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观察

刘春雷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 中西医结合, 对照治疗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9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组35例与西医组34例,两组均实施西医常规治疗,中西医组加用清胰汤,比较两组临床症状、APACHE-Ⅱ评分变化,临床疗效及继发感染情况.结果:总有效率中西医组高于西医组(P<0.05),APACHE-Ⅱ评分中西医组低于西医组(P<0.05),腹痛缓解时间及体温、血淀粉酶、尿淀粉酶恢复时间中西医组均短于西医组(P<0.05);继发感染发生率中西医组低于西医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实用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管灸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治疗组38例,两组均用电针治疗,治疗组配合管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78.9%、治疗组9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管灸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较好.

    作者:周艳;刘虹艳;张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补肾活血清肝方联合氯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清肝方联合氯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5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两组均用氯米芬治疗,观察组加用补肾活血清肝方,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各项性激素指标(LH、T、FSH及E2)和子宫内膜厚度均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妊娠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活血清肝方联合氯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效果较好,可改善性激素水平与子宫内膜厚度,提高妊娠率.

    作者:尹巧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针刺急脉穴治疗早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急脉穴治疗早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39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9例取急脉穴针刺,对照组20例用传统疏通经络法针刺,14次为一疗程,两个疗程后统计治疗结果.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4.74%、对照组6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急脉穴治疗早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引起的下肢发凉疗效显著.

    作者:邢会娟;王伟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两组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观察组加用人参煎剂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EF、脑钠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CHF效果显著.

    作者:温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大黄黄连泻心汤临证新用

    《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临床上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胃病、口腔溃疡、高血压、急性脑血管病、菌痢等均有良效[1].《注解伤寒论》中第四卷载《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大黄黄连泻心汤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我们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代茶饮治疗球结膜下出血取得良好疗效,举例如下:例1:患者,女,33岁,2017年8月24日诊.外力致右眼局部球结膜下出血、范围较大,视力无变化,右眼略感疼痛、酸胀.小便黄,大便溏.舌淡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黄微腻,脉沉.用大黄6g、黄连3g开水浸泡代茶饮,每日1剂.服药1天感右眼不适减轻.继服2天右眼无不适,出血范围明显缩小、颜色变浅.再服2天右眼球结膜下出血完全消退.

    作者:李璇;刘春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118例分为两组各59例,两组均用牵引和超短波治疗,观察组加甘露醇静脉滴注.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6.61%、对照组83.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较好.

    作者:刘晓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化疗联合沙参麦冬汤及续命汤加减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化疗联合沙参麦冬汤合古今录验续命汤加减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3例,两组均用化疗,实验组加服沙参麦冬汤合古今录验续命汤加减.结果:痛灶稳定率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体重增加稳定率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CEA和CYFRA21-1等含量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疗联合沙参麦冬汤及续命汤加减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效果较好.

    作者:王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推拿配合中药离子导入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31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7例用推拿配合中药离子导入理疗治疗,对照组14例仅用推拿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4.1%、对照组7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配合中药离子导入理疗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

    作者:马海雯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滋肾润肺法治疗慢性咽喉炎50例

    笔者用滋肾润肺法治疗慢性咽喉炎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共50例,均为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诊治患者.男37例、女13例,年龄26~ 52岁、平均41.7岁,干咳22例、声音嘶哑12例、咽喉部干燥感41例、痰多14例.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36例、咽侧索肥大6例、声带水肿8例、扁桃体肿大9例、咽后壁血管显现2例,单纯咽炎19例、单纯喉炎10例、咽炎合并喉炎21例.有较长时间(6个月以上)咽喉部异物感,遇感冒或者疲劳后加重.

    作者:朱光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颈痛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颈痛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用颈复康颗粒治疗,实验组44例用颈痛方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及CASC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5天后实验组临床体征评分、适应能力评分、主观症状评分以及总体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痛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李兆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效果.方法: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用西药治疗,中西医组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中西医组高于对照组(P<0.05),症状消失时间中西医组短于对照组(P<0.05),肌无力绝对评分、生存质量评分中西医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肌无力可改善肌无力症状,缩短疗程,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安全性高.

    作者:李朝阳;管胜伟;吴威;谭治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沙白肺炎合剂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调节作用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沙白肺炎合剂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210只小鼠分为3组各70只.将第1实验大组小鼠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HC(氢化可的松)组、沙白肺炎合剂低剂量组、沙白肺炎合剂中剂量组、沙白肺炎合剂高剂量组、HC加沙白肺炎合剂组、多抗甲素组.将第2和第3实验大组小鼠各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Y(环磷酰胺)组、沙白肺炎合剂低剂量组、沙白肺炎合剂中剂量组、沙白肺炎合剂高剂量组、CY加沙白肺炎合剂组、多抗甲素组.按照实验设计方案给各组小鼠用药或生理盐水10天后处死各组小鼠,提取标本后进行相应指标检测.采用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法测定沙白肺炎合剂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称取胸腺和脾脏湿重法测定沙白肺炎合剂对胸腺和睥指数的影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靶细胞死亡率法测定沙白肺炎合剂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用定量溶血分光光度测定法检测对小鼠抗体生成细胞的影响,用丰数溶血值(HC50)测定法检测对小鼠血清溶血素形成的影响.通过组间对比分析各组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差异性,从而判断沙白肺炎合剂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结果:沙白肺炎合剂中、高剂量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胸腺和脾指数、NK细胞活性、抗体生成细胞、血清溶血素形成均具有促进作用(P<0.05),且浓度增加作用更明显(P<0.05).结论:沙白肺炎合剂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作者:彭波;王雷;龙飞;李松桃;蒲蓉;杨仁旭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糜烂性胃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糜烂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两组均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加用清热解毒汤.结果:研究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Hp转阴率、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糜烂性胃炎疗效显著.

    作者:王延丽;刘旭辉;侯明杰;原海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不同频率电针对脑梗死恢复期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脑梗死恢复期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89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29例,电针1、2、3组分别为29、28、27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即抗凝、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电针1、2、3组分别予基础治疗加用电针2Hz、2/50Hz、50Hz频率治疗,4组均治疗6周后评价疗效.结果:电针1、2组治疗前后CSS评分差值高于电针3组及对照组(P<0.05);电针2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Hz、2/50Hz电针对脑梗死恢复期神经功能的改善优于50Hz电针及单纯基础治疗,2/50Hz电针对脑梗死恢复期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基础治疗.

    作者:黄卫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中医康复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效果.方法:10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例,研究组用中医康复治疗,对照组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康复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效果较好.

    作者:董国周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白藜芦醇抑制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研究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小鼠皮肤移植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以BALB/c小鼠为供体,C57BL/6小鼠为受体,建立背-背皮肤移植模型.术后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白藜芦醇组(50mg/kg)、环孢素A(10mg/kg)、白藜芦醇加亚剂量环孢素A组(白藜芦醇50mg/kg、环孢素A5mg/kg)各10只,腹腔注射给药10天.记录各只小鼠移植皮片的存活天数.结果:白藜芦醇组、环孢素A组、白藜芦醇加环孢素A组小鼠移植皮片存活时间分别延长为12.87、14.59、16.94天,与模型组(9.75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白藜芦醇加环孢素A组小鼠移植皮片存活时间比白藜芦醇或环孢素A单用组长(P<0.05或P<0.01).结论:白藜芦醇具有抑制皮肤移植小鼠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

    作者:史小四;高强;骞秀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齐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齐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120例分为两组各60例,观察组予以颈夹脊穴齐刺,对照组予以颈夹脊穴直刺.结果:两组治疗后SF-MPQ评分均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95.0%、对照组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较好.

    作者:陈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中西药合用治疗癫痫痰气郁结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药合用治疗癫痫痰气郁结型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抗癫痫药物治疗,实验组加用柴贝止痫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次数、中医症状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癫痫发作改善率和脑电图改善率实验组分别为77.1%、54.3%,对照组分别为40.0%、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和12周后中医症状评分改善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药合用治疗癫痫痰气郁结型可减少癫痫发作、提高中医症状评分,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马文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吴克明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以卵巢多囊样变化、排卵障碍、高雄激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特征,生殖功能障碍与糖代谢异常并存的一种内分泌紊乱综合征[1].病因尚未阐明,目前研究认为可能与遗传基因与环境因素相关.本病好发于青春期及育龄期女性,且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占育龄妇女的5%~10%,占无排卵性不孕症患者的30% ~ 60%.吴克明为成都中医药大学妇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30余年,现将其治疗PCOS的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李新月;奚婷;李倩男;吴克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苓甘五味姜辛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慢性咳嗽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苓甘五味姜辛汤合止咳散加减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方法:162例分为两组,西医组79例给予头孢呋辛、氨溴索等治疗,中医组83例给予苓甘五味姜辛汤合止咳散加减治疗.结果:中医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医组(P<0.05),中医组咳嗽分级评分明显低于西医组(P<0.01).结论:苓甘五味姜辛汤合止咳散治疗慢性咳嗽疗效较好,安全性高.

    作者:涂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实用中医药杂志

实用中医药杂志

主管: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