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敏;李朝莲;蒋荣超
我们1999~2000年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疗效较好,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冠心病CHF患者227例,随机分为生脉组120例,其中男75例,女45例;年龄50~78岁,平均64.7岁.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23例,Ⅲ级69例,Ⅳ级28例.对照组107例,其中男72例,女35例;年龄54~79岁,平均63.2岁;心功能分级Ⅱ级20例,Ⅲ级57例,Ⅳ级30例.2 治疗方法对照组卧床休息、限盐、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及极化液等治疗.生脉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江苏苏中制药厂生产,批号991029)30~60ml加入5%葡萄糖250ml,ivdrip,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14天.
作者:宫立凤;荣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卵巢早衰(简称POF)是指年龄在40岁以下的促性腺激素过高,伴性激素低下的闭经、或过早绝经者.本病多因垂体功能亢进,卵巢内先天卵泡数目不足,染色体异常,卵巢的FSH受体蛋白缺陷,药物的毒性影响,盆腔放疗、化疗等引起,极少数与自身免疫有关.根据促性腺激素过高、雌激素水平低下及闭经等临床表现予以确诊.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POF疗效较好,介绍如下.1 病例例1:孙某,女,28岁.婚后1年流产1次后,月经开始不正常,经量稀少至26岁闭经.1997年5月来院就诊,给予放免内分泌素检查,提示:FSH>80IU/L,LH62IU/L,阴道涂片显示雌激素低下水平.根据促性腺激素水平、性激素、闭经等表现诊断为POF.
作者:王淑华;于飞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通常以平肝潜阳为治则,但是由于不注重使用利尿剂,因而对有些病人的疗效不尽如人意.我们综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长处,采用中医平肝潜阳的治则,并吸取现代医学运用利尿药的思路,用温阳利水中药,获得利尿降压较好效果,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共48例,其中1期24例,2期20例,3期4例;男25例,女23例;40~50岁11例,51~60岁15例,60~70岁17例,71岁以上5例;病程短6个月,长35年.治疗前收缩压平均为23.12kPa,舒张压平均为13.52kPa.都具有高血压病的典型症状,年龄较轻、病程较短者多为阴虚阳亢型,症见头晕目眩,颈项强痛,胸闷心悸,失眠多梦,口干烦躁,小便量少,脉弦滑等;年龄较大、病程较长者多为阴阳两虚型,除阴虚症状外,还兼有腰酸耳鸣,畏寒肢冷,下肢轻浮,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脉沉细等阳虚临床表现.
作者:陈丽英;张蓓莉;钱立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我院自1999年4月~2001年4月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异位妊娠,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共13例,年龄小19岁,大33岁;孕周短5.3周,长7.6周.保守治疗条件:①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腹腔内出血.②B超诊断:妊娠包块≤4cm或>4cm,但本人强烈要求保守治疗者.③肝、肾功能正常.④白细胞总数及血小板值均在正常范围.⑤血β-H、C、G<15μg/ml.
作者:李蓉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病例:杨某,男,26岁,1998年10月16日来诊.右眼酸疼,多泪羞明,肩背沉重,拘紧恶寒,嗳气吞酸,恶心纳呆.右眼白睛抱轮红赤,神水混浊,黄仁肿胀,3~7点处与晶体后粘连,舌淡苔白,脉象浮紧.诊断:瞳神紧小症(虹膜睫状体炎).证属肝经风热,治以散风清热.处方:羌活、防风、荆芥各12g,前胡、白芷、柴胡、桔梗、枳壳、白术各10g,忍冬藤30g,蒲公英30g,甘草3g.2剂,水煎服.外用1%阿托品眼药水滴眼散瞳.10月18日复诊,除瞳仁粘连已散开外,其他症状同前.考虑肩背沉重,拘紧恶寒,嗳气吞酸,恶心纳呆,多属脾胃虚寒,外受风邪,嘱改用温散之法.处方:吴茱萸、干姜、羌活、防风、陈皮、白术、前胡、银柴胡、黄芩各9g,甘草3g.水煎服.连服12剂,右眼白睛不红,神水无混浊,症状消失而愈.
作者:陈剑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冷泪症系目无明显的赤痛翳障而流泪,且泪水清冷稀薄的眼病.笔者通过1994年至今的临床观察与治疗,发现泪道冲洗结合服用缩泉丸加味的中药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共180例268只眼中,女132例,196只眼,男48例,72只眼;年龄42~60岁;病程长12年,短半年.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眼常流泪不止,且泪水清冷稀薄,遇风则加重,口淡不渴,舌淡脉细.2 治疗方法首先用常规的方法冲洗泪道,若不通畅,在无脓液的条件下用泪道探针探通泪道,然后用盐酸洁霉素注射液4ml进行冲洗,直至泪道通畅.然后用缩泉丸加味治疗.基本方:益智仁15g,乌药10g,山药20g,防风12g;加减:头晕目眩,脉细无力者加黄芪30g,当归6g,何首乌、桑椹子各15g;面色苍白,神疲体倦,脉细弱者,合四君子汤;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脉细弱者,加生地、黑杜仲各15g,山萸肉12g.每日1剂,水煎服.
作者:张海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近几年来,我们自拟滋阴活血解毒汤治疗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并发糖尿病32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按1990年上海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确诊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病发病前无糖尿病史,在慢性活动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程中发现糖尿病,空腹血糖2次>7.8μmo1/L,可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并发糖尿病.其中男28例,女4例;年龄小43岁,大69岁,平均54.8岁;病程短1年,长为20年,平均9.6年.ALT均高于正常,HBsAg均阳性.空腹血糖低9.7umol/L,高15.6μmol/L.2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服用滋阴活血解毒汤,不加其它降糖药并给与糖尿病饮食.方剂组成:沙参4g,麦冬、天花粉各9g,葛根、丹参各30g,山豆根、板蓝根、虎杖各15g.水煎服,每日1次,30天为一疗程,总疗程3个月.
作者:李东;于宏;王淑凤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脑源性尿失禁为脑部病灶(出血或缺血、肿瘤、正常颅压脑积水等)侵犯大脑排尿中枢而引起的小便失禁,笔者采用针药结合治疗脑源性尿失禁21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1例中,男12例,女9例;年龄均在50岁以上.皆有中风病史或老年痴呆症;病程短3个月,长3年.2治疗方法①针灸:仰卧位取气海、双侧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穴,行温针.俯卧位取双侧肾俞、膀胱俞、委中、涌泉,行温针,两组交替进行,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温针操作方法:在上述腧穴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2cm的艾条施灸,直到艾条烧完,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使用时注意防止艾绒脱落烧伤皮肤或烧坏衣物床单,如觉太热可随时调整针刺深度或在皮肤上垫以纸片.②中药:中药用山药30g,台乌、益智仁各10g,石菖蒲、何首乌、枸杞各12g,芡实15g.水煎,日1剂,分2次服.
作者:许海燕;俞晓平;黄连雪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外阴白色病变是外阴皮肤或粘膜的生长和营养紊乱而引起的外阴局限性或弥散性的白色病变,临床症状以外阴瘙痒为主.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85例,疗效显著,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85例患者年龄20~54岁,病程3个月~11年,均已婚.表现为有不同程度的外阴皮肤增厚,粗糙,变硬、变白或有破溃,外阴瘙痒,病变皮肤缺乏弹性,均经活组织检查确诊者.
作者:张春梅;田加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窦性心动过缓是指窦性心率低于每分钟60次,轻者一般无症状或症状轻微,重者可出现胸闷、心悸、头晕,黑蒙晕厥,神疲乏力等症.治疗上常从心经论治,一般以补心气,温心阳等为主要方法.但经临床观察,窦性心动过缓常因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或痰浊中阻,气滞血淤,或寒热互结中焦,升降失常导致血行缓慢而发.治疗以补益脾胃,升运脾阳,化痰散结,行气活血,使心之气血运行通畅,常可收到满意的疗效,介绍如下.例1:张某,女,60岁,2000年3月21日诊,心悸,动则更甚2年,失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不思饮食,舌质淡苔薄自,脉沉迟无力.心律齐,心率每分钟44次,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证属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治法补益脾胃,升阳举陷.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药用红参、当归、大枣、炙甘草各15g,黄芪24g,白术18g,陈皮、柴胡、升麻各12g,柏子仁30g,用上方连服8剂后,心率维持在每分钟65~75次,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作者:谢元玖;李仁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自拟三金六一汤治疗沁尿系结石,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45例均经超声波(B超或彩超)或X线腹部平片确诊.男114例,女131例;年龄大72岁,小21岁,平均32岁;结石直径1cm以下者175例,1~2cm者27例,2cm以上者43例;结石在单肾或双肾者74例(肾上极43例,肾下极31例),肾结石并输尿管或膀胱结石65例,单纯输尿管或膀胱结石者106例;首次发现结石者121例,半年以内者78例,半年以上46例.诊断标准:超声波、X线等确诊.有腰痛、血尿、尿中断、排出砂石等现象,或尿频、尿急、尿痛、肾区叩击痛阳性等.尿常规检查见红细胞,可伴有白细胞及少量尿蛋白.
作者:黄大枞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自1994年2月~2000年2月,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泻患者42例,疗效较佳,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62例,患者均符合经临床、实验室和B超、CT等检查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治疗前后均经过全肠钡剂造影及乙状结肠镜检查,排除小肠及结肠溃疡、肿瘤及克隆氏病,粪便培养无特异性细菌生长.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34~76岁,平均57岁;病程7天~12年.对照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52岁;病程5天~11.5年.
作者:景奉能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1998~2000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38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取得显著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74例,治疗组38例,男12例,女26例;年龄20~66岁;病程2~20年;病变累及乙状结肠、直肠31例,降结肠及其以上者7例.对照组36例,男11例,女25例;年龄18~62岁;病程2~21年;病变累及乙状结肠、直肠31例,降结肠及其以上者5例.2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口服灭滴灵0.4g,每日3次;环丙沙星0.5g,每日2次.同时局部用生理盐水150ml,锡类散0.6g,白及粉10g,地塞米松5mg,庆大霉素8万u配成混合液保留灌肠,每日2次.20天为一疗程.治疗组在用上述方法时加用中药湿热型(8例):粘液血便,里急后重,腹痛拒按,发热,苔黄腻,脉数.治以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方以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白芍、银花各15g,甘草3g,秦皮、地榆、丹皮各12g,黄柏10g,黄连6g.
作者:宋友武 刊期: 2001年第10期
1998年2月以来,笔者自拟补肾汤治疗原发性低血压38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38例,血压持续低于12/8kPa,排除体位性低血压和症状性低血压.男3例,女35例;年龄19~58岁,平均30.5±3.2岁;病程0.5~10年,平均1.8±1.3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记忆力差,腰膝酸软等症状.2 治疗方法补肾汤:熟地30g,山茱萸、枸杞子、肉苁蓉各15g,山药、制首乌、黄精各20g,鹿角胶、龟板胶各9g(烊化),菟丝子12g.若乏力明显,纳少,汗多者加党参、黄芪各20g;面色萎黄,眼花,心悸者加当归、桑椹、白芍各15g;畏寒肢冷者加熟附子10g,巴戟12g;失眠多梦,口苦咽干者去肉苁蓉、菟丝子,加知母12g,丹皮10g,麦冬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每周复查血压2次,治疗2周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
作者:劳国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王某,男,64岁,1997年12月26日初诊.自诉约3个月前食未熟透柿子4枚后腹痛至今,反复发作,痛时服阿托品片可稍缓解,先后服用吗丁啉、吡哌酸片、复方胃友及香砂养胃汤、附子理中汤等,无明显疗效.自感上腹坠痛,触摸有块状物,病后食欲减退,疲乏无力,进行性消瘦,大便3~5天1次,排便不畅.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痛苦面容,舌淡,苔白厚,脉沉迟.腹胀,上腹部可扪及数个鸡蛋至鹅蛋大小包块,质硬,表面欠光滑,活动可,有压痛,肠鸣音活跃,上消化道钡透见胃内多个不规则充盈缺损,呈团块状,可移动.提示胃内异物.初步诊断为胃柿石.请外科会诊,同意胃柿石诊断,建议手术治疗.家属因患者年龄偏大,身体虚弱拒绝手术,要求中医治疗.考虑到柿石日久,比较坚硬,且体积较大,整体排出困难,联想到农村人常用酥梨烘柿子,可迅速催熟变软,患者因食未熟透的柿子与食物形成柿石,若食用酥梨后能将柿子催熟,柿石就会碎裂排出.
作者:赵建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我院近3年来门诊采用风池穴注射治疗颈性头痛95例,疗效显著,现将有关资料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95例中,男46例,女49例;年龄20~71岁,平均49岁;病程5天~10年.一侧风池穴压痛有62例,占65.3%;两侧风池穴压痛30人,占31.6%;无明显风池穴压痛3人,占3.2%.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枕部、枕下部牵拉痛、刺痛或钝痛、颈部不适等症状.有心悸、汗出、恶心、眼涩等植物神经症状者72例,占75.9%;有高位颈椎压痛或有X线改变者79例,占83.2%.曾经药物治疗无效者63例,所有患者均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拍颈椎X线片等,符合颈性头痛的诊断[1].62例经TCD检查,结果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45例(72.6%),其中双侧血管痉挛23例,单侧22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者11例;TCD正常6例.2 治疗方法患者坐位,取患侧风池穴,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盐酸、川芎嗪40mg刺入并调整针头方向,待局部有酸沉且有向上放射后,缓慢推入,注射后患者休息5~10分钟,观察病人有无不良反应,每日1次.双侧风池穴压痛患者则两侧风池穴交替治疗,每日1侧.每个病人均治疗5天.
作者:李柱;倪进军;袁登文 刊期: 2001年第10期
近2年来,笔者运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6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共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1~62岁,平均34.7岁;病程2~10天,平均3.8天;皮损分布于胸背部31例,腰腹部14例,头颈部10例,臀部四肢5例.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20~64岁,平均36.1岁;病程2~9天,平均3.4天;皮损分布于胸背部22例,腰腹部11例,头颈部5例,臀部四肢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皮疹分布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妊娠、哺乳期妇女,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或全身衰竭者均不作为治疗对象.
作者:施向红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用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取得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大52岁,小22岁;常年发作2例,季节发作10例.2 治疗方法取迎香(双)、合谷(双)、印堂、上星、百会、肺俞(双)、足三里(双);耳穴取过敏点、内鼻、外鼻、神门、内分泌、下屏尖.印堂穴用1.5寸30号毫针,以提捏法进针,使针感到达鼻准头,内及鼻腔.再针刺上星、百会,针尖向鼻尖,并用艾灸熏灸各个穴位30分钟,用手指轻按穴位,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宜.耳穴用针柄寻找出敏感点,再用王不留行埋穴,嘱患者每日按压4次,每次2分钟,以有稍痛感为度.症状反复发作者,配肺俞(双),足三里(双)和大椎穴.
作者:陈卫红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慢性附件炎是急性盆腔炎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而导致的以输卵管增粗、周围组织炎性渗出、粘连为主的疾病.以下腹腰骶疼痛,月经改变为主要表现.我院1998年3月~2000年3月采用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附件炎4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78例均为住院患者,按郑怀美主编<妇产科学>慢性附件炎诊断标准确诊[1].①有不洁性生活史或其它慢性炎症病史.②下腹疼痛不适,腰骶部坠胀.③白带增多,有血性或黄色的阴道分泌物.④下腹单侧或双侧深压痛,宫颈充血肿胀.⑤B超提示单侧或双侧输卵管增粗,部分有盆腔积液.共78例,年龄18~52岁,平均30岁;病程18天~3年,其中未经正规治疗而迁延为慢性附件炎者67例;原因不明而未经任何治疗者11例;B超提示双侧输卵管增粗者53例,单侧输卯管增粗25例;有盆腔积液者20例,积液不明显经后穹窿穿刺抽出液体者20例.80%以上的患者是慢性附件炎急性发作求治,少部份患者是体检时B超发现输卵管增粗,追问有下腹及腰骶疼痛等病史.将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两组年龄、病程、例数等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P>0.05).
作者:李玉萍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笔者自1996年6月~1999年6月采用针刺加耳压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52例,取得满意疗效,并与单纯针刺治疗52例、单纯耳压治疗52例进行了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为我院针灸门诊病人,均以尿频为主,不伴尿急、尿痛等症状,睡眠状态下尿频症状消失,小便常规检查均属正常范围.随机分为针刺加耳压的甲组,单纯针刺的乙组,单纯耳压的丙组,各组均为52例.其中甲组男25例,女27例;年龄3~12岁,平均6.1岁;病程3~10天.乙组男26例,女26例;年龄3~11岁,平均6.0岁;病程2~9天.丙组男24例,女28例;年龄3~1 2岁,平均5.9岁;病程为2~11天.2 治疗方法针刺:取关元、中极、太渊(双)、阴陵泉(双)穴,关元、中极直刺0.5~1寸,太渊直刺0.3~0.5寸,阴陵泉直刺0.8~1.5寸.刺入一定深度后均施捻转补法,留针30分钟,中间用捻转补法行针1次.隔日1次,7次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作者:季国臣 刊期: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