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海
自2002年6月起,笔者应用碘伏棉球擦拭阴道治疗霉菌性阴道炎130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于翠萍;李士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笔者采用中药分经前期、经期和经后期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邢玉霞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笔者近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6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燕;赵颖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笔者在临床上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从肝论治小儿功能性胃肠疾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介绍如下.
作者:余定辉;林木珍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阳明腑实证当分清是痞满证还是禁下证;笔者临床诊治阳明腑实证体会如下.
作者:何映璋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病例:女,31岁,于2004年5月14日入院.因停经伴恶心、呕吐5月余,进行性水肿2月余.入院体查T37.2℃,P104次/min,R22次/min,BP22.61/14.63kPa,全身重度水肿,凹陷性,神清神萎,皮肤粘膜未见异常,心肺无明显阳性体征.腹部膨隆,腹壁皮肤重度水肿,紧绷发亮.因水肿明显,肝脾肋下未扪及,宫底及胎体扪不清,移浊明显阳性,双肾区无叩击痛,胎心音遥远、约140次/min,律齐,肠鸣音较弱、约1~2次/min,脊柱无畸形,会阴及双下肢重度水肿,行走困难,神经系统各生理反射征存在,病理征未引出.B超示单活胎,5月余孕,羊水过多.
作者:刘琼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治伤软膏是根据昆山名医张惠铨经验方优化组合,经现代工艺制备而成的外敷药物.该方具有活血化淤、消肿止痛作用,用以治疗软组织损伤,疗效显著[1].为探讨该方的药效机理和安全性,我们对此进行了药效学实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三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笔者自1999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肝硬化腹水90例,收到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骆稚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笔者临床辨治脱发,疗效较好,介绍如下.例1:高某,女,54岁,2000年4月诊.2个月前每每梳头时头发都大量脱落,诊见头皮光亮如镜无一丝毛发,伴头痛,胸闷,睡眠差,时耳聋,胁痛,口苦,心情急躁,食欲不振,头皮作痒,舌红苔黄腻,脉弦.证属肝胆湿热循经上扰清窍所致.选龙胆泻肝汤加味.龙胆草、车前子(布包)各15g,栀子、黄芩、柴胡、泽泻、石菖蒲各10g,当归20g,木通、甘草各6g,合欢皮、生地各30g.日1剂,5剂后诸症好转,守方继进5剂后诸症消失.效不更方,连服30余剂后长出一头乌发.
作者:屈云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笔者自1998~2003年自拟加味调经种玉汤治疗不孕症42例,疗效较为显著,现简介如下.
作者:刘芳;康义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近年来,笔者采用电针结合骨质增生治疗仪治疗增生性膝关节炎180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宣益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自1996年5月~2003年7月,笔者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稳定性心绞痛82例,取得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汉波;屈云;任晓 刊期: 2005年第03期
1992年以来,笔者采用淡渗利湿法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03例,获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志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我们用自拟复方仙人掌胶囊治疗十二指肠溃疡52例,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胡志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老年血淤证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现结合近年来研究成果阐析如下.
作者:任忠钦;凌娜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中医和西医由于各自发展的历史条件不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临床实践中理应相互取长补短,力求避免用西医的理论误导临床辨证,笔者现就当前辨证误区分析于下.
作者:帅光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笔者2001~2003年间用消斑丸治疗黄褐斑36例,疗效较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李永波;温光祥;李永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消咳喘软胶囊为满山红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的新制剂.笔者对其新制剂进行了药效学试验研究,以便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李彦;解黎雯;张宇;付饶;贾继铭;李吉良;吕春玲;许庆瑞;刘岩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我们自2000年3月~2004年3月,运用针刺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恢复期患者5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小结如下.
作者:黄晓菁;李永堂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例1:柳某,男,22岁,于1989年7月10日初诊.患者2月前因患疟疾在当地医院求治,以正规抗疟疾治疗后头痛、寒战等症消失,但仍发热,以夜间为甚,疲乏、头昏,查血常规示Hb85g,反复以补血、抗炎、抗疟疾等药物治疗无好转,乃到我处就医.细问其发热乃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脉细数,舌红少苔.此为青蒿鳖甲汤证,乃予青蒿鳖甲汤原方:青蒿、知母、丹皮各10g,鳖甲25g,生地15g.服2剂后发热即消,继进益气补血之剂而愈.
作者:吴军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