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勒死亡1例

李建坤;李方明;王辉

关键词:法医损伤学, 勒死, 自杀
摘要: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及现场勘查宋某,男,48岁.2014年某日被发现死于自己住处床上.现场为一开放院内的北屋,屋门未关合.屋内物品摆放位置正常,床面无血痕及蹬蹭痕迹,床南侧地面上有一条1.2cm宽13.5m长的粗质尼龙绳索.调查死者前一晚上11时前与后墙邻居李某(男)发生过两次厮打,次日清晨死者被发现时呈右侧卧位躺于床上,颈部尼龙绳缠绕数周,双手呈屈曲状抓握绳索置于胸前.
中国法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新《刑事诉讼法》框架下的司法鉴定问题浅析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诉法)中涉及司法鉴定制度的新增条款有7处、个别修订条款2处、删掉条款1处、保留条款8处.主要体现在增加了鉴定人出庭作证和鉴定人人身权利保障、专家辅助入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删除了医学鉴定和修正了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本文意在对新刑诉法框架下的司法鉴定细则阐述作者的观点,以供同行参考.

    作者:陈玉林;冯宗美 刊期: 2016年第z2期

  • 多因素共同作用致死的法医学分析1例

    在基层法医实际工作中,大部分案件死亡原因及死亡方式较明确.多因素共同作用,且不易分出主次死因的情况较少见,这类案件死因复杂,需经细微的尸体检验及辅助检查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死因结论[1].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曹某,男,43岁,独身,有吸毒史.2011年4月8日9时许,曹某到霍某家,两人喝酒过程中发生争执,霍某用拳脚、木棒、菜刀等殴打曹某,4月9日6时许,霍搭出租车送曹某回到其租住房后离开,19时许房东发现曹某死亡,即报案.

    作者:屈建民;倪天辉;闫春霞 刊期: 2016年第z2期

  • 外伤性眼球损伤致失明鉴定1例

    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及临床经过陈某,男,47岁.2015年10月7日打麻将时因纠纷被他人拳击左眼.人院查体:左眼挫伤后流血,视物不见1小时.PE:左眼睑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鼻侧巩膜裂口,部分眼内容物流出,角膜透明,前房内充满血细胞,眼内窥不进.Imp:左眼球破裂.

    作者:李少华;方丛行;吴成庆 刊期: 2016年第z2期

  • 阴性解剖及应对方法浅析

    一般情况下,法医对尸体进行系统的解剖学、组织病理学未发现致死性改变的被称为“阴性解剖”,但更为准确的定义,其检验项目还应涵盖及其他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检验项目.有文献记载,阴性解剖的出现率约为2%~10%[1].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存在局限性,阴性解剖在法医学和临床医学中都是不可完全避免的,针对这些案例,对于法医技术人员,重要的是如何避免主观因素所导致的漏检,作者认为可以注意以下几方面.

    作者:韩孝征;姜有生 刊期: 2016年第z2期

  • 285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道路交通不断发展,社会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多,交通事故死亡案例亦呈上升趋势,对人身健康及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伤害.为探索交通事故发展规律,总结交通事故损伤特点,本文收集285个案例进行统计学分析,旨在根据交通事故的众多特点,通过法医工作来解决死亡原因、死亡时间、损伤机制、损伤方式等问题.

    作者:王谦;赵凡;牛时忠;张伟伟 刊期: 2016年第z2期

  • 论司法鉴定专家辅助人出庭的可行性

    1 专家辅助人的时代背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民法院在进行各类诉讼中经常会遇到涉及各种专门知识需要解释说明的情况,法官受专业知识的限制很难区别真伪,只能倚重鉴定意见.如果案件当事人申请重新鉴定,且鉴定结论与第一份鉴定有出入,法官采信也难以抉择.

    作者:王娟 刊期: 2016年第z2期

  • 创伤后肾功能不全法医学鉴定2例

    1 案例资料1.1 案例1某男,38岁.2015年2月某日,因感情纠纷,被他人用绳索绑住双手,热水烫伤下腹部及双大腿,榔头砸伤颈部及左下肢.据病历记载:血压80/38mmHg,呼吸30次/min,心率130次/min,神志模糊,下腹部及双大腿约15%Ⅱ.烧伤,左颈部及左上下肢局部软组织肿胀,CT示:少量纵隔气肿,两侧胸腔少量积液,左腓骨头粉碎性骨折.

    作者:卢刚;周佳川;宣妙根 刊期: 2016年第z2期

  • 外伤后精神障碍案件法医学分析4例

    1 案例资料例1 被鉴定人因棍棒伤致脑挫伤、硬膜下出血行手术治疗,住院期间出现情绪易激惹、易欣快、感情幼稚等表现.转入精神专科病院治疗效果不显著.法医鉴定结论为器质性颅脑损伤引起的精神障碍,构成重伤.例2被鉴定入夜班回家途中遭抢劫并被欧打致双上肢广泛软组织挫伤,入院后行相关检查未见其他阳性发现,但精神方面呈现有运动性抑制.

    作者:杨海云;李景民 刊期: 2016年第z2期

  • 多层螺旋CT在交通事故尸检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在交通事故死亡者尸检中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数字法选取10名因交通事故死亡者的尸体进行常规CT和多层螺旋CT尸检,进行三维重建图像分析,与尸体解剖尸检结果加以对比分析.结果 多层螺旋CT诊断与尸体解剖检查一致性高,较常规CT诊断准确.结论 在交通事故死亡者尸检中,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方法简便易行,与常规尸检结果具有较高的诊断一致性,应用价值极高.

    作者:王红兵;牛常青;闫鑫 刊期: 2016年第z2期

  • 58例直系亲属间杀人案件的特点分析

    1 案例资料1.1 一般资料本文收集了本辖区两市区和两县的2000年至2013年的58例的杀亲案件,其中发生在死者家里的案件52例,发生在野外的案件6例;发生在母女(子)之间的案件32例,发生在父子(女)之间的案件26例,不包括精神病患者所作的杀亲及杀婴案.县属农村14起,县属城区2起;市区属农村10起,区属城区32起.

    作者:牟宏书;王万利;李宝强;罗丁齐 刊期: 2016年第z2期

  • 性窒息死亡1例

    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及现场勘查某男,25岁,研究生在读,某日被发现死于学校宿舍内.现场勘查见:宿舍门反锁,房间门窗完好,未见外力进入痕迹,尸体位于门后,倚床侧卧地面,未发现明显搏斗痕迹.房间内搜出大量女式内衣、高跟鞋、丝袜、裙子等衣饰,还可见卫生巾、手铐、自慰器、润滑油、女式假发、网购快递包装袋等物.调查证实,死者平时一人居住,同宿舍室友均外出实习,农村家庭,社会关系不复杂,性格一般.

    作者:袁世东;孙凤莲 刊期: 2016年第z2期

  • 656起命案尸体检验鉴定简要分析

    本文对作者单位所在地区2005年至2014年发生的656起命案的尸体检验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同行以参考.1 案例资料本组656起命案共死亡713人,占该年度阶段现场案件数百分比见表1.案件性质所占年度数的百分比见表2.

    作者:韩国宪 刊期: 2016年第z2期

  • 伪装精神障碍司法精神病鉴定2例

    1 案例资料1.1 案例1被鉴定人,男,45岁.因琐事与他人互殴以涉嫌故意伤害被刑事拘留,其姐反映案发前其无精神病史.精神检查时主动称既往因精神异常家人曾带其到某精神病院就诊,他不同意看病而逃跑.并述及多年前就感到许多陌生人跟踪要害他,有时听见别人说他坏话,常胡思乱想,一直持续到现在.工作能力差,什么也干不了.

    作者:付培鑫;高燕丽;朱明霞;王靖;史天涛 刊期: 2016年第z2期

  • 有机磷杀虫剂中毒法医学鉴定分析3例

    1 案例资料1.1 案例1简要案情 付某,女,51岁.于6月30日上午1 1时许在小区某楼9层楼梯间内发现死亡.现场勘查 尸体头南脚北仰面平躺于9层楼梯间转角平台处,双脚拖鞋分别散落于双脚两侧,尸体东侧有1个塑料口袋,内装有玻璃瓶1个(上写“敌敌畏”字样),该农药瓶外盖在尸体西南处,内盖在8层楼梯第4级台阶上.死者家位于该楼10层,勘查时在卧室内发现死者所写遗书.

    作者:蔡春祥 刊期: 2016年第z2期

  • 应激相关精神障碍合并癔症的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分析

    1 相关概念及分类在精神障碍诊断系统中,应激障碍和癔症(神经症)的诊断标准是相伴随或有诸多关系的.以下是不同时间阶段中部分相关分类[1].CCMD-2将反应性精神障碍单列为57,亚型包括:急性心因性反应、延迟性心因反应、持久性心因反应、神经症性反应、适应性障碍、其他反应性精神障碍等.

    作者:韩卫;李阳;高雅;贾晓俤;顾珊智;陈腾 刊期: 2016年第z2期

  • 浅谈损伤顺序的分类

    在命案现场(包括人体伤害现场),损伤顺序的确认极具侦查及诉讼价值.1 损伤的时间顺序损伤时间顺序是按损伤发生发展的过程说明的.皮肤擦伤面低于周围,皮肤湿润,一般未超过2h,如伤面已干燥结痂,呈淡黄褐色痂皮,伤后约3~24h,如伤面已与周围皮肤等高,伤后约12 ~ 48h之间,如痂皮周围开始翘起,伤后约3~7d,痂皮完全脱落,伤后约7 ~ 12d,大面积擦伤如继发感染,则愈后需2周以上.

    作者:王兆奇;何强强 刊期: 2016年第z2期

  • 法医鉴定中的错误与对策探讨

    在法医鉴定中,鉴定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本文对法医鉴定中的错误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同行所借鉴.1 法医司法鉴定错误的成因分析1.1 对事物的认识缺乏全面性对事物特殊性(现象细节)的认识缺乏深入性,缺乏由表及里的深度逻辑推理,仅依据表面现象就作出结论性判断,难免出现认知错误.例如,某载满乘客的中巴车发生爆炸,致5人死亡,多人受伤.

    作者:赵鹏 刊期: 2016年第z2期

  • 现场勘验中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与应用

    犯罪现场是犯罪信息的载体,包括隐含犯罪信息的心理痕迹,这些信息反映了犯罪人在作案时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点及犯罪动机和目的[1].侦技人员除了重视物质痕迹的发现和提取外,也应重视对现场心理痕迹的分析.1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概述1.1 心理痕迹的概念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作者:任立新 刊期: 2016年第z2期

  • 命案现场血迹形态分析1例

    命案现场血迹的形态与分布,蕴含着丰富的犯罪行为轨迹信息,通过对命案现场血迹形态与分布机理的分析,可为推断犯罪嫌疑人作案过程的先后次序以及受害人当时所处位置、状态等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同时对分析作案时间、作案人数、使用凶器、逃离路线和刻画作案人特征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1-2].

    作者:蒋伍省;仲琦峰 刊期: 2016年第z2期

  • PMI推断的研究进展

    PMI是指死后间隔时间,准确推断PMI,可为案件侦破提供重要线索和依据.传统的PMI推断方法,主要是根据尸体现象及胃内容物消化程度进行推断.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应用物理学、化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手段,对尸体各种指标变化与PMI的关系等进行了诸多研究,本文对此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杜飞;白英杰 刊期: 2016年第z2期

中国法医学杂志

中国法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主办:中国法医学会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