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治疗小儿汗证72例

余志俊

关键词:中药治疗, 汗出, 治疗方法, 门诊病人, 口服, 煎服, 党参, 资料, 竹叶, 知母, 玉竹, 胸背, 头颈, 石膏, 热气, 皮肤, 牡蛎, 麦冬, 龙骨, 连翘
摘要:笔者近年共治疗72例汗症患儿,现总结于下.1 一般资料72例均为门诊病人,男31例,女41例;2~3岁39例,4~5岁18例,6~10岁15例;病程1周~3个月;自汗50例,盗汗22例.2 治疗方法自汗:汗出以头颈胸背为主,皮肤扪之不温,神倦,面白唇淡,恶风怕冷31例,予以黄芪、党参、龙骨、牡蛎、白芍各10g,白术、大枣各8g,防风5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口服.汗出较多,头额为主,汗出时有热气腾腾之感,口渴唇红者19例,予以党参、石膏、竹叶、知母、玉竹、麦冬、梗米各10g,连翘8g.大便较干难解时加少量大黄.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口服.
实用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真武汤加味治疗高血压39例

    笔者1987~1998年用真武汤加味治疗高血压病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39例中,男23例,女1 6例;年龄45~55岁14例,56~70岁17例,71~80岁8例;病程短1年,长20年.临床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心悸乏力,舌质黯红或淡白,舌苔白润或水滑,脉弦滑或沉细.血压超过1 9.28/12.63kPa,无阴虚阳亢之征者.2 治疗方法真武汤全方加牛膝:制附片、生姜、白芍、茯苓各30g,牛膝20g.若兼喘逆咳嗽痰多者加三拗汤,即麻黄15g,杏仁12g,甘草6g温阳消阴,宣肺平喘;身肢肿胀者加五苓散,即猪苓、泽泻、桂枝各15g温阳消阴,利水消肿;便溏尿少者加前仁20g,泽泻1 5g温阳消阴,分利三焦;腰膝酸软,神疲畏寒者加淫阳藿、菟丝子各20g,枣皮1 5g,肉桂5g温阳消阴,益肾健腰;胸部满闷疼痛者,加桃仁、郁金各12g,丹参30g,枳壳15g温阳消阴,宽胸行淤.1日1剂,分3次服.本型高血压属阳属水泛型,若诊断准确,用药得当,则见效较快,一般4剂见效,8剂后症状明显好转,血压下降,继而根据病情随症化裁加减.

    作者:廖阳初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尖锐湿疣282例

    1995年3月~2000年12月,笔者采用C()2激光炭化结合中药方剂坐浴浸泡治疗尖锐湿疣282例,并与单纯C()2激光烧灼治疗尖锐湿疣280例进行对照比较.现报告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诊断标准按照朱德生编<皮肤病学>中尖锐湿疣有关内容.将56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2例,男110例,女1 72例;年龄18~76岁,平均47岁;分为青年组(18~30岁)132例,中年组(30~50岁)129例,老年组(50岁以上)21例.对照组280例,男96例,女184例;年龄20~68岁,平均44岁.青年组136例,中年组125例,老年组1 9例.临床表现为女性患者在阴道口、阴道壁或肛门周围,男性患者主要在冠状沟有大小不等形如桑椹、菜花、鸡冠状结节.

    作者:杨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三金六一汤治疗沁尿系结石245例

    笔者自拟三金六一汤治疗沁尿系结石,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45例均经超声波(B超或彩超)或X线腹部平片确诊.男114例,女131例;年龄大72岁,小21岁,平均32岁;结石直径1cm以下者175例,1~2cm者27例,2cm以上者43例;结石在单肾或双肾者74例(肾上极43例,肾下极31例),肾结石并输尿管或膀胱结石65例,单纯输尿管或膀胱结石者106例;首次发现结石者121例,半年以内者78例,半年以上46例.诊断标准:超声波、X线等确诊.有腰痛、血尿、尿中断、排出砂石等现象,或尿频、尿急、尿痛、肾区叩击痛阳性等.尿常规检查见红细胞,可伴有白细胞及少量尿蛋白.

    作者:黄大枞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进食河豚鱼中毒救治8例

    近年来我院收治8例进食河豚鱼中毒患者,经对症及纳洛酮治疗后康复出院,取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9~63岁.均进食河豚鱼肉,发生中毒时间在进食后半小时到3小时内.第1起1例,以全身疲软为主要症状,入院时神志清楚,P60次/分,R18次/分,BP13/6kPa,但在洗胃中从脚到胸部逐渐麻木,以至全身麻木,呼吸困难.第2起1例,进食2个河豚鱼头后出现恶心呕吐、全身麻痹,入院时神志昏迷,P50次/分,R16次/分,BP12/6kPa.第3起5例,第4起1例,均以恶心呕吐、胸闷为主要症状,入院时神志清楚,P、R、BP尚属正常范围.心电图检查8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作者:谢银彬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治痹汤治疗风湿痹26O例

    笔者自1995年3月~2000年10月用自拟治痹汤治疗风湿痹260例,近期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60例中,男120例,女140例;年龄小15岁,大72;病程3天~3年215例,3~10年32例,10~25年13例.观察病例均符合风湿痹的诊断标准[1],260例中行痹60例,痛痹125例,着痹45例,热痹9例,虚痹21例.

    作者:黄盛金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温针灸治疗肩周炎51例

    自1996~1 999年来,笔者以温针灸治疗肩周炎5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51例中,男19例,女32例;年龄小28岁,大69岁;病程长12年,短1周;双侧肩关节疼痛15例,单侧肩关节疼痛36例.临床表现为肩关节周围酸胀疼痛,昼轻夜重,动则痛甚,活动受限,肩关节周围压痛广泛,多集中在肩峰下,喙突下方胸大肌止点,大圆肌,小圆肌,三角肌腱止点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处.X片检查无明显骨质病变.2 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选用30号长2.5寸不锈钢毫针,取患侧肩髃、肩贞、臂需、天宗,及双侧足三里,局部常规消毒,行常规针刺手法进针约1.5~2.0寸,足三里行补法,余穴行平补平泻手法,并在肩髃、肩贞、臂三针针柄上套长约2.5cm小艾段,在艾段近皮肤端点燃,燃尽后除去余灰,连灸3壮后拔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2天,行下一疗程,共3个疗程.

    作者:陈茹;丁德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60例

    近2年来,笔者运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6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共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1~62岁,平均34.7岁;病程2~10天,平均3.8天;皮损分布于胸背部31例,腰腹部14例,头颈部10例,臀部四肢5例.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20~64岁,平均36.1岁;病程2~9天,平均3.4天;皮损分布于胸背部22例,腰腹部11例,头颈部5例,臀部四肢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皮疹分布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妊娠、哺乳期妇女,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或全身衰竭者均不作为治疗对象.

    作者:施向红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调和肝脾法治疗胆道疾患36例

    笔者从1 998年以来,采用调和肝脾法治疗胆道疾患36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36例均经B超检查为胆道疾患.其中急、慢性胆囊炎18例,胆囊炎合并胆石症15例,胆囊息肉2例,胆囊炎合并胆道蛔虫症1例,女26例,男10例;年龄大72岁,小8岁;病程长12年,短2个月.2 治疗方法处方:柴胡、赤芍、厚朴各15g,白芍、鱼腥草各30g,枳实、郁金、木香各12g,黄连10g,甘草6g.急性胆囊炎加茵陈、大黄,重用黄连;慢性胆囊炎加楂曲,重用赤芍、白芍;胆囊炎伴胆石症加茵陈、鸡内金、山楂,重用鱼腥草;胆道蛔虫加乌梅、川楝子、榔片.水煎取400ml,每次服100ml,每日4次.治疗时间长约3个月,短1个月.

    作者:郭永全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新癀片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2例

    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本院自1997年1月~2001年5月收治32例,全部采用新癀片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30例,女2例;年龄26~65岁,平均46岁;病程0.5~28年;本次发作时间3小时~17天.有长期饮酒史者24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或体表疼痛,且起病急骤.局部伴有肿胀者26例,皮肤发红者21例.肿胀部位压痛明显且界限较为清楚.体温正常14例,低热12例,中度发热6例.伴跛行23例.疼痛部位为第1趾间关节和拇趾关节9例,跟腱部位4例,踝关节周围3例,足部其他部位5例,膝关节4例,肩胛骨周围5例,颈部1例,肩部1例,腕关节1例;伴痛风结节5例,伴关节畸形3例.合并高血压8例,无菌性股骨头坏死2例,糖尿病1例,脂肪肝1例,肾结石、输尿管结石3例.血尿酸>420μmol/L者26例;血沉≤20mm/h者9例,20mm/h<血沉≤50mm/h者17例,血沉50mm/h者6例;白细胞增多者19例;血尿、蛋白尿4例.送X光检查12例,其中7例表现有特征性的骨质缺损.

    作者:朱清鹏;郑建红;卢宗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产后发热37例

    产后发热主要表现为发热持续不退,或新产后突然高热寒战,恶露不绝或恶露不下,小腹疼痛、乏力、自汗、纳呆等为主症,严重影响了妇女产后康复.笔者自1994~2000年间,采用甘温除热法治疗本病,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7例中产后感染7例,产后淤血发热13例,产后气血不足发热27例;年龄21~37岁;体温38.5℃~39.0℃.2 治疗方法加味补中益气汤:由红参8g(另 ),黄芪30g,白术、归身、柴胡、青蒿(后下)、白薇、山楂、红枣各10g,陈皮、炙甘草各5g.有淤血加川芎、益母草;外感加桔梗;便溏加茯苓、扁豆花.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一般服2~5剂.3疗效标准恶寒、头晕乏力、纳呆等症消失,体温降至37℃为痊愈;发热减轻,体温降至37.5 ℃~37.8℃为有效;发热稍减,其它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作者:黄祚菊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活血利湿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60例

    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活血利湿汤内服并坐浴,治疗慢性前列腺炎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60例均为门诊病人,23~25岁6例,25~35岁22例,36~45岁24例,46~61岁8例;病程3个月~10年. 诊断标准[1]:腰骶部和会阴酸胀痛或耻骨上区不适,伴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夜尿等,或有尿道口滴白.直肠指检前列腺可增大或缩小.表面软硬不均,呈结节状或有压痛.前列腺液检查,每高倍视野白细胞10个以上或有成堆脓球,卯磷脂小体减少或消失.2 治疗方法处方:黄柏、泽兰、瞿麦、赤芍、红花各10g,苦参20g,王不留行、地龙、蒲公英各15g.排尿滞涩热痛者加木通、萹蓄;阳萎、腰膝酸冷者加杜仲、淫羊藿、鹿角胶;少腹、会阴、睾丸坠胀隐痛者加桃仁、川楝、橘核;血尿加茅根、小蓟.每天1剂,水煎2次,每次取药液200ml,温服,每晚以第2次煎后药渣再煎取药液300ml,温热坐浴,时间为半个小时.

    作者:蔡洁武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清热活血滋肾法治疗阳萎105例

    笔者在1993~1999年期间运用清热利湿、活血化淤、滋肾壮阳三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所致阳萎10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105例均患前列腺炎1年以上,前列腺直肠指检和前列腺液化验异常;性生活时阴茎不能勃起,或硬度不足,无法插入阴道进行性交达半年以上,或连续性交失败率超过25%.其中20~30岁28例,30~40岁61例,40岁以上16例;病程1~2年8例,2~3年22例,3~5年.65例,5~13岁以上20例.伴早泄46例,遗精18例,失眠多梦52例,尿不尽82例,小腹胀满不适34例.前列腺直肠指检均有腺体肿大、压痛、中央沟变浅,表面光滑;前列腺液化验红细胞(++)15例,(+)78例,少见12例;白细胞(++)63例,(+)34例,少见8例;脓球(++)3例,(+)82例,少见20例.卵磷脂小体(卅)20例,(++)76例,(+)9例.

    作者:谭湘国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电热隔药灸对老年人微量元素的影响观察

    目的:观察电热隔药灸与传统隔药灸对老年人微量元素的影响.方法:选择60岁以上老年人,分4组治疗,即电热隔药灸组、传统隔药灸组、单纯贴药组、空白对照组.结果:电热隔药灸组和传统隔药灸组均能显著升高血中锌、铜、钙含量.结论:电热隔药灸和传统隔药灸对老年人微量元素调整作用基本一致,但电热隔药灸使用更方便.

    作者:艾双春;钟蓝;廖方正;陈晓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缩泉丸加味治疗冷泪症18O例

    冷泪症系目无明显的赤痛翳障而流泪,且泪水清冷稀薄的眼病.笔者通过1994年至今的临床观察与治疗,发现泪道冲洗结合服用缩泉丸加味的中药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共180例268只眼中,女132例,196只眼,男48例,72只眼;年龄42~60岁;病程长12年,短半年.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眼常流泪不止,且泪水清冷稀薄,遇风则加重,口淡不渴,舌淡脉细.2 治疗方法首先用常规的方法冲洗泪道,若不通畅,在无脓液的条件下用泪道探针探通泪道,然后用盐酸洁霉素注射液4ml进行冲洗,直至泪道通畅.然后用缩泉丸加味治疗.基本方:益智仁15g,乌药10g,山药20g,防风12g;加减:头晕目眩,脉细无力者加黄芪30g,当归6g,何首乌、桑椹子各15g;面色苍白,神疲体倦,脉细弱者,合四君子汤;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脉细弱者,加生地、黑杜仲各15g,山萸肉12g.每日1剂,水煎服.

    作者:张海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阳刺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51例

    自1999年7月以来,笔者用阳刺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51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1例中,男23例,女28例;年龄18~63岁;病程短3个月,长15年;背肌筋膜炎32例,腰肌筋膜炎1 9例.2 治疗方法先寻找阳性反应点(压痛点或酸困点),按压此点时疼痛剧烈(或酸困剧烈并且有舒适感),可向远处放散,常规消毒,用1~1.5寸毫针,在找准的阳性反应点中心直刺一针(主针),边捻搓,亦可配合呼吸泻法,使针感加强(或有寒凉感),即可留针;再在主针上、下、左、右各1~1.5寸处分别刺入一针(辅针),一般宜向病变中心斜刺或沿皮刺,然后,依次捻搓各针,使针感进一步扩散,留针半小时左右,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作者:梁春光;孙军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牵正散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体会

    近年来,笔者在以牵正散治疗面神经麻痹时,有数例患者的过敏性鼻炎也随之痊愈,因此试以此方专治,屡获良效.方药:白附子、全蝎、僵蚕、蝉衣各10g,荆芥12g,防风15g.头痛加白芷,每日1剂,水煎服.病例:彭某,男,61岁,1 999年9月1 7日初诊.鼻塞流涕,鼻痒,喷嚏,头痛,发病5年,多方治之无效,每遇异味则加重.检查:鼻粘膜灰白色,双侧下鼻甲肥大,鼻道分泌物增多,诊为过敏性鼻炎,以上方8剂而愈,随访1年,病未复发.

    作者:孙晓峰;孙建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肩手综合征52例观察

    脑血管病急性期后易并发肩手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上肢肩部及手脂、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肿胀,血管运动性改变,如手背皮肤除肿胀外,发红、发绀等,如不及早诊断治疗,严重者可导致从骨间肌开始手部及肩胛周围的肌肉逐渐萎缩,是影响瘫痪上肢康复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该病5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997年6月~2000年8月确诊为脑血管并肩手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确诊.治疗组共52例,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51~76岁,平均57.6岁;脑出血18例,脑梗死34例;临床神经功能全缺损评分(The European,Strock.Scale)<20分4例,20~41分12例,41~60分22例,61~81分14例;于脑卒中15天内出现肩手综合征8例,1 6~30天出现32例,31天~3个月内出现共12例.观察组共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48~75.5岁,平均56.5岁;脑出血14例,脑梗死34例,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分3例,20~40分14例,41~60分20例,61~81分11例;于脑卒中1 5天内出现肩手综合征5例,1 6~30天出现30例,31天~3个月内出现1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基础病、神经功能缺损、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邓根飞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120例

    我们1999~2000年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疗效较好,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冠心病CHF患者227例,随机分为生脉组120例,其中男75例,女45例;年龄50~78岁,平均64.7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3例,Ⅲ级69例,Ⅳ级28例.对照组107例,其中男72例,女35例;年龄54~79岁,平均63.2岁;心功能分级Ⅱ级20例,Ⅲ级57例,Ⅳ级30例.2 治疗方法对照组卧床休息、限盐、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及极化液等治疗.生脉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江苏苏中制药厂生产,批号991029)30~60ml加入5%葡萄糖250ml,ivdrip,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14天.

    作者:宫立凤;荣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颈椎病101例观察

    笔者自1 992~2000年,用自拟化淤通络汤配合药物热敷法综合治疗颈椎病10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01例中,男46例,女55例;年龄35~40岁11例,40~50岁29例,50~79岁61例;病程12天~1年21例,1~5年57例,5~10年17例,10~20年6例.其中伏案工作者69例,工人23例,农民3例,市民6例.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者79例,颈椎强痛者80例,颈项肢体酸麻者79例,心悸、心烦、汗出者24例,耳聋耳鸣者15例,视物昏花者12例,晕厥者6例,感觉障碍者5例,手足震颤者4例,舌体麻痹者2例,行走下颌酸楚难忍者1例,伴心脑血管疾患者40例,高血压病18例,糖尿病7例.X线片(或CT)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者61例,生理曲度后突者7例,椎间隙变窄者53例,椎体骨质增生者75例,项韧带钙化者12例.CT查椎管狭窄者2例,颈髓萎缩者1例.

    作者:王家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心衰30例

    1998~1999年自拟补肺泻浊汤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心衰,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30例中22例为住院患者,8例为门诊患者;男26例,女10例;年龄大82岁,小57岁.根据全国统一的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4级,本组病例门诊或入院时均有程度不同的肺淤血征(气急、发绀、肺部干湿性罗音)及体循环征(少尿、足肿、肝肿大、颈静脉怒张).经吸氧、限盐及应用抗生素(头孢菌素第三代静脉滴注)、利尿剂(速尿片20mg 3/日,安体舒通片40mg 3/日)、强心苷(地高辛片0.25mg 2/日)等常规抗心衰治疗后效果不显著.

    作者:蔡栋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实用中医药杂志

实用中医药杂志

主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