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波辐射对白色念珠菌生物学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

杨少华;程培华;陈德华;黄熙;郭昆义;罗美芳;黄苹

关键词:微波, 输出功率, 白色念珠菌
摘要:目的:探讨微波辐射对白色念珠菌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ME-7250型2 450 MHz,输出功率20、40、60 W的微波辐射对接种后的白色念珠菌的生长情况进行实验室的观察.将接种的白色念珠菌的试管分别按不同的辐射时间、辐射次数接种为辐射10、15、20 min;每一辐射时间段分为辐射1次、3次、6次、9次的组别.按设计分组辐射完成后,置27 ℃恒温箱内,观察30 d后试管内菌落的生长情况并在显微镜下对其生物学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输出功率60 W的微波辐射,30 d后白色念珠菌的生长情况:10 min辐射1、3次为较旺盛生长(+ + +),辐射6、9次为少量生长(+ +).15 min辐射1次为较旺盛生长(+ + +),辐射3、6次为少量生长(+ +),辐射9次为微量生长(+).20 min辐射1次为少量生长(+ +),辐射3次为微量生长(+),辐射6、9次为很微量生长(±).结论:60 W,2 450 MHz的医疗常用微波辐射对白色念珠菌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效应随辐射的强度的增大而增强.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猪胰肾联合移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胰肾联合移植(SPKT)大动物模型.方法:选用杂种猪作SPKT的供受体,经猪腹主动脉原位灌注,多器官联合整块切取,胰、节段十二指肠、双肾、脾脏.切除受体胰腺,制作1型糖尿病模型, 切除受体双肾,供体门静脉远端与左肾静脉吻合, 门静脉近端及带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左肾动脉的腹主动脉段分别与受体下腔静脉及肾以下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体十二指肠侧壁与受体上段空肠行侧侧吻合, 输尿管置管外引流,未作预防及抗排斥处理.结果:10头动物移植后,2头受体因术后内环境紊乱死亡,8头受体顺利完成胰肾联合移植术,术后移植肾、胰均迅速恢复功能, 存活期胰肾功能基本正常.术后3~5 d因排斥反应及体内代谢紊乱8头受体死亡.结论:建立猪SPKT模型是可行的,良好的外科技术是胰肾联合移植成功的基础.

    作者:田磊;陆云飞;刘庆仪;林成新;覃忠;李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2型糖尿病肾病NO、NOS测定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在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2型糖尿病(NIDDM)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常见病因之一,严重影响了糖尿病(DM)患者的预后和生存.NO是新型的生物信息传递分子,具有舒张血管、松弛血管平滑肌和抑制内皮细胞增殖等功能.因此,本文通过对NO、NOS的配套测定,探讨其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

    作者:唐国全;覃桂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46例.观察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及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7.9%.46例患者53处靶病变成功植入53枚冠脉支架(药物洗脱支架43枚,普通支架10枚),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7.8%.靶病变类型:A型病变4处,B型病变24处,C型病变25处.术后无出血、血肿、桡动脉闭塞、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可行,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术后无需卧床制动,痛苦少.

    作者:李浪;李醒三;刘唐威;黄凯;朱立光;曾知恒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32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手术疗效分析

    对我院1988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420耳中并发迷路瘘管32耳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迷路瘘管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作者:覃继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应用国产封堵器和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目的:比较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与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AVSDD)治疗VSD的疗效、安全性.方法:对160例VSD封堵术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并发症.结果:国产器械组及AVSDD组即刻手术成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即刻残余分流率的比较国产器械组明显低于AVSDD组(P<0.05),但术后24 h,1、3、6、12个月不同时点随访残余分流率的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国产组少于AVSDD组(P<0.05).结论:国产VSD封堵器的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AVSDD.

    作者:黄群英;张智伟;李俊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学龄前儿童全血锌

    锌与多种酶、激素的合成有关[1],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尤其是对婴幼儿来说,锌的缺乏与否,关系到孩子身体、智力的发育及免疫功能的健全,所以防止小儿缺锌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指血锌容易受组织液的影响,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测定血清锌是目前常用的方法[2].但血清锌取血量多,而全血锌取血量少,受影响因素少,操作简单,儿童也易接受.因而,笔者对1 731名南宁市0~6岁儿童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测定静脉血全血锌,结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牡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早期鼻咽癌适形调强放疗摆位不确定度的研究

    目的:探讨使用热塑面罩固定时,早期鼻咽癌适形调强放疗(IMRT)治疗过程的摆位不确定度,以及为补偿这种不确定度需要在靶体积和危及器官周围所加的安全边界的大小.方法:选取首次放疗的早期鼻咽癌病人19例,仰卧体位,个体化泡沫枕头,热塑面膜固定,将等中心点置于鼻咽腔附近,由三维激光灯在面罩上定出左中右3个原始标志点,用伽玛纸贴在面膜上,并在3个原始标志点位置贴上直径约为3 mm的铅珠作为标记点,然后进行CT扫描,此CT为计划用CT.19例病人均采用同期整合补量(simultaneous integrated boost,SIB)给量方法.从第1周至第6周,每周周末在CT模拟机室进行重复扫描,共85次,扫描方法与进行计划CT时相同.将每周验证体位重复性的CT扫描图像与首次做计划设计的CT扫描图像通过读图软件进行比较,求出每次摆位与首次定位时在三维方向上的差异,根据研究数据求出使用本面罩系统时,靶体积和不同类型的危及器官周围所需要的安全边界.结果:通过对19例病人的85次重复CT与计划CT比较,得出使用本面罩系统时,等中心点的平均位置坐标为(-0.45 mm, +0.20 mm,-0.01 mm);不同解剖骨性标记点在X、Y、Z 3个轴向的绝对位移值分别为(0.89±0.69)mm,(0.82±0.79)mm,(0.95±1.24)mm;等中心点三维矢量位移的平均值为1.89 mm.结论:本面罩系统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满足鼻咽癌IMRT治疗的需要,而且简便易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能作为早期鼻咽癌适形调强放疗PTVs和PRVs的设计依据.

    作者:李国文;林承光;王安宇;朱小东;卢泰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呼吸机所致肺损伤与免疫因子的关系

    1974年,Webb和Tiemey[1]先提出了呼吸机所致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VILI)的概念.在他们的实验中,给大鼠进行一段时间气道峰压(PIP)值为4.5 kPa的机械通气后,很快产生了严重且致命的肺损伤.后来,给其它多种动物进行实验也出现类似结果.

    作者:谢玉波;刘敬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p73 OD区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目的:获取p73 OD (oligomerization domain)区重要功能蛋白.方法:应用多聚酶联反应扩增目的基因,把目的基因插入质粒PET-29a(+),构建成C末端含6个组氨酸的重组体,原核细胞表达并通过镍离子-多聚组氨酸亲和法纯化该目的蛋白.结果:成功构建p73(344~382)-PET-29a(+)重组体;该重组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高度表达;纯化后的p73(344~382)蛋白质形成四聚体,在磷酸盐缓冲液(PBS)、Bis-Tris和洗脱缓冲液中性质稳定. 结论:p73(344~382)构建在PET-29 a(+)中有融合蛋白情况下才得到高度表达.获得较纯的p73(344~382)蛋白.

    作者:石焕焕;Ranajeet Ghose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护理体会

    口腔颌面部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要手段,常规病灶扩大切除加同侧颈淋巴清扫,手术范围广,破坏性大.术后可出现语言不清,进食不便并影响容貌,患者术后生活和生存质量下降. 前臂游离皮瓣解剖恒定,易于切取,血管蒂长,管径较粗,便于吻合,皮瓣薄而柔软,利于造形,适合修复唇、颊、口底、咽缺损,部分或近全舌再造,可折叠修复颊部洞穿缺损,能较好地恢复器官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的首选皮瓣.我科2001~2005年12月施行前臂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70例,报道如下.

    作者:李爱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鼻咽癌病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及功能检测

    目的:观察鼻咽癌病人树突状细胞(DC)经体外分离诱导分化后表型变化和呈递功能的情况.方法:在体外分离并诱导成熟HLA-A2基因型鼻咽癌病人自身的DC,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的表型变化,然后分别负载EB病毒抗原LMP-2的HLA-A2限制型两个表位肽段CLGGLLTMV(CLG)和LTAGFIFL(LTA),诱导自身的CD8+T细胞.培养两周后,运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经DC诱导后CD8+T细胞的免疫应答情况.结果:分离鼻咽癌患者外周血DC,培养7 d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的各项表型:CD80、CD86、CD83、HLA-DR等,呈现分化成熟的表型特征.上述各种表型的细胞百分率分别为(33.92±21.42)%、(90.20±12.10)%、(32.89±23.47)%、(90.37±12.82)%, 并且与正常人的DC的表达无明显差异.培养成熟的DC呈递肽段CLG及LTA给自身CD8+T细胞,T细胞识别肽段并能应答的细胞数增加,呈递前分别为(2.67±1.97)2×104CD8+ T细胞和(5.33±1.86)2×104CD8+ T细胞,呈递后为(42.67±33.79)2×104CD8+ T细胞和(25.67±18.25)2×104 CD8+ T细胞,呈递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正常T细胞的应答能力无明显差别.结论:鼻咽癌病人外周血DC可经外周血分离培养,诱导扩增后能分化成熟并能有效呈递肿瘤抗原肽段,产生特异性CTL,对鼻咽癌病人的免疫治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作者:黄光武;温文胜;张哲;谢莹;吴英鹰;唐安洲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神经发生与记忆形成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发生与记忆形成的关系.方法:将经行为学筛选出的27只成年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小鼠再按其训练成绩分为记忆力强组和记忆力弱组,每组小鼠9只.实验组小鼠进行水迷宫训练5 d,对照组小鼠不作水迷宫训练,在实验组小鼠训练完成后的24 h内,同时检测3组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记忆力强组小鼠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干细胞数目明显多于记忆力弱组(P<0.01),而记忆力弱组与对照组比较,其神经干细胞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神经发生可能参与了记忆的形成过程.

    作者:黎有文;周三国;杨伯宁;谭国鹤;葛晓东;龚健古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电针结合推拿治疗肩周炎83例

    肩周炎是推拿科临床常见病,针灸和推拿是其主要的中医康复手段.1998年3月至2004年9月以来,我们采用电针结合推拿治疗肩周炎患者83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庞军;雷龙鸣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南宁市10 784名幼儿园儿童视力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南宁市幼儿园儿童的视力低常情况及病因,为儿童眼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全市各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视力普查.结果:普查南宁市幼儿园3~6岁儿童10 784名,视力异常者1 912例,视力异常检出率为9.87%.其中弱视792例,发病率为7.34%.结论:南宁市幼儿园儿童视力低常情况不容乐观,弱视是影响3~6岁儿童视功能的主要原因.在幼儿园儿童中进行视力普查工作对早期发现儿童眼病、保护儿童视功能有重要意义.

    作者:江蕙芸;陈红慧;刘伟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和胃黏膜HBsAg、HBcAg分布状况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和胃黏膜HBsAg、HBcAg分布状况.方法:用ELASA法检测两对半,地高辛探针法检测血清HBV-DNA,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组织和胃黏膜中的HBsAg、HBcAg.结果:肝、胃组织HBVM的检出与血HBVM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血清HBVM并不能完全反映肝组织、胃黏膜中HBV存在状况.HBV在肝组织、胃黏膜的分布和复制状态不完全相同.

    作者:玉艳红;江建宁;周桂英;韦敏怡;梁秀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活血开窍醒神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活血开窍醒神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54例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用醒脑静注射液、补阳还五汤加味中药及醒神开窍针刺促醒治疗,观察治疗1个月后意识好转和预后的情况.结果:治疗组预后恢复良好为87.03%,显著高于对照组68.62%(P<0.05),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月内清醒46例,对照组32例(P<0.05).结论:活血开窍醒神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的促醒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西医治疗.

    作者:陈永斌;黄李平;陈业强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胃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和胃良性病变中端粒酶的活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6例胃癌组织,20例胃溃疡组织,10例胃炎组织和20例正常人胃黏膜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结果:胃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80.6%(29/36),胃良性病变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10%(其中2例胃溃疡和1例胃炎组织标本检测到端粒酶活性),正常人胃黏膜组织未检测到端粒酶阳性.胃癌组织与胃良性病变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端粒酶活性是判断胃良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胃良性病变患者端粒酶检测阳性者应加强随访.

    作者:李艳;葛莲英;谢裕安;刘剑仑;覃宇周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应用分子内杂交-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检测已知α-地中海贫血点突变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且特异性高,可用于检测已知α-地中海贫血点突变的DNA分析方法.方法:用巢式PCR方法扩增α2-珠蛋白基因,然后用分子内杂交-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两种已知的α-地中海贫血点突变,即,密码子125(CTG→CCG)和终止密码子(TAA→CAA).结果:这两种已知的α-地中海贫血点突变均被分子内杂交-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出.结论:分子内杂交-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是一种较为简便、特异性高的DNA分析方法,可用于已知α-地中海贫血点突变的检测.

    作者:李卫;高枫;张学荣;唐卫中;张海添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273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治疗现状分析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近20年来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由于对STEMI,NSTEMI及UAP的病理基础和发病机理的研究有了引人注目的进展,进而导致了治疗策略的巨大变化.伴随着关于ACS诸多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经循证医学证实的有效治疗措施如急诊PCI、低分子肝素、ACEI,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等被不同国家和地区写进了ACS治疗指南.但这些指南在具体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73例ACS患者住院治疗措施的分析总结,评价我院目前ACS患者接受经循证医学证实有效的治疗措施应用现状.

    作者:李彦嫦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HPLC法测定复方苯海拉明糖浆中盐酸苯海拉明的含量

    复方苯海拉明糖浆(Compound Diphenhydramine Hydrochloric Syrup)是我院药剂科研制的一种口服液,每支10 ml,主要成分有盐酸苯海拉明、葡萄糖酸钙.为抗过敏药,主要用于婴儿湿疹,异位性皮炎等,也可用于小儿伤风感冒,临床疗效较好.质量标准中盐酸苯海拉明含量测定一直为硝酸银滴定法,准确性较差.本文采用HPLC法测定复方苯海拉明糖浆中盐酸苯海拉明的含量,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玉芳;黎远东;吴春晓;黄其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