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茹;丁德光
产后发热主要表现为发热持续不退,或新产后突然高热寒战,恶露不绝或恶露不下,小腹疼痛、乏力、自汗、纳呆等为主症,严重影响了妇女产后康复.笔者自1994~2000年间,采用甘温除热法治疗本病,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7例中产后感染7例,产后淤血发热13例,产后气血不足发热27例;年龄21~37岁;体温38.5℃~39.0℃.2 治疗方法加味补中益气汤:由红参8g(另 ),黄芪30g,白术、归身、柴胡、青蒿(后下)、白薇、山楂、红枣各10g,陈皮、炙甘草各5g.有淤血加川芎、益母草;外感加桔梗;便溏加茯苓、扁豆花.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一般服2~5剂.3疗效标准恶寒、头晕乏力、纳呆等症消失,体温降至37℃为痊愈;发热减轻,体温降至37.5 ℃~37.8℃为有效;发热稍减,其它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作者:黄祚菊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自1 992~2000年,用自拟化淤通络汤配合药物热敷法综合治疗颈椎病10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01例中,男46例,女55例;年龄35~40岁11例,40~50岁29例,50~79岁61例;病程12天~1年21例,1~5年57例,5~10年17例,10~20年6例.其中伏案工作者69例,工人23例,农民3例,市民6例.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者79例,颈椎强痛者80例,颈项肢体酸麻者79例,心悸、心烦、汗出者24例,耳聋耳鸣者15例,视物昏花者12例,晕厥者6例,感觉障碍者5例,手足震颤者4例,舌体麻痹者2例,行走下颌酸楚难忍者1例,伴心脑血管疾患者40例,高血压病18例,糖尿病7例.X线片(或CT)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者61例,生理曲度后突者7例,椎间隙变窄者53例,椎体骨质增生者75例,项韧带钙化者12例.CT查椎管狭窄者2例,颈髓萎缩者1例.
作者:王家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1998年2月以来,笔者自拟补肾汤治疗原发性低血压38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38例,血压持续低于12/8kPa,排除体位性低血压和症状性低血压.男3例,女35例;年龄19~58岁,平均30.5±3.2岁;病程0.5~10年,平均1.8±1.3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记忆力差,腰膝酸软等症状.2 治疗方法补肾汤:熟地30g,山茱萸、枸杞子、肉苁蓉各15g,山药、制首乌、黄精各20g,鹿角胶、龟板胶各9g(烊化),菟丝子12g.若乏力明显,纳少,汗多者加党参、黄芪各20g;面色萎黄,眼花,心悸者加当归、桑椹、白芍各15g;畏寒肢冷者加熟附子10g,巴戟12g;失眠多梦,口苦咽干者去肉苁蓉、菟丝子,加知母12g,丹皮10g,麦冬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每周复查血压2次,治疗2周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
作者:劳国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中,采用关节康复散1、2、3号外敷患病关节,配合辨证施治内服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收效显著.现将1989~1999年中治疗的180例较完整病案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180例中,男65例,女115例;年龄小12岁,大70岁;病程短3个月,长30年.主要表现为患处痛、肿、强(强直)、变(变形),其中,以痛为主的2例,占1.1%;以肿、痛或强、痛为主的87例,占48.3%:痛、肿、强、变均有的44例,占24.4%;其中晨间关节僵硬者122例,占66.7%.实验室检查血沉增高者99例,占55.0%;粘蛋白升高者68例,占37.8%;类风湿因子阳性125例,占69%.曾服用激素者128例,高剂量为强的松15mg,每日3次,地塞米松5mg,每日4次,间断服药时间长15年,短2个月.
作者:李秀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1998~1999年自拟补肺泻浊汤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心衰,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30例中22例为住院患者,8例为门诊患者;男26例,女10例;年龄大82岁,小57岁.根据全国统一的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4级,本组病例门诊或入院时均有程度不同的肺淤血征(气急、发绀、肺部干湿性罗音)及体循环征(少尿、足肿、肝肿大、颈静脉怒张).经吸氧、限盐及应用抗生素(头孢菌素第三代静脉滴注)、利尿剂(速尿片20mg 3/日,安体舒通片40mg 3/日)、强心苷(地高辛片0.25mg 2/日)等常规抗心衰治疗后效果不显著.
作者:蔡栋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采用艾条悬灸百会穴和涌泉穴并辅以适当的心理疗法治疗失眠症,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79例中,年龄小28岁,大65岁;病程短2个月,长20年.表现为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甚至彻夜难眠.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2 治疗方法嘱患者于每晚临睡前,自己用艾条温和灸百会穴1 5分钟,涌泉穴l5分钟.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休息2天后进行第2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3 疗效标准能自行入睡,且睡眠质量好为显效;睡眠有所改善,但有时仍需借助药物为有效;睡眠无改善为无效.
作者:徐宓宓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眼底出血为眼科常见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多见于视网膜静脉栓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外伤等.我们自1992~2000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眼底出血42例48眼,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共42例48眼,男28例,女14例;视网膜静脉栓塞1 9例21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9例10眼,糖尿病6例9眼,coats病2例2眼,外伤6例6眼.轻度(片状出血无玻璃体积血)7例7眼;中度(大片状出血伴少量玻璃体积血)12例;重度(大面积广泛出血伴大量玻璃体积血)23例24眼.视力好0.4,低光感.病程短1天,长3个月.
作者:李秀燕 刊期: 2001年第10期
1992年以来,笔者以自拟消肿汤为主治疗乳腺增生症128例,获效满意,兹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128例均为中青年妇女,治疗前均经外科及B超、钼把摄片、红外线扫描确诊.年龄大50岁,小16岁,以20~35岁者居多;病程长5年,短1个月.其中肝郁痰凝型86例,冲任不调型42例.2 治疗方法消肿汤:柴胡、赤芍、三棱、莪术、桃仁(冲)、郁金、浙贝母(吞服)、通草各15g,丹参、生牡蛎(先煎)、海藻、王不留行各30g,香附10g,延胡(冲)、穿山甲各20g.肝郁痰凝型(乳房结块,多发生在一侧乳房,质地坚实,表面光滑,肿块形如丸卵,皮色不变,触之一般不痛,少数病人有轻微胀痛,肿块生长缓慢,尚未破溃,在妊娠或哺乳期随乳房增大而增大,停止哺乳后,随乳房回缩.
作者:周丽琼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活血利湿汤内服并坐浴,治疗慢性前列腺炎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60例均为门诊病人,23~25岁6例,25~35岁22例,36~45岁24例,46~61岁8例;病程3个月~10年. 诊断标准[1]:腰骶部和会阴酸胀痛或耻骨上区不适,伴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夜尿等,或有尿道口滴白.直肠指检前列腺可增大或缩小.表面软硬不均,呈结节状或有压痛.前列腺液检查,每高倍视野白细胞10个以上或有成堆脓球,卯磷脂小体减少或消失.2 治疗方法处方:黄柏、泽兰、瞿麦、赤芍、红花各10g,苦参20g,王不留行、地龙、蒲公英各15g.排尿滞涩热痛者加木通、萹蓄;阳萎、腰膝酸冷者加杜仲、淫羊藿、鹿角胶;少腹、会阴、睾丸坠胀隐痛者加桃仁、川楝、橘核;血尿加茅根、小蓟.每天1剂,水煎2次,每次取药液200ml,温服,每晚以第2次煎后药渣再煎取药液300ml,温热坐浴,时间为半个小时.
作者:蔡洁武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作者:陈炳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近年来用血府逐淤汤加减内服,配合中药面膜外敷治疗黄褐斑89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89例均为门诊病人,诊断标准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其中女85例,男4例;年龄大63岁,小26岁,平均38岁;病程短半个月,长21年,平均3.5年.2 治疗方法处方:当归、赤芍、生地、川芎、桃仁、红花、牛膝各10g,柴胡、枳壳、桔梗各6g,甘草3g,麝香粉0.2~0.5g(兑服).每日1剂,分2次煎服,10剂为一疗程,连续服用1~2个疗程.面斑色深且多者,可多服几个疗程.此外,每晚取中药面膜外敷(自芷、白附子、白及、浙贝母各3g共研末加入蛋清、蜂蜜调成糊状)约3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用2~4周.
作者:王赛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自1994年2月~2000年2月,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泻患者42例,疗效较佳,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62例,患者均符合经临床、实验室和B超、CT等检查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治疗前后均经过全肠钡剂造影及乙状结肠镜检查,排除小肠及结肠溃疡、肿瘤及克隆氏病,粪便培养无特异性细菌生长.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34~76岁,平均57岁;病程7天~12年.对照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52岁;病程5天~11.5年.
作者:景奉能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我院自1999年4月~2001年4月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异位妊娠,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共13例,年龄小19岁,大33岁;孕周短5.3周,长7.6周.保守治疗条件:①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腹腔内出血.②B超诊断:妊娠包块≤4cm或>4cm,但本人强烈要求保守治疗者.③肝、肾功能正常.④白细胞总数及血小板值均在正常范围.⑤血β-H、C、G<15μg/ml.
作者:李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自1999年7月以来,笔者用阳刺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51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1例中,男23例,女28例;年龄18~63岁;病程短3个月,长15年;背肌筋膜炎32例,腰肌筋膜炎1 9例.2 治疗方法先寻找阳性反应点(压痛点或酸困点),按压此点时疼痛剧烈(或酸困剧烈并且有舒适感),可向远处放散,常规消毒,用1~1.5寸毫针,在找准的阳性反应点中心直刺一针(主针),边捻搓,亦可配合呼吸泻法,使针感加强(或有寒凉感),即可留针;再在主针上、下、左、右各1~1.5寸处分别刺入一针(辅针),一般宜向病变中心斜刺或沿皮刺,然后,依次捻搓各针,使针感进一步扩散,留针半小时左右,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作者:梁春光;孙军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小金丹出自清@王洪绪<外科全生集>,由麝香、白胶香、木鳖子、草乌、乳香、没药、当归、地龙、五灵脂等组成.<药典>改名为小金丸,或制成片剂.多用于瘰疬、阴疮等.现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多种内科、外科疾患.治疗胸腹腔炎性包块和脓肿:张万能用当归补血汤煎汤送服小金丹治疗盆腔炎性包块1例,每次1粒,每日2次,连服40粒,腹痛消失,阴道指诊无异常.用小金丹,每次1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下治疗阑尾周围脓肿1例,共服36粒,肿块消失.用六君子汤加黄芪煎汤送服小金丹,每次1粒,每日2次,治疗包囊性脓胸1例,服完40粒时,咳嗽胸痛基本消失.又服10粒后,胸透复查,右下胸膜轻度增厚,余无异常[1].
作者:徐瑞军;张令伦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自拟升血1号汤联合西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WBC)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化疗后WBC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给予自拟升血1号汤联合利血生、鲨肝醇、升白胺治疗;对照组20例只给予利血生、鲨肝醇、升白胺治疗.均7天为一疗程.治疗组WBC均数由治疗前的(2.87±0.61)×109/L增为治疗后的(3.82±0.58)×109/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WBC均数由治疗前的(2.91±0.60)×109/L增为治疗后的(3.26±0.49)×109/L,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升血1号汤加味联合西药是治疗化疗后WBC减少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高立栋;刘振葵;王秀梅;张继宝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我们1999~2000年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疗效较好,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冠心病CHF患者227例,随机分为生脉组120例,其中男75例,女45例;年龄50~78岁,平均64.7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3例,Ⅲ级69例,Ⅳ级28例.对照组107例,其中男72例,女35例;年龄54~79岁,平均63.2岁;心功能分级Ⅱ级20例,Ⅲ级57例,Ⅳ级30例.2 治疗方法对照组卧床休息、限盐、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及极化液等治疗.生脉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江苏苏中制药厂生产,批号991029)30~60ml加入5%葡萄糖250ml,ivdrip,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14天.
作者:宫立凤;荣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病例:杨某,男,26岁,1998年10月16日来诊.右眼酸疼,多泪羞明,肩背沉重,拘紧恶寒,嗳气吞酸,恶心纳呆.右眼白睛抱轮红赤,神水混浊,黄仁肿胀,3~7点处与晶体后粘连,舌淡苔白,脉象浮紧.诊断:瞳神紧小症(虹膜睫状体炎).证属肝经风热,治以散风清热.处方:羌活、防风、荆芥各12g,前胡、白芷、柴胡、桔梗、枳壳、白术各10g,忍冬藤30g,蒲公英30g,甘草3g.2剂,水煎服.外用1%阿托品眼药水滴眼散瞳.10月18日复诊,除瞳仁粘连已散开外,其他症状同前.考虑肩背沉重,拘紧恶寒,嗳气吞酸,恶心纳呆,多属脾胃虚寒,外受风邪,嘱改用温散之法.处方:吴茱萸、干姜、羌活、防风、陈皮、白术、前胡、银柴胡、黄芩各9g,甘草3g.水煎服.连服12剂,右眼白睛不红,神水无混浊,症状消失而愈.
作者:陈剑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自拟三金六一汤治疗沁尿系结石,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45例均经超声波(B超或彩超)或X线腹部平片确诊.男114例,女131例;年龄大72岁,小21岁,平均32岁;结石直径1cm以下者175例,1~2cm者27例,2cm以上者43例;结石在单肾或双肾者74例(肾上极43例,肾下极31例),肾结石并输尿管或膀胱结石65例,单纯输尿管或膀胱结石者106例;首次发现结石者121例,半年以内者78例,半年以上46例.诊断标准:超声波、X线等确诊.有腰痛、血尿、尿中断、排出砂石等现象,或尿频、尿急、尿痛、肾区叩击痛阳性等.尿常规检查见红细胞,可伴有白细胞及少量尿蛋白.
作者:黄大枞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本院自1997年1月~2001年5月收治32例,全部采用新癀片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30例,女2例;年龄26~65岁,平均46岁;病程0.5~28年;本次发作时间3小时~17天.有长期饮酒史者24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或体表疼痛,且起病急骤.局部伴有肿胀者26例,皮肤发红者21例.肿胀部位压痛明显且界限较为清楚.体温正常14例,低热12例,中度发热6例.伴跛行23例.疼痛部位为第1趾间关节和拇趾关节9例,跟腱部位4例,踝关节周围3例,足部其他部位5例,膝关节4例,肩胛骨周围5例,颈部1例,肩部1例,腕关节1例;伴痛风结节5例,伴关节畸形3例.合并高血压8例,无菌性股骨头坏死2例,糖尿病1例,脂肪肝1例,肾结石、输尿管结石3例.血尿酸>420μmol/L者26例;血沉≤20mm/h者9例,20mm/h<血沉≤50mm/h者17例,血沉50mm/h者6例;白细胞增多者19例;血尿、蛋白尿4例.送X光检查12例,其中7例表现有特征性的骨质缺损.
作者:朱清鹏;郑建红;卢宗荣 刊期: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