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奉能
笔者从1 998年以来,采用调和肝脾法治疗胆道疾患36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36例均经B超检查为胆道疾患.其中急、慢性胆囊炎18例,胆囊炎合并胆石症15例,胆囊息肉2例,胆囊炎合并胆道蛔虫症1例,女26例,男10例;年龄大72岁,小8岁;病程长12年,短2个月.2 治疗方法处方:柴胡、赤芍、厚朴各15g,白芍、鱼腥草各30g,枳实、郁金、木香各12g,黄连10g,甘草6g.急性胆囊炎加茵陈、大黄,重用黄连;慢性胆囊炎加楂曲,重用赤芍、白芍;胆囊炎伴胆石症加茵陈、鸡内金、山楂,重用鱼腥草;胆道蛔虫加乌梅、川楝子、榔片.水煎取400ml,每次服100ml,每日4次.治疗时间长约3个月,短1个月.
作者:郭永全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1998~2000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38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取得显著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74例,治疗组38例,男12例,女26例;年龄20~66岁;病程2~20年;病变累及乙状结肠、直肠31例,降结肠及其以上者7例.对照组36例,男11例,女25例;年龄18~62岁;病程2~21年;病变累及乙状结肠、直肠31例,降结肠及其以上者5例.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口服灭滴灵0.4g,每日3次;环丙沙星0.5g,每日2次.同时局部用生理盐水150ml,锡类散0.6g,白及粉10g,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万u配成混合液保留灌肠,每日2次.20天为一疗程.治疗组在用上述方法时加用中药湿热型(8例):粘液血便,里急后重,腹痛拒按,发热,苔黄腻,脉数.治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方以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白芍、银花各15g,甘草3g,秦皮、地榆、丹皮各12g,黄柏10g,黄连6g.
作者:宋友武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自1998年11月~1999年12月,笔者应用自拟炎带汤为主,辅以中药外洗治疗阴道炎186例,收到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186例均系已婚妇女.年龄大61岁,小22岁,平均34±5岁;病程长8年,短3天,平均60±15天.其中滴虫性阴道炎48例,占26%;霉菌性阴道炎24例,占13例;混合感染型阴道炎78例,占42%;老年性阴道炎36例,占19%.2 治疗方法炎带汤:土茯苓30g,苦参、车前子各15g,白花蛇舌草、猪苓各12g,泽泻、丹皮、牛膝各6g,龙胆草、黄柏、赤芍各10g.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3剂为一疗程.若为滴虫性阴道炎,另加百部、蛇床子各10g.停药7天后复查.
作者:刘梅;周经龙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近年来,我们用苦参汤加减治疗足癣,疗效满意,现将资料完整的220例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39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0例,男1 27例,女93例;年龄小12岁,大74岁,平均35岁;病程短10天,长22年,平均3.9年;其中鳞屑水疱型119例,浸渍糜烂型78例,角化过度型23例.对照组178例,男106例,女72例;年龄小10.5岁,大69岁,平均32.6岁;病程短7天,长1 9年,平均3.6年;其中鳞屑水疱型92例,浸渍糜烂型70例,角化过度型16例.均具有足癣的皮损特征,自觉不同程度瘙痒或疼痛,真菌直接镜检阳性.两组病例均在2个月内未内服、半个月内未外用过抗真菌药物.
作者:王国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自1994年2月~2000年2月,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泻患者42例,疗效较佳,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62例,患者均符合经临床、实验室和B超、CT等检查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治疗前后均经过全肠钡剂造影及乙状结肠镜检查,排除小肠及结肠溃疡、肿瘤及克隆氏病,粪便培养无特异性细菌生长.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34~76岁,平均57岁;病程7天~12年.对照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52岁;病程5天~11.5年.
作者:景奉能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慢性附件炎是急性盆腔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而导致的以输卵管增粗、周围组织炎性渗出、粘连为主的疾病.以下腹腰骶疼痛,月经改变为主要表现.我院1998年3月~2000年3月采用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附件炎4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78例均为住院患者,按郑怀美主编<妇产科学>慢性附件炎诊断标准确诊[1].①有不洁性生活史或其它慢性炎症病史.②下腹疼痛不适,腰骶部坠胀.③白带增多,有血性或黄色的阴道分泌物.④下腹单侧或双侧深压痛,宫颈充血肿胀.⑤B超提示单侧或双侧输卵管增粗,部分有盆腔积液.共78例,年龄18~52岁,平均30岁;病程18天~3年,其中未经正规治疗而迁延为慢性附件炎者67例;原因不明而未经任何治疗者11例;B超提示双侧输卵管增粗者53例,单侧输卯管增粗25例;有盆腔积液者20例,积液不明显经后穹窿穿刺抽出液体者20例.80%以上的患者是慢性附件炎急性发作求治,少部份患者是体检时B超发现输卵管增粗,追问有下腹及腰骶疼痛等病史.将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两组年龄、病程、例数等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P>0.05).
作者:李玉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所创,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气虚,饮食劳倦,内伤寒热等症.笔者用此方化裁治疗恶寒、身痛、疰夏等症疗效亦著,现介绍如下.1 恶寒刘某,女,39岁,1998年12月18日就诊.10年前分娩未入产房,在途中而生.回家后纳呆便溏,四肢乏力,继则汗出恶风寒、通身透风凉,诸关节活动响痛,经常感冒咳嗽,冬天不能出屋、夏天亦着厚衣,不能坚持工作,曾多次服发汗药未愈.刻诊:面色萎黄、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吐白色稀痰,汗自出,恶风寒、通身透凉气、食欲不振、大便日2次,自带量多质稀,气短懒于言语,口干苦,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此为脾肺气虚,中阳不足.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20g,党参18g,白术、陈皮、当归、桂枝、防风、麦冬、白芍各10g,炙甘草、柴胡、五味子各6g,升麻3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日2次.服3剂后,诸症大减,续服9剂而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作者:李维红;曹爱菊;李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自拟升血1号汤联合西药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WBC)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化疗后WBC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给予自拟升血1号汤联合利血生、鲨肝醇、升白胺治疗;对照组20例只给予利血生、鲨肝醇、升白胺治疗.均7天为一疗程.治疗组WBC均数由治疗前的(2.87±0.61)×109/L增为治疗后的(3.82±0.58)×109/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WBC均数由治疗前的(2.91±0.60)×109/L增为治疗后的(3.26±0.49)×109/L,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升血1号汤加味联合西药是治疗化疗后WBC减少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高立栋;刘振葵;王秀梅;张继宝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反应性抑郁症,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8例住院患者,符合CCMD-Ⅱ-R反应性抑郁症及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型的诊断.其中男12例,女26例;年龄17~45岁,平均29.78±15.22岁;学生5例,干部3例,工人12例,农民18例;文化程度为小学9例,初中23例,高中以上6例;均为初次发病者,均有情绪低落,闷闷不乐,语言、行为减少,自责,甚至欲自杀、自伤等抑郁症状,并伴有不同程度有胸胁胀痛、失眠、食少等,舌淡红,苔白,脉弦.血象、肝功、生化、脑电图等检查均正常.
作者:周正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我院自1999年4月~2001年4月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异位妊娠,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共13例,年龄小19岁,大33岁;孕周短5.3周,长7.6周.保守治疗条件:①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腹腔内出血.②B超诊断:妊娠包块≤4cm或>4cm,但本人强烈要求保守治疗者.③肝、肾功能正常.④白细胞总数及血小板值均在正常范围.⑤血β-H、C、G<15μg/ml.
作者:李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病毒性角膜炎的发病亦呈增多趋势,笔者用中西药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75例均为1998~2001年住院患者,其中男55例,女20例;年龄小10岁,大65岁,平均42岁;病程短2天,长30天,平均20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7例37只眼,包括树枝状角膜炎27只眼(72.97%),地图状角膜炎9只眼(24.32%),盘状角膜炎1只眼(2.70%);分为风热型和阴虚型,风热型表现为黑睛骤生星翳,抱轮红赤,羞明隐涩,发热恶寒,热重寒轻,舌苔薄黄,脉浮数.阴虚型表现为病情日久,星翳疏散,抱轮微红,羞明较轻,眼内干涩不适,舌红少津,脉细或数.对照组38例中包括树枝状角膜炎28只眼(73.68%),地图状角膜炎10只眼(26.32%).
作者:丁锐;周莒红;张树翠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近年共治疗72例汗症患儿,现总结于下.1 一般资料72例均为门诊病人,男31例,女41例;2~3岁39例,4~5岁18例,6~10岁15例;病程1周~3个月;自汗50例,盗汗22例.2 治疗方法自汗:汗出以头颈胸背为主,皮肤扪之不温,神倦,面白唇淡,恶风怕冷31例,予以黄芪、党参、龙骨、牡蛎、白芍各10g,白术、大枣各8g,防风5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口服.汗出较多,头额为主,汗出时有热气腾腾之感,口渴唇红者19例,予以党参、石膏、竹叶、知母、玉竹、麦冬、梗米各10g,连翘8g.大便较干难解时加少量大黄.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口服.
作者:余志俊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小金丹出自清@王洪绪<外科全生集>,由麝香、白胶香、木鳖子、草乌、乳香、没药、当归、地龙、五灵脂等组成.<药典>改名为小金丸,或制成片剂.多用于瘰疬、阴疮等.现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多种内科、外科疾患.治疗胸腹腔炎性包块和脓肿:张万能用当归补血汤煎汤送服小金丹治疗盆腔炎性包块1例,每次1粒,每日2次,连服40粒,腹痛消失,阴道指诊无异常.用小金丹,每次1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下治疗阑尾周围脓肿1例,共服36粒,肿块消失.用六君子汤加黄芪煎汤送服小金丹,每次1粒,每日2次,治疗包囊性脓胸1例,服完40粒时,咳嗽胸痛基本消失.又服10粒后,胸透复查,右下胸膜轻度增厚,余无异常[1].
作者:徐瑞军;张令伦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窦性心动过缓是指窦性心率低于每分钟60次,轻者一般无症状或症状轻微,重者可出现胸闷、心悸、头晕,黑蒙晕厥,神疲乏力等症.治疗上常从心经论治,一般以补心气,温心阳等为主要方法.但经临床观察,窦性心动过缓常因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或痰浊中阻,气滞血淤,或寒热互结中焦,升降失常导致血行缓慢而发.治疗以补益脾胃,升运脾阳,化痰散结,行气活血,使心之气血运行通畅,常可收到满意的疗效,介绍如下.例1:张某,女,60岁,2000年3月21日诊,心悸,动则更甚2年,失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不思饮食,舌质淡苔薄自,脉沉迟无力.心律齐,心率每分钟44次,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证属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治法补益脾胃,升阳举陷.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药用红参、当归、大枣、炙甘草各15g,黄芪24g,白术18g,陈皮、柴胡、升麻各12g,柏子仁30g,用上方连服8剂后,心率维持在每分钟65~75次,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作者:谢元玖;李仁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自1999年7月以来,笔者用阳刺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51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1例中,男23例,女28例;年龄18~63岁;病程短3个月,长15年;背肌筋膜炎32例,腰肌筋膜炎1 9例.2 治疗方法先寻找阳性反应点(压痛点或酸困点),按压此点时疼痛剧烈(或酸困剧烈并且有舒适感),可向远处放散,常规消毒,用1~1.5寸毫针,在找准的阳性反应点中心直刺一针(主针),边捻搓,亦可配合呼吸泻法,使针感加强(或有寒凉感),即可留针;再在主针上、下、左、右各1~1.5寸处分别刺入一针(辅针),一般宜向病变中心斜刺或沿皮刺,然后,依次捻搓各针,使针感进一步扩散,留针半小时左右,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
作者:梁春光;孙军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1995年3月~2000年12月,笔者采用C()2激光炭化结合中药方剂坐浴浸泡治疗尖锐湿疣282例,并与单纯C()2激光烧灼治疗尖锐湿疣280例进行对照比较.现报告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诊断标准按照朱德生编<皮肤病学>中尖锐湿疣有关内容.将56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2例,男110例,女1 72例;年龄18~76岁,平均47岁;分为青年组(18~30岁)132例,中年组(30~50岁)129例,老年组(50岁以上)21例.对照组280例,男96例,女184例;年龄20~68岁,平均44岁.青年组136例,中年组125例,老年组1 9例.临床表现为女性患者在阴道口、阴道壁或肛门周围,男性患者主要在冠状沟有大小不等形如桑椹、菜花、鸡冠状结节.
作者:杨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辨证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疗效较好,举例如下.1 疏泄肝胆王某,女,43岁,1997年3月16日诊.胃病史13年,经常上腹胀痛,痛连两胁,每遇情绪波动则胀痛尤甚,口苦、嗳气纳减,常伴嘈杂泛酸,苔薄黄,脉弦细.无黑便史,胃镜检查,胃粘膜充血水肿、胆汁中等量返流,诊为胆汁返流性胃炎.迭经西药胃炎胶囊、吗丁啉、丽珠得乐、法莫替丁等药治疗,时好时坏.治拟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法.药用柴胡、枳壳各8g,黄芩、佛手、生姜各6g,法夏、香附、白芍、旋覆花各10g,党参15g,甘草5g,大枣4枚.服7剂后,胀痛减轻,口已不苦,舌苔转白,上方改黄芩为2g,加元胡10g,服药1个月,胀痛基本消除,余症亦仅偶尔发生,而发作的程度已大为减轻,再续前方加减,又服药1个月,胃镜复查胃粘膜光滑,未见胆汁返流.
作者:胡少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近年来我院收治8例进食河豚鱼中毒患者,经对症及纳洛酮治疗后康复出院,取得满意结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8例中,男5例,女3例;年龄9~63岁.均进食河豚鱼肉,发生中毒时间在进食后半小时到3小时内.第1起1例,以全身疲软为主要症状,入院时神志清楚,P60次/分,R18次/分,BP13/6kPa,但在洗胃中从脚到胸部逐渐麻木,以至全身麻木,呼吸困难.第2起1例,进食2个河豚鱼头后出现恶心呕吐、全身麻痹,入院时神志昏迷,P50次/分,R16次/分,BP12/6kPa.第3起5例,第4起1例,均以恶心呕吐、胸闷为主要症状,入院时神志清楚,P、R、BP尚属正常范围.心电图检查8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作者:谢银彬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多种病症,收到很好疗效,兹报告如下.1 脐部感染王某,男,2个月,1 998年3月15日初诊.脐部肿胀溃烂1个月,1个月前脐部因尿液浸湿感染溃烂,经西药抗生素治疗无效.诊时脐部肿胀流淡黄清稀脓液,伴精神萎靡,形体消瘦,面色无华,食欲不振,吮乳无力,大便溏薄,苔白腻,指纹淡红.诊为脐疮,证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治以调补脾胃,益气升阳,托脓除湿.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味.生黄芪10g,党参、白术、当归、大枣、苍术、茯苓各6g,升麻、陈皮、柴胡、炙甘草各3g,生姜2片.水煎服,2日1剂.连服2剂后,精神渐振,食欲增进,吮乳有力,脐部肿胀消退,溃烂处色渐红润,分泌物减少.依上法继服3剂后,脐部已无分泌物,干燥结痂,神纳尚可,面色转红润,二便自调.10天后追访,诸症已愈.按:脐部内合脾胃,故脐部溃烂,日久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投以补中益气汤加苍术、茯苓,调补脾胃,益气升阳,托脓除湿.药证相符,而获痊愈.
作者:刘忠庆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近年来运用熟附子为主药治疗多种心脏疾病,疗效良好,现举例如下.1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黄某,男,41岁,1998年8月3日诊.患者近3年多来,常自觉胸闷不适,头晕,且有逐渐加重之势,夜间尤甚,常在熟睡中因窒息感而醒.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为窦性心动过缓,平均心率仅56次/分,低为42次/分.曾用阿托品等治疗,心率未见明显提高而试用中药.症见面色苍白,肢冷,舌淡胖,脉迟.此为心阳不足之候.药用熟附子1 5g(先煎),桂枝、麻黄、甘草各10g,干姜5g,桃仁12g.服3剂后症状明显改善,平均心率提高到70次/分,但自觉口干不适,遂用原方去麻黄,加麦冬15g,连服10剂后停药,追踪半年,患者已无胸闷、头晕,平均心率维持在60次/分以上.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多发生于老年人及中年人,中医认为该病为寒邪凝滞,心血不通所致,治宜温通心阳为主,中药中善温壮阳气者,非熟附子莫属.配合使用桂枝、干姜或短期加用麻黄,则温阳通络效果更佳.
作者:温韶 刊期: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