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1例

马利中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组, 无显著性差异, 患者年龄, 对照组, 现报道如下, 住院病人, 临床资料, 补血汤, 当归
摘要:笔者用当归补血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2例系1 993~1999年住院病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1例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1~68岁,平均56.3岁;病程短者1.5月,长者23年,平均6.7年;早期10例,中期7例,晚期4例.对照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39~69岁,平均55岁;病程短者4个月,长者20年,平均7.2年;早期¨例,中期6例,晚期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实用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内外合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8O例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中,采用关节康复散1、2、3号外敷患病关节,配合辨证施治内服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收效显著.现将1989~1999年中治疗的180例较完整病案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180例中,男65例,女115例;年龄小12岁,大70岁;病程短3个月,长30年.主要表现为患处痛、肿、强(强直)、变(变形),其中,以痛为主的2例,占1.1%;以肿、痛或强、痛为主的87例,占48.3%:痛、肿、强、变均有的44例,占24.4%;其中晨间关节僵硬者122例,占66.7%.实验室检查血沉增高者99例,占55.0%;粘蛋白升高者68例,占37.8%;类风湿因子阳性125例,占69%.曾服用激素者128例,高剂量为强的松15mg,每日3次,地塞米松5mg,每日4次,间断服药时间长15年,短2个月.

    作者:李秀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附件炎40例

    慢性附件炎是急性盆腔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而导致的以输卵管增粗、周围组织炎性渗出、粘连为主的疾病.以下腹腰骶疼痛,月经改变为主要表现.我院1998年3月~2000年3月采用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附件炎4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78例均为住院患者,按郑怀美主编<妇产科学>慢性附件炎诊断标准确诊[1].①有不洁性生活史或其它慢性炎症病史.②下腹疼痛不适,腰骶部坠胀.③白带增多,有血性或黄色的阴道分泌物.④下腹单侧或双侧深压痛,宫颈充血肿胀.⑤B超提示单侧或双侧输卵管增粗,部分有盆腔积液.共78例,年龄18~52岁,平均30岁;病程18天~3年,其中未经正规治疗而迁延为慢性附件炎者67例;原因不明而未经任何治疗者11例;B超提示双侧输卵管增粗者53例,单侧输卯管增粗25例;有盆腔积液者20例,积液不明显经后穹窿穿刺抽出液体者20例.80%以上的患者是慢性附件炎急性发作求治,少部份患者是体检时B超发现输卵管增粗,追问有下腹及腰骶疼痛等病史.将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两组年龄、病程、例数等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P>0.05).

    作者:李玉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补肾汤治疗原发性低血压38例

    1998年2月以来,笔者自拟补肾汤治疗原发性低血压38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38例,血压持续低于12/8kPa,排除体位性低血压和症状性低血压.男3例,女35例;年龄19~58岁,平均30.5±3.2岁;病程0.5~10年,平均1.8±1.3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记忆力差,腰膝酸软等症状.2 治疗方法补肾汤:熟地30g,山茱萸、枸杞子、肉苁蓉各15g,山药、制首乌、黄精各20g,鹿角胶、龟板胶各9g(烊化),菟丝子12g.若乏力明显,纳少,汗多者加党参、黄芪各20g;面色萎黄,眼花,心悸者加当归、桑椹、白芍各15g;畏寒肢冷者加熟附子10g,巴戟12g;失眠多梦,口苦咽干者去肉苁蓉、菟丝子,加知母12g,丹皮10g,麦冬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每周复查血压2次,治疗2周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

    作者:劳国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阳刺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51例

    自1999年7月以来,笔者用阳刺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51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1例中,男23例,女28例;年龄18~63岁;病程短3个月,长15年;背肌筋膜炎32例,腰肌筋膜炎1 9例.2 治疗方法先寻找阳性反应点(压痛点或酸困点),按压此点时疼痛剧烈(或酸困剧烈并且有舒适感),可向远处放散,常规消毒,用1~1.5寸毫针,在找准的阳性反应点中心直刺一针(主针),边捻搓,亦可配合呼吸泻法,使针感加强(或有寒凉感),即可留针;再在主针上、下、左、右各1~1.5寸处分别刺入一针(辅针),一般宜向病变中心斜刺或沿皮刺,然后,依次捻搓各针,使针感进一步扩散,留针半小时左右,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作者:梁春光;孙军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牵正散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体会

    近年来,笔者在以牵正散治疗面神经麻痹时,有数例患者的过敏性鼻炎也随之痊愈,因此试以此方专治,屡获良效.方药:白附子、全蝎、僵蚕、蝉衣各10g,荆芥12g,防风15g.头痛加白芷,每日1剂,水煎服.病例:彭某,男,61岁,1 999年9月1 7日初诊.鼻塞流涕,鼻痒,喷嚏,头痛,发病5年,多方治之无效,每遇异味则加重.检查:鼻粘膜灰白色,双侧下鼻甲肥大,鼻道分泌物增多,诊为过敏性鼻炎,以上方8剂而愈,随访1年,病未复发.

    作者:孙晓峰;孙建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消食导滞法治疗小儿盗汗6O例

    近几年来,笔者采用消食导滞法以<丹溪心法>中大安丸治疗小儿盗汗60例,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60例均为门诊患儿,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7岁34例,8~14岁26例;病程0.5个月~3个月.均以夜间睡中周身出汗为主症,其中浸透内衣为重症者23例,内衣湿润但尚未浸透为轻症者37例.均有程度不同的脘腹胀满不适,口气秽浊,大便粗糙不化,偏食纳呆,梦呓齿,夜卧不安,舌苔白厚腻等症状.2 治疗方法方药:姜半夏、茯苓、神曲、莱菔子、炒山楂、炒白术、连翘各10g,陈皮6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10天为一疗程.

    作者:夏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小金丹(丸)临床应用概述

    小金丹出自清@王洪绪<外科全生集>,由麝香、白胶香、木鳖子、草乌、乳香、没药、当归、地龙、五灵脂等组成.<药典>改名为小金丸,或制成片剂.多用于瘰疬、阴疮等.现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多种内科、外科疾患.治疗胸腹腔炎性包块和脓肿:张万能用当归补血汤煎汤送服小金丹治疗盆腔炎性包块1例,每次1粒,每日2次,连服40粒,腹痛消失,阴道指诊无异常.用小金丹,每次1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下治疗阑尾周围脓肿1例,共服36粒,肿块消失.用六君子汤加黄芪煎汤送服小金丹,每次1粒,每日2次,治疗包囊性脓胸1例,服完40粒时,咳嗽胸痛基本消失.又服10粒后,胸透复查,右下胸膜轻度增厚,余无异常[1].

    作者:徐瑞军;张令伦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温针灸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60例

    目的:探寻针灸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对60例退行性膝关节炎病人采用温针灸疗法,并进行观察随访.结果:治愈37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结论,该疗法操作简便,对治疗退行性膝关节炎具有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张宏荣;李晓棠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进食河豚鱼中毒救治8例

    近年来我院收治8例进食河豚鱼中毒患者,经对症及纳洛酮治疗后康复出院,取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9~63岁.均进食河豚鱼肉,发生中毒时间在进食后半小时到3小时内.第1起1例,以全身疲软为主要症状,入院时神志清楚,P60次/分,R18次/分,BP13/6kPa,但在洗胃中从脚到胸部逐渐麻木,以至全身麻木,呼吸困难.第2起1例,进食2个河豚鱼头后出现恶心呕吐、全身麻痹,入院时神志昏迷,P50次/分,R16次/分,BP12/6kPa.第3起5例,第4起1例,均以恶心呕吐、胸闷为主要症状,入院时神志清楚,P、R、BP尚属正常范围.心电图检查8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作者:谢银彬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产后发热37例

    产后发热主要表现为发热持续不退,或新产后突然高热寒战,恶露不绝或恶露不下,小腹疼痛、乏力、自汗、纳呆等为主症,严重影响了妇女产后康复.笔者自1994~2000年间,采用甘温除热法治疗本病,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7例中产后感染7例,产后淤血发热13例,产后气血不足发热27例;年龄21~37岁;体温38.5℃~39.0℃.2 治疗方法加味补中益气汤:由红参8g(另 ),黄芪30g,白术、归身、柴胡、青蒿(后下)、白薇、山楂、红枣各10g,陈皮、炙甘草各5g.有淤血加川芎、益母草;外感加桔梗;便溏加茯苓、扁豆花.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一般服2~5剂.3疗效标准恶寒、头晕乏力、纳呆等症消失,体温降至37℃为痊愈;发热减轻,体温降至37.5 ℃~37.8℃为有效;发热稍减,其它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作者:黄祚菊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羌活胜风汤治疗虹膜睫状体炎1例

    病例:杨某,男,26岁,1998年10月16日来诊.右眼酸疼,多泪羞明,肩背沉重,拘紧恶寒,嗳气吞酸,恶心纳呆.右眼白睛抱轮红赤,神水混浊,黄仁肿胀,3~7点处与晶体后粘连,舌淡苔白,脉象浮紧.诊断:瞳神紧小症(虹膜睫状体炎).证属肝经风热,治以散风清热.处方:羌活、防风、荆芥各12g,前胡、白芷、柴胡、桔梗、枳壳、白术各10g,忍冬藤30g,蒲公英30g,甘草3g.2剂,水煎服.外用1%阿托品眼药水滴眼散瞳.10月18日复诊,除瞳仁粘连已散开外,其他症状同前.考虑肩背沉重,拘紧恶寒,嗳气吞酸,恶心纳呆,多属脾胃虚寒,外受风邪,嘱改用温散之法.处方:吴茱萸、干姜、羌活、防风、陈皮、白术、前胡、银柴胡、黄芩各9g,甘草3g.水煎服.连服12剂,右眼白睛不红,神水无混浊,症状消失而愈.

    作者:陈剑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胃柿石1例治验

    王某,男,64岁,1997年12月26日初诊.自诉约3个月前食未熟透柿子4枚后腹痛至今,反复发作,痛时服阿托品片可稍缓解,先后服用吗丁啉、吡哌酸片、复方胃友及香砂养胃汤、附子理中汤等,无明显疗效.自感上腹坠痛,触摸有块状物,病后食欲减退,疲乏无力,进行性消瘦,大便3~5天1次,排便不畅.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痛苦面容,舌淡,苔白厚,脉沉迟.腹胀,上腹部可扪及数个鸡蛋至鹅蛋大小包块,质硬,表面欠光滑,活动可,有压痛,肠鸣音活跃,上消化道钡透见胃内多个不规则充盈缺损,呈团块状,可移动.提示胃内异物.初步诊断为胃柿石.请外科会诊,同意胃柿石诊断,建议手术治疗.家属因患者年龄偏大,身体虚弱拒绝手术,要求中医治疗.考虑到柿石日久,比较坚硬,且体积较大,整体排出困难,联想到农村人常用酥梨烘柿子,可迅速催熟变软,患者因食未熟透的柿子与食物形成柿石,若食用酥梨后能将柿子催熟,柿石就会碎裂排出.

    作者:赵建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药内外合治类风湿性关节炎32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nmaloid Are ArtisAR)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多发对称性关节炎为临床特征,病情迁延,常反复发作,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笔者自1 995~1 999年采用除痹汤配合中药浴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2例,取得较好疗效,且未发现不良反应,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诊断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7年修订的RA诊断标准.即: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周);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6周);⑤皮下结节;⑥手X光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及关节隙狭窄);⑦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具备以上4条或4条以上标准,可诊为RA.但在我国RA较西方轻,标准第1条及第2条患者不一定都符合,可灵活掌握.

    作者:郑宏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新癀片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2例

    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率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本院自1997年1月~2001年5月收治32例,全部采用新癀片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30例,女2例;年龄26~65岁,平均46岁;病程0.5~28年;本次发作时间3小时~17天.有长期饮酒史者24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或体表疼痛,且起病急骤.局部伴有肿胀者26例,皮肤发红者21例.肿胀部位压痛明显且界限较为清楚.体温正常14例,低热12例,中度发热6例.伴跛行23例.疼痛部位为第1趾间关节和拇趾关节9例,跟腱部位4例,踝关节周围3例,足部其他部位5例,膝关节4例,肩胛骨周围5例,颈部1例,肩部1例,腕关节1例;伴痛风结节5例,伴关节畸形3例.合并高血压8例,无菌性股骨头坏死2例,糖尿病1例,脂肪肝1例,肾结石、输尿管结石3例.血尿酸>420μmol/L者26例;血沉≤20mm/h者9例,20mm/h<血沉≤50mm/h者17例,血沉50mm/h者6例;白细胞增多者19例;血尿、蛋白尿4例.送X光检查12例,其中7例表现有特征性的骨质缺损.

    作者:朱清鹏;郑建红;卢宗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反应性抑郁症38例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反应性抑郁症,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8例住院患者,符合CCMD-Ⅱ-R反应性抑郁症及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型的诊断.其中男12例,女26例;年龄17~45岁,平均29.78±15.22岁;学生5例,干部3例,工人12例,农民18例;文化程度为小学9例,初中23例,高中以上6例;均为初次发病者,均有情绪低落,闷闷不乐,语言、行为减少,自责,甚至欲自杀、自伤等抑郁症状,并伴有不同程度有胸胁胀痛、失眠、食少等,舌淡红,苔白,脉弦.血象、肝功、生化、脑电图等检查均正常.

    作者:周正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颈椎病101例观察

    笔者自1 992~2000年,用自拟化淤通络汤配合药物热敷法综合治疗颈椎病10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01例中,男46例,女55例;年龄35~40岁11例,40~50岁29例,50~79岁61例;病程12天~1年21例,1~5年57例,5~10年17例,10~20年6例.其中伏案工作者69例,工人23例,农民3例,市民6例.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者79例,颈椎强痛者80例,颈项肢体酸麻者79例,心悸、心烦、汗出者24例,耳聋耳鸣者15例,视物昏花者12例,晕厥者6例,感觉障碍者5例,手足震颤者4例,舌体麻痹者2例,行走下颌酸楚难忍者1例,伴心脑血管疾患者40例,高血压病18例,糖尿病7例.X线片(或CT)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者61例,生理曲度后突者7例,椎间隙变窄者53例,椎体骨质增生者75例,项韧带钙化者12例.CT查椎管狭窄者2例,颈髓萎缩者1例.

    作者:王家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13例

    我院自1999年4月~2001年4月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异位妊娠,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共13例,年龄小19岁,大33岁;孕周短5.3周,长7.6周.保守治疗条件:①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腹腔内出血.②B超诊断:妊娠包块≤4cm或>4cm,但本人强烈要求保守治疗者.③肝、肾功能正常.④白细胞总数及血小板值均在正常范围.⑤血β-H、C、G<15μg/ml.

    作者:李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电热隔药灸对老年人微量元素的影响观察

    目的:观察电热隔药灸与传统隔药灸对老年人微量元素的影响.方法:选择60岁以上老年人,分4组治疗,即电热隔药灸组、传统隔药灸组、单纯贴药组、空白对照组.结果:电热隔药灸组和传统隔药灸组均能显著升高血中锌、铜、钙含量.结论:电热隔药灸和传统隔药灸对老年人微量元素调整作用基本一致,但电热隔药灸使用更方便.

    作者:艾双春;钟蓝;廖方正;陈晓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胆汁返流性胃炎治案三则

    笔者辨证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疗效较好,举例如下.1 疏泄肝胆王某,女,43岁,1997年3月16日诊.胃病史13年,经常上腹胀痛,痛连两胁,每遇情绪波动则胀痛尤甚,口苦、嗳气纳减,常伴嘈杂泛酸,苔薄黄,脉弦细.无黑便史,胃镜检查,胃粘膜充血水肿、胆汁中等量返流,诊为胆汁返流性胃炎.迭经西药胃炎胶囊、吗丁啉、丽珠得乐、法莫替丁等药治疗,时好时坏.治拟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法.药用柴胡、枳壳各8g,黄芩、佛手、生姜各6g,法夏、香附、白芍、旋覆花各10g,党参15g,甘草5g,大枣4枚.服7剂后,胀痛减轻,口已不苦,舌苔转白,上方改黄芩为2g,加元胡10g,服药1个月,胀痛基本消除,余症亦仅偶尔发生,而发作的程度已大为减轻,再续前方加减,又服药1个月,胃镜复查胃粘膜光滑,未见胆汁返流.

    作者:胡少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60例

    近2年来,笔者运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6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共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1~62岁,平均34.7岁;病程2~10天,平均3.8天;皮损分布于胸背部31例,腰腹部14例,头颈部10例,臀部四肢5例.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20~64岁,平均36.1岁;病程2~9天,平均3.4天;皮损分布于胸背部22例,腰腹部11例,头颈部5例,臀部四肢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皮疹分布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妊娠、哺乳期妇女,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或全身衰竭者均不作为治疗对象.

    作者:施向红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实用中医药杂志

实用中医药杂志

主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