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宏冰
自1996~1 999年来,笔者以温针灸治疗肩周炎5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51例中,男19例,女32例;年龄小28岁,大69岁;病程长12年,短1周;双侧肩关节疼痛15例,单侧肩关节疼痛36例.临床表现为肩关节周围酸胀疼痛,昼轻夜重,动则痛甚,活动受限,肩关节周围压痛广泛,多集中在肩峰下,喙突下方胸大肌止点,大圆肌,小圆肌,三角肌腱止点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处.X片检查无明显骨质病变.2 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选用30号长2.5寸不锈钢毫针,取患侧肩髃、肩贞、臂需、天宗,及双侧足三里,局部常规消毒,行常规针刺手法进针约1.5~2.0寸,足三里行补法,余穴行平补平泻手法,并在肩髃、肩贞、臂三针针柄上套长约2.5cm小艾段,在艾段近皮肤端点燃,燃尽后除去余灰,连灸3壮后拔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2天,行下一疗程,共3个疗程.
作者:陈茹;丁德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如意金黄散始见于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凡临床上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症状的多种疾病均可用之.笔者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入栀子、乳香、没药、冰片等药,经临床验证有很好的疗效,介绍如下.1 治疗方法药物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乳香、没药、各250g,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0g,天花粉500g,栀子200g,冰片20g.用法:将药共碾为末,装好备用,用时取适量药粉用鲜开水调成糊状,平铺于纱布上,厚约4~5mm,范围大于患处约1cm,待药温适度后敷于患处,外用塑料纸覆盖,以防水分过早蒸发,影响药物的吸收,并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用胶布固定,待药物干燥后重新更换.6天为一疗程.
作者:陈斌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从1997年以来用通心络胶囊治疗高脂血症38例,取得良好效果,兹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38例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25~67岁,平均46岁;病程长12年,短为本次诊断;单纯胆固醇增高者16例,单纯甘油三酯增高者8例,两者均增高者14例;胆固醇低6.0mmol/L,高11mmol/L,平均7.5mmol/L;甘油三酯低1.9mmol/L,高4.8mmol/L,平均2.9mmol/L;合并糖尿病1例、甲减2例、肾病综合征2例、慢性肝炎及脂肪肝6例、胰腺炎1例、原因不明26例、伴肥胖者32例.2 治疗方法石家庄以岭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3个月为一疗程,配合低脂饮食及体育锻炼.
作者:沙明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自1993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肩周炎1 9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90例中,男89例,女101例;年龄大71岁,小37岁,平均52岁;左肩70例,右肩108例,双肩2例;病程短1周,长者9个月,平均4个月.分为疼痛期(病史短,以肩部疼痛为主,被动活动或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不受限)及冻结期(肩部疼痛轻微.肩关节各个方向活动受限,影响生活和工作).2 治疗方法内服:麻黄、羌活、桂枝各10g,细辛3g,姜黄、鸡血藤、桑寄生、淫羊藿、续断各15g,制附子9g.疼痛期者加白芍、元胡各1 5g,制乳香、制没药各9g.冻结期者加全虫3g(冲),蜈蚣2条.水煎服,日1剂.外用:红花、透骨草、草乌、川乌、川芎各20g.当归、丹参、艾叶、赤芍各15g,苏木、伸筋草各10g,川椒、桃仁各30g.将药混匀,用长和宽均为20cm的布袋装好封口,上笼蒸透后冷却50℃左右,然后用50ml白酒(稍加热)洒在布袋上,置于患处,上面再放一暖水袋,以便保温.每日2次,每次30分钟,7天为一疗程.
作者:郭文青;耿登峰;乔德雨 刊期: 2001年第10期
1998~1999年自拟补肺泻浊汤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心衰,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30例中22例为住院患者,8例为门诊患者;男26例,女10例;年龄大82岁,小57岁.根据全国统一的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4级,本组病例门诊或入院时均有程度不同的肺淤血征(气急、发绀、肺部干湿性罗音)及体循环征(少尿、足肿、肝肿大、颈静脉怒张).经吸氧、限盐及应用抗生素(头孢菌素第三代静脉滴注)、利尿剂(速尿片20mg 3/日,安体舒通片40mg 3/日)、强心苷(地高辛片0.25mg 2/日)等常规抗心衰治疗后效果不显著.
作者:蔡栋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病毒性角膜炎的发病亦呈增多趋势,笔者用中西药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75例均为1998~2001年住院患者,其中男55例,女20例;年龄小10岁,大65岁,平均42岁;病程短2天,长30天,平均20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7例37只眼,包括树枝状角膜炎27只眼(72.97%),地图状角膜炎9只眼(24.32%),盘状角膜炎1只眼(2.70%);分为风热型和阴虚型,风热型表现为黑睛骤生星翳,抱轮红赤,羞明隐涩,发热恶寒,热重寒轻,舌苔薄黄,脉浮数.阴虚型表现为病情日久,星翳疏散,抱轮微红,羞明较轻,眼内干涩不适,舌红少津,脉细或数.对照组38例中包括树枝状角膜炎28只眼(73.68%),地图状角膜炎10只眼(26.32%).
作者:丁锐;周莒红;张树翠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本院自1997年1月~2001年5月收治32例,全部采用新癀片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30例,女2例;年龄26~65岁,平均46岁;病程0.5~28年;本次发作时间3小时~17天.有长期饮酒史者24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或体表疼痛,且起病急骤.局部伴有肿胀者26例,皮肤发红者21例.肿胀部位压痛明显且界限较为清楚.体温正常14例,低热12例,中度发热6例.伴跛行23例.疼痛部位为第1趾间关节和拇趾关节9例,跟腱部位4例,踝关节周围3例,足部其他部位5例,膝关节4例,肩胛骨周围5例,颈部1例,肩部1例,腕关节1例;伴痛风结节5例,伴关节畸形3例.合并高血压8例,无菌性股骨头坏死2例,糖尿病1例,脂肪肝1例,肾结石、输尿管结石3例.血尿酸>420μmol/L者26例;血沉≤20mm/h者9例,20mm/h<血沉≤50mm/h者17例,血沉50mm/h者6例;白细胞增多者19例;血尿、蛋白尿4例.送X光检查12例,其中7例表现有特征性的骨质缺损.
作者:朱清鹏;郑建红;卢宗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近年来,我们用苦参汤加减治疗足癣,疗效满意,现将资料完整的220例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39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0例,男1 27例,女93例;年龄小12岁,大74岁,平均35岁;病程短10天,长22年,平均3.9年;其中鳞屑水疱型119例,浸渍糜烂型78例,角化过度型23例.对照组178例,男106例,女72例;年龄小10.5岁,大69岁,平均32.6岁;病程短7天,长1 9年,平均3.6年;其中鳞屑水疱型92例,浸渍糜烂型70例,角化过度型16例.均具有足癣的皮损特征,自觉不同程度瘙痒或疼痛,真菌直接镜检阳性.两组病例均在2个月内未内服、半个月内未外用过抗真菌药物.
作者:王国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多种病症,收到很好疗效,兹报告如下.1 脐部感染王某,男,2个月,1 998年3月15日初诊.脐部肿胀溃烂1个月,1个月前脐部因尿液浸湿感染溃烂,经西药抗生素治疗无效.诊时脐部肿胀流淡黄清稀脓液,伴精神萎靡,形体消瘦,面色无华,食欲不振,吮乳无力,大便溏薄,苔白腻,指纹淡红.诊为脐疮,证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治以调补脾胃,益气升阳,托脓除湿.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味.生黄芪10g,党参、白术、当归、大枣、苍术、茯苓各6g,升麻、陈皮、柴胡、炙甘草各3g,生姜2片.水煎服,2日1剂.连服2剂后,精神渐振,食欲增进,吮乳有力,脐部肿胀消退,溃烂处色渐红润,分泌物减少.依上法继服3剂后,脐部已无分泌物,干燥结痂,神纳尚可,面色转红润,二便自调.10天后追访,诸症已愈.按:脐部内合脾胃,故脐部溃烂,日久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投以补中益气汤加苍术、茯苓,调补脾胃,益气升阳,托脓除湿.药证相符,而获痊愈.
作者:刘忠庆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反应性抑郁症,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8例住院患者,符合CCMD-Ⅱ-R反应性抑郁症及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型的诊断.其中男12例,女26例;年龄17~45岁,平均29.78±15.22岁;学生5例,干部3例,工人12例,农民18例;文化程度为小学9例,初中23例,高中以上6例;均为初次发病者,均有情绪低落,闷闷不乐,语言、行为减少,自责,甚至欲自杀、自伤等抑郁症状,并伴有不同程度有胸胁胀痛、失眠、食少等,舌淡红,苔白,脉弦.血象、肝功、生化、脑电图等检查均正常.
作者:周正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在1993~1999年期间运用清热利湿、活血化淤、滋肾壮阳三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所致阳萎10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105例均患前列腺炎1年以上,前列腺直肠指检和前列腺液化验异常;性生活时阴茎不能勃起,或硬度不足,无法插入阴道进行性交达半年以上,或连续性交失败率超过25%.其中20~30岁28例,30~40岁61例,40岁以上16例;病程1~2年8例,2~3年22例,3~5年.65例,5~13岁以上20例.伴早泄46例,遗精18例,失眠多梦52例,尿不尽82例,小腹胀满不适34例.前列腺直肠指检均有腺体肿大、压痛、中央沟变浅,表面光滑;前列腺液化验红细胞(++)15例,(+)78例,少见12例;白细胞(++)63例,(+)34例,少见8例;脓球(++)3例,(+)82例,少见20例.卵磷脂小体(卅)20例,(++)76例,(+)9例.
作者:谭湘国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1998~2000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38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取得显著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74例,治疗组38例,男12例,女26例;年龄20~66岁;病程2~20年;病变累及乙状结肠、直肠31例,降结肠及其以上者7例.对照组36例,男11例,女25例;年龄18~62岁;病程2~21年;病变累及乙状结肠、直肠31例,降结肠及其以上者5例.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口服灭滴灵0.4g,每日3次;环丙沙星0.5g,每日2次.同时局部用生理盐水150ml,锡类散0.6g,白及粉10g,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万u配成混合液保留灌肠,每日2次.20天为一疗程.治疗组在用上述方法时加用中药湿热型(8例):粘液血便,里急后重,腹痛拒按,发热,苔黄腻,脉数.治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方以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白芍、银花各15g,甘草3g,秦皮、地榆、丹皮各12g,黄柏10g,黄连6g.
作者:宋友武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近年来我院收治8例进食河豚鱼中毒患者,经对症及纳洛酮治疗后康复出院,取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9~63岁.均进食河豚鱼肉,发生中毒时间在进食后半小时到3小时内.第1起1例,以全身疲软为主要症状,入院时神志清楚,P60次/分,R18次/分,BP13/6kPa,但在洗胃中从脚到胸部逐渐麻木,以至全身麻木,呼吸困难.第2起1例,进食2个河豚鱼头后出现恶心呕吐、全身麻痹,入院时神志昏迷,P50次/分,R16次/分,BP12/6kPa.第3起5例,第4起1例,均以恶心呕吐、胸闷为主要症状,入院时神志清楚,P、R、BP尚属正常范围.心电图检查8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作者:谢银彬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自拟拈疣汤治疗扁平疣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50例中,男31例,女19例;30岁以上39例,30岁以上11例;病程1~3周18例,4周~2年25例,2年以上7例. 2 治疗方法拈疣汤:虎杖、首乌、苡仁、生地各30g,当归、赤芍、防风各15g,川芎、丹皮、蝉衣各9g,石膏50g,甘草3g.湿热偏甚者加苍术12g,黄柏15g;痒甚者加地肤子10g,白鲜皮15g;病程长而反复发作者加地龙12g,全虫6g.水煎,1日1剂,早中晚分服.对其中反复发作的39例另用自拟平疣药液(冰片、甘草、五倍子各10g,木贼20g,苡仁、地肤子各30g,紫草18g,水煎取药液),用消毒棉签醮药液均匀涂搽约15~20分钟后,再用醋水液(即温开水50ml加优质食醋适量配制)清洗患处,边洗边轻轻按摩患处10~20分钟,1日2~3次.7天为一疗程,共用3个疗程.
作者:丁念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眼底出血为眼科常见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多见于视网膜静脉栓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外伤等.我们自1992~2000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眼底出血42例48眼,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共42例48眼,男28例,女14例;视网膜静脉栓塞1 9例21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9例10眼,糖尿病6例9眼,coats病2例2眼,外伤6例6眼.轻度(片状出血无玻璃体积血)7例7眼;中度(大片状出血伴少量玻璃体积血)12例;重度(大面积广泛出血伴大量玻璃体积血)23例24眼.视力好0.4,低光感.病程短1天,长3个月.
作者:李秀燕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脑血管病急性期后易并发肩手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上肢肩部及手脂、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肿胀,血管运动性改变,如手背皮肤除肿胀外,发红、发绀等,如不及早诊断治疗,严重者可导致从骨间肌开始手部及肩胛周围的肌肉逐渐萎缩,是影响瘫痪上肢康复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该病5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997年6月~2000年8月确诊为脑血管并肩手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确诊.治疗组共52例,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51~76岁,平均57.6岁;脑出血18例,脑梗死34例;临床神经功能全缺损评分(The European,Strock.Scale)<20分4例,20~41分12例,41~60分22例,61~81分14例;于脑卒中15天内出现肩手综合征8例,1 6~30天出现32例,31天~3个月内出现共12例.观察组共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48~75.5岁,平均56.5岁;脑出血14例,脑梗死34例,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分3例,20~40分14例,41~60分20例,61~81分11例;于脑卒中1 5天内出现肩手综合征5例,1 6~30天出现30例,31天~3个月内出现1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基础病、神经功能缺损、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邓根飞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由黄芪、归尾、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地龙组成,是补气活血的代表方剂.笔者在临床上将此方用于痹证因体虚血淤者,收到较好疗效,介绍如下.例1:莫某,男,48岁.腰脊疼痛放射臀部及踝关节2年.初起尚能劳动,近年疼痛随咳嗽、打嚏及用力时加剧,平卧不能翻身,久坐不能起立.迭用中西药及针灸理疗效果不著.形体羸弱,踝关节暗红肿痛,舌苔白,质淡,边有淤斑,脉细而弦.用补阳还五汤加通络止痛之品.黄芪30g,当归尾、赤芍、制乳没、炙甘草、川芎、地龙、续断各10g,寄生、川牛膝、木瓜各15g,桃红、土鳖、全虫各6g,蜈蚣1条,鸡血藤20g.3剂,复诊时平卧翻身腰脊不再疼痛,腰踝虽仍有疼痛,但能行走.守原方再服3剂.再诊时腰脊疼痛若失,惟略有强直,遂以原方减乳没、桃仁、土鳖、蜈蚣,加熟地15g,枸杞、杜仲各10g,5剂.嘱泡酒续服.后访1年多未复发.
作者:肖曙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近年来用血府逐淤汤加减内服,配合中药面膜外敷治疗黄褐斑89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89例均为门诊病人,诊断标准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其中女85例,男4例;年龄大63岁,小26岁,平均38岁;病程短半个月,长21年,平均3.5年.2 治疗方法处方:当归、赤芍、生地、川芎、桃仁、红花、牛膝各10g,柴胡、枳壳、桔梗各6g,甘草3g,麝香粉0.2~0.5g(兑服).每日1剂,分2次煎服,10剂为一疗程,连续服用1~2个疗程.面斑色深且多者,可多服几个疗程.此外,每晚取中药面膜外敷(自芷、白附子、白及、浙贝母各3g共研末加入蛋清、蜂蜜调成糊状)约3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用2~4周.
作者:王赛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自拟三金六一汤治疗沁尿系结石,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45例均经超声波(B超或彩超)或X线腹部平片确诊.男114例,女131例;年龄大72岁,小21岁,平均32岁;结石直径1cm以下者175例,1~2cm者27例,2cm以上者43例;结石在单肾或双肾者74例(肾上极43例,肾下极31例),肾结石并输尿管或膀胱结石65例,单纯输尿管或膀胱结石者106例;首次发现结石者121例,半年以内者78例,半年以上46例.诊断标准:超声波、X线等确诊.有腰痛、血尿、尿中断、排出砂石等现象,或尿频、尿急、尿痛、肾区叩击痛阳性等.尿常规检查见红细胞,可伴有白细胞及少量尿蛋白.
作者:黄大枞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自1999年7月以来,笔者用阳刺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51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1例中,男23例,女28例;年龄18~63岁;病程短3个月,长15年;背肌筋膜炎32例,腰肌筋膜炎1 9例.2 治疗方法先寻找阳性反应点(压痛点或酸困点),按压此点时疼痛剧烈(或酸困剧烈并且有舒适感),可向远处放散,常规消毒,用1~1.5寸毫针,在找准的阳性反应点中心直刺一针(主针),边捻搓,亦可配合呼吸泻法,使针感加强(或有寒凉感),即可留针;再在主针上、下、左、右各1~1.5寸处分别刺入一针(辅针),一般宜向病变中心斜刺或沿皮刺,然后,依次捻搓各针,使针感进一步扩散,留针半小时左右,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作者:梁春光;孙军弟 刊期: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