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手足心热证治体会

陈炳生

关键词:手足心热
摘要:
实用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治疗小儿汗证72例

    笔者近年共治疗72例汗症患儿,现总结于下.1 一般资料72例均为门诊病人,男31例,女41例;2~3岁39例,4~5岁18例,6~10岁15例;病程1周~3个月;自汗50例,盗汗22例.2 治疗方法自汗:汗出以头颈胸背为主,皮肤扪之不温,神倦,面白唇淡,恶风怕冷31例,予以黄芪、党参、龙骨、牡蛎、白芍各10g,白术、大枣各8g,防风5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口服.汗出较多,头额为主,汗出时有热气腾腾之感,口渴唇红者19例,予以党参、石膏、竹叶、知母、玉竹、麦冬、梗米各10g,连翘8g.大便较干难解时加少量大黄.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口服.

    作者:余志俊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温针灸治疗肩周炎51例

    自1996~1 999年来,笔者以温针灸治疗肩周炎5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51例中,男19例,女32例;年龄小28岁,大69岁;病程长12年,短1周;双侧肩关节疼痛15例,单侧肩关节疼痛36例.临床表现为肩关节周围酸胀疼痛,昼轻夜重,动则痛甚,活动受限,肩关节周围压痛广泛,多集中在肩峰下,喙突下方胸大肌止点,大圆肌,小圆肌,三角肌腱止点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处.X片检查无明显骨质病变.2 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选用30号长2.5寸不锈钢毫针,取患侧肩髃、肩贞、臂需、天宗,及双侧足三里,局部常规消毒,行常规针刺手法进针约1.5~2.0寸,足三里行补法,余穴行平补平泻手法,并在肩髃、肩贞、臂三针针柄上套长约2.5cm小艾段,在艾段近皮肤端点燃,燃尽后除去余灰,连灸3壮后拔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2天,行下一疗程,共3个疗程.

    作者:陈茹;丁德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泻42例

    自1994年2月~2000年2月,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泻患者42例,疗效较佳,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62例,患者均符合经临床、实验室和B超、CT等检查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治疗前后均经过全肠钡剂造影及乙状结肠镜检查,排除小肠及结肠溃疡、肿瘤及克隆氏病,粪便培养无特异性细菌生长.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34~76岁,平均57岁;病程7天~12年.对照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52岁;病程5天~11.5年.

    作者:景奉能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西药合用治疗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26例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升血1号汤联合西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WBC)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化疗后WBC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给予自拟升血1号汤联合利血生、鲨肝醇、升白胺治疗;对照组20例只给予利血生、鲨肝醇、升白胺治疗.均7天为一疗程.治疗组WBC均数由治疗前的(2.87±0.61)×109/L增为治疗后的(3.82±0.58)×109/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WBC均数由治疗前的(2.91±0.60)×109/L增为治疗后的(3.26±0.49)×109/L,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升血1号汤加味联合西药是治疗化疗后WBC减少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高立栋;刘振葵;王秀梅;张继宝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药内外合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8O例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中,采用关节康复散1、2、3号外敷患病关节,配合辨证施治内服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收效显著.现将1989~1999年中治疗的180例较完整病案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180例中,男65例,女115例;年龄小12岁,大70岁;病程短3个月,长30年.主要表现为患处痛、肿、强(强直)、变(变形),其中,以痛为主的2例,占1.1%;以肿、痛或强、痛为主的87例,占48.3%:痛、肿、强、变均有的44例,占24.4%;其中晨间关节僵硬者122例,占66.7%.实验室检查血沉增高者99例,占55.0%;粘蛋白升高者68例,占37.8%;类风湿因子阳性125例,占69%.曾服用激素者128例,高剂量为强的松15mg,每日3次,地塞米松5mg,每日4次,间断服药时间长15年,短2个月.

    作者:李秀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针刺加耳压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52例

    笔者自1996年6月~1999年6月采用针刺加耳压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52例,取得满意疗效,并与单纯针刺治疗52例、单纯耳压治疗52例进行了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为我院针灸门诊病人,均以尿频为主,不伴尿急、尿痛等症状,睡眠状态下尿频症状消失,小便常规检查均属正常范围.随机分为针刺加耳压的甲组,单纯针刺的乙组,单纯耳压的丙组,各组均为52例.其中甲组男25例,女27例;年龄3~12岁,平均6.1岁;病程3~10天.乙组男26例,女26例;年龄3~11岁,平均6.0岁;病程2~9天.丙组男24例,女28例;年龄3~1 2岁,平均5.9岁;病程为2~11天.2 治疗方法针刺:取关元、中极、太渊(双)、阴陵泉(双)穴,关元、中极直刺0.5~1寸,太渊直刺0.3~0.5寸,阴陵泉直刺0.8~1.5寸.刺入一定深度后均施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中间用捻转补法行针1次.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作者:季国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120例

    我们1999~2000年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疗效较好,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冠心病CHF患者227例,随机分为生脉组120例,其中男75例,女45例;年龄50~78岁,平均64.7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3例,Ⅲ级69例,Ⅳ级28例.对照组107例,其中男72例,女35例;年龄54~79岁,平均63.2岁;心功能分级Ⅱ级20例,Ⅲ级57例,Ⅳ级30例.2 治疗方法对照组卧床休息、限盐、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及极化液等治疗.生脉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江苏苏中制药厂生产,批号991029)30~60ml加入5%葡萄糖250ml,ivdrip,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14天.

    作者:宫立凤;荣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1例

    笔者用当归补血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2例系1 993~1999年住院病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1例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1~68岁,平均56.3岁;病程短者1.5月,长者23年,平均6.7年;早期10例,中期7例,晚期4例.对照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39~69岁,平均55岁;病程短者4个月,长者20年,平均7.2年;早期¨例,中期6例,晚期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作者:马利中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阳刺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51例

    自1999年7月以来,笔者用阳刺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51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1例中,男23例,女28例;年龄18~63岁;病程短3个月,长15年;背肌筋膜炎32例,腰肌筋膜炎1 9例.2 治疗方法先寻找阳性反应点(压痛点或酸困点),按压此点时疼痛剧烈(或酸困剧烈并且有舒适感),可向远处放散,常规消毒,用1~1.5寸毫针,在找准的阳性反应点中心直刺一针(主针),边捻搓,亦可配合呼吸泻法,使针感加强(或有寒凉感),即可留针;再在主针上、下、左、右各1~1.5寸处分别刺入一针(辅针),一般宜向病变中心斜刺或沿皮刺,然后,依次捻搓各针,使针感进一步扩散,留针半小时左右,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作者:梁春光;孙军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艾灸治疗失眠79例

    笔者采用艾条悬灸百会穴和涌泉穴并辅以适当的心理疗法治疗失眠症,疗效较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79例中,年龄小28岁,大65岁;病程短2个月,长20年.表现为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甚至彻夜难眠.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2 治疗方法嘱患者于每晚临睡前,自己用艾条温和灸百会穴1 5分钟,涌泉穴l5分钟.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休息2天后进行第2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3 疗效标准能自行入睡,且睡眠质量好为显效;睡眠有所改善,但有时仍需借助药物为有效;睡眠无改善为无效.

    作者:徐宓宓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牵正散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体会

    近年来,笔者在以牵正散治疗面神经麻痹时,有数例患者的过敏性鼻炎也随之痊愈,因此试以此方专治,屡获良效.方药:白附子、全蝎、僵蚕、蝉衣各10g,荆芥12g,防风15g.头痛加白芷,每日1剂,水煎服.病例:彭某,男,61岁,1 999年9月1 7日初诊.鼻塞流涕,鼻痒,喷嚏,头痛,发病5年,多方治之无效,每遇异味则加重.检查:鼻粘膜灰白色,双侧下鼻甲肥大,鼻道分泌物增多,诊为过敏性鼻炎,以上方8剂而愈,随访1年,病未复发.

    作者:孙晓峰;孙建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补中益气汤应用举隅

    笔者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多种病症,收到很好疗效,兹报告如下.1 脐部感染王某,男,2个月,1 998年3月15日初诊.脐部肿胀溃烂1个月,1个月前脐部因尿液浸湿感染溃烂,经西药抗生素治疗无效.诊时脐部肿胀流淡黄清稀脓液,伴精神萎靡,形体消瘦,面色无华,食欲不振,吮乳无力,大便溏薄,苔白腻,指纹淡红.诊为脐疮,证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治以调补脾胃,益气升阳,托脓除湿.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味.生黄芪10g,党参、白术、当归、大枣、苍术、茯苓各6g,升麻、陈皮、柴胡、炙甘草各3g,生姜2片.水煎服,2日1剂.连服2剂后,精神渐振,食欲增进,吮乳有力,脐部肿胀消退,溃烂处色渐红润,分泌物减少.依上法继服3剂后,脐部已无分泌物,干燥结痂,神纳尚可,面色转红润,二便自调.10天后追访,诸症已愈.按:脐部内合脾胃,故脐部溃烂,日久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投以补中益气汤加苍术、茯苓,调补脾胃,益气升阳,托脓除湿.药证相符,而获痊愈.

    作者:刘忠庆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缩泉丸加味治疗冷泪症18O例

    冷泪症系目无明显的赤痛翳障而流泪,且泪水清冷稀薄的眼病.笔者通过1994年至今的临床观察与治疗,发现泪道冲洗结合服用缩泉丸加味的中药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共180例268只眼中,女132例,196只眼,男48例,72只眼;年龄42~60岁;病程长12年,短半年.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眼常流泪不止,且泪水清冷稀薄,遇风则加重,口淡不渴,舌淡脉细.2 治疗方法首先用常规的方法冲洗泪道,若不通畅,在无脓液的条件下用泪道探针探通泪道,然后用盐酸洁霉素注射液4ml进行冲洗,直至泪道通畅.然后用缩泉丸加味治疗.基本方:益智仁15g,乌药10g,山药20g,防风12g;加减:头晕目眩,脉细无力者加黄芪30g,当归6g,何首乌、桑椹子各15g;面色苍白,神疲体倦,脉细弱者,合四君子汤;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脉细弱者,加生地、黑杜仲各15g,山萸肉12g.每日1剂,水煎服.

    作者:张海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42例

    眼底出血为眼科常见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多见于视网膜静脉栓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外伤等.我们自1992~2000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眼底出血42例48眼,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共42例48眼,男28例,女14例;视网膜静脉栓塞1 9例21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9例10眼,糖尿病6例9眼,coats病2例2眼,外伤6例6眼.轻度(片状出血无玻璃体积血)7例7眼;中度(大片状出血伴少量玻璃体积血)12例;重度(大面积广泛出血伴大量玻璃体积血)23例24眼.视力好0.4,低光感.病程短1天,长3个月.

    作者:李秀燕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补阳还五汤应用体会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由黄芪、归尾、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地龙组成,是补气活血的代表方剂.笔者在临床上将此方用于痹证因体虚血淤者,收到较好疗效,介绍如下.例1:莫某,男,48岁.腰脊疼痛放射臀部及踝关节2年.初起尚能劳动,近年疼痛随咳嗽、打嚏及用力时加剧,平卧不能翻身,久坐不能起立.迭用中西药及针灸理疗效果不著.形体羸弱,踝关节暗红肿痛,舌苔白,质淡,边有淤斑,脉细而弦.用补阳还五汤加通络止痛之品.黄芪30g,当归尾、赤芍、制乳没、炙甘草、川芎、地龙、续断各10g,寄生、川牛膝、木瓜各15g,桃红、土鳖、全虫各6g,蜈蚣1条,鸡血藤20g.3剂,复诊时平卧翻身腰脊不再疼痛,腰踝虽仍有疼痛,但能行走.守原方再服3剂.再诊时腰脊疼痛若失,惟略有强直,遂以原方减乳没、桃仁、土鳖、蜈蚣,加熟地15g,枸杞、杜仲各10g,5剂.嘱泡酒续服.后访1年多未复发.

    作者:肖曙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产后发热37例

    产后发热主要表现为发热持续不退,或新产后突然高热寒战,恶露不绝或恶露不下,小腹疼痛、乏力、自汗、纳呆等为主症,严重影响了妇女产后康复.笔者自1994~2000年间,采用甘温除热法治疗本病,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7例中产后感染7例,产后淤血发热13例,产后气血不足发热27例;年龄21~37岁;体温38.5℃~39.0℃.2 治疗方法加味补中益气汤:由红参8g(另 ),黄芪30g,白术、归身、柴胡、青蒿(后下)、白薇、山楂、红枣各10g,陈皮、炙甘草各5g.有淤血加川芎、益母草;外感加桔梗;便溏加茯苓、扁豆花.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一般服2~5剂.3疗效标准恶寒、头晕乏力、纳呆等症消失,体温降至37℃为痊愈;发热减轻,体温降至37.5 ℃~37.8℃为有效;发热稍减,其它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作者:黄祚菊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穴位注射治疗颈性头痛95例

    我院近3年来门诊采用风池穴注射治疗颈性头痛95例,疗效显著,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95例中,男46例,女49例;年龄20~71岁,平均49岁;病程5天~10年.一侧风池穴压痛有62例,占65.3%;两侧风池穴压痛30人,占31.6%;无明显风池穴压痛3人,占3.2%.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部、枕下部牵拉痛、刺痛或钝痛、颈部不适等症状.有心悸、汗出、恶心、眼涩等植物神经症状者72例,占75.9%;有高位颈椎压痛或有X线改变者79例,占83.2%.曾经药物治疗无效者63例,所有患者均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拍颈椎X线片等,符合颈性头痛的诊断[1].62例经TCD检查,结果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45例(72.6%),其中双侧血管痉挛23例,单侧22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者11例;TCD正常6例.2 治疗方法患者坐位,取患侧风池穴,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盐酸、川芎嗪40mg刺入并调整针头方向,待局部有酸沉且有向上放射后,缓慢推入,注射后患者休息5~10分钟,观察病人有无不良反应,每日1次.双侧风池穴压痛患者则两侧风池穴交替治疗,每日1侧.每个病人均治疗5天.

    作者:李柱;倪进军;袁登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温针灸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60例

    目的:探寻针灸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60例退行性膝关节炎病人采用温针灸疗法,并进行观察随访.结果:治愈37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结论,该疗法操作简便,对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具有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张宏荣;李晓棠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针药合用治疗脑源性尿失禁21例

    脑源性尿失禁为脑部病灶(出血或缺血、肿瘤、正常颅压脑积水等)侵犯大脑排尿中枢而引起的小便失禁,笔者采用针药结合治疗脑源性尿失禁2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1例中,男12例,女9例;年龄均在50岁以上.皆有中风病史或老年痴呆症;病程短3个月,长3年.2治疗方法①针灸:仰卧位取气海、双侧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穴,行温针.俯卧位取双侧肾俞、膀胱俞、委中、涌泉,行温针,两组交替进行,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温针操作方法:在上述腧穴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cm的艾条施灸,直到艾条烧完,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使用时注意防止艾绒脱落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床单,如觉太热可随时调整针刺深度或在皮肤上垫以纸片.②中药:中药用山药30g,台乌、益智仁各10g,石菖蒲、何首乌、枸杞各12g,芡实15g.水煎,日1剂,分2次服.

    作者:许海燕;俞晓平;黄连雪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苦参汤加减治疗足癣22O例

    近年来,我们用苦参汤加减治疗足癣,疗效满意,现将资料完整的220例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39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0例,男1 27例,女93例;年龄小12岁,大74岁,平均35岁;病程短10天,长22年,平均3.9年;其中鳞屑水疱型119例,浸渍糜烂型78例,角化过度型23例.对照组178例,男106例,女72例;年龄小10.5岁,大69岁,平均32.6岁;病程短7天,长1 9年,平均3.6年;其中鳞屑水疱型92例,浸渍糜烂型70例,角化过度型16例.均具有足癣的皮损特征,自觉不同程度瘙痒或疼痛,真菌直接镜检阳性.两组病例均在2个月内未内服、半个月内未外用过抗真菌药物.

    作者:王国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实用中医药杂志

实用中医药杂志

主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