吴际新;周建;吴继东;程先能;张胜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抗血管新生疗法治疗大肠癌肝转移

    肿瘤转移是癌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肝脏是人体内大的实质性脏器,血液供应丰富,是很多恶性肿瘤继发转移的常见部位.约50%~70%的胃肠道肿瘤发生肝转移.临床资料表明大肠癌患者在确诊原发肿瘤时,约16%~25%同时发现继发性肝癌,大多灵敏是在原发灶切除后2年内出现肝转移,有些转移灶可在原发肿瘤被去除(或其它方法治疗)后5~10年出现.

    作者:崔凤东;吴孟超;喻德洪;磨伊正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直肠吻合器在成人先天性巨结肠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

    目的:为改进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治疗方法,减少术后复发、避免术后二次闭瘘.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2例(16~57岁)成人先天性巨结肠患者采用一期低位直肠根治切除、吻合器吻合的临床资料.结果:获随访的19例患者在术后3~6个月,排便功能评分即达优良,12个月后达全优标准,12例男性患者无性功能障碍,全部病例无复发.结论:采用一期根治性切除吻合器吻合是一种治疗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的有效方法.该法减少了术后复发,避免了术后二次闭瘘,性功能及排便功能优良.

    作者:冯勇;陈春生;苏琪;刘恩卿;杨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透热和超声刀痔切除术的前瞻随机对比研究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敷痔散治疗嵌顿痔临床与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临床和实验研究,明确敷痔散与金黄散的疗效评估,揭示敷痔散的药理作用.方法:随机化,单盲,前瞻性临床试验设计.运用敷痔散外敷治疗嵌顿痔101例,同时设对照组97例,采用金黄散(膏)外敷治疗.观察1周.对痔核缩小,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等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查三大常规,心电图,生化十项,皮肤刺激性,观察用药安全性.用急性炎症,增殖性炎症,疼痛,溃疡等模型和兔空肠平滑肌等试验观察药物效应.用LD50,皮肤过敏试验,破损皮肤刺激试验,观察药物毒性.结果:临床治疗后第3~7天痔核缩小,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等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未见心、肝、肾损害及其它毒性副作用,无皮肤刺激性.实验结果显示敷痔散有镇痛,抗炎,止血解痉抑菌等作用,效果优于金黄散.毒性极低,无皮肤过敏及刺激性,外用安全.结论:敷痔散具抗炎、止痛、敛疮止血,消肿解痉,促进伤口愈合的效果,治疗嵌顿痔能直达病所,拨毒截变之功显著.用药安全.

    作者:梁劲军;庆方;潘競锵;李博萍;吴维城;肖桂玲;莫愚;郭锡泉;林焕坪;曾圻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结肠癌漏诊5例分析

    结肠癌并发急性肠穿孔并不少见,术前易诊断为上消化道穿孔,直致手术探查时才确诊.我科1995~2001年发生5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黄义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结肠镜诊断103例大肠癌分析

    我院1999年1月至2001年5月应用Olympus电子肠镜检查650例,病理证实大肠癌103例为原发癌,检出率16%,其中直肠癌68例占大肠癌66%,现报告如下.

    作者:葛莲英;刘立义;陈桂言;耿芳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白塞氏病肠道病变2例报告

    例1,女,30岁,农民,口唇、双颊粘膜及外阴溃疡反复发作,久治不愈6年,间歇性右下腹隐痛伴四肢关节疼痛了3年余.两月前因右下腹疼痛加重,伴恶心,呕吐,腹胀在乡卫生院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回盲部肿块,未作处理.半月后转入我院体查:口唇和双颊粘膜有小片多发溃疡,外阴部溃疡已愈留下白斑,全腹膨隆,右下腹压痛,可扪及7 cm×6 cm大小之肿块,活动差,质硬.B超检查:升结肠约7 cm长一段肠壁增厚,表面不光滑,肠壁外并见几处强光斑.提示:升结肠占位性病变.钡灌肠检查:回盲部,回盲瓣及回肠末端约8 cm管壁增厚,肠腔变窄,管壁呈锯齿状,肠蠕动消失及粘膜紊乱,回盲部有逆流.提示回盲部占位病变.于1997年5月24日剖腹探查,术中见回盲部有约6cm×5 cm大小实质性肿块,其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肿大.术中按回盲部肿瘤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回肠横结肠端侧吻合术.术后病理:白塞氏病(两家医院病理报告证实).

    作者:王斌;马晓峰;陕真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冶疗(附12例病例报告)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以北欧和美洲发病率为高,但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对本病认识水平的提高,我国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但仍有相当数量病人在内科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需要外科治疗.现将近三年来我科手术治疗的12例重症溃疡性结肠炎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艾莉;王金穗;闫于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外切内扎治疗陈旧性肛裂60例临床观察

    1996~1998年,我科采用外切内扎治疗陈旧性肛裂6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2一般资料:本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18~65岁.病程1年以内10例,1~3年33例,3年以上17例.临床表现以便时刀割样疼痛伴出血为主.后正中位36例,前正中位16例,其他部位8例,并发肛乳头肥大28例,前哨痔49例,内痔6例.

    作者:陈飞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对功能性便秘诊治的一些意见

    从80年代中期肛肠学界在全国掀起了一片对功能性便秘研究与治疗的热潮,把我们引入了一个治疗研究肛肠疾病的一个新领域.但实践过程中其效果并不十满意,使我们认识到单靠某几个手术来解决功能性便秘是不可能的,随后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本类疾病的治疗研究处于一低潮,实践证明还是要靠搞清其发病原因与其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后,其治疗才能有所遵循.

    作者:张胜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急性嵌顿痔手术治疗200例分析

    急性嵌顿痔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肛管、直肠黏膜下移,脱出不能还纳,刺激肛门而引起括约肌痉挛,导致痔静脉、淋巴回流障碍.我院外科于1999年3月至2000年3月收治200例急性嵌顿痔患者,采取急症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薛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保留自主神经全直肠系膜切除与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关系

    目的:比较保肛与非保肛术应用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加保留自主神经术(ANP)的局部复发率(LRR)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172例直肠癌分两组(Dixon组123例与Miles组50例),按Heald及Havenga法行TME及ANP.结果:①Dixon组与Miles组的总局部复发率分别为4.8%(6/123)与18.0(9/50),P<0.05;Dixon组内从A期至D期的LRR分别为0%(0/25),2.9%(1/34)、7.7%(4/25)及8.3%(1/7),其百分率趋势检验有显著差异,P<0.05.②1997年以前Miles组的LRR为36.8%(7/19),显著高于1997年以后Miles组的6.5%(2/31),P<0.05;前者与Dixon组的LRR4.8%比有极显著差异,P<0.001,后者与Dixon组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ME加ANP是降低两类直肠癌根治术后LRR重要因素.

    作者:池畔;林惠铭;陈燕昌;陈大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

主管:广西卫生厅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