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疑诊为淋巴瘤的猫抓病2例

曾冰艺;张义;邓卓霖

关键词:淋巴瘤, 银染色法, 嗜银染色, 病原体, 衣原体, 猫抓病, 理学家, 性病, 物源, 培养, 美国, 杆菌, 病毒
摘要: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CSD)是动物源性病. 通常在猫抓伤或与猫密切接触后患病,少数与狗接触有关. 以往由于屡次染色与培养不成功,曾怀疑病毒或衣原体是本病的病原体,1983年美国病理学家Wear 用Warthin-Starry (W-S)银染色法才发现其病原为一种嗜银染色的杆菌, 是一种巴尔通菌(Bartonella sp.).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微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微探头超声内镜(USP)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41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USP检查,其中154例经手术或内镜切除,内镜活检得到病理确诊.结果: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种类分布及声像图有一定规律,USP对154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94.8%,与胃镜、X线钡餐造影相比,USP更容易确定病变的性质.结论:USP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具有很高诊断价值.

    作者:覃山羽;姜海行;谭至柔;唐国都;金群馨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肝脏损伤动物模型及观察指标研究现状

    肝脏是动物体内的解毒器官及重要的代谢场所,建立实验性肝损伤动物模型,为探知肝脏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疗效判断提供有用的工具.现将近年来国内外对实验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分类、检测指标等有关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陈卫华;郭松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广西眼镜蛇神经生长因子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目的:扩增广西眼镜蛇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全长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以广西眼镜蛇cDNA为模板,扩增出编码NGF的全长基因,并克隆至pMD18-T载体中进行基因测序.结果:所得序列与Genbank提供的序列(M61180)对比显示,广西眼镜蛇prepro-NGF与Naja kaouthia (monocled cobra)、Bungarus multicinctus、mouse、人的NGF同源性分别为99%、91%、66%、68%,将不同氨基酸相同的化学性质计算在内,同源性更高.结论:成功地获得了广西眼镜蛇NGF的全长基因,且序列与已知序列高度一致.

    作者:宋慧;张学荣;周元聪;江涛;舒雨雁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蔗糖基聚合物作为缓释片剂载体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蔗糖基聚合物作为缓释片的载体的可行性.方法:以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蔗糖基聚合物为载体制备非诺络芬钙的缓释片,于1~12 h定时地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缓释片在人工肠液中的释放度,绘制释放度随时间变化的释放曲线.结果:12 h内非诺络芬钙在人工肠液中能够平稳地缓慢释放,蔗糖基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释放速率越慢.结论:蔗糖基聚合物可以作为缓释片的载体,其中以MW=79.4K的缓释效果佳.

    作者:魏远安;邓敏军;姚评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自制猪尾导管穿刺引流起搏器囊袋血肿2例

    起搏器囊袋血肿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并发症之一,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局部加压胸带包裹或用注射器针头反复抽吸血肿.但对于囊袋内持续渗出,患者效果欠佳,我们采用自制猪尾引流导管经皮穿刺对起搏器囊袋血肿进行抽液;引流,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我院成功进行起搏器囊袋血肿穿刺引流术2例.

    作者:张伟;伍于斌;潘迪光;蒋靖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血液透析滤过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肾性贫血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血液透析滤过(HDF)与维持性血液透析(HD)治疗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例尿毒症终末期患者随机分成2组:HDF组19例,HD组20例.HDF组采取血液透析滤过治疗,HD组采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均每周2次,每次5 h,疗程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肌酐(Cr)、尿素氮(Bun)、血清磷(P3-)、甲状旁腺素(PTH)、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铁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临床表现如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瘙痒、厌食纳差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HDF组治疗后Cr 、Bun 、P3-和PTH下降(P<0.05或P<0.01);而HDF组和HD组Hb和红细胞比容均升高(P<0.01).治疗后,HDF组的Cr 、Bun 、P3-和PTH低于HD组(P<0.05或P<0.01);而HDF组的Hb和红细胞比容高于HD组(P<0.01).结论: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优于维持性血液透析.

    作者:徐子欣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肺性脑病22例体会

    肺性脑病是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是由于呼吸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而引起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症状的一种综合征.近年来无创通气,尤其是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在临床上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应用BiPAP治疗COPD呼吸衰竭疗效肯定.本文收集我科2003年5月至2005年12月采用BiPAP治疗的COPD合并肺性脑病患者2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白晓芳;李家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剖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效果比较

    子宫肌瘤剔除术是治疗子宫肌瘤而且能保留生育功能的常用手术之一.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的开展,采用腹腔镜腹膜内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逐渐增多.2003~2004年我院采用腹腔镜行子宫肌瘤剔除术78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海花;蒋志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广西黑衣壮族5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

    目的:研究广西黑衣壮族5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分布.方法:应用AmpFISTR IdentifilerTM扩增试剂盒和ABI 3100遗传分析仪检测152例无关个体血样.结果:D3S1358、D16S539、D19S433、D21S11、FGA5个STR基因座共检测出54种等位基因,其基因频率分布在0.003 3~0.401 3.观察杂合度分别为0.770 0、0.711 0、0.809 0、0.822 0、0.908 0;多态信息总量分别为0.760 0、0.670 0、0.790 0、0.820 0、0.860 0,累积个体识别力达0.999 999 098,累积非父排除率达0.999 548.广西黑衣壮族与其他2个广西壮族支系之间相同基因座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西黑衣壮族5个STR基因座属高度遗传多态性标记;广西壮族内部存在多种支系的说法可能具有STR基因座的遗传学基础.

    作者:滕少康;徐林;曹林枝;朱少建;汪萍;黄世宁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甲亢危象的临床特点分析

    近年来,虽然对甲状腺及其急性并发症,尤其甲亢危象(thyroid storm,TS)的研究有了相当的进展,但有关TS的临床病死率仍居高不下,其病死率约为30%~60%[1].为此,我们回顾性分析10年来我院收治的11例TS,以同期收治的入院治疗的甲亢患者作对照进行比较,以揭示TS的临床特点.

    作者:梁华晟;罗佐杰;秦映芬;梁杏欢;戴霞;卢德成;韦志明;冼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42例

    1998年1月至2005年10月我院共收治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42例,经早期大剂量应用甲基强的松龙(MP)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岑文广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用Foley's导管逆行灌注心脏瓣膜替换

    2003年6月至2006年5月我院利用Foley's导管逆行灌注在心脏不停跳下行心脏瓣膜替换术3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香伟;林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脑电功率谱和双频谱分析技术在全麻深度监测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脑电边缘频率(SEF)、双频谱指数(BIS)在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方法: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异氟醚吸入全麻(GA)组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EA)组,每组10例.EA组先于胸段硬膜外给予局麻药8~10 ml.两组均吸入异氟醚/O2维持麻醉.先记录两组异氟醚呼气末浓度达到0.5、1.0、1.5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时的SEF、BIS值,然后使两组麻醉维持在稳定水平,记录不同阶段的呼气末MAC、SEF、BIS值.EA组每间隔60 min硬膜外给局麻药4~5 ml.结果:两组SEF、BIS值与异氟醚呼气末MAC均呈负相关;GA组异氟醚呼气末MAC值高于EA组,SEF、BIS值则低于GA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中局麻药常规剂量对脑电无影响;SEF、BIS在麻醉深度监测中有一定作用.

    作者:谢玉波;覃怡;李文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诱导大鼠免疫耐受的初步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异基因脾细胞经门静脉途径输注诱导受体免疫耐受的效果,以及联合使用塞尼哌后的效果.方法:将供体SD大鼠的脾细胞经门静脉途径输注给受体Wistar大鼠,一周后把SD大鼠的皮肤移植到相应的Wistar大鼠上.移植前联合使用塞尼哌.观察术后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和受体外周血淋巴细胞CD25+的表达水平. 结果:门静脉耐受诱导后移植皮肤的平均存活时间(MST)为(15.8±2.1)d,较对照组长(P<0.01);随移植皮肤存活时间的延长,外周血淋巴细胞的CD25+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但使用塞尼哌后MST未延长.结论:经门静脉途径输注异基因脾细胞能够诱导受体产生免疫低应答状态,联合使用塞尼哌未能加强免疫耐受的诱导效果.

    作者:黎承杨;邓耀良;吴闯;李山;米华;刘德云;李盛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不同宿主来源的华支睾吸虫同工酶比较观察

    目的:通过对不同宿主华支睾吸虫的同工酶研究,了解其在不同宿主中的变化情况.方法:应用浓度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板状电泳(CG-PAGE)对50 d虫体的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酯酶(EST)、过氧化物酶(PO)进行电泳观察,通过凝胶成像软件对酶(蛋白)带的迁移率、相对浓度分布、光密度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来自不同宿主(大鼠、犬、豚鼠、兔、猫)的虫体主要酶带特征基本相同,但次要酶带存在一定差异.结论:不同宿主的华支睾吸虫同工酶存在着一定的变化,实验结果为华支睾吸虫在不同宿主中的发育、生理、生化提供实验资料.

    作者:胡文庆;秦小虎;田春林;刘登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侗族人群成人多囊肾病基因1微卫星DNA多样性分析

    目的:了解与成人多囊肾病基因1(PKD1)紧密连锁的微卫星序列DNA等位基因在广西侗族人群中的分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体外扩增KG8、SM6、CW2和CW4等4个位点的基因片段,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并与标准DNA相对分子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受检的62名侗族人染色体当中,分别在KG8、SM6、CW2和CW4等4个位点分离到了14、12、16和21种等位基因.结论:与PKD1连锁的4个微卫星DNA在广西侗族人群中存在高度多态性.

    作者:苏上贵;赵铖;伍巧源;赖永榕;杨桢华;黎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阴囊纵隔皮瓣一期修复尿道下裂22例

    1996年6月至2005年6月我院对22例尿道下裂患者采用阴囊纵隔皮瓣一期修复尿道下裂,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世良;王全好;刘仁滨;李秀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SM6和CW2在广西壮、瑶族人群中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目的:探索与多囊肾病基因PKD1连锁相关的微卫星SM6和CW2在广西壮、瑶两个主要少数民族人群中的多态性分布规律及其在基因诊断中的有效性.方法:采用PCR体外扩增SM6和CW2两个位点的DNA片段,然后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等位基因,以标准DNA片段为标识进行比较,作直线回归计算等位基因片段的大小.结果:在SM6位点,被检的63名壮族人和64名瑶族人,分别分离出23种和28种等位基因,片段长度在88~158 bp和84~152 bp之间,其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898和0.931;而在CW2位点,两个民族人群分别检测到了25种和24种等位基因,片段长度在105~157 bp和109~163 bp之间,其PIC分别为0.926和0.931.结论:两个民族在SM6位点和CW2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布不相同,SM6和CW2均可用于广西壮、瑶族人群PKD1基因诊断.

    作者:赵铖;苏上贵;伍巧源;赖永榕;杨桢华;黎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腹腔镜在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腹腔镜组),取同期具有可比性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45例为对照组(开腹组),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体温恢复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术后住院时间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利于妇女的身心健康,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之一.

    作者:雷彦;邱锐;冯以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广西毛南族青少年体质发育分析

    目的:为了解广西毛南族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状况.方法:采用人体测量学的常规方法,对广西毛南族青少年11项生长发育指标进行测量,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①广西毛南族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都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长,与体质发育具有同步性;②不同年龄段的男女青少年的体质发育幅度不同,女性青少年第二次生长发育的突增年龄为10~12岁,男性则为12~14岁;③与其它民族青少年比较,广西毛南族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的趋势与其它民族是一致的,但各项生长发育指标低于其它民族.结论:①毛南族青少年体质发育与其它民族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趋势一致;②毛南族青少年身高、体重指标比中国汉族、广西汉族、广西壮族青少年低.

    作者:徐林;李松峰;周丽宁;龚继春;邓琼英;魏博源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