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辉;徐念奴
1882年Langenbach首例开创胆囊切除手术(OC)成功以来,1987年Mouret又成功地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目前OC和LC已是治疗胆囊良恶性疾病常用的标准术式,成为普外科的常见手术,一般有条件的基层医院均能开展[1].随着胆囊切除术的普及和LC的广泛开展,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有所增加,应引起外科医师的高度重视.这种并发症若在术中未能及时发现和适当处理,将会导致严重后果.现将我院近年来在胆囊切除术中发生的9例胆道损伤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郭文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乙型肝炎是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其病毒携带者是重要的传染源,因此从业人员的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将会对易感人群造成很大的威胁.为了解从业人员乙肝病毒携带情况,我们对近年来进行健康体检的14104名食品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有关血清学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郭月凤;黄晓慧;陆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清胆碱脂酶(CHE)和甲胎蛋白(AFP)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将7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分为死亡组(37例)与好转组(39例),比较两组间CHE和AFP的差异.结果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好转组CHE和AFP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且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 CHE和AFP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新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分娩产妇 1394例,发生胎膜早破(PROM)210例,占分娩总数的15.06%,高于国内报道的10%[1].本文随机选取孕龄≥37周、头先露、胎膜早破者120例,并随机抽取同期条件相同且无PROM者120例进行对照研究,观察胎膜早破对分娩及母儿的影响,结果如下.
作者:张继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脑脓肿是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颅内并发症,如不采取适当及时治疗,预后较差.我院自1997年以来收住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脑脓肿15例,13例行脓肿穿刺冲洗引流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覃颜;蒋广元;梁新强;宋星志;张征军;陈慧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扩张性心肌病病人QT间期离散度(QTd)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ED)、射血分数以及室性早搏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量143例扩张性心肌病病人QTd,并通过心脏超声测量LVDED、射血分数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观察QTd、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与LVDED、及射血分数、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结果 扩张性心肌病病人QT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QTd与QTcd在LVDED轻度增大组与中度增大组及重度增大组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QTd及QTcd与扩张性心肌病患者LVDED呈正相关(P<0.05),LVDED越大,QTd及QTcd越大;同时与射血分数、室性早搏的恶性度高低呈正相关.
作者:李亚芹;刘文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静脉输液是治疗各种疾病常用、主要的给药途径,效果显著.然而,由于药液的性质、浓度、输注的速度、患者本身的原因(如躁动、全身状况及局部血管条件)、护理人员操作经验等因素,致使一些患者在输注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渗漏,导致局部肿胀、疼痛,这不仅给患者增加了痛苦,而且也影响了抢救、治疗及护理工作的正常运行.过去采用冷热敷、硫酸镁湿敷、马铃薯外敷、海带湿敷[1,2]、封闭等方法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操作起来烦琐甚至还增加患者痛苦.
作者:崔彩萍;李凤莲;玉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一般是指L1~2,L2~3和L3~4椎间盘突出,由于人类腰椎的生理解剖特点及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点,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主要集中在L4~5及L5~S1两个间隙,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的报道相对较少,国内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0.4%~5.2%[1],而吴养等[2]曾报道L3~4及以上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率为1%~10%.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且常合并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因此容易漏诊、误诊.我院自1999年1月~2007年1月共收治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13例,占同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2.5%,根据突出部位和类型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治疗体会如下.
作者:吴毅华;卢长巍;韦寿繁;潘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核黄疸,导致不可逆性神经系统后遗症.随着诊断技术和重视程度的提高,本病诊断率有上升趋势.为了解本地区本病的发病相关因素,我们对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270 例新生儿高胆进行病因分析,并提出预防策略.
作者:梁玉美;陈霞静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核医学是一门涉及范围和研究领域都十分广泛的独立医学学科[1],早在1978年卫生部就决定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设核医学的课程,是大学本科必修课.近30年来从教学环境、教材、师资及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等均发生了变化,核医学如何面向21世纪,跟随社会发展的步伐,核医学教学改革面临新的课题,本人就此问题提出如下思考.
作者:覃伟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创伤和手术、饥饿及感染等原因,可以引起严重的代谢改变,病人常会发生严重的负氮平衡和免疫功能低下[1],从而增加了感染的发生率和其他并发症的机会,使病残率和死亡率升高.因此,营养支持成为重型颅脑损伤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近年来,人们对完全肠外营养(TPN)的不足和肠内营养(EN)优点的认识,早期EN作为严重创伤的治疗手段逐渐被重视.现就早期EN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的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作者:罗前颖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医疗质量与医疗收费同步提高,患者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强,医疗纠纷诉讼时有发生.病历资料是司法机关做出判决重要、有力的证据之一,如何加强诉讼案件资料的管理,使其在诉讼活动中体现它的客观性、原始性及可信度,从而有力地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是医院与患者双方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病历资料书写的规范化程度,使之能完整、真实地反映医疗过程和事件,亦是医务人员必须注意的问题.现就如何提高病历资料管理认识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者:杨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复方百部止咳颗粒中百部的鉴别以及苦杏仁苷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进行定性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在薄层色谱上供试品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红棕色斑点,缺百部的阴性对照无相应斑点.苦杏仁苷在进样量0.4768~1.6688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7%,RSD=2.0%(n=6).结论 方法简便、可靠、准确,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黄祥远;侯小涛;戴航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梅毒是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病程长、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的慢性传播疾病,尤其是其不典型的皮肤损害极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造成误诊、漏诊.我科对2005年1~12月门诊35例早期梅毒患者采用血清学及病理学诊断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廖烈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外伤性肝破裂为一严重的腹部创伤疾患,常威胁患者生命.笔者收集我院1993~2005年外伤性肝破裂72例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临床资料,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陆汉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非脱垂子宫经阴道切除术的优点、手术要点及适应证.方法 2003年1月至2005年5月对非脱垂子宫经阴道切除术(TVH)30例,与同期指征相近的经腹全子宫切除术(TAH)50例进行分析.结果 TVH组手术均成功,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和伤口疼痛程度均小于TAH组,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手术时间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TVH损伤小,恢复快,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但应掌握好手术适应证.
作者:张乃春;高克玲;唐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是内科常见病之一,现代医学证明,幽门螺杆菌(HP)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子.因此,抗HP治疗已成为目前治疗DU的重要措施.临床上多种联合用药治疗DU的疗效不一,我院从2005年5月~2006年12月对32例经胃镜诊断HP阳性的DU患者以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奥硝唑三联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霖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参麦注射液是生脉散的衍变方,由人参和麦冬组成,其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麦冬皂苷、麦冬黄酮及微量人参多糖和麦冬多糖.该药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固脱之功效.现代医学认为其具有强心、升压、扩张冠脉、增加心肌供血、减少心肌耗氧,去除氧自由基等作用,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现将近年来参麦注射液在抗休克方面的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永新;蓝瑞琼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药物流产是指在怀孕早期不须手术、而用服药的方法达到流产的目的.应用药物使妊娠终止,是近20年来的新发展.目前常用的药物是米非司酮(ru 486)和前列腺素联合应用,前者使子宫蜕膜变性坏死、宫颈软化,后者使子宫收缩,促使胚胎排出.孕期愈短,效果愈好.药物流产应用方便,痛苦小,效果可靠,可避免一些人工流产所引起的并发症.笔者采用600 mg米非司酮配伍400 μg米索前列醇终止孕9周内妊娠,流产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项璐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胎儿先天畸形又称胎儿出生缺陷,其较早的概念是指解剖结构的变异,现今广义概念亦包括功能缺陷、代谢、遗传以及行为发育异常,本文所指为解剖结构异常.超声作为无创伤性诊断技术,在妊娠15~18周即可实时观察胎儿的各个部位及脏器,对产前胎儿生长发育的评价及畸形的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收集自2005年1月至2006年11月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及临床证实的67例胎儿畸形的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吴钟凤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