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
我们自1996年始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4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共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6例,男35例,女11例;年龄46~76岁,平均(65.42±6.28)岁.对照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58~75岁,平均(64.23±6.12)岁.
作者:杜玉新;李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痛态位置火针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令患者在针刺前运动患肩,找出痛处并保持痛态位置,再施火针.结果:106例中,痊愈85例,显效10例,好转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1%.结论:病态位置火针法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
作者:谢继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2003年1月~2005年4月,笔者用骨肽注射液配合复方南星止痛膏治疗增生性关节炎36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文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近年来,笔者用中药结合理疗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0例,疗效较好,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100例中,男59例,女41例;35岁以下4例,36~45岁19例,46~55岁49例,56~65岁25例,66岁以上3例;病程2个月~16年.以疼痛为主36例,以麻木为主21例,疼痛伴有麻木39例,肌肉萎缩4例.颈椎X线摄片提示颈椎骨质增生84例.CT检查28例,提示颈椎间盘突出16例.
作者:胡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吸收不良综合征又称吸收-消化不良综合征.系由多种疾病所致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障碍而造成的一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腹泻,体重减轻,或腹痛腹胀、倦怠乏力、消瘦等症状.中医认为,脾胃运化失健,吸收消化功能失职,则会引起腹胀、便溏、食欲不佳、消瘦等.
作者:陈新俊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笔者在临床中,用中药治疗老年癃闭患者,效果较好,介绍如下.例1:郭某,男,65岁.1989年4月16日就诊.2日前小便不通,小腹胀急,急到医院行导尿术,术后仍点滴而出,小腹胀急不适.平素嗜烟酒,常咳嗽吐痰,近2天.痰黄而粘稠,尿黄而有烧灼感,口渴,口苦,咽干.诊其形体壮实,呼吸略急促,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诊为癃闭.属肺经郁热,湿热壅阻下焦,影响膀胱气化.治宜宣肺清热,通利水道.方用清肺饮合八正散加减.黄芩、黄柏、桑白皮、杏仁、木通、滑石各15g,山栀、桔梗、车前子、萹蓄、瞿麦、甘草梢各10g,茯苓12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连服3天后小便渐通,解便也不感烧灼.前方继服10剂,排尿通畅.继用滋肾通关丸巩固疗效,随访1年余未复发.
作者:王冬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笔者自1996年7月~2004年10月,运用综合疗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3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34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30~39岁11例,40~49岁12例,50~59岁8例,60岁以上3例,病程长3个月,短7天.
作者:李翔 刊期: 2005年第11期
2003~2004年,笔者自拟百合柴平汤治疗慢性胃炎50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5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19例,女31例;年龄大68岁,小10岁;病程长20年,短10个月.经胃镜证实者34例,其中浅表性胃炎26例,萎缩性胃炎8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部不规则疼痛、胀满、烧灼感,嗳气泛酸,嘈杂,口苦,纳呆.
作者:张玲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笔者于2004年8月~2005年2月,用山楂饮配合洛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共72例,均为内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45~66岁,平均56岁;病程6~70个月.合并高血压病8例,冠心病7例,糖尿病4例.空腹血清胆固醇(TC)6.40~8.60mmol/L,甘油三脂(TG)1.90~3.60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4.50~6.20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C)0.90~2.0mmol/L.对照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44~65岁,平均55岁;病程5~71个月.合并高血压病7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3例.TC6.35~8.50mmol/L,TG1.89~3.61mmol/L,LDL-C4.48~6.19mmol/L,HDL-C0.91~2.1mmol/L.
作者:华伟;李有跃;王仁荣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上消化道出血是重型颅脑损伤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6%[1].2002年1月~2005年1月,我们用大黄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谢松铭;许风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近3年来,笔者自拟慈蛇汤治疗卵巢囊肿26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26例年龄为22~46岁,已婚24例、未婚2例,病程3个月~5年.单侧22例、双侧4例,卵巢囊肿大6.5cm×6.1cm、小3.2cm×3.0cm;均经门诊B超确诊,并排除卵巢恶性肿瘤及畸胎瘤.
作者:史荣康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四逆散为<伤寒论>方,原书主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等.近年来,笔者用其治疗肝经痛证取得显著效果,现举例如下.
作者:王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2004年1月~2005年1月,我们采用光电治疗仪结合中药治疗乳腺小叶增生3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0例均为女性,年龄19~23岁2例,24~33岁22例,34~49岁6例.单侧乳房发病14例(右侧9例,左侧5例),双侧乳房发病16例;病程短3个月,长2年余;肿块2cm ×3cm~5cm×6cm,平均3cm×3cm,形状为大小不等散在于乳房内的圆形结节、颗粒或片状肿块,质地坚硬,表面光滑,活动度大,增厚区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与皮肤无粘连,无破溃.伴有肿块疼痛22例(73.3%),其中18例疼痛与月经来潮有关(占81.8%),经前乳房有明显疼痛,经后则减轻或消失,连续3个月不能自行缓解.肿块经穿刺涂片后做病理检查或B超辅助检查排除其他乳房疾病.
作者:李曦;王劲;周文学;段锦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抽动症是以局部肌肉不自主抽动甚至伴喉部异常发声及秽语为特征的疾病,以儿童及青少年居多.病情轻重常起伏不定.笔者自1998~2005年6月自拟天珍定抽汤治疗抽动症37例,取得较满意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杨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笔者用益气升阳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75例疗效较好,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共75例,男30例、女45例,年龄50~75岁,病程短5年、长30年,伴胃下垂16例,伴冠心病30例,伴颈椎病29例.均符合<西医内科学>中的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即安静休息坐位时,用台式水银柱血压计测上臂肱动脉血压,收缩压≥18.62kPa和(或)舒张压≥11.97kPa.均排除继发高血压.辨证属阳气不足,即:①具有年龄偏大,女性较多,除高血压外均有功能衰退之象.②形体较胖,有头昏无力,面色苍白,下肢浮肿等症状.③舌体胖大或边有齿痕,舌苔多白而厚,脉象多见沉弱或细弱无力.
作者:梁拥军;梁金常;李健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笔者1998~2004年间自拟祛带汤治疗各种阴道炎15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共150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小19岁,大56岁.其中念珠菌性阴道炎80例,滴虫性阴道炎48例,细菌性阴道炎22例.均有不同白带增多、呈乳块或呈黄色,腥臭、自觉外阴瘙痒或刺痛等症状,妇科检查有阴道炎症象,白带化验检出霉菌或滴虫.
作者:李莲藕;胡志明;曾玉芬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笔者自1995年来,用真武汤加味治疗肾积水28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28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25~62岁,平均39岁;左肾15例,右肾9例,双侧4例.均表现为腰痛,有阵发性腰部绞痛史9例.经B超、CT和(或)肾盂造影检查排除结石、肿瘤、结核等继发性机械性梗阻所致肾积水.显示为肾盂扩张,其中轻度16例,中度10例,重度2例.
作者:杨启发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升降散出自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专治温疫及温病表里、三焦大热.由僵蚕(酒炒)、蝉衣、姜黄(去皮)、生大黄组成,以蜜及黄酒送服.僵蚕味辛气薄,药性升浮,功能祛风清热解郁,散逆浊结滞之痰,辟一切怫郁之邪气;蝉衣性寒味甘,功能疏风解郁,涤热解毒;姜黄气味辛苦,祛淤行气散郁;大黄味苦,上下通行,涤荡实邪.诸药共奏辛凉宣泄、升清降浊之效.笔者在临床上应用此方治疗神经衰弱症、急性咽喉炎、神经性皮炎、头痛等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叶人;徐韧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笔者自1996年以来,自拟溃疡愈宁汤加减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98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98例均为门诊病人,所有病例均经胃镜检查证实.诊断参照<消化性溃疡病>一书有关标准[1].其中男64例,女34例;年龄小16岁,大72岁;病程短8天,长36年.其中胃溃疡43例,十二指肠溃疡55例.表现为有规律性的上腹痛,并与饮食有密切关系,伴有上腹压痛.上腹饱胀、嗳气、泛酸、烧心(嘈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气虚者多气短懒言、四肢乏力,淤血明显者疼痛较剧如针刺、固定不移,虚寒较甚者畏寒喜温、遇寒痛剧、泛吐清水,胃阴虚者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舌红少津,湿热偏重者嘈杂灼热、口苦食臭、苔黄而腻,寒湿偏重者胃脘闷胀、口淡不食、苔白腻,胃酸过多者泛酸嘈杂,胃碱偏重者胃中嘈杂灼热、无泛酸水.
作者:任竹庆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动脉采血是儿科护理技术中难度较大的一项操作,然而对危重儿通气不良者,血气分析是一项不可缺少的临床诊治指标.我们自1998年以来,采用特制头皮针行头皮动脉采集血气标本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林国飞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