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张彬彬

关键词:早期肠内营养, 重型颅脑损伤, 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胃肠道功能,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24~48 h)及延迟肠内营养组(>48 h)组,比较肠内营养后7,14d各组血浆白蛋白(ALB)、前清蛋白(PA)及4周时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患者病死率.结果:肠内营养支持7,14d时两组患者ALB、PA比较,早期组均优于延迟组(P<0.01或P<0.05);肠内营养支持4周,两组肺部感染并发率比较,早期组低于延迟组(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早期组优于延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有助于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封闭式负压引流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封闭式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联合前列地尔在糖尿病足溃疡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85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先行溃疡彻底清创再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5例,予以VSD 5~7 d/周期,3~4周期联合前列地尔10 μg/d×28 d治疗.对照组40例单纯予以VSD 5~7 d/周期,3~4周期治疗.每组病例均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及抗生素控制感染,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溃疡创面愈合率、肉芽生长厚度优于对照组,溃疡愈合或达到外科处理的时间少于对照组,胫神经传导速度及足背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VSD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足溃疡较单纯VSD治疗效果更佳,能显著提高创面愈合率和愈合速度.

    作者:徐少辉;陈桂丽;黄萍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滑膜肉瘤的CT、MRI特征探讨

    目的:探讨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SS)的CT和MRI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病理确诊为S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CT、MRI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31例中,发生在下肢16例,上肢9例,骶髂关节2例,臀部、腹股沟、颈椎、肺部各1例.其中16例行CT检查示,软组织肿块16例,斑点状钙化6例,斑片状出血2例,坏死、囊变4例,邻近骨质虫蚀状破坏4例;9例增强扫描,7例瘤体内见斑片状或结节状不均匀明显强化,2例明显均匀强化.23例MRI检查示,在T1WI肿瘤为高或稍高信号4例,等或稍低信号19例;肿瘤内部斑片状出血4例,坏死、囊变5例;在T2 WI肿瘤为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9例,较均匀低信号4例;瘤体内见低信号分隔16例;出现高、等、低“三重信号”征6例.19例行增强扫描,肿瘤结节状、斑片状不均匀强化15例,均匀明显强化4例.结论:SS具有一定影像学特征,尤其是肿瘤邻近关节时,内有钙化、瘤内分隔、“三重信号”征及增强特征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彭业胜;邓东;黄仲奎;胡小丽;张小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晕厥儿童57例临床初步分析

    目的:分析各病因晕厥儿童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运用2009年我国儿童晕厥诊断程序及直立试验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儿科门诊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以“晕厥”来就诊的57例患儿进行初步诊断,分析各病因晕厥儿童的临床特征.结果:57例患儿中,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53例,占92.9%,年龄2~15岁,平均(10.23±3.58)岁,男30例,女23例,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51例和境遇性晕厥2例;心原性晕厥4例,占7.1%,年龄0.8~8岁,平均(5.5士3.3)岁,均为男性.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与心原性晕厥相比,其发病年龄、发作次数、诱因、先兆、发作时的体位及有无心脏病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主神经介导的血管迷走性晕厥占晕厥的多数,多发生在11岁以上的青少年,有比较明显的诱因及先兆,一般发生在直立体位,晕厥次数较少.

    作者:陈成;庞玉生;苏丹艳;陈传斯;马建法;覃素元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代谢综合征自我效能量表在代谢综合征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自我效能量表在M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获得明确诊断、接受系统治疗的MS患者135例,根据有无进行提升自我效能的干预分为干预组(n=70)和对照组(n=65),比较干预组各项指标有无变化,运用自我效能量表评价患者的自我效能并分析病人自我效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相比对照组,干预组中体重指数(BMI)、腰围在治疗过程中变化的幅度较其他指标显著,即干预组取得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相比对照组,通过12个月的自我效能的锻炼,干预组的自我效能评分明显提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饮食、锻炼效能与自我效能有密切联系(均P <0.05).结论:饮食和锻炼(尤其饮食)是自我效能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周爱民;戴霞;冯启明;陈财英;范海萍;游越西;罗艳霞;陈思妍;梁杏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2003例染色体检查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染色体异常与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所进行的染色体检查的2 003例患儿染色体异常的种类,统计先心病患儿染色体异常的特点并进行相关讨论.结果:在2 003例患儿的染色体检查分析中,染色体异常364例(18.2%),其中常染色体异常常见,254例(69.8%),以21-三体综合征(也称唐氏综合征)为多见;性染色体异常51例(14.0%),以特纳综合征多见.在接受染色体检查的患儿中,先心病中圆锥动脉于畸形51例,其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率较低,仅为10例(19.61%)(P<0.05).在染色体正常的先心病患儿中,圆锥动脉干畸形和非圆锥动脉干畸形分别有45例和49例.结论:染色体异常与先心病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联系,染色体核型异常易合并先心病,而某些先心病患儿的染色体核型异常发生率明显升高.因此,对于染色体异常的患儿应尽早进行心脏检查,以尽早发现心脏问题.

    作者:杨胜壮;陈卓宏;冯旭;郑宝石;石俊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运动训练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疲劳感的影响

    目的:探讨运动训练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疲劳感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病情稳定的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血液透析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每周3次的运动训练,包括透析前的能力训练、透析过程开始后2h内的踏车运动、透析间期的30 min运动能力训练,干预时间为12周.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根据自身状况自行运动,对运动的时间及强度无特殊要求.观察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疲劳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干预后疲劳感评分总分、躯体疲劳感评分、脑力疲劳感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运动训练可以降低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疲劳感.

    作者:李建英;黄燕林;滕艳娟;黄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是一种罕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组织学上由不同比例的平滑肌细胞、脂肪细胞、增生的血管组成[1].由于HAML发病率低,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存在较高的误诊率,给治疗措施的选择带来极大困难.我科于2013年3月21日收治1例HAML,现综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柯阳;钟鉴宏;张志明;黎乐群;向邦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38例住院的T2DM患者行双侧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有无斑块,分为非斑块组(颈动脉IMT<1.5 mm和无颈动脉斑块)、斑块组(颈动脉IMT≥1.5mm和颈动脉斑块),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并测定生化指标及踝臂指数(ABI).结果:两组高血压病史、年龄、T2DM病程、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同型半胱氨酸(Hcy)、A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ABI呈负相关,与高血压病史、年龄、T2DM病程、SBP、LDL-C、Hcy、HbAlc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病史、年龄、SBP、LDL-C、Hcy、HbAlc、ABI是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史、SBP、年龄、LDL-C、Hcy、HbAlc、ABI可能参与了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ABI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一个简便可靠的预测因子.

    作者:徐烨婷;何玉玲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20例多发性对称性脂肪瘤病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多发性对称性脂肪瘤病的发病情况和临床诊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多发性对称性脂肪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中,男19例,女1例;颈部是常见的发病部位;术后局部复发率65%;80%患者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水平异常增高(P<0.05).结论:多发性对称性脂肪瘤病具有对称性生长及复发率高等特点,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配合术后戒酒,ALT水平增高可作为诊断多发性对称性脂肪瘤的潜在标志物.

    作者:郑灵;刘正武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肝动脉血流量与门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之比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肝动脉血流量(Qh)与门静脉血流量(Qp)、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量(Qs)之比(Qh/Qp、Qh/Qs)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临床确诊为肝血管瘤病例33例(肝血管瘤组),无肝脏疾病健康体检者35例(正常对照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测定2组的Qh/Qp及Qh/Qs,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血管瘤组Qh/Qp及Qh/Qs分别为(0.26±0.10)、(0.52±0.25),正常对照组Qh/Qp及Qh/Qs分别为(0.28±0.09)、(0.48±0.16),两组Qh/Qp及Qh/Q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Qh/Qs均小于1.肝血管瘤大小与本组Qh/Qp、Qh/Qs均无相关性(r=-0.040,P>0.05;r=-0.141,P>0.05).结论:Qh/Qp及Qh/Qs在肝血管瘤诊断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Qh/Qp≤0.33,Qh/Qs<1可以为诊断肝血管瘤提供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邱跃文;黄健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艾司洛尔联合乌拉地尔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观察艾司洛尔联合乌拉地尔控制心率和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5例OPCABG患者,在桥血管与升主动脉吻合上侧壁钳时应用艾司洛尔和乌拉地尔控制心率和血压,记录降压前、降压后5,10,30 min的心率、血压变化.结果:全组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在降压后血压和心率均下降明显(P<0.05),降压后30 min血压恢复到降压前水平(P>0.05).结论:OPCABG术中采用艾司洛尔联合乌拉地尔控制心率和血压,安全有效,是理想的药物组合.

    作者:黄小彬;梁宁;罗肇孟;黄国勇;唐学锋;叶凤青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RyR1基因沉默对人肺癌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目的:利用针对兰尼碱受体1(Ryanodine receptor 1,RyR1)的小干扰RNA(siRNA),研究沉默RyR1基因表达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1)设计并合成针对RyR1基因的siRNA及阴性对照片段(不针对任何已知人的mRNA)和阳性对照片段(沉默GAPDH内参基因),转染肺癌细胞A549;(2)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ogentic quantitative PCR,FQ-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后RyR1 mRNA表达及RyR1蛋白表达的变化;(3)MTT实验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4)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状态.结果:(1) FQ-PCR结果显示RyR1 siRNA-1969可下调RyR1 mRNA的表达,相对表达量与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转染RyR1 siRNA后RyR1蛋白表达下调;(3)MTT实验显示RyR1表达沉黙后的A549细胞生长缓慢,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转染后细胞凋亡率较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的A549细胞)和阴性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小RNA片段的A549细胞株)显著增高(P<0.001),处于G0~G1期的细胞明显增多(P<0.001).结论:RyR1基因可能为肺癌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策略.

    作者:薄龙;潘泓;赵冰冰;黄明方;刘德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可调式股动脉止血气囊袋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使用可调式股动脉止血气囊袋压迫止血法在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降低术后并发症的效果评价.方法:将自愿参与实验的经股动脉穿刺造影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手工压迫止血法,实验组采用可调式股动脉止血气囊袋压迫止血,气囊充气后气囊压力=术前踝动脉收缩压+2.66 kPa,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并发症中皮下瘀斑、腰背酸痛、局部皮肤改变实验组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血肿、出血的发生率比较虽然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实验组发生率仍有所降低趋势.结论:可调式股动脉止血气囊袋压迫止血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止血效果显著,减少局部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梁榕;阮芳;王晓荣;玉琴;黄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前后路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前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1年4月我院骨外科收治住院手术治疗的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40例.按骨折部位及脊髓神经受压方向的不同分为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组(前路组)和后路截骨减压内固定组(后路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的JOA评分、Cobb角和患椎前后缘高度差.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的JOA评分、Cobb角和患椎前后缘的高度差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JOA评分、Cobb角和患椎前后缘的高度差改善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后路手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别,均可获得满意的神经减压和畸形矫正效果.

    作者:韦辉贤;兰承林;磨惠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腹腔镜骶前神经切除术治疗中线性盆腔疼痛的疗效探讨

    目的:评估腹腔镜骶前神经切除术(laparoscopic presacral neurectomy,LPSN)治疗中线性盆腔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8例均为经保守治疗效果欠佳的中线性盆腔疼痛患者,其中12例为子宫内膜异位症,3例为原发性痛经,3例为慢性盆腔炎.所有患者均行LPSN,11例同时行异位病灶切除术和盆腔粘连分离术,均保留子宫,1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接受GnRH-a治疗控制异位灶复发.术后随访时间(28±6.6)个月.结果:18例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未发生严重并发症,LPSN手术时间(39.0±8.3)min,术中出血(44.7±13.2)mL,肛门排气时间(17.1±5.4)h,术后24 h拔除尿管,住院时间(4.6±1.1)d,随访6,12,24个月,疼痛缓解率为100%,94.4%,78.8%,完全缓解率94.4%,88.8%,61.1%.结论:LPSN治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中线性盆腔疼痛是安全、微创、疗效确切的手术方式.

    作者:韦业平;邵世清;邓丽;张丽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空心加压螺钉联合克氏针治疗成年肱骨小头冠状面骨折10例

    肱骨小头骨折是指肱骨远端关节面的骨折,临床并不多见,约占全部肘部损伤的0.5%~1%,是关节内骨折,于成年人多表现为单纯肱骨小头骨折,而儿童多表现为合并肱骨外髁骨折的肱骨小头骨折.笔者2008年5月至2012年4月采用空心加压螺钉联合克氏针治疗成年肱骨小头冠状面骨折10例,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辉;李英创;黄祖奇;叶昌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CXCL1基因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采用第2代慢病毒表达载体系统,构建CXCL1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摸索出较传统转染方法更为高效、可靠的转基因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的基因靶向治疗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方法:首先扩增CXCL1全长序列,将其与慢病毒载体pWPI连接后测序,通过BLAST检索,鉴定慢病毒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将重组慢病毒质粒转染293T细胞,48 h后荧光显微镜鉴定,慢病毒转染并包装成功.结果:重组慢病毒质粒CXCL1-pWPI测序结果经BLAST对比分析,与CXCL1基因的同源性达100%.结论:成功的构建了CXCL1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表达系统.

    作者:张玮;黄宁;李力;王琪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原发性肝癌分次伽玛刀治疗后血清AFP降低程度与复发转移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分次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后血清甲胎蛋白(AFP)浓度变化及其与复发及转移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1~12月在我院行分次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AFP阳性的原发性肝癌69例,以免疫发光法测定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的血清AFP水平.结果:①与伽玛刀治疗前比较,69例伽玛刀治疗后1,3,6个月AFP阳性的原发性肝癌AFP平均水平均下降明显(均P<0.05).②伽玛刀治疗后6个月,无转移患者为28例,占40.58%(28/69),其中无AFP增高者、AFP正常13例、AFP下降<50%者7例、AFP下降≥50%者8例;有转移患者41例,占59.42%(41/69),其中AFP增高者6例、AFP正常0例、AFP下降<50%者24例、AFP下降≥50%者11例.③等级相关分析发现,AFP下降程度与复发转移呈负相关(r=-0.272,P=0.024).结论:原发性肝癌行分次伽玛刀治疗后血清AFP降低程度与复发转移呈负相关,可作为分次伽玛刀放射治疗后复发转移的预测指标.

    作者:周燕华;徐子海;廖福锡;覃春莲;夏邦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宫腔镜在不孕症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治宫腔因素所致不孕症患者的生殖预后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不孕症专科行宫腔镜诊治286例患者,实施宫腔镜检查明确导致不孕的宫腔因素,并实施宫腔镜手术及治疗后评价患者的生殖预后情况.结果:经宫腔镜检查确诊导致不孕的宫腔因素共有218例(76.2%),其中子宫内膜炎性增生82例、子宫内膜息肉60例、子宫黏膜下肌瘤36例、宫腔粘连26例、子宫畸形10例、胚物残留4例.218例中行宫腔镜治疗202例,治疗后获宫内妊娠106例(48.6%),已足月分娩72例.结论:针对宫腔因素所致不孕症患者实施宫腔镜术,有助于疾病的确诊及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殖预后,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赵芳芳;蒋晓莉;孙燕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罗格列酮对实验性1型糖尿病大鼠残存β细胞促增殖作用的探讨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实验性1型糖尿病大鼠残存β细胞的促增殖作用与Ki67表达的关系.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NC)组8只,糖尿病对照(DM)组20只,罗格列酮干预(RSG)组20只.DM、RSG两组予STZ诱导成模后(FBG≥16.7 mmol/L),RSG组开始给予RSG干预治疗(5 mg/kg·d-1),治疗后1,2,4,7,10周,DM、RSG两组分别处死动物4只,检测其FBG、空腹胰岛素(FIns).以免疫组化法检测胰岛中FIns、Ki67的表达.结果:(1)与DM组相比,RSG组血清FIns水平逐渐上升,血糖水平逐渐下降.(2)RSG组胰岛体积增大,β细胞数量增加,分泌颗粒增多.胰岛表达FIns水平逐渐增高,并明显大于DM组(P<0.05).(3)RSG组胰岛在各时期均有Ki67抗原不同程度的表达,但NC、DM两组均无Ki67表达.结论:罗格列酮对实验性1型糖尿病SD大鼠胰岛残存β细胞具有一定的促增殖和保护作用,但对血糖正常的胰岛β细胞没有明显的促增殖作用.Ki67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β细胞增殖的标示.

    作者:蒙碧辉;林媛媛;陈洪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