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星;汤捷衡;林文录
目的 探索饮酒后人体内血醇浓度(BAC)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建立 BAC代谢的数学模型.方法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和内标曲线法测量酒后人体内的BAC,利用SPSS20.0和R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结果 女性的平均BAC消除速率为9.54mg/100mL/h,男性的平均BAC消除速率为12.19mg/100mL/h,女性消除速率小于男性,并且BAC消除速率与性别中等相关,与体重强相关,与年龄无关.通过构建混合效应模型可以准确的预测BAC,该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为1.60mg/100mL,其次利用决策树分析数据,其MAE为9.99mg/100mL.结论 饮酒后人体内BAC消除速率与性别、体重有关,通过时间、饮酒量、性别、体重建立混合效应模型可以准确推断BAC.
作者:金君;戴家佳;杜彦斌;张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快速测定生物检材(血液、尿液、胃内容物)乌头碱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方法 样品采用乙腈沉淀处理.色谱柱为UPLC C18(2.1mm×50mm,1.7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为0.4mL/min,柱温40℃.采用ESI离子源,MRM模式检测.结果 乌头碱在血液0.5~500ng/mL,尿液1~1000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5).乌头碱方法回收率在91.3%~110.2%之间;提取回收率在72.8%~83.5%之间;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4%.结论 本方法简单、快速检测生物检材中乌头碱.
作者:张园;陈波;张美玲;赵海芹;林琳;林丹;王贤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1 案例资料1.1 样本来源全部样本来源于2013年~2015年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法医物证司法鉴定所受理的亲子鉴定案例,共6 70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采集受检者外周静脉EDTA抗凝血2mL、头发、羊水等用于鉴定分析.
作者:兰菲菲;陈延冰;丁红珂;梁杰;尹爱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及病历摘要张某,男,22岁.2016年6月29日,张某驾驶摩托车与另一辆摩托车迎面相撞受伤1天入院,入院情况:活动受限,咯血,并有呼吸困难及恶心呕吐,查体:体温:36.5℃,脉搏:115次/分,呼吸:35次/分,血压:85/56mmHg,急性病容,平车推入,强迫坐位,右眉弓、左下肢多处挫伤,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心率:115次/分.6月30日检验报告:LDH 1467U/L(参考范围120~250),CK 4060U/L (参考范围50~310),CK-MB 719U/L(参考范围0~25),hsTnI >5000pg/mL(参考范围0~26.2),查心电图示急性下壁、侧壁、广泛前壁心肌梗塞.于2016年7月5日12时30分经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邓燕飞;任亮;梁曼;王荣帅;周小伟;黄锶哲;张骏超;孟小楷;刘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初探环氧乙烷消杀DNA污染的效果.方法 收集98例分别含有唾液、皮屑、汗斑、毛发、血斑、肋软骨的法医物证样本,分两组进行环氧乙烷灭菌6h和8h,提取DNA后扩增,使用3130XL或3500XL测序仪检测进行STR分型.结果 EO 6h 组44例样本中有2例口腔拭子检出阳性结果,EO 8h 组54例样本中有1例毛发检出阳性结果,阳性样本STR图谱表明仅有少量DNA残留,其余生物样本未检测到STR图谱.结论 环氧乙烷能有效消杀DNA污染,可适用于DNA检验耗材的灭菌.
作者:韩海军;张玉红;贾东涛;杨敏;伊海;秦海燕;张浩;朱奇慧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利用circRNA检测技术,探索circRNA分子应用于体液斑迹鉴定的可行性.方法 制备精液、唾液、阴道分泌物三种体液斑迹样本,以Qiagen RNeasy Micro试剂盒提取总RNA,经RNase R消化后得到circRNA,进行逆转录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分析. 结果 制备的体液斑迹样本均可检测到circRNA分子,提示circRNA普遍存在于法医常见体液斑迹中,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 结论 circRNA的检测可与现有DNA检测技术兼容,利用其组织特异性,可成为体液斑迹鉴定的新标记,具备重要的研究价值.
作者:赵禾苗;林清峦;陈静;李万水;王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就现场提取的生物检材而言,我们除了需要准确获得DNA STR分型进行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还希望能够通过技术手段获知其遗留时间、空间定位等更多信息.本文以血迹为主要研究对象,就国内外采用光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推断生物斑迹遗留时间进行总结,并对法医微生物学这一法庭科学新领域在时空线索推断中的应用做以介绍,为现场生物斑迹遗留时间推断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张瑾;高珊;畅晶晶;张颖;杨雪莹;刘开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2016年4月8日,甘肃某县马某在家门口将章某诱骗至其家中强奸.一月后,章某因阴道不规则流血前往妇幼保健院治疗,经医院确诊为完全性葡萄胎,行葡萄胎清宫术治愈后出院,清宫产物送实验室进行DNA亲缘分析检验.
作者:陶晓岚;刘贤海;雷亮;聂笑联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唾液中的甲基苯丙胺、氯胺酮和吗啡成分.方法 唾液样品经沉淀蛋白后,通过ACQUITY UPLC BEH Phenyl(100mm×2.1mm,1.7μm)色谱柱分离,以0.3%甲酸水和乙腈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质谱分析.结果 甲基苯丙胺、氯胺酮和吗啡在4μg/L~2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在4μg/L、10μg/L、50μg/L、100μg/L、200μg/L五组添加样本下,添加回收率范围在87%~128%;甲基苯丙胺、氯胺酮、吗啡的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均分别为0.2μg/L和4μg/L.结论 本方法采用乙腈沉淀蛋白提取,快速、简单、回收率高,适用于同时检测唾液中甲基苯丙胺、氯胺酮和吗啡.
作者:赵蒙;王朝虹;刘帅;张文竞;李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建立30个中低突变Y-STR基因座的复合扩增体系,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估.方法 采用六色荧光标记技术,选择 30个中低突变率、中高多态性的Y-STR基因座自行设计引物,进行复合扩增和毛细管电泳检测.检测该体系的准确性、特异性、灵敏度和耐受性,并观察其在混合检材的分型情况.结果 采用本体系,分型结果准确稳定、特异性好、耐受性强,灵敏度达0.0625ng,混合检材在1:4的比例下,可获准确分型.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30个Y-STR基因座的复合扩增体系分型结果良好,对于中国人群的法医Y-STR数据库建设和群体遗传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微微;郝宏蕾;王怀锋;刘冰;梅兴林;周翔;苏艳佳;任文彦;傅燕芳;郑小婷;吕德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2017年底发布的《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责任》司法解释规定了新的鉴定规则:确定了医疗损害专门性问题鉴定的概念及内容,取鉴定申请替代患方举证能力的不足,规定了新的鉴定人资格要求,明确了医疗过错判定的要求;明确了因果关系分级要求;明确了医疗损害鉴定的程序要求等.但仍然保留了医疗损害鉴定二元化模式.新的规定给我国医疗损害鉴定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鉴定人资格、专家辅助人意见可以成为定案依据的规定,将直接影响我国的法医开展医疗损害鉴定.笔者由此提出了以下建议:①医疗鉴定要回归科学性、公益性、规范性;②医疗损害鉴定回归同行评议是必然趋势;③应当建立统一的临床医学鉴定专家库;④应当研究医疗损害鉴定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作者:刘鑫;马千惠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针对三维颅骨模型在初始姿态和分辨率上差异较大的情况,提出一种基于特征轮廓线的颅骨配准方法.方法 首先,提取三维颅骨模型的眼眶、鼻框、颞骨、上颌骨以及下颌骨等轮廓线;然后,根据轮廓线的长度以及轮廓间的短距离判断轮廓线的类型,并建立两个待配准颅骨在轮廓线上的对应关系,从而实现颅骨的粗配准;后,通过添加权值的方式来改进迭代近点(iterative closest point, ICP)算法,并采用该改进的ICP算法实现颅骨的细配准,从而达到两个颅骨精确配准的目的.结果 通过将一个未知颅骨与颅骨数据库中的300个颅骨的配准实验表明,提出的基于特征轮廓线的配准算法可以实现三维颅骨模型的精确配准,并在细配准阶段取得了较高的配准精度和收敛速度.结论 基于特征轮廓线的配准算法是一种快速、高精度的三维颅骨模型配准方法.
作者:赵夫群;耿国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综合运用三种不同方法进行半同胞姐妹关系的鉴定.方法 对案例中的甲、甲母、乙和乙母分别使用PowerPlex21试剂盒、AGCU Expressmarker 21+1试剂盒、Microreader 23sp-B试剂盒和AGCU X-19 STR试剂盒进行STR分型,根据STR分型结果分别利用ITO方法、判别函数法和IBS法进行半同胞关系鉴定.同时结合X-STR结果,进而综合判定是否为同父异母半同胞姐妹亲缘关系.结果 本案例中通过ITO 方法计算,HSI均在1.36×102~2.09×105之间,支持甲和乙为半同胞关系,判别函数同样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果,IBS法的结果也对此结果进行了验证.结论 对于同父异母的半同胞关系鉴定,综合应用多种判定方法分析可获得较为可靠的鉴定意见.
作者:武红艳;张林;王克杰;樊爱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1 案例资料1.1 案例来源韩某,男,59岁,尸体被发现浮于重庆某区水塘内,高度腐败,解剖中发现左侧舌骨大角与舌骨体连接处不连续、可活动,疑似骨折.因高度腐败颈部皮肤及肌肉等软组织难以认定是否有损伤、出血.经硅藻等检验分析死因为溺死.
作者:牛鑫;杨鹏飞;王志丽;向禄先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混合斑组成复杂,长期以来是法医物证研究的难题之一.混合斑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性侵害案件中大量女性阴道上皮细胞混合少量精子;二是普通来源的生物检材之间的混合,如血-血、唾液-血液混合等.近些年来,对混合斑的研究日渐深入,技术层面或理论分析都更加客观和多元化.针对第一类混合斑,出现了荧光/磁性激活、显微操纵、声波差异分离法等分离精子的新技术;第二类混合斑是研究的难点,近年来大规模平行测序、液滴微流控技术、乳液PCR(ePCR)、全基因组扩增等技术的出现,提高了次要成分的检出机率.此外,遗传标记也有相应的发展,传统遗传标记常染色体STR、Y-STR、SNP等检测位点越来越丰富,新兴遗传标记DIP、DIP-STR、SNP-STR、mtDNA-SNP、微单倍型等在混合斑研究中发挥的作用初步显露出来.文章后涉及混合斑分析理论和计算软件的新发展.
作者:韦甜;黄代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1 案例资料1.1 案例1简要案情崔某,女,45岁.某年7月18日14时许,在某美容院用理疗减肥仪做减肥过程中发生抽搐,急送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尸表检验左乳头下5cm处有3个平行的类圆形皮肤紫红印迹,直径2.5cm.腹中部脐上4.5cm处在37cm×16cm范围内有4排共35个类圆形皮肤印迹,直径2.5cm.皮肤印迹边缘表皮剥脱、凹陷,质地略硬、颜色略深,中心部苍白.有的皮肤印迹不完整,呈半圆形、弧形(图1),切开见局部皮内较致密、苍白,皮下散在紫红变色.解剖检验心腔内充满暗红色流动血液.双肺组织实质内暗紫色,淤血、水肿明显.病理组织学检查胸、腹部皮肤印迹处表皮层不完整,边缘区残留的表皮细胞核致密、浓染,棘细胞和基底细胞极性紊乱,细胞核伸长、浓染,呈栅栏状或梳状排列;真皮层致密,胶原肿胀,嗜伊红染色偏蓝;皮下组织内小血管内皮细胞、管壁平滑肌细胞、毛囊、汗腺上皮细胞核伸长、浓染,符合电流斑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图2).心外膜下和心肌间质血管扩张、淤血.心肌纤维嗜伊红染色增强、断裂、波浪变.心肌间质小血管内皮细胞、管壁平滑肌纤维和肺内小血管、支气管壁平滑肌细胞核伸长、浓染,呈栅栏状排列.肺淤血、水肿.
作者:尤家斌;李如波;朱宝利;王鹏飞;王昌亮;徐国辉;王晓龙;冯春梅;于浩;张国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本文对《永久性残损评定指南》有关下肢致残残损评定原则进行研究.介绍了GEPI下肢评定中活动度评定的理念,并对活动度检查和评定过程进行了说明.为完善我国的伤残评定体系提供借鉴.
作者:杨天潼;于丽丽;项剑;向思阳;狄胜利;郭兆明;王旭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致死性心脏压塞的法医病理学特点和鉴定要点.方法 对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2005~2015年完成的38例心脏压塞致死案例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 致死性心脏压塞好发于男性(71.1%),平均年龄44岁;直接死因血性积液34例,非血性4例;根本死因以疾病多见(73.7%),主要为夹层动脉瘤、冠心病、恶性肿瘤;发病12小时内死亡占75%;涉及医疗行为30例(78.9%),26例无医疗过错(86.7%);疾病致死案件涉及伤病关系15例(39.5%).结论 掌握致死性心脏压塞的法医病理学特点和鉴定路径是准确完成该类案件法医学鉴定的基本要求.
作者:龚道银;陈雪凌;曹甲甲;曹玥;陈鲜;马跃荣 刊期: 2018年第01期
1 案例资料案例1 某年6月7日,垃圾场作业工发现运来的垃圾中混有赤祼女尸一具.尸体检验情况:颈部数处新月形或小片状表面剥脱、皮下出血,生活反应明显,右颈部肌肉小片状出血.尸体全身广泛表皮剥脱,生活反应不明显.左右后肋多发骨折,左侧胸壁广泛出血、淤血(图1),未见血凝块,右侧胸壁肋骨骨折处内侧局部小片状出血,外侧出血不明显(考虑原始左侧卧位).胸廓出血部位组织学检验未见血栓形成.死者系被他人掐颈致机械性窒息死亡.死者胸部无外伤,分析认为肋骨骨折与胸壁出血系死后7小时尸体被装运,垃圾车挤压、运输时形成.破案证实,案犯于6月6日20时掐死死者,抛尸于垃圾房.
作者:胡云星;汤捷衡;林文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1 材料及方法1.1 样本组织蜡块一份,来自实验室检案.1.2 DNA提取用刀片切开蜡块,从中间取约两份大小为0.2cm×0.2cm的组织,分别采用Chelex-100法和PrepFiler Express BTATM法(PrepFiler Express BTA DNA提取试剂盒,Applied Biosystems,简称BTA法)提取样本DNA.
作者:张宪;沈效平;胡韬;王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