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锦波
2002年9月我科急诊行双第二足趾移植再造双拇指1例,术后经过功能锻炼,手握、捏功能恢复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庄加川;张振伟;廖坚文;古纪欢;周可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院于1999年1月~2002年8月,应用游离皮瓣、肌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21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彭忠;白庆发;刘海涛;曹如贝;杜卫华;杜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介绍以第一掌背动脉为供血动脉的不同形式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从1995~2003年,临床应用三种不同形式的第一掌背动脉筋膜皮瓣:(1)顺行切取示指背侧皮瓣;(2)扩大切取示指背侧皮瓣;(3)第一掌背动脉逆行筋膜皮瓣.用于修复虎口、拇指以及示指特别是其指腹的皮肤缺损.结果本组65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半年以上有35例,修复后拇指和示指指腹两点辨别觉为6mm~12mm(平均8.1mm),外形满意,皮瓣质地佳,患者均恢复原工作.结论切取不同形式的第一掌背动脉筋膜皮瓣,特别是第一掌背动脉逆行筋膜皮瓣是安全可行的,扩大了此皮瓣临床应用的适应证.
作者:潘希贵;管同勋;李亮;田万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创面的疗效及适应证.方法根据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部位、面积,对74例手部创面采用90块不同的岛状皮瓣修复.结果71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其中1例需再次手术治疗,2例经换药愈合.结论采用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方法简单、可靠、疗程短;为提高成功率需严格掌握各皮瓣的适应证.
作者:殷中罡;阚世廉;张宝贵;张建兵;韩力;费起礼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第二足趾与游离皮瓣组(联)合移植再造拇指ⅡB及以上缺失合并虎口挛缩的方法.方法自1996年8月以来,共对8例ⅡB及以上拇指缺失合并虎口挛缩的病人进行拇指再造,其中应用游离第二足趾与股前外侧皮瓣组(联)合移植6例,与肩胛皮瓣组(联)合移植2例.结果8例手术均取得了成功,再造拇指与皮瓣存活,拇指功能良好,虎口平均扩大4.8cm.结论应用游离第二足趾与肩胛皮瓣或股前外侧皮瓣组(联)合移植的方法,是解决拇指ⅡB及以上缺失合并虎口严重挛缩的良好选择.
作者:范存义;蔡培华;宋飒;曾炳芳;姜佩珠;眭述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对腕关节不稳的研究成为近年来手外科的热门课题,其中舟月骨分离(又称腕舟骨旋转性半脱位、舟月不稳定)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腕关节不稳定形式,动态性舟月骨分离是引起青壮年腕部疼痛常见的原因[1].目前对该病的研究较为深入,但在其诊断及治疗上,尤其是对不伴关节炎的慢性舟月分离的治疗方案,仍存在许多分歧.本文通过引证相关文献,对舟月骨分离的应用解剖、发生机理、诊断及治疗等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作者:李秀忠;钟世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臂丛神经自控镇痛在断指再植术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0例断指再植病人随机分成两组: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n=25)和臂丛神经自控镇痛(PCBA)组(n=25).术后定时记录疼痛VAS评分、不良反应及再植指血管危象发生情况.结果PCBA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PCIA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CBA组血管危象发生率低于PCIA组.结论PCBA较PCIA更适合用于断指再植术后镇痛.
作者:申海斌;巨积辉;侯瑞兴;孔令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院于1999年6月~2002年4月,采用神经阻滞方法,治疗断指再植术后顽固性动脉痉挛56例63指,有效解除了痉挛,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玲珑;滕云升;郭永明;张朝;吴勐;王龙虎;张全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们于1999~2002年,采用带肌腱的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手指皮肤、肌腱复合组织缺损22例,获得满意效果.
作者:屈跃峰;郑谟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由屈肌腱滑膜脂肪瘤引发扳机腕及腕管综合征一例报告本文译自<手外科杂志>(美国卷)2002年第27卷第6期,作者:Hironori Sonoda,Mitsuhiro Takasita,Hirofumi Taira, Tsutomu Higashi and Hiroshi Tsumura. 文题:Carpaltunnel syndrome and trigger wrist caused by a lipoma arisingfrom flexor tenosynovium a case report
作者:马世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上臂桡神经损伤常规采用外侧入路,显露及修复桡神经均很方便.对于少数桡神经在肱骨后方的损伤,外侧入路往往不便于桡神经的缝合操作.我们于1991年2月~1999年5月采用后侧入路治疗桡神经在肱骨后方的损伤7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阚世廉;费起礼;张建兵;鲁毅军;殷中罡;王晓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需再次手术的周围神经损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33例周围神经损伤第一次手术效果差的患者,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再次手术治疗.结果本组获得随访30例,共41条神经,随访时间为9个月~6年,平均为27个月,优良率为73.2%.结论对周围神经损伤初次手术效果差的患者,应尽早再次手术探查,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取得较满意的手术疗效.
作者:张开刚;王军;范启申;周详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我国断指再植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有许多新的突破[1,2].然而,部分断指再植后的功能恢复仍欠人意,分析原因,再植时采用何种方式内固定是术后功能恢复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3,4].我院自1998年以来,对手指近、中节处的离断再植时应用微型指骨钢板施行内固定,成活指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疗效可靠.
作者:厉运收;曹玉慧;邹方亮;徐涛;庞尊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腕部损伤在手外科临床中较常见且处理较困难,这是由于腕部不但骨性结构极为复杂,而且还富有韧带等功能重要的软组织结构.腕部连接前肢和手掌、手指,起到协调、稳定、支撑手发挥功能的作用.
作者:汤锦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科自1998~2003年采用掌背皮瓣和邻指动脉皮瓣对2~4指皮肤脱套伤行一期修复53例,不但恢复了良好的功能,而且感觉及外形恢复较好.
作者:刘勇;张成进;李忠;范启申;曲联军;王成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月骨无菌性坏死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腕部疼痛性疾病,好发于15~40岁的男性体力劳动者的优势手腕.1910年Kienbock初对其做了系统性描述,因此又称Kienbock病.
作者:王晓南;陈克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科学的断手指分类方法,一方面提供了进行学术交流的描述标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断指再植、拇手指再造、手指损伤修复等的研究和诊治水平.本文就断手指分类的有关问题进行复习,试图揭示断手指分类的现状,并探讨进行这项工作的方向.
作者:陆志方;张咸中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拇指尺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该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6只成人红色乳胶灌注手标本,观察拇指腕掌关节、掌指关节尺背侧区动脉的来源、走行及其分布.5只新鲜尸体手标本,直视下解剖观察动脉来源、走行及其与桡神经浅支的关系.本组对19例拇指指腹缺损及2例拇指指背软组织缺损应用该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拇指尺背侧动脉为桡动脉穿第一骨间背侧肌两头之前发出,或为拇主要动脉穿出第一骨间背侧肌后发出;伴桡神经浅支的拇指尺背侧支走行,与指掌弓和指背动脉弓形成吻合.临床应用21例修复拇指指腹及指背软组织缺损全部获得成功.结论拇指尺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管恒定,血运丰富,切取简单,不牺牲主要动脉,易于临床应用.
作者:李军;徐永清;汪新民;徐小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技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于1999年4月~2003年1月期间收治的7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经皮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技术,辅以前臂石膏托短期外固定治疗.结果随访5~25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全部愈合且无感染.采用改良Gartland and Werley(GW)评分系统对腕部进行功能评定,疗效优59例,良11例,可4例,差2例,总优良率92.1%.结论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技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便,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适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闫合德;高伟阳;李志杰;洪建军;历智;陈星隆;李晓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