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春季病毒疹60例临床分析

毕连红

关键词:春季, 病毒疹
摘要:目的:探讨春季病毒疹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对60例病毒疹患者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及临床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确诊为风疹13例,确诊为麻疹3例,确诊为非典型麻疹综合征24例,其余20例考虑为病毒疹.结论:对于病毒性皮肤病,掌握临床特征对其诊断尤为重要;地塞米松注射液协同抗病毒性药物治疗此类疾病效果显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中检测干扰素总抗体的临床意义

    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患者,观察血清干扰素总抗体的产生情况,以探讨干扰素抗体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关系.

    作者:宫秀春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及公众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及法律观念的增强,医疗护理承担的风险越来越大.然而,护理队伍中普遍存在着法律意识淡漠的问题,特别是缺乏与护理有关的法律知识,护士在从事护理工作的过程中,除了用自己的双手帮助患者减轻痛苦、获得健康或延续生命的同时,应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条例 >等相关的法律知识,以规范护理行为,杜绝风险因素,确保护理安全.

    作者:李艳芳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高脂血症的合理预防和控制

    高脂血症很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所以,应加强保健意识,采取合理措施,预防和控制该症的发生.1 合理饮食控制高脂血症坚持合理饮食和合理营养,是维持脂质代谢平衡的重要措施.

    作者:卜文红;李爱华;孟令玉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米索前列醇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在人工流产术前用于软化宫颈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行人工流产术的女性随机分成3组,A组25例,用米索前列醇0.2mg,于人工流产术前2~6h置于阴道后穹窿.B组25例,于手术前4~6h口服米索前列醇0.2mg.C组25例,不用米索前列醇.观察三组手术时宫颈软化程度、宫口大小、出血量、子宫收缩情况、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宫颈软化程度、子宫收缩情况、出血量、人工流产综合征以A组好.结论:人工流产术前阴道后穹窿放置米索前列醇,软化宫颈、扩张宫颈,简便、安全、有效,能有效减轻人工流产时的痛苦,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曹国燕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针刺透穴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面神经麻痹,中医称面瘫.为探讨佳的选穴与手法,现将1989年至2008年收治的6 98例面神经麻痹,采用针刺透穴和常规辨证取穴两种方法治疗的效果对照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面神经麻痹698例,其中,男性356例、女性342例,年龄10个月~68岁,以2 ~40岁为多.左侧325例,右侧373例.病程1天~30年.所有病例平均分为两组,每组349 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大致均等.

    作者:康红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1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佳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胰头肿块型慢性胰腺炎16例,对其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探查均显示肿物位于胰脏,术后病理证实为慢性胰腺炎.术后发生胰瘘1例,其余恢复顺利,效果良好.结论:由于酒精性胰腺炎已经被认为是癌前病变,胰十二指肠手术切除是一种合理治疗方法.

    作者:王险峰;张丽萍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开放病房管理对精神病患者治疗效果的观察

    目的:探讨我院开放病房管理对精神病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开放管病房管理1200例住院患者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开放管理模式的精神病房具有患者活动自由、人际交往方便、可保持与外界社会的接触、精神症状更易于控制、治疗效果好等优点.结论:开放管理的精神病房可以提高精神病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是现代精神病医院管理发展的总趋势.

    作者:蔡莉华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家庭护理35例报告

    癫痫性精神障碍恢复的好坏,不仅是医生、护士的责任,还有赖于家属及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因为家属对患者的态度和关心程度会直接影响疾病的预后.在某些家庭中,家属对患者不够关心,入院后不探视,病情好转后不接出院,出院后对患者歧视,不督促其按时服药,均可导致疾病复发.护士向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对嫌弃患者的家属进行说服教育工作,并进行癫痫性精神障碍的宣传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徐雪琴;许洁;祁恩秀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风险识别和管理策略

    护理风险是指从事护理工作所具有的并由护士承担的风险,通常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及人身风险等 [1].护理风险的识别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分析、识别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

    作者:王兆芹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的健康教育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以提高患者对此疾病的认知水平,防止该病的继续恶化,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我院内分泌科选择8例确诊为糖尿病肾病早期、接受过糖尿病基础治疗、未实施糖尿病肾病健康教育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对其血糖、血压及尿微量白蛋白(尿MA)水平的影响.结果:患者血糖、血压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有所下降(P值均小于0.01)结论: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有助于控制患者的血糖、血压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减少肾功能损害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肖慈英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54例疗效观察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人工关节置换可以较快速地重建髋关节功能,是目前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比较理想而可靠的方法.

    作者:胡晓光;王树伟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妇科腹腔镜手术配合体会

    我院于2007年1月~2009年1月施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的配合与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住院行妇科腹腔镜手术61例,均在全身麻醉下实施手术,年龄19~46岁,平均34岁.

    作者:吴艳梅;沙凤丽;魏春兰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家庭化护理模式在无陪护老年托养病房的应用

    目的:探讨家庭化护理模式在无陪护老年托养病房中的应用,提高托养老人在院期间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水平及家属的满意率.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月132例72~96岁托养老人运用家庭化护理模式,并评价其结果.结果:132例老人均有生理、心理方面的改善,家属满意率达98.7%.结论:家庭化护理模式的运用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符合无陪护托养老人的身心需求.

    作者:董翠锋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抑郁程度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脑卒中合并抑郁的肢体瘫痪患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相同药物治疗和肢体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心理治疗.用肌力分级法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患者入院时和2周后的肌力和抑郁评分.结果:观察组的HAMD评分(2135±2.8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57±2.56)分(P<0.05);上肢和下肢肌力改善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治疗在减轻抑郁的同时也使肢体功能有显著提高.

    作者:韩淑艳;刘艳;宋梅英;苏军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和鉴别方法.方法:对57例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分析.结果:ST段抬高及T波高耸以胸导多于肢导,V2~V5导联明显,大多数伴J波,运动后可使ST段暂时恢复等电位线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正常变异心电图改变,男性多于女性,青壮年多于中年以上人群,中度体力劳动者多于轻度体力劳动者.早期复极ST段抬高与病理性ST-T改变的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病史及心电图动态观察,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变异性心绞痛、急性心包炎鉴别分析.

    作者:白黎明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家庭成员辅助训练对急性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

    目的:探讨家庭成员对急性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者出院后继续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治疗2周病情平稳但仍遗留功能障碍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实验组实施家庭成员进行康复训练,通过治疗后Fugl-Meyer运动评分(FMA)、修订的Barthel(MBI)评分的变化对两组康复进行评价.结果:8周后实验组患者FMA、M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家庭成员对急性脑梗死所致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积极、合理实施康复训练,对运动功能康复,尤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起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殷德华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腹泻粪便标本菌群分析的临床应用

    滥用抗菌药引起菌群失调,菌群失调所致的肠道疾病逐年上升,通过涂片染色快速检测粪便细菌的量及杆菌球菌比,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田虎龙;关海燕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氯氮平致剥脱性皮炎1例护理体会

    药物性皮炎严重者发展为剥脱性皮炎[1],重症者可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蚚2].我科于2008年12月收治1例服用氯氮平出现全身剥脱性皮炎,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痊愈.

    作者:曹秀英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偏高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偏高原因,为临床提供正确的血液分析依据.方法:采用Sysmex XT-1800i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及Sysmex仪器专用质控及配套试剂,血常规EDTA-K2真空采血2ml,自动全血进样器模式检测,吉姆萨-瑞氏染色、显微镜细胞形态复检.收集我院2008年门诊、住院患者外周血检测单核细胞(Mono%)比值偏高>15%(参考值3%~10%)、中性粒细胞比值相对低的标本115例,按操作规程进行全血质控校正,使仪器处以正常稳定状态,对115例单核细胞(Mono%)偏高的标本重复测试2次.结果:87例结果回复正常,28例仍然偏高.结论: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在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堵孔、血片堵塞、仪器负荷重、外源性干扰等原因使仪器稳定性减低,造成血细胞分类异常、单核细胞偏高等现象.在排除仪器因素时,必须涂片瑞氏染色显微镜细胞形态复检后可出报告,以减少误诊、漏诊,进一步提高血液分析质量.

    作者:张慧芳;张晶梅;田学芝 刊期: 2009年第22期

  • 影响血液检测质量的常见原因

    通过严格的血液检测排除一切可检出的病毒阳性血液是提高输血安全性的重要措施[1].实验人员只有了解影响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并加以注意且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作者:林国奎 刊期: 2009年第22期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中国民政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