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滋阴活血解毒汤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并发糖尿病32例

李东;于宏;王淑凤

关键词:滋阴, 活血解毒汤, 治疗方法, 慢性活动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 糖尿病, 空腹血糖, 现报告如下, 诊断标准, 防治方案, 方剂组成, 总疗程, 天花粉, 山豆根, 降糖药, 肝炎病, 板蓝根, 资料, 饮食, 阳性
摘要:近几年来,我们自拟滋阴活血解毒汤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并发糖尿病32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按1990年上海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确诊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病发病前无糖尿病史,在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程中发现糖尿病,空腹血糖2次>7.8μmo1/L,可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并发糖尿病.其中男28例,女4例;年龄小43岁,大69岁,平均54.8岁;病程短1年,长为20年,平均9.6年.ALT均高于正常,HBsAg均阳性.空腹血糖低9.7umol/L,高15.6μmol/L.2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服用滋阴活血解毒汤,不加其它降糖药并给与糖尿病饮食.方剂组成:沙参4g,麦冬、天花粉各9g,葛根、丹参各30g,山豆根、板蓝根、虎杖各15g.水煎服,每日1次,30天为一疗程,总疗程3个月.
实用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尖锐湿疣282例

    1995年3月~2000年12月,笔者采用C()2激光炭化结合中药方剂坐浴浸泡治疗尖锐湿疣282例,并与单纯C()2激光烧灼治疗尖锐湿疣280例进行对照比较.现报告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诊断标准按照朱德生编<皮肤病学>中尖锐湿疣有关内容.将56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2例,男110例,女1 72例;年龄18~76岁,平均47岁;分为青年组(18~30岁)132例,中年组(30~50岁)129例,老年组(50岁以上)21例.对照组280例,男96例,女184例;年龄20~68岁,平均44岁.青年组136例,中年组125例,老年组1 9例.临床表现为女性患者在阴道口、阴道壁或肛门周围,男性患者主要在冠状沟有大小不等形如桑椹、菜花、鸡冠状结节.

    作者:杨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熟附子在心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举隅

    笔者近年来运用熟附子为主药治疗多种心脏疾病,疗效良好,现举例如下.1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黄某,男,41岁,1998年8月3日诊.患者近3年多来,常自觉胸闷不适,头晕,且有逐渐加重之势,夜间尤甚,常在熟睡中因窒息感而醒.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为窦性心动过缓,平均心率仅56次/分,低为42次/分.曾用阿托品等治疗,心率未见明显提高而试用中药.症见面色苍白,肢冷,舌淡胖,脉迟.此为心阳不足之候.药用熟附子1 5g(先煎),桂枝、麻黄、甘草各10g,干姜5g,桃仁12g.服3剂后症状明显改善,平均心率提高到70次/分,但自觉口干不适,遂用原方去麻黄,加麦冬15g,连服10剂后停药,追踪半年,患者已无胸闷、头晕,平均心率维持在60次/分以上.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多发生于老年人及中年人,中医认为该病为寒邪凝滞,心血不通所致,治宜温通心阳为主,中药中善温壮阳气者,非熟附子莫属.配合使用桂枝、干姜或短期加用麻黄,则温阳通络效果更佳.

    作者:温韶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药内外合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8O例

    笔者在多年的临床中,采用关节康复散1、2、3号外敷患病关节,配合辨证施治内服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收效显著.现将1989~1999年中治疗的180例较完整病案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180例中,男65例,女115例;年龄小12岁,大70岁;病程短3个月,长30年.主要表现为患处痛、肿、强(强直)、变(变形),其中,以痛为主的2例,占1.1%;以肿、痛或强、痛为主的87例,占48.3%:痛、肿、强、变均有的44例,占24.4%;其中晨间关节僵硬者122例,占66.7%.实验室检查血沉增高者99例,占55.0%;粘蛋白升高者68例,占37.8%;类风湿因子阳性125例,占69%.曾服用激素者128例,高剂量为强的松15mg,每日3次,地塞米松5mg,每日4次,间断服药时间长15年,短2个月.

    作者:李秀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加味金黄散临床应用体会

    如意金黄散始见于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凡临床上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症状的多种疾病均可用之.笔者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入栀子、乳香、没药、冰片等药,经临床验证有很好的疗效,介绍如下.1 治疗方法药物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乳香、没药、各250g,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100g,天花粉500g,栀子200g,冰片20g.用法:将药共碾为末,装好备用,用时取适量药粉用鲜开水调成糊状,平铺于纱布上,厚约4~5mm,范围大于患处约1cm,待药温适度后敷于患处,外用塑料纸覆盖,以防水分过早蒸发,影响药物的吸收,并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用胶布固定,待药物干燥后重新更换.6天为一疗程.

    作者:陈斌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药治疗小儿汗证72例

    笔者近年共治疗72例汗症患儿,现总结于下.1 一般资料72例均为门诊病人,男31例,女41例;2~3岁39例,4~5岁18例,6~10岁15例;病程1周~3个月;自汗50例,盗汗22例.2 治疗方法自汗:汗出以头颈胸背为主,皮肤扪之不温,神倦,面白唇淡,恶风怕冷31例,予以黄芪、党参、龙骨、牡蛎、白芍各10g,白术、大枣各8g,防风5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口服.汗出较多,头额为主,汗出时有热气腾腾之感,口渴唇红者19例,予以党参、石膏、竹叶、知母、玉竹、麦冬、梗米各10g,连翘8g.大便较干难解时加少量大黄.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口服.

    作者:余志俊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调和肝脾法治疗胆道疾患36例

    笔者从1 998年以来,采用调和肝脾法治疗胆道疾患36例,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36例均经B超检查为胆道疾患.其中急、慢性胆囊炎18例,胆囊炎合并胆石症15例,胆囊息肉2例,胆囊炎合并胆道蛔虫症1例,女26例,男10例;年龄大72岁,小8岁;病程长12年,短2个月.2 治疗方法处方:柴胡、赤芍、厚朴各15g,白芍、鱼腥草各30g,枳实、郁金、木香各12g,黄连10g,甘草6g.急性胆囊炎加茵陈、大黄,重用黄连;慢性胆囊炎加楂曲,重用赤芍、白芍;胆囊炎伴胆石症加茵陈、鸡内金、山楂,重用鱼腥草;胆道蛔虫加乌梅、川楝子、榔片.水煎取400ml,每次服100ml,每日4次.治疗时间长约3个月,短1个月.

    作者:郭永全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药内外合用治疗肩周炎19O例

    自1993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肩周炎1 9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90例中,男89例,女101例;年龄大71岁,小37岁,平均52岁;左肩70例,右肩108例,双肩2例;病程短1周,长者9个月,平均4个月.分为疼痛期(病史短,以肩部疼痛为主,被动活动或夜间加重,甚至影响睡眠,肩关节功能不受限)及冻结期(肩部疼痛轻微.肩关节各个方向活动受限,影响生活和工作).2 治疗方法内服:麻黄、羌活、桂枝各10g,细辛3g,姜黄、鸡血藤、桑寄生、淫羊藿、续断各15g,制附子9g.疼痛期者加白芍、元胡各1 5g,制乳香、制没药各9g.冻结期者加全虫3g(冲),蜈蚣2条.水煎服,日1剂.外用:红花、透骨草、草乌、川乌、川芎各20g.当归、丹参、艾叶、赤芍各15g,苏木、伸筋草各10g,川椒、桃仁各30g.将药混匀,用长和宽均为20cm的布袋装好封口,上笼蒸透后冷却50℃左右,然后用50ml白酒(稍加热)洒在布袋上,置于患处,上面再放一暖水袋,以便保温.每日2次,每次30分钟,7天为一疗程.

    作者:郭文青;耿登峰;乔德雨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颈椎病101例观察

    笔者自1 992~2000年,用自拟化淤通络汤配合药物热敷法综合治疗颈椎病101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01例中,男46例,女55例;年龄35~40岁11例,40~50岁29例,50~79岁61例;病程12天~1年21例,1~5年57例,5~10年17例,10~20年6例.其中伏案工作者69例,工人23例,农民3例,市民6例.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者79例,颈椎强痛者80例,颈项肢体酸麻者79例,心悸、心烦、汗出者24例,耳聋耳鸣者15例,视物昏花者12例,晕厥者6例,感觉障碍者5例,手足震颤者4例,舌体麻痹者2例,行走下颌酸楚难忍者1例,伴心脑血管疾患者40例,高血压病18例,糖尿病7例.X线片(或CT)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消失者61例,生理曲度后突者7例,椎间隙变窄者53例,椎体骨质增生者75例,项韧带钙化者12例.CT查椎管狭窄者2例,颈髓萎缩者1例.

    作者:王家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缩泉丸加味治疗冷泪症18O例

    冷泪症系目无明显的赤痛翳障而流泪,且泪水清冷稀薄的眼病.笔者通过1994年至今的临床观察与治疗,发现泪道冲洗结合服用缩泉丸加味的中药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共180例268只眼中,女132例,196只眼,男48例,72只眼;年龄42~60岁;病程长12年,短半年.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眼常流泪不止,且泪水清冷稀薄,遇风则加重,口淡不渴,舌淡脉细.2 治疗方法首先用常规的方法冲洗泪道,若不通畅,在无脓液的条件下用泪道探针探通泪道,然后用盐酸洁霉素注射液4ml进行冲洗,直至泪道通畅.然后用缩泉丸加味治疗.基本方:益智仁15g,乌药10g,山药20g,防风12g;加减:头晕目眩,脉细无力者加黄芪30g,当归6g,何首乌、桑椹子各15g;面色苍白,神疲体倦,脉细弱者,合四君子汤;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脉细弱者,加生地、黑杜仲各15g,山萸肉12g.每日1剂,水煎服.

    作者:张海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针刺加耳压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52例

    笔者自1996年6月~1999年6月采用针刺加耳压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52例,取得满意疗效,并与单纯针刺治疗52例、单纯耳压治疗52例进行了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为我院针灸门诊病人,均以尿频为主,不伴尿急、尿痛等症状,睡眠状态下尿频症状消失,小便常规检查均属正常范围.随机分为针刺加耳压的甲组,单纯针刺的乙组,单纯耳压的丙组,各组均为52例.其中甲组男25例,女27例;年龄3~12岁,平均6.1岁;病程3~10天.乙组男26例,女26例;年龄3~11岁,平均6.0岁;病程2~9天.丙组男24例,女28例;年龄3~1 2岁,平均5.9岁;病程为2~11天.2 治疗方法针刺:取关元、中极、太渊(双)、阴陵泉(双)穴,关元、中极直刺0.5~1寸,太渊直刺0.3~0.5寸,阴陵泉直刺0.8~1.5寸.刺入一定深度后均施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中间用捻转补法行针1次.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作者:季国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消食导滞法治疗小儿盗汗6O例

    近几年来,笔者采用消食导滞法以<丹溪心法>中大安丸治疗小儿盗汗60例,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60例均为门诊患儿,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7岁34例,8~14岁26例;病程0.5个月~3个月.均以夜间睡中周身出汗为主症,其中浸透内衣为重症者23例,内衣湿润但尚未浸透为轻症者37例.均有程度不同的脘腹胀满不适,口气秽浊,大便粗糙不化,偏食纳呆,梦呓齿,夜卧不安,舌苔白厚腻等症状.2 治疗方法方药:姜半夏、茯苓、神曲、莱菔子、炒山楂、炒白术、连翘各10g,陈皮6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10天为一疗程.

    作者:夏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阴白色病变85例

    外阴白色病变是外阴皮肤或粘膜的生长和营养紊乱而引起的外阴局限性或弥散性的白色病变,临床症状以外阴瘙痒为主.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85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85例患者年龄20~54岁,病程3个月~11年,均已婚.表现为有不同程度的外阴皮肤增厚,粗糙,变硬、变白或有破溃,外阴瘙痒,病变皮肤缺乏弹性,均经活组织检查确诊者.

    作者:张春梅;田加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穴位注射治疗颈性头痛95例

    我院近3年来门诊采用风池穴注射治疗颈性头痛95例,疗效显著,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95例中,男46例,女49例;年龄20~71岁,平均49岁;病程5天~10年.一侧风池穴压痛有62例,占65.3%;两侧风池穴压痛30人,占31.6%;无明显风池穴压痛3人,占3.2%.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部、枕下部牵拉痛、刺痛或钝痛、颈部不适等症状.有心悸、汗出、恶心、眼涩等植物神经症状者72例,占75.9%;有高位颈椎压痛或有X线改变者79例,占83.2%.曾经药物治疗无效者63例,所有患者均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拍颈椎X线片等,符合颈性头痛的诊断[1].62例经TCD检查,结果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45例(72.6%),其中双侧血管痉挛23例,单侧22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者11例;TCD正常6例.2 治疗方法患者坐位,取患侧风池穴,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盐酸、川芎嗪40mg刺入并调整针头方向,待局部有酸沉且有向上放射后,缓慢推入,注射后患者休息5~10分钟,观察病人有无不良反应,每日1次.双侧风池穴压痛患者则两侧风池穴交替治疗,每日1侧.每个病人均治疗5天.

    作者:李柱;倪进军;袁登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针药合用治疗脑源性尿失禁21例

    脑源性尿失禁为脑部病灶(出血或缺血、肿瘤、正常颅压脑积水等)侵犯大脑排尿中枢而引起的小便失禁,笔者采用针药结合治疗脑源性尿失禁2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1例中,男12例,女9例;年龄均在50岁以上.皆有中风病史或老年痴呆症;病程短3个月,长3年.2治疗方法①针灸:仰卧位取气海、双侧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穴,行温针.俯卧位取双侧肾俞、膀胱俞、委中、涌泉,行温针,两组交替进行,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温针操作方法:在上述腧穴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cm的艾条施灸,直到艾条烧完,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使用时注意防止艾绒脱落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床单,如觉太热可随时调整针刺深度或在皮肤上垫以纸片.②中药:中药用山药30g,台乌、益智仁各10g,石菖蒲、何首乌、枸杞各12g,芡实15g.水煎,日1剂,分2次服.

    作者:许海燕;俞晓平;黄连雪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12例

    笔者用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取得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大52岁,小22岁;常年发作2例,季节发作10例.2 治疗方法取迎香(双)、合谷(双)、印堂、上星、百会、肺俞(双)、足三里(双);耳穴取过敏点、内鼻、外鼻、神门、内分泌、下屏尖.印堂穴用1.5寸30号毫针,以提捏法进针,使针感到达鼻准头,内及鼻腔.再针刺上星、百会,针尖向鼻尖,并用艾灸熏灸各个穴位30分钟,用手指轻按穴位,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宜.耳穴用针柄寻找出敏感点,再用王不留行埋穴,嘱患者每日按压4次,每次2分钟,以有稍痛感为度.症状反复发作者,配肺俞(双),足三里(双)和大椎穴.

    作者:陈卫红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窦性心动过缓从脾论治体会

    窦性心动过缓是指窦性心率低于每分钟60次,轻者一般无症状或症状轻微,重者可出现胸闷、心悸、头晕,黑蒙晕厥,神疲乏力等症.治疗上常从心经论治,一般以补心气,温心阳等为主要方法.但经临床观察,窦性心动过缓常因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或痰浊中阻,气滞血淤,或寒热互结中焦,升降失常导致血行缓慢而发.治疗以补益脾胃,升运脾阳,化痰散结,行气活血,使心之气血运行通畅,常可收到满意的疗效,介绍如下.例1:张某,女,60岁,2000年3月21日诊,心悸,动则更甚2年,失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不思饮食,舌质淡苔薄自,脉沉迟无力.心律齐,心率每分钟44次,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证属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治法补益脾胃,升阳举陷.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药用红参、当归、大枣、炙甘草各15g,黄芪24g,白术18g,陈皮、柴胡、升麻各12g,柏子仁30g,用上方连服8剂后,心率维持在每分钟65~75次,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作者:谢元玖;李仁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西药合用治疗病毒性角膜炎37例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病毒性角膜炎的发病亦呈增多趋势,笔者用中西药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75例均为1998~2001年住院患者,其中男55例,女20例;年龄小10岁,大65岁,平均42岁;病程短2天,长30天,平均20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7例37只眼,包括树枝状角膜炎27只眼(72.97%),地图状角膜炎9只眼(24.32%),盘状角膜炎1只眼(2.70%);分为风热型和阴虚型,风热型表现为黑睛骤生星翳,抱轮红赤,羞明隐涩,发热恶寒,热重寒轻,舌苔薄黄,脉浮数.阴虚型表现为病情日久,星翳疏散,抱轮微红,羞明较轻,眼内干涩不适,舌红少津,脉细或数.对照组38例中包括树枝状角膜炎28只眼(73.68%),地图状角膜炎10只眼(26.32%).

    作者:丁锐;周莒红;张树翠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少精症10例

    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少精症1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共10例,年龄27~32岁,平均29岁;结婚3~8年,平均5年.婚后均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且配偶月经正常,检查生殖功能无异常.平素健康,查体一般情况可,外生殖器及性功能正常.精液检查精液量在1~2m1,粘稠度低,精子形态正常,pH值正常范围,白细胞3~10个/高倍视野,精子数(20~60)×109/L,活动率30%~50%,活动力Ⅰ~Ⅱ级.诊断为男子不育症(少精症).2 治疗方法中药用自拟参角芪生精汤:党参、黄芪、山药各30g,鹿角胶8g,熟地、枸杞、杜仲、金樱子各1 5g,红花3~5g,芡实25g,炙甘草6g,菟丝子12g,淫羊藿10g.伴有命门火衰,肾阳虚甚者上方加肉桂5g,锁阳15g;伴有阴虚火旺见症者上方加知母12g,龟板15g,女贞子20g;伴有湿热下注见症者上方加萆薢20g,黄柏10g.每日1剂煎服,25剂为一疗程,服1个疗程后停7天再开始第2疗程,直至女方怀孕为止.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少房事,慎烟酒.若患者有其它合并症或并发症,应一并治疗.

    作者:杨祖军;向可璀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13例

    我院自1999年4月~2001年4月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异位妊娠,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共13例,年龄小19岁,大33岁;孕周短5.3周,长7.6周.保守治疗条件:①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腹腔内出血.②B超诊断:妊娠包块≤4cm或>4cm,但本人强烈要求保守治疗者.③肝、肾功能正常.④白细胞总数及血小板值均在正常范围.⑤血β-H、C、G<15μg/ml.

    作者:李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产后发热37例

    产后发热主要表现为发热持续不退,或新产后突然高热寒战,恶露不绝或恶露不下,小腹疼痛、乏力、自汗、纳呆等为主症,严重影响了妇女产后康复.笔者自1994~2000年间,采用甘温除热法治疗本病,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37例中产后感染7例,产后淤血发热13例,产后气血不足发热27例;年龄21~37岁;体温38.5℃~39.0℃.2 治疗方法加味补中益气汤:由红参8g(另 ),黄芪30g,白术、归身、柴胡、青蒿(后下)、白薇、山楂、红枣各10g,陈皮、炙甘草各5g.有淤血加川芎、益母草;外感加桔梗;便溏加茯苓、扁豆花.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一般服2~5剂.3疗效标准恶寒、头晕乏力、纳呆等症消失,体温降至37℃为痊愈;发热减轻,体温降至37.5 ℃~37.8℃为有效;发热稍减,其它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

    作者:黄祚菊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实用中医药杂志

实用中医药杂志

主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