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温针灸配合小针刀治疗肩周炎60例

楼志勇

关键词:温针灸, 针刀治疗, 骨质增生, 门诊患者, 线检查, 肩周炎, 肩关节, 骨折病, 资料, 外伤, 年龄, 疗效, 颈椎, 程度, 报告
摘要:笔者用温针灸配合小针刀治疗肩周炎获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共6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女33例,男27例;年龄大65岁,小40岁;病情长1.5年,短3个月;单肩55例,双肩5例,X线检查示颈椎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10例肩关节有骨质增生,3例有外伤或骨折病史.
实用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邪伏膜原证治体会

    邪伏膜原之说始见于《内经》,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引申其说,创立了达原饮开达膜原逐邪外出的疗法.清代名医叶天士、薛生白、章虚谷、王孟英、雷少逸等不但扩展了邪伏膜原理论,而且对达原饮透解膜原之法进一步变通运用,能收到显著疗效.

    作者:廖天源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黄芪建中汤合四逆散治疗萎缩性胃炎92例

    笔者用黄芪建中汤合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2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92例均经电子胃镜及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确诊为萎缩性胃炎(CAG).男64例,女28例;年龄59~80岁,平均66岁.病程1~30年,平均13年.合并胃窦炎30例,十二指肠球部炎症1 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例,伴胃窦(体)、十二指肠糜烂者16例,幽门螺杆菌(+)9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胀痛或隐痛,纳后尤甚,病情反复发作与情志有关,伴嗳气、纳呆、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质红苔白或少苔、脉沉细而弦.

    作者:王汝新;解乐业;李文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温针灸配合小针刀治疗肩周炎60例

    笔者用温针灸配合小针刀治疗肩周炎获得较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共6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女33例,男27例;年龄大65岁,小40岁;病情长1.5年,短3个月;单肩55例,双肩5例,X线检查示颈椎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10例肩关节有骨质增生,3例有外伤或骨折病史.

    作者:楼志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8例观察

    目的:探讨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方法.方法:将治疗组48例用糖足1号协定方足浴和弥可葆静脉滴注,对照组50例仅用弥可葆静脉滴注,疗程4周.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治疗组治疗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1).结论:中药足浴和弥可葆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效果.

    作者:魏燕;胡卫芬;洪郁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气管内插管自行拔管的风险控制

    气管内插管是ICU抢救治疗危重患者,进行生命支持的重要手段之一,如自行拔管,可引起急性缺氧甚至循环骤停.笔者对本院ICU523例气管插管患者的自行拔管风险控制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作者:郑佩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滋阴潜阳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2例观察

    2000年1月~2006年2月,我们用滋阴潜阳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2例,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92例均为门诊患者,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健忘、失眠、腰腿酸痛,双下肢乏力或水肿,夜尿增多(1~3次)等.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微量~++).治疗组62例,男38例,女24例;年龄40~76岁,平均57岁;病程平均7.5年,血压平均(159±10.6/96±9.6)mmHg,心率(82±7.9)次/min.对照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0~74岁,平均56.2岁;病程平均6.75年,血压平均(146±9.7/92±7.5)mmHg,心率(75±6.0)次/min.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谭立民;凌承德;高连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枳实消痞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8例观察

    目的:观察枳实消痞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8例用枳实消痞汤治疗,对照组38例用西沙必利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1.1%、94.8%和23.7%、63.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枳实消痞汤加减治疗FD有满意疗效.

    作者:刘建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

    笔者近年来对局部晚期(ⅢA~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52例,为近4年来诊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男20例,女6例;年龄大67岁,小26岁,平均(46±1)岁.对照组男18例,女8例;年龄大62岁,小33岁,平均(47±1)岁.均经纤支镜或肺穿确诊,且经过相关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局部晚期NSCLC.根据TNM分期标准为ⅢA~ⅢB期,无远处转移,无手术指征或不愿手术,KPS评分≥60分,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

    作者:李凡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特发性水肿治疗体会

    特发性水肿多见于20~50岁月经不调及更年期女性,其表现为周期性、全身性、凹陷性水肿,以下肢、颜面、手部浮肿为主,早轻晚重,早晚体重相差1.4 kg以上(正常值为0.5~1.4 kg),并且与体位有关,直立时加重,平卧时减轻,还可受情绪和月经影响.据统计大约1/4妇女可于经前10~14天出现水肿,以经前2~3天为严重.水肿发生时,常伴腹痛、腹泻、腰背部酸痛及下坠感,并常有少尿、体重增加、烦躁、失眠、易怒、乳房胀痛等症状.月经来潮后水肿及伴随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

    作者:李晓梅;刘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小柴胡汤加味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加味配合激素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42例用小柴胡汤加味配合激素治疗,对照组40例单用激素治疗.结果:治疗组总缓解率83.3%,总有效率92.8%;对照组总缓解率62.5%,总有效率82.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肾病综合征有消除水肿、蛋白尿,改善高脂血症,提高血浆蛋白作用.

    作者:饶和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疼痛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的有效方法.方法:95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及阿米卡星注射液行宫旁注射.结果:治愈55例,好转40例,总有效率100%.盆腔炎性包块、内膜异位症粘连及盆腔术后粘连松解,症状明显减轻.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疼痛效果好.

    作者:王梅;邓新筌;王革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九味羌活汤治疗感冒60例

    目的:观察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60例.结果: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署湿感冒总有效率分别为90.5%、95.0%、89.5%,各型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均有显著疗效.

    作者:岳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药内服外洗治疗霉菌性阴道炎66例

    笔者用中药内外合治的方法治疗霉菌性阴道炎,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共66例,均为1998年2月~2004年6月门诊患者.就诊前经中西医多方治疗.年龄10~20岁7例,21~30岁13例,31~40岁16例,41~50岁18例,51岁以上12例;病程2年以内15例,2~5年24例,5~10年19例,10年以上8例.诊断依据为带下增多、呈豆腐渣样或凝乳样,阴部瘙痒难忍,反复发作,病程在1年以上.分泌物涂片可查到霉菌.

    作者:朱慧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内括约肌侧切术配合中药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观察

    目的:探讨内括约肌侧切术配合自制双乌止痛膏用于混合痔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试验组100例行内括约肌侧切术后配合双乌止痛膏纱条外敷手术创面,对照组行外剥内扎术后用凡士林纱条换药.结果:试验组止痛有效率97%,对照组止痛有效率65%,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内括约肌侧切术配合自制双乌止痛膏用于混合痔术后镇痛效果明显.

    作者:肖文胜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部分常用中药加工炮制的改进

    不去芦头:古代医家认为芦头具有催吐作用,须去.经临床观察及药理研究证实并无致吐作用.化学分析人参根与芦头所含的皂甙成分是一致的,而且芦头的含量更高.还有党参、牛膝、玄参、桔梗、前胡、防风等芦头的化学成分几乎与根的化学成分一致,所以在加工时不应去芦头,去芦头一则损时,二则浪费药材资源.

    作者:刘爱社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西药联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观察

    目的:观察西药联合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1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用胞二磷胆碱及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组加用葛根素.对照组加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复方丹参注射液.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5%,对照组7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葛根素能扩张脑血管,抑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5-羟色胺从血小板中释放,改善微循环等.

    作者:杨存聪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心悸从风论治举隅

    我院聂天义主任中医师从医40多年,学验较丰.现将其从风论治心悸验案数则介绍如下.1 期前收缩黄某,男,56岁,2005年2月8日诊.心悸发作半月,前医以生脉散加味治之寡效.心悸时作,动则尤甚,伴气怯懒言,心烦失眠,发热,汗出,恶风,纳可,二便和,苔薄白质紫,脉促.心电图检查示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证属营卫失调,宗气不足,心络淤阻,气怯动风,扰及心神.治以调和营卫,补气活血,宁风安神.方用桂枝汤加味.桂枝、大枣、磁石、龙骨、牡蛎各30 g,生姜、红花、僵蚕、蝉衣、川芎各15 g,珍珠母40 g,炙甘草5 g.5剂,1日1剂,水煎日服3次.服3剂后心悸明显减轻.服5剂后,心悸释然,诸恙悉安.复查心电图示期前收缩消失.遂以六君子汤加减善后,随访1年心悸未作.

    作者:陈长春;聂曦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抗炎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54例观察

    笔者自拟抗炎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共104例,均为妇科门诊患者.年龄20~30岁62例,31~42岁42例;病程3个月~3年;有急性盆腔炎病史者83例,无急性盆腔炎病史者21例,均有孕史.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现行妇产科学教材制订.

    作者:倪惠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萎缩性胃炎证治体会

    笔者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取得一定疗效,体会如下.1 辨证论治脾胃湿热:脘腹胀满,大便不爽,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湿,方用连朴饮加减.黄连6g,法半夏9g,厚朴12g,茯苓15g,陈皮15g,枳壳10g,芦根9g,山楂10g,神曲10g,白蔻仁9g,鸡内金10g,苏梗10g,栀子12g.

    作者:喻贵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乌蛇蝉蜕汤治疗荨麻疹48例

    笔者用乌蛇蝉蜕汤治疗荨麻疹48例,疗效较好,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48例中,男19例,女29例;年龄在10岁以下4例,11~20岁9例,21~30岁13例,31~40岁18例,41~50岁1例,51~60岁1例,60岁以上2例;急性者11例,慢性者37例.病程5天~15年.

    作者:宋文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实用中医药杂志

实用中医药杂志

主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