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伶丽;田福年;莫金霖;彭洁;陈伟杰;陈冬晓
目的:探讨鼻吸气压(SNIP)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吸气肌强度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 6年4月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呼吸科收治的100例CHF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心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超声测定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采血测定脑钠肽(BNP)水平,同时测定肺功能指标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观察膈肌形态的变化,记录SNIP、大口腔吸气压(MIP)、大呼气压(MEP),分析SNIP与CHF患者吸气肌强度及膈肌形态的关系.结果:病例组FEV1、FVC、LVEF、MIP、MEP、SNIP、膈肌移动度(DM)呼气、DM吸气、膈肌厚度(TD)呼气、TD吸气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随心功能分级程度的加重,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均P <0.05).病例组LVEDD、BNP高于对照组,随心功能分级程度的加重,LVEDD、BNP升高幅度增大(P<0.05).SNIP与BNP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MIP、MEP、DM呼气、DM吸气、TD呼气、TD吸气、LVEDd、LVEF均呈正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SNIP可反映CHF患者吸气肌强度及膈肌功能状态,与心功能损伤程度有关,在CHF患者呼吸肌疲劳、呼吸困难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晏竹林;朱晓萍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持续冲洗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胰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收治的胰瘘患者36例,其中以应用持续冲洗联合VSD治疗的患者19例作为治疗组,以双腔套管持续冲洗引流治疗的患者17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随访情况及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在瘘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换药次数、切口感染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随访1年以上,大部分患者恢复良好,无胰瘘相关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有1例胰腺假性囊肿形成,体积不大,无症状.结论:持续冲洗联合VSD治疗胰瘘的临床效果较好,患者恢复快,切口感染率低,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文锋;周任;袁卫平;庞志东;周应玲;唐程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术(PMWA)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广西玉林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135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共175个结节).所有患者均在多模态超声引导下接受PMWA治疗,统计结节体积缩小率(VRR),并于术后1个月复查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 75个结节均成功完成PMWA,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RR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术后1个月甲状腺功能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疼痛、出血、轻度呼吸困难、瞬问声音变化及血压升高,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均未发生误伤气管、食管、喉返神经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多模态超声引导下采用PMWA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轻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莫伶丽;田福年;莫金霖;彭洁;陈伟杰;陈冬晓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对冠脉支架介入治疗后患者再狭窄率、血脂及白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行冠脉支架介入术(PCI)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7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口服辛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再狭窄发生率、复发心绞痛率,以及术前、术后血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IL-8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再狭窄发生率为2.56%(1/3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38%(6/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心绞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TC、TG、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DL-C及IL-8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较辛伐他汀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能明显降低其PCI术后再狭窄率及复发心绞痛率,改善血脂,并能抑制炎症反应.
作者:任君文;朱旭;张维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比较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正畸前、后颏部软组织厚度变化,探讨拔牙矫治对软组织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低角、均角及高角组,每组30例.矫治前、后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分别测量治疗前、后3组颏前点(Pog)、颏下点(Me)、颏顶点(Gn)的软组织厚度变化及Z角、FMIA角变化.结果:治疗前,高角组颏前部软组织厚度(Pog-Pog,)、颏顶部软组织厚度(Gn-Gn')、颏下部软组织厚度(Me-Me')均大于其他两组(均P<0.05);高角组Z角均大于其余两组,FMIA值均小于其他两组(均P<0.05).治疗后,3组Pog-Pog'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均P<0.05),高角组治疗前、后的变化值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治疗后,3组Me-Me'、Gn-G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角组治疗后FMIA角较治疗前增大(P<0.05);3组治疗后Z角较治疗前增大(P<0.05).结论:拔牙矫治对成人骨性Ⅱ类错(牙合)高角骨面型的颏部软组织厚度影响较大.矫治后上下切牙内收,鼻唇颏关系趋于协调.
作者:吴凯;杨婕;康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比较夹闭与栓塞两种不同方法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管痉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伴有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14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7例.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动脉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d、3d、7d、14d脑血管痉挛发生率,采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D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1 d、3d、7d、14d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25% (x2=11.039 5,P<0.01).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能够减轻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较开颅夹闭术治疗更具优势.
作者:胡新永;来海鸥;姬利;殷成龙;刘芯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于老年高血压伴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8例老年高血压伴A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压、AS指标、健康知识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差异.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AS斑块面积、左侧脉搏波速度(L-baPWV)及右侧脉搏波速度(R-baPW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健康生活方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促进老年高血压伴AS患者的健康生活方式改善,提高血压控制效果并延缓AS进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郝永红;秦娅丽;王红;韩蓉;王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多原发癌患者的发病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10年9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7例老年多原发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老年多原发癌患者的初发中位年龄为65岁,首发癌和重复癌均以消化系统肿瘤常见.中位生存时间为24个月,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0.4%、44.4%和29.6%.手术治疗、根治性治疗、临床分期Ⅰ期、Ⅱ期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显著升高(均P<0.05).性别、时间类型、间隔时间对生存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治疗方式、治疗策略、临床分期与预后密切相关,加强对老年多原发癌发病规律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预后.
作者:朱海生;杨云利;李书桢;刘颖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RA活动组(73例)、RA缓解组(39例)及健康对照组(52例)的血清VEGF的质量浓度,分析血清VEGF质量浓度与RA病情活动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RA活动组的血清VEGF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活动组患者的血清VEGF质量浓度明显高于RA缓解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缓解组血清VEGF质量浓度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CRP)和关节疼痛数与VEGF质量浓度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血清VEGF质量浓度在RA患者中明显升高,且与病情具有相关性,在临床上可作为RA病情判断和疗效评估的指标之一.
作者:李雪峰;尚俊英;甄志强;吴卫国;王飞;唐咸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氟康唑联合硝酸咪康唑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 5年11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102例,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观察组采用氟康唑联合硝酸咪康唑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硝酸咪康唑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平均起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0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2.05±1.56)dvs (5.56±2.69)d],且不良反应发生率(0.0%)低于对照组(7.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康唑与硝酸咪康唑联合应用治疗真菌性外耳道炎临床疗效较好,安全性高,较单纯应用硝酸咪康唑治疗效果更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围手术期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均采用PCI治疗,根据PCI围手术期阿托伐他汀用药剂量不同将其分为常规剂量组和强化剂量组,每组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两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血清可溶性B7-H3(sB7 H3)、白介素(IL)-4、IL-10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荧光定量PCR (FQPCR)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B7 H3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两组患者PCI术后IL-10、sB7 H3水平和B7-H3 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术前升高,其中强化剂量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两组患者PCI术后的IL-4、IFN-γ水平均较术前降低,且强化剂量组较常规剂量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BMC B7-H3与IL-10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629,P<0.05);PBMC B7-H3与IL-4、IFN-γ水平均呈负相关关系(r=-0.342、-0.417,均P<0.05).结论:强化剂量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上调B7-H3表达,调节炎性因子IL-10、IL-4、IFN-γ水平,从而抑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炎症反应.
作者:黄琛;徐戈;吕静;雷敏;张晶晶;马冰宁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DTC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两组患者于术后第2天测定甲状腺功能指标[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T3(FT3)、游离T4(F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测定患者术前和术后第2天、第7天的认知功能.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7%(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TNF-α、T3、T4、FT3、FT4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为显著(P<0.05);两组TSH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对照组术后第2天的认知评分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的认知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治疗DTC具有明显疗效,能够降低患者血清TNF-α水平,改善患者DTC术后的认知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仁拴;李伟;苗满园;曹晓鹏;张坤;苗栓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广西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患者1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采集髋臼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对骨折断端进行虚拟复位.3D打印技术打印骨盆模型,进行模拟手术并预弯钢板.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术后骨折复位情况及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本组15例髋臼双柱骨折,均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内固定术后影像学资料与术前设计高度一致.平均手术时间为(120±3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600±50) mL,骨折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4±3)周.末次随访按Merle D'Aubigné and Postel评分,优4例,良8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80%.结论:3D打印技术能为髋臼双柱骨折患者制定精准的手术方案,方法安全、可行,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陆俭军;谭海涛;陆声榆;甘智;何锦威;李晓;李颖;林鑫欣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高压氧联合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损伤的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广西北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行常规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压氧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45 d后的死亡例数、清醒例数及清醒患者意识恢复时间.比较两组患者高压氧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以及随访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治疗45 d后,观察组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清醒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意识恢复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GCS评分均明显提高,但观察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对于重型颅脑外伤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刘金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在老年无痛胃肠镜诊疗操作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行无痛胃肠镜检查与治疗的老年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丙泊酚麻醉组(A组)、依托咪酯麻醉组(B组)、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麻醉组(C组),每组40例.比较3组患者麻醉前(T1)、麻醉时(T2)及苏醒后(T3)的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观察患者苏醒、离室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3组患者T1时HR、SpO2、SBP及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2及T3时,C组患者HR、SpO2、SBP及DBP均显著优于A组和B组(P<0.05);C组患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肌颤的不良反应发生总率均比A组和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总满意度为95.00%(38/40),显著高于A组80.00%(32/40)及B组72.50%(29/4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应用于老年无痛胃肠镜操作中可达到起效快、安全、不良反应少、可控性强的满意效果,是一种取长补短、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揭仙容;黄波;肖翔;陈明富;苏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加味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延安大学咸阳医院收治的112例胆囊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熊去氧胆酸治疗,研究组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味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比较患者的临床疗效、McGill疼痛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现有疼痛强度(PPI)、疼痛分级指数(PRI)及目测类比定级法(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味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振林;姚春和;傅金坤;李金燕;李晖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不同临床类型及不同感染时期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7(IL-37)的水平.方法:收集慢性HBV感染者120例,根据临床类型将其分为3组:慢性乙型肝炎(CHB)组(47例)、肝硬化(LC)组(28例)和无症状携带(ASC)组(45例);另根据感染时期不同,将其分为4组:免疫耐受(IT)组(20例)、免疫清除(IC)组(28例)、低复制(LR)组(21例)和再活动(RA)组(33例).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合格的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HC)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IL-37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清IL-37水平在各不同临床类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不同感染时期组间血清IL-37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类型及不同感染时期的各组血清IL 37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水平、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IL-37可能不参与慢性HBV感染的免疫反应.
作者:刘宇骏;玉艳红;吴继周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成像在卵巢癌诊断及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CT检查的96例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病理诊断结果对超声检查及CT检查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卵巢癌诊断的准确性以及对不同临床分期的诊断准确性.结果:多普勒超声检查成功诊断出81例卵巢癌患者,误诊15例,诊断准确率84.4%;CT检查成功诊断出86例卵巢癌患者,误诊10例,诊断准确率为89.6%,CT检查诊断准确率明显优于多普勒超声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肿瘤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检查均可以作为鉴别诊断卵巢癌的有效手段,CT检查在诊断准确率及临床分期的判断上更具优势,为了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可将两者联合运用.
作者:赵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是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的疾病[1],然而它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随着病因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除了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CADASIL)等少数几个疾病为单基因遗传外,绝大多数IS均是由多个微效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复杂疾病[2].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的出现,使得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筛检与复杂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成为可能,也给候选易感基因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线索,是目前为流行的复杂疾病研究手段.
作者:罗曼;江东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翼状胬肉是世界常见眼表疾病.既往文献对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及治疗均有阐述,但近年来在其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上又有新发现:Meta分析的介入使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及好发因素有了循证医学的证据.我国近年来也对翼状胬肉在南北方的发病情况作了调查.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角膜缘干细胞受到紫外线照射后引起增殖率显著降低并且干细胞样特征消失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翼状胬肉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孙莉;李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