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本主义理论在精神科带教中的应用

张霞

关键词:人本主义理论, 精神科, 新护士, 学习行为, 人的因素, 护理知识, 更新速度, 价值观, 医院, 问题, 态度, 时代, 情感, 环境
摘要: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行为中人的因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1].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员更新速度的加快,大量新护士进入医院,如何使这些护士尽快掌握护理知识,适应新的环境,尽早成为一个合格的护士,是带教中的首要问题.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性脑出血164例临床分析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尤其是那些高龄或身患各种疾病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手段常较难选择.现对2003~2007年我院收治的16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张永花;刘晓玲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护患沟通技巧在外科患者康复过程中的意义

    有效的护患沟通是改善患者病症和心理问题的佳方法,有助于收集患者资料,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或避免护患冲突,疏导患者对医疗上的分歧,使护士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维持和增进良好的护患关系.护患沟通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起到手术和药物起不到的作用,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杨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综合干预措施对住院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情绪,且随病情加重而抑郁程度越重[1].抑郁、焦虑情绪是导致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心肌梗死后患者胸痛症状再发、再次住院、死亡率增高的危险因素[2].因此,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负性情绪障碍进行早期诊断、综合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胡艳霞;张斌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奥氮平和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对照分析

    目的:目的:探讨奥氮平和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奥氮平组60例,氯氮平组60例,于治疗前和治疗1、2、4、6、8周末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奥氮平与氯氮平总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在认知因子和阴性症状方面,以奥氮平较好.奥氮平主要不良反应明显低于氯氮平.结论:奥氮平与氯氮平疗效相当,主要不良反应明显低于氯氮平.奥氮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作者:刘友夺;黄时金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产后出血的抢救及护理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者.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位居首位[1].

    作者:王安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质量管理在消毒供应室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目的:为了提高消毒供应室的管理水平,有效预防医院感染发生,保证医疗安全.方法:我院消毒供应室根据四川省新的<消毒供应室质量管理检查考核标准>加强质量管理.结果:消毒供应室管理更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未发生因使用消毒供应室发放物品而引起院内感染和医疗纠纷.结论:质量管理是消毒供应室管理的核心.

    作者:杨在莲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急性脑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发病6h内)患者应用尿激酶治疗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60例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33例,对照组27例,溶栓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治疗,两组均给予脱水、抗凝、脑保护剂等治疗,2周后评价治疗结果.结果:溶栓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39.39%和87.88%,对照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是29.63%和70.37%,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疗效肯定,安全、有效.

    作者:吴强;吴东;郝迎军;张皎皎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弘扬祖国医学,发挥中医特色

    祖国医学中医已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是祖国的宝贵财富、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独特朴素的理论和别具一格的治疗方式方法,多年以来,在诊断疾病、治疗疾病、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董玉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106例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06例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的住院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以男性、体力劳动者、低文化程度者居多.临床类型以酒精中毒性幻觉症多,其次是酒精中毒性妄想症等.临床症状多样,且合并有躯体疾病,以消化道、肝脏疾病多见.结论: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是长期饮酒造成的结果.

    作者:胡家英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效果.方法:对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进行术前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观察和护理以及正确的出院指导.结果:58例患者通过急诊PcI术后病变血管再灌通良好,心电图恢复良好,全部康复出院.结论:急诊PCI是一种重建冠脉灌注非常有效的方法,可及时、有效疏通血管,保证良好心肌供血,从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正确的全程护理及出院注意事项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保证.

    作者:范颖英;杨玉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桉黄生肌止痒软膏治疗烫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桉黄生肌止痒软膏对烫伤创面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创面分别外用高、中、低剂量桉黄生肌止痒软膏.以凡士林为阴性对照组,磺胺嘧啶银为阳性对照组.记录创面愈合时间,计算创面愈合率,观察愈后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高、中、低剂量桉黄生肌止痒软膏均可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且创面愈合后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优于凡士林对照组,其中高、中剂量组与磺胺嘧啶银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桉黄生肌止痒软膏对烫伤创面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作者:陈琳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机械通气气道管理的护理体会

    机械通气是临床抢救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措施,为抢救患者争取了时间和条件.人工气道的管理是机械通气护理中重要的一环,只有在全面有效的护理措施的保证下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因此,细致的观察和精心的人工气道管理是机械通气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我科于2006年1月~2008年8月共收治气管插管患者48例,在保持气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充分供氧、纠正二氧化碳蓄积以及对危重患者呼吸循环的抢救、复苏及治疗中,机械通气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郭红梅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中老年的常见病,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致残率高,7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丧失,重度致残达35%以上;且病死率高,与冠心病、恶性肿瘤一起构成了我国人口的三大死因.经药物治疗后,偏瘫的康复也成为社会、家庭及患者的迫切要求.

    作者:赵迎新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结肠癌患者低蛋白血症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癌是宿主体内的一种强制性寄生物[1],需依赖其宿主而增长,在其增长过程中需同宿主竞争有限的能量和蛋白质,势必很早就开始影响宿主的蛋白质代谢,导致渐进性体重下降、低白蛋白血症等蛋白质代谢紊乱.低蛋白血症严重影响抗肿瘤治疗的整体效果,降低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作者:薛耀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目的:分析影响患者护理依从性的原因,寻求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精神病学知识、药物知识宣教,提高自知力,培养自信心,与患者建立良好互信关系,优化住院环境.结果:主动接受护理72例,被动接受护理24例,拒绝接受护理4例.结论: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可使患者护理依从性明显提高.

    作者:姚亚莉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结肠造口病人自我护理的调查分析

    低位直肠癌病人行Miles术后改变了原有正常的排便方式,需要终生使用人工肛门,不仅给病人生活带来极大不方便,而且对其躯体、心理造成的痛苦也非常明显[1].

    作者:王晓晖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48例诱因及预后分析

    肝性脑病(HE)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和致死原因,发病时常有诱因.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文对我科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作者:凡一丁;樊秀丽;周艳娜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两种麻醉方法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舒适有效的麻醉方式.方法:选择甲状腺手术52例,随机分为含小剂量吗啡的局麻复合液试验组(A组)和不含吗啡的局麻复合液对照组(B组)进行颈丛阻滞麻醉,分别观察作用起效、显效、维持时间和循环变化情况及术中病人反应、术后切口疼痛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效力作用时间无显著性差异;在循环系统变化上试验组比对照组更加稳定;术中病人对不适刺激的反应试验组比对照组明显少;试验组可以维持术后切口无痛时间达12~23h.结论:含小剂量吗啡的局麻复合液颈丛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是一种优良、可靠且具有良好术后镇痛作用的麻醉方法.

    作者:刘有才;蒋孟杰;李军利;王宁;刘峰;刘鹏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护理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指在糖尿病的基础上发生的下肢动脉硬化,造成下肢远端组织缺血表现,临床症状是跛行、静息性疼痛、溃疡,甚而坏疽致截肢术.如能够及时发现和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可以预防或延缓糖尿病足部病变的发生、发展,降低截肢率,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就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护理探讨如下:

    作者:王光丽 刊期: 2009年第02期

  • 现代手术室感染的控制与管理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科室,手术室感染控制与管理好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感染轻者给患者造成痛苦,感染重者则可危及生命.手术室感染控制与管理不仅取决于设计的质量,也取决于感染控制与管理的运行机制,也是医院管理水平的体现.

    作者:袁春连 刊期: 2009年第02期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