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IF-1α与胃肠道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

郭德正;周宗和;罗兴成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α, 胃肠道肿瘤
摘要: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是介导细胞缺氧反应的关键性转录因子,使细胞产生一系列的反应,以适应缺氧微环境。胃肠道肿瘤的缺氧微环境及HIF-1α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治疗及预后方面关系密切,已成为胃肠道肿瘤研究的热点。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替米沙坦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变化情况,评估临床疗效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平均收缩压与平均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患者的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可于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顾华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经锁骨上入路给予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

    目的::研究经锁骨上入路给予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有中心静脉置管适应证的患者120例,分为锁骨上入路组(A组)、锁骨下入路组(B组)和颈内静脉穿刺组(C组),每组40例。 A组患者准备体位后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右侧行锁骨上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进针回抽见血,确定在静脉后置管。 B组患者常规准备后行右侧锁骨下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进针回抽见血,确定在静脉后置管。 C组患者常规准备后选择右侧颈内静脉穿刺进针回抽见血,确定在静脉后置管。比较3组患者穿刺成功率、误入动脉发生率、神经异感发生率、气胸发生率、置管后导管留置时间、穿刺点疼痛、活动是否受限。结果:穿刺成功率A组患者高于B组和C组。误入动脉发生率A组和C组患者低于B组。神经异感发生率A组和B组患者低于C组。气胸发生率A组和C组患者低于B组。导管留置时间A组患者高于B组和C组。穿刺点疼痛C组患者明显高于A组和B组。活动受限发生率A组患者低于B组和C组。结论:经锁骨上入路给予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穿刺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置管后患者舒适度高,尤其适用于危重患者和导管留置时间较长的患者。

    作者:康青乐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康复训练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影响的分析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按方便抽样方式随机抽取2个男、女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共60例患者入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3个月的康复训练,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后运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简称为ADL)进行评定。结果:康复训练前后ADL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康复训练能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是促进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有效措施。

    作者:周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强阿片类药物在癌性疼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强阿片类药物在癌性疼痛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搜集癌性疼痛62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研究组31例患者应用强阿片类药物,对照组31例患者应用镇痛剂。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内脏痛、躯体痛与神经痛程度明显降低,治疗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阿片类药物在癌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患者疼痛改善明显,具有采用价值。

    作者:李芸蕊;苏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右旋糖酐70羟丙甲纤维素滴眼液无菌检查方法

    目的::探讨右旋糖酐70羟丙甲纤维素滴眼液的无菌检查方法。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欲H,采用薄膜过滤方法,通过接种6株阳性代表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阳性对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阳性对照菌,对右旋糖酐70羟丙甲纤维素滴眼液的无菌检查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样品组及阴性对照组无菌生长。同对照组比较,各阳性对照组的菌落生长情况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结论:右旋糖酐70羟丙甲纤维素滴眼液的无菌检查可采用薄膜过滤法。

    作者:张琳;宫瑞中;王丽;邓自新;程爱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始动性与心理调适的影响

    目的::探究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始动性与心理调适的改善状况。方法:随机抽取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一般工娱治疗,观察组患者另外接受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在治疗前、后用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 IPROS)、阴性症状量表( SAN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SANS、IPROS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ANS、IPROS总分及各个因子得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有利于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始动性与心理调适。

    作者:常超华;刘世兴;刘芳峰;曹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脑脊液 TNF-α和 IL-6检测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脑脊液TNF-α和IL-6检测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 HIE)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57例,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测量所有患儿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6( IL-6)的含量,比较并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3个亚组患儿脑脊液中TNF-α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IE病情越重,NBNA评分越低,治疗后,观察组各亚组患儿NBN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治疗前,随着病情程度的严重,TNF-α和IL-6的含量也随之升高,组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患儿脑脊液中TNF-α和IL-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脊液中TNF-α和IL-6与NBNA评分呈负相关(r=-5.38,P<0.05;r=-5.62,P<0.05)。结论:脑脊液中TNF-α和IL-6含量可以作为反映HIE严重程度的指标,可以作为诊断和评估预后的辅助指标。

    作者:娄佰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基层医院“90后”护士现状与培养对策的探讨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90后”护士现状与培养对策。方法:针对“90后”护士的个性特点,结合现状,加以培养。结果:促进护士完成角色转换,提升自身素质与工作能力。结论:了解“90后”护士个性特征,加以相应的培养,帮助她们完成角色转换,对于医院护理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作者:郑雪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护理管理对提高护士优质护理服务意识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管理对提高护士优质护理服务意识的影响。方法:选取10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护士不实施护理管理;观察组护士实施护理管理,对两组护士的优质护理服务意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士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患纠纷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观察组护士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护士实施护理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护士的优质服务意识。

    作者:程冬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513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13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54例,感染率10.5%,以呼吸系统为主,占81.5%。年龄≥75岁、病程>5年、伴发躯体疾病者医院感染率更高(P<0.05)。结论:呼吸系统是老年精神障碍患者医院感染的常见部位,高龄、病程长、合并躯体疾病者是医院感染预防的重点人群。

    作者:王飞燕;杨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3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眼动分析仪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对重庆市精神病院3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追踪分析,以研究眼球运动轨迹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关系。方法:抽取使用眼动分析仪筛查出36例D值为正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患者进行眼动分析仪对比追踪分析研究;另选取健康人3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经对照分析,0周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研究对象各项眼动测定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组患者治疗8周前后各项眼动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8周后不同精神状态各项眼动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眼动异常特别是眼注视点(number of eye fixation, NEF)、反应性探究分(responsive of search scores, RSS)的改变对疾病诊断有特征性意义,与年龄、性别、临床精神状态无关,而传统与非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眼动测定值无影响,据此推测精神分裂症患者眼动异常可能不是状态学指标而是一种生物学指征,可以作为临床上精神分裂症有价值的辅助诊断依据。

    作者:陈勇;段肖玲;刘晓翠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肝癌眼眶转移病例报告及体会

    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隐匿,晚期常发生转移。其常见的转移途径有血行转移、淋巴转移、种植转移和直接浸润,而以肝内血行转移发生早、为常见。肝癌细胞侵犯肝静脉后即可进入体循环,发生肝外转移,以肺转移率高,其次为肾上腺、骨等,眼眶转移者较为少见[1]。近期我科收治了1例肝癌眼眶转移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悦;禄保平;张玉峰;吴秀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细节化护理干预在普外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评价细节化护理干预在普外科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患者10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进行细节化护理干预。护理两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焦虑状况改善程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前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总满意率为98.0%,对照组患者总满意率为86.0%,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细节化护理干预在普外科患者护理中具有较高的有效率和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滕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纠正小儿病毒性肠炎脱水小成本的补液方式

    目的::探讨纠正小儿病毒性肠炎脱水小成本的补液方式。方法:对小儿病毒性肠炎患儿1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两组患儿在接受益菌剂及锌的基础上,A组患儿给予口服补液盐(ORSII)溶液,B组患儿建立静脉通道,根据电解质丢失情况决定补液成分及剂量。治疗3 d,比较两组患儿疗效,并运用小成本分析进行两组补液方法的经济学评价。结果:A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3.8%,B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2.5%,两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人均花费A组为(215.5±45.6)元,B组为(436.8±108.5)元,两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补液是纠正小儿病毒性肠炎脱水小成本的补液方式。

    作者:胡景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骨髓铁染色和血清铁蛋白对患者小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骨髓铁染色和血清铁蛋白对患者小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确诊的50例慢性病贫血( ACD)患者及53例缺铁性贫血( IDA)患者,利用化学发光仪对铁蛋白( SF)含量检测,对骨髓涂片进行铁染色,在低倍光镜及油镜下观察细胞内、外铁,并计算细胞内铁阳性率。结果:慢性病贫血患者SF含量(345.27±268.37) ng/ml明显高于缺铁性贫血患者(8.35±2.49) ng/ml,P<0.05;内铁含量为(21.75±19.39)%高于缺铁性贫血组(0.74±0.23)%,P<0.05;外铁含量也明显高于缺铁性贫血组,P<0.05。结论:缺铁性贫血患者铁蛋白及骨髓内、外铁含量显著下降;慢性病贫血患者铁蛋白及骨髓内、外铁升高。骨髓铁染色和血清铁蛋白检测对小细胞性贫血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养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奥曲肽治疗化疗后腹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奥曲肽治疗化疗诱发患者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化疗后诱发腹泻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皮下注射奥曲肽100μg每8 h一次;对照组患者口服易蒙停2 mg/次,3次/d。结果:两组患者腹泻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5.0%(17/20)、45.0%(9/20),P<0.05;两组患者腹泻完全缓解中位时间分别为3.5、7 d,P<0.05。结论:奥曲肽治疗肿瘤患者化疗诱发的腹泻临床效果确切、安全。

    作者:赵岩;杨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症状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临床特征。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以同期80例住院的非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意志和行为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睡眠障碍、性格改变、人际敏感及内省力缺失。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出现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感情障碍、意志和行为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和性格改变较多、人际敏感与内省力缺失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症状临床分析,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状的正确识别,使患者能及时得到治疗,有利于早期康复。

    作者:焦传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HIF-1α与胃肠道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

    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是介导细胞缺氧反应的关键性转录因子,使细胞产生一系列的反应,以适应缺氧微环境。胃肠道肿瘤的缺氧微环境及HIF-1α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治疗及预后方面关系密切,已成为胃肠道肿瘤研究的热点。

    作者:郭德正;周宗和;罗兴成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广泛性焦虑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针刺观察组和药物对照组,每组40例。针刺组患者取百会、上星、神庭、水沟、膻中、巨阙、中脘为主穴,药物组患者给予帕罗西汀治疗,每天口服1次,两组患者疗程均为6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6周末各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焦虑自评量表( SAS)进行疗效评定1次,在治疗的第6周末采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价患者不良反应情况1次。结果:针刺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明显高于药物组的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A、SAS积分均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MA、SAS、TESS积分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车丽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影响患者临床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因素。方法:对进行尿常规检验的900例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00例尿常规检验患者中8例尿常规检验不合格,不合格发生率为0.89%。其中,3例为住院标本,4例为门诊标本,1例为健康体检标本;3例住院标本中2例超时送检,1例标本污染;4例门诊标本中,1例超时送检,2例标本污染,1例标本标记错误;1例健康体检者标本污染。结论:尿常规检验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加强尿常规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作者:杜飞龙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