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价值

唐景峰;肖绍文;张超元;罗昱

关键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造影, 病因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检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结果:225例患者中检出动脉瘤127例,脑动静脉畸形(AVM)21例,脑膜动静脉瘘(DAVF)5例,烟雾病3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造影阴性67例.结论:DSA检查对鉴别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对有条件的SAH病例均应行DSA检查以明确病因,以便作进一步病因治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脓毒症大鼠肺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变化

    目的:探讨脓毒症大鼠肺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变化及其与急性肺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复制脓毒症动物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 4、8、12、24 h组共5组,每组8只,所有大鼠于相应时点活杀,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白细胞计数、肺湿/干重比和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组织ICAM-1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脓毒症4 h后大鼠肺组织中ICAM-1的表达水平升高(P<0.01),并持续升高至24 h,同时伴有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白细胞计数、肺湿/干重比的增加和肺组织病理损害的加重.免疫印迹法测定ICAM-1的表达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白细胞计数、肺湿/干重比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86(P<0.01).结论:脓毒症大鼠肺组织中ICAM-1呈过度表达,参与脓毒症肺损伤过程.

    作者:曾涟;姚尚龙;刘东;王月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不同麻醉诱导方法对婴幼儿手术后苏醒情况的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麻醉诱导方法对婴幼儿术后苏醒情况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手术的小儿,随机分为异氟醚吸入诱导组(A组)和氯胺酮肌注诱导组(B组),比较诱导情况和苏醒情况.结果:A组诱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短于B组(P<0.05);而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A组高于B组(P<0.05);恶心和呕吐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氟醚吸入诱导比氯胺酮肌注诱导更有利于患儿术后的苏醒,但同时要注意预防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作者:施小彤;谢玉波;赵丽妮;陈静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A型肉毒毒素重复治疗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观察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 HFS)及眼睑痉挛(blepharospasm,BS)是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疾病中常见的症候群,既往治疗如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面神经干无水酒精及酚阻滞、射频热凝等方法因副作用较大或效果不佳,不利于常规治疗.

    作者:罗曙光;王进;程道宾;黄秀娟;凌云霄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2~3个皮肤软组织扩张器联合使用治疗大面积瘢痕性秃发

    瘢痕性秃发多见于烧伤、烫伤、头部肿瘤切除术后和头皮撕脱伤愈后,瘢痕性秃发的手术治疗,早期曾有头皮秧插法,但移植后头发生长较稀疏,还有皮瓣法及分次切除法[1],但其治疗秃发面积有限.

    作者:廖明德;陈石海;殷国前;韦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人工机械心脏瓣膜血栓形成外科治疗12例

    人工瓣膜血栓形成(Prothetic valve thrombosis,PVT)为非感染性血栓引起的人工瓣膜梗阻或功能障碍.1998年7月至2007年4月共为12例人工机械瓣膜血栓形成患者施行二次换瓣术,取得满意效果.现就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及手术治疗特点及术后抗凝治疗进行讨论.

    作者:于晋;黄保堂;窦云柯;李潺溪;董然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HPLC法测定复方甘草口服溶液甘草酸的含量

    复方甘草口服溶液是200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2部)收载的制剂,主要成分有甘草流浸膏、复方樟脑酊、愈创甘油醚等,属祛痰镇咳药.甘草流浸膏是由中药甘草提取,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甘草酸,功用主治为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1].

    作者:黄贵明;黄鹏;黄梦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不同方式治疗晚期子宫内膜癌62例临床分析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70%~90%的患者由于不规则阴道流血及排液增多而得到早期诊断[1,2],仅少数患者就诊时已为晚期.为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价值,现对1991年1月至2001年7月我院收治的62例Ⅲ、Ⅳ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鹤;陈心秋;黄薇;李菲;姚德生;高琨;潘忠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骨髓瘤细胞系U266和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系KG1a细胞内砷浓度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目的:探讨骨髓瘤细胞系U266与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系KG1a细胞内砷浓度与凋亡的关系.方法:用不同浓度三氧化二砷(As2O3)处理U266和KG1a细胞48 h,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细胞内砷浓度,AnnexinV-FITC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随培养液As2O3浓度增加,U266细胞内砷浓度和凋亡率也增加,KG1a细胞无此现象.1.0 μmol/LAs2O3处理时U266细胞内砷浓度高于KG1a细胞(P<0.01),2.0 μmol/L As2O3处理时U266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KG1a细胞(P<0.05).细胞内砷浓度与凋亡率之间在U266细胞呈正相关(r=0.883,P=0.002),在KG1a细胞无相关(r=0.594,P=0.092).结论:As2O3可诱导U266细胞凋亡而不能诱导KG1a细胞凋亡,对As2O3的敏感性U266细胞高于KG1a细胞,敏感性不同可能与细胞内砷浓度有关.

    作者:黎金庆;武淑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肝移植治疗复发性肝癌(附7例报告)

    复发性肝癌的根治性治疗包括再次肝部分切除术及肝移植.有关肝移植治疗复发性肝癌的临床资料国内报道尚少.我院于2004年8月至2005年10月对7例复发性肝癌患者实施肝移植治疗,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苏铭;黎乐群;肖开银;郭雅;杨定华;彭民浩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卡维地洛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卡维地洛是一种新型β受体阻滞剂,非选择性阻滞β1和β2受体,并能阻滞α1受体,是一种长效降压药.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卡维地洛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肾功能不全等多种高危因素的病人有着很好疗效和安全性[1].

    作者:陈胤结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检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结果:225例患者中检出动脉瘤127例,脑动静脉畸形(AVM)21例,脑膜动静脉瘘(DAVF)5例,烟雾病3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造影阴性67例.结论:DSA检查对鉴别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对有条件的SAH病例均应行DSA检查以明确病因,以便作进一步病因治疗.

    作者:唐景峰;肖绍文;张超元;罗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恶性肿瘤伴上腔静脉综合征外科治疗2例报告

    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我院收治晚期肺部恶性肿瘤伴有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vena cava syndrome,SVCS) 2例,经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刘永春;韦成信;曹健斌;黄健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儿童麻疹28例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小儿常见的传染病之一.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麻疹散发病例及小范围爆发流行时有发生.现将2006年6~8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28例儿童麻疹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黄瑞红;陈志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MRI在跟腱损伤中的诊断价值(附13例报告)

    目的:探讨MRI在跟腱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跟腱损伤患者行MRI检查,分析其MRI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7例为跟腱完全断裂,MRI表现为跟腱广泛增粗、跟腱内见片状不均匀高信号,跟腱连续性中断;6例为不完全断裂,MRI表现为跟腱增粗,跟腱内见局限性片状、条形高信号,并可见部分连续的腱束影.可合并有出血、水肿及跟骨挫伤等.结论:MRI术前诊断跟腱损伤的准确性较高,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较大价值.

    作者:李荣富;陆力坚;王大健;裴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全身麻醉对术前辅助化疗癌症病人心肌肌钙蛋白I的影响

    目的:研究全麻对术前辅助化疗癌症病人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影响.方法:选择盆腔、下腹部癌症病人27例,其中观察组13例接受术前辅助化疗(全部为单次静脉化疗用药),对照组14例未行术前辅助化疗,两组病人均在全麻下行手术,分别于麻醉前、手术开始后1 h、手术结束时、术后1 d、术后3 d、术后7 d 采集静脉血4 ml检测cTnI、心肌酶CK、CKMB.结果:①观察组病人cTnI于手术结束时开始明显升高(P<0.05),术后1 d达峰值(P<0.01),术后3、7 d下降,但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对照组病人cTnI于手术结束时轻度升高(P>0.05),术后1 d达峰值,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峰值明显较观察组低(P<0.01);③手术结束至术后1、3 d,CK、CKMB较麻醉前明显增高(P<0.05),但两组比较各个时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辅助化疗的癌症病人在接受全麻和手术治疗时,心肌损伤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应注意心肌损伤的早期识别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心肌保护措施.

    作者:何并文;朱蔚琳;黄冰;温文钊;秦雪;朱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注射隆乳聚丙烯酰胺取出首选术式的探讨

    聚丙烯酰胺注射隆乳在我国整形美容外科上的应用已有近10年时间.因为其存在有较多的并发症[1~3]及是否会产生神经毒性或肾毒性及在人体内降解的争议问题[4~6],一直来都是整形美容界大的争执焦点之一.

    作者:黎冻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铅中毒所致血清中一氧化氮含量与几种血清酶活性逆向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铅中毒情况下一氧化氮(NO)含量与几种血清酶活性逆向变化的关系.方法: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0 mg/kg铅组、30 mg/kg铅组和60 mg/kg铅组).醋酸铅腹腔注射,隔天染毒1次,7次后处死动物,取血分离血清,测血铅和血清NO含量及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和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活性,并作肝组织病理检查.另分别向大鼠肝匀浆中加入NaNO2使其终浓度为0、13、26及39 μmol/L,37 ℃孵育1 h,测定血清酶活性.结果:随染铅剂量的增加,血清NO和血铅的含量不断升高(P<0.05),ALT、AST和γ-GT活性呈现上升趋势,其中γ-GT活性在60 mg/kg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LP和LDH活性呈现下降趋势,两者活性在60 mg/kg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肝细胞未见明显的损害.体外实验表明,NaNO2对ALT、AST及LDH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0.05),而对γ-GT及ALP未见有抑制作用(P>0.05).结论:铅所致的血清酶活性双向变化很可能归因于NO等因素对酶活性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

    作者:陈森洲;王险峰;施文祥;王程强;李胜联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甲氨蝶呤预防持续异位妊娠的分析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下保守性治疗异位妊娠的广泛应用,保守性手术的并发症持续性异位妊娠(PEP)呈增高趋势,已引起广大妇产科工作者的重视.它是导致再次治疗甚至剖腹手术的原因.如何及时预防和诊断持续性异位妊娠,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将甲氨蝶呤(MTX)作为手术辅助药物对持续性异位妊娠的预防进行研究.

    作者:潘海花;蒋志峰;黄立冬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成团泛菌低分子脂多糖的遗传毒性研究

    目的:研究成团泛菌低分子脂多糖(LPSp)的遗传毒性,为其应用提供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依据.方法:应用掺入法进行Ames试验,采用组胺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TA97、TA98、TA100、TA102,将试验分为加和不加代谢激活系统S9 2组平行试验,LPSp设100、50、25、12.5、6.25 mg/皿 5个剂量组,通过观察回变菌落数来考察LPSp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遗传毒性.应用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LPSp设40、20、10、5 mg/kg 4个剂量组,通过检测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来考察LPSp对小鼠体细胞的遗传毒性.结果:在Ames试验中,LPSp各剂量组引起的回变菌落数未超过对照组自发回变菌落数的1倍以上;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显示,LPSp4个剂量组的微核发生率均在正常范围内,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Ames试验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LPSp的结果均呈阴性.结论:LPSp对所试菌株和小鼠体细胞无诱变性.

    作者:冷静;韦锦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子宫内膜样腺癌中COX-2和KAI1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环氧化酶-2(COX-2)和KAI1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5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1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30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组织中COX-2和KAI1蛋白的表达. 结果:COX-2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13.3%(2/15);增生过长为20%(6/30),其中不典型增生过长为50%(4/8);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阳性表达率为85.4%(47/55),呈等级上升趋势.KAI1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的阳性表达率为93.3%(14/15);增生过长为73.3%(22/30),其中不典型增生过长为37.5%(3/8);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为23.6%(13/55),呈等级下降趋势.COX-2高表达及KAI1低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中COX-2表达与KAI1表达呈负相关(r=-1 ,P<0.01).结论:COX-2和KAI1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发展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检测COX-2和KAI1蛋白表达可作为评价子宫内膜样腺癌恶性程度和判断预后的客观指标.

    作者:罗秉庆;郑绍光;唐青梅;龚广;陈琼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