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锋;陆建勋
我院1998年1月~2002年12月对脑梗塞后12~72h入院的30例患者采用血塞通注射液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并与28例采用复方丹参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甘振球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心肌梗塞之间的心肌缺血状态,大约35%患者由于未能适当治疗而发生急性心肌梗塞(AMI)[1].我科自1999年1月~2002年10月采用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UAP患者65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黄丽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凯西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方法将92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两组在常规护肝药物(肝泰乐、肝安、维生素C及维生素B族)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凯西莱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SB)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0.05);一般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不良反应小.结论凯西莱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肝功能和临床症状.
作者:苏渊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96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AFP含量检测.结果 AFP异常率高达86.3% .急性重型肝炎AFP阳性率明显低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P均<0.01.96例中存活69例,AFP值为253±83.24μg/L,死亡27例,AFP值为38±21.36μg/L,两者AFP值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t=19.85,P<0.001.结论重型肝炎部分患者AFP值升高,以亚急性、慢性增高常见,是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卢平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急性农药中毒是我国发病人数多的急性中毒,其中主要为有机磷杀虫剂中毒,口服中毒者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诊治不当常致死亡,病死率高达10%以上[1].有资料显示[2]:其死亡因素中,胃肠清洗后毒物残留量仍是中毒死亡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们采用反复洗胃、导泻的方法,有效阻止毒物吸收,取得良好的效果,兹报告如下.
作者:黄爱珍;黄永锋;韦海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临床见习课是理论到临床的桥梁,是医学生接触临床的起点.在临床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成功与否,决定着医学教学的质量.而目前的临床见习又面临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临床上病人数量相对稳定,病人及其家属不愿让见习生见习这样一种矛盾状态.因此,如何面对这种矛盾,并加以解决,已成为当今妇产科临床见习的一大问题.我们结合这一问题,即在合理使用电化教学及模型教具上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作者:卢彩合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在人工流产术中软化扩张宫颈、减轻疼痛、减少出血量及减少人工流产综合征(PAAS)的发生等方面的效果.方法将孕10周内的300例未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实验组术前3h口服米索前列醇200μg,对照组术中采用传统的扩宫法不用任何药物.结果实验组宫颈充分软化扩张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01;PAA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32.870,P<0.01;术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t=10.545,P<0.01.术中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米索前列醇用于人工流产可软化,扩张宫口, 减轻疼痛, 减少出血量,降低PAAS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云燕;黄丽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P27蛋白表达与肝癌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肝组织和86例肝细胞癌及其癌旁肝组织中P27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各临床因素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肝细胞癌标本中P27蛋白阳性率为37.2%(32/86),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80%,8/10)和癌旁肝组织(80.2%,69/86).②在肿瘤直径≤5cm、高分化和无门静脉侵犯或转移组的肝癌中P27蛋白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肿瘤直径>5cm、低分化和有门静脉侵犯或转移组.③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P27蛋白是一种保护因素,可减低肝癌术后复发的危险度.④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P27蛋白阴性组肝癌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明显短于P27蛋白阳性组.结论 P27蛋白的表达与肝癌的术后复发有密切关系,其可成为预测肝癌术后复发的指标之一.
作者:韦建宝;彭民浩;梁水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龄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53例70岁以上食管癌、贲门癌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53例高龄患者中41.5%术前合并其他疾病,其中食管癌和贲门癌手术切除率分别为94.12%、63.1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5.29%、21.05%,术后病死率分别为5.88%、5.26%.两者手术切除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6.2366,P<0.05,但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高龄患者术前虽有较多并存病,但积极的围手术期处理,手术治疗仍是提高高龄食管癌、贲门癌切除率和改善生活质量有效的手段.
作者:李太东;倪武;黄春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冠心病(CAD)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一般认为与脂质有密切关系.Stringer等[1]认为30%~40%CAD的形成与脂质无关,近几年来国外对有关非脂质因素引起CAD进行了一些研究,发现低胆红素增加CAD的危险[2].国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少.我们对几种可能引起CAD的非脂质因素进行检测,并与健康组进行对比.兹报道如下:
作者:黄之虎;钟月华;谢乃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壮族青少年的体型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丰富和完善我国少数民族体质资料库.方法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1611(男802,女809)例7~18岁的壮族青少年体型进行了研究.结果①壮族男生内、中、外因子值分别为2.1~2.7,3.0~4.3和2.7~3.9;女生分别为2.5~4.9、2.3~3.2和2.3~4.4.②壮族男生8~11岁和14~15岁各组为中胚层-外胚层均衡体型,12~13岁组为偏中胚层的外胚层体型,16~17岁组为均衡的中胚层体型.女生7、8岁组为偏中胚层的外胚层体型,9~11岁组为均衡的外胚层体型,12、13岁组为外胚层的内胚层均衡体型,15岁组为均衡的内胚层体型,16~18岁组为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③男生体型8~15岁组为外胚层体型比例高,16~18岁组为中胚层体型比例高;而女生7~13岁组为外胚层体型比例高,13~18岁组为内胚层体型比例高.结论①壮族男生体型分布呈外胚层体型向中胚层体型发展;女生则呈外胚层体型向内胚层体型发展.②壮族男女生体型与汉族(内蒙)体型为接近.男女生体型间有明显的差别.
作者:黄世宁;浦洪琴;吴荣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肺曲菌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病理、真菌培养及临床治疗效果证实的肺曲菌病的CT表现.结果 7例CT表现浸润性实变,4例为肿块或结节状.11例病例中有4例出现坏死空洞.结论对患某些疾病致机体免疫力低下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致菌群失调患者,肺CT影像表现肺浸润性实变、肺结节或肿块及真菌球等表现应高度警惕肺曲菌病,确诊需真菌培养或病理诊断.
作者:黄卫明;黄永穗;韦勇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手术中采用急性高容血液稀释和控制性降压以减少术中出血、尽可能减少异体输血及输血并发症,节约用血的可行性.方法选择40例择期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二组,每组各20例,试验组采用急性高容血液稀释和控制性降压,对照组按常规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观察、记录术中生命体征,出血量,术中、术后24h内输血量和尿量等.结果试验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未输血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465,P<0.05;两组术后24h Hb、HCT、BUN、Cr检测指标均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1.结论急性高容血液稀释和控制性降压用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可明显减少手术中出血,减少不必要的输血,且安全有效.
作者:涂素兰;李焯文;陈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先天性心脏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在临床上逐渐开展,彩超导引技术也越来越熟练,经验亦日益丰富,由初需经食管彩超导引,发展为单纯依靠经胸壁彩超导引,减轻了病人痛苦,拓宽了手术适应证.我院应用经胸壁彩超导引,封堵房间隔缺损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杨树国;刘成华;田玲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胆管囊肿的外科治疗方式对疗效的影响.方法手术方式分3类.Ⅰ类:单纯囊肿外引流术(2例);Ⅱ类: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4例);Ⅲ类:囊肿切除并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0例).结果单纯囊肿外引流术、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胆道感染、再生结石率高、疗效差;囊肿切除并肝管空肠吻合Roux-en-Y吻合疗效好,无再手术.结论囊肿切除并胆道重建术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式.
作者:邓东强;魏韬哲;韦威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婴儿痉挛症(IS)又名West综合征,是一种年龄依赖性难治性癫痫.诊断标准以痉挛发作、智能障碍、脑电图高峰节律紊乱为三大特点[1].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及分子生物学、神经免疫学等的发展,在I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黄月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灌注(BAI)化疗药物治疗支气管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经病理活检证实的中晚期支气管肺癌,经支气管动脉造影确认肿瘤供血动脉后,灌注化疗药,比较治疗前、后CT评价原发灶及纵隔淋巴结等的改变.结果治疗前12例支气管动脉增粗、纡曲、分支增多,血管网及血管湖形成.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病灶内部密度减低且与周围结构关系改善;瘤体及纵隔淋巴结均较前缩小(P<0.01).结论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支气管肺癌有较好的近期效果.
作者:莫继钦;杨伯郁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倍他乐克治疗风湿性心脏病(RHD)和扩张型心肌病(DCM)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两组均在常规ACEI类、利尿剂、地戈辛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倍他乐克6.25~50mg,每天2次,共6个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8.658,P<0.05.DCM组心率减慢、左室收缩功能(EF)明显优于RHD组(P均<0.01).结论倍他乐克能显著改善DCM的EF及减慢心率.
作者:韦晓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产间羊膜腔内灌注(AI)治疗羊水过少效果.方法选择60例临产足月单胎孕妇,并经B超提示羊水指数(AFI)≤50mm,随机分为AI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宫口开大2cm后以导管插入羊膜腔内,经导管灌注37℃生理盐水800~1000ml加氨苄青霉素3.0g(皮试阴性者用),观察两组分娩结局及母儿病率.结果治疗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剖宫产、产后出血率较对照组低(P均<0.01),但产褥病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AI对降低母儿病率是一种安全、有效、价廉、简单的方法.
作者:滕燕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患者胰岛素抵抗(IR)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改变及其相互关系.方法检测急性脑梗塞48例和正常对照组36例的血糖(FPG)、血清胰岛素(FINS)、TNF-α的水平.结果急性脑梗塞组的TNF-α、FINS、FPG比对照组高(P均<0.01);血清TNF-α与FINS正相关(r=0.53,P<0.01).结论急性脑梗塞病人可有IR和TNF-α水平增高,TNF-α与IR有密切相关性,两者可能共同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拮抗TNF-α有可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及减轻脑缺血患者脑损伤,对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马付坚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