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病案出院记录书写质量调查分析

李天资

关键词:病案质控, 出院记录, 病历书写质量
摘要:为了解我院病案出院记录各项目填写质量状况,笔者于2005年4月对我院出院病历进行一次专项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右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逆转左心室肥厚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逆转左心室肥厚的作用.方法选择62例原发性高血压且合并左心室肥厚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在给予缬沙坦治疗前后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24周后,SBP、DB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1).IVST、LVPWT、LVDd、LVMI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1).结论缬沙坦不仅能控制高血压,而且能够逆转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均好.

    作者:李健;苏伟;王东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桥本病合并甲状腺瘤的诊治分析

    桥本病(HD)即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与其他甲状腺疾病并存,如甲状腺癌、恶性淋巴瘤、甲状腺瘤等,易误诊误治.现对1996年1月~2005年5月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9例HD合并TA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杨威;廖文胜;胡虞乾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优化课堂教学促进知识巩固

    知识的巩固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理解和实际应用,都对知识的巩固起着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创造条件.以下几点是笔者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做法和体会.

    作者:徐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危重高热病人应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的护理体会

    低温治疗在医学界的使用已有相当长时间的历史,早在50年代,深低温<18℃治疗就应用于心胸手术,主要用于保护脑及重要器官,但深低温所引起的室颤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限制了低温治疗的发展.直至80年代后期,低温脑保护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是在缺血模型上28℃~35℃低温(即中度低温,简称亚低温)有显著保护作用,而且无并发症[1].亚低温治疗在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常用于救治重症脑组织损伤,能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脑损伤病人神经功能[2].现在已成为大中型医院重型颅脑损伤后的常规治疗手段.本组危重病人出现高热,超高热后使用亚低温治疗仪进行降温亦收到了很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韦小娟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胺碘酮治疗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将12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室性心动过速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5例采用胺碘酮转复,成功后予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窦律);对照组62例应用利多卡因转复及维持窦律,利多卡因无效者改用胺碘酮治疗.结果治疗组转复成功率86.15%(56/65),维持窦律成功率90.77%(59/65),对照组分别为77.42%(48/62)和64.52%(40/62),两组转复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χ2=1.63 P>0.05),而治疗组维持窦律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2.73 P<0.01).对照组中6例应用利多卡因转复及维持窦律失败后使用胺碘酮仍有效.结论胺碘酮是治疗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动过速有效的药物之一,特别是应用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失效后的病例,应用胺碘酮仍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洪;罗兵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骶管注射药物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体会

    目的探讨骶管注射联合用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价值.方法将9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采用2%利多因5 ml、地塞米松5 mg、维生素B6100 mg、维生素B2 1mg和庆大霉素8万U的生理盐水混合液共10 ml,骶管注射1次/w,2次一疗程,同时口服阿奇霉素1.0 g,q3 d、替硝唑0.5 g,Bid,15 d为一疗程.对照组48例用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500 mg/次、替硝唑250 ml/次静滴, 1次/d,15 d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95.8%与79.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 =6.10,P<0.05).结论骶管联合用药治疗慢性盆腔炎近期疗效满意,副作用少,安全,且患者有较高的依从性.

    作者:许运娟;梁美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血清一氧化氮和C反应蛋白测定对梅毒病人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一氧化氮(NO)和C反应蛋白(CRP)在梅毒患者及其临床分期中的表达.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并比较86例梅毒患者和80例健康正常人的NO和CRP含量,同时根椐临床分期分别比较Ⅰ期(n=37)、Ⅱ期(n=29)、Ⅲ期(n=20)梅毒患者的NO和CRP含量.结果梅毒患者血清中CRP和NO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随着梅毒临床分期的增高CRP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NO水平随分期的增高而升高(P<0.01).结论 CRP和NO水平是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敏感的生化指标,并有助于临床的分期,也对判断治疗的效果及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唐任光;蓝艳;黄锦益;邓益斌;陆金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原发性肝癌45例疗效观察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 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病程短、预后差等特点,由于其发病隐匿,发现时大多为中晚期,加上合并高肝硬化率及手术后复发率高等多种因素,手术切除率低.我院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45例原发性肝癌,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跃胜;宁四海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血浆置换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分析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由于微循环中形成大量血小板性血栓,血小板数目因大量消耗而减少所形成的紫癜.

    作者:唐开奖;韦真理;蒋耀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诊治体会

    慢性硬膜下血肿好发于老年人,在临床上并非少见,但因其早期临床表现比较隐匿,受就医条件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及接诊医师的工作经历等影响,常不能及时诊治.本文总结我科2000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60岁以上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2例,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阮清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病案出院记录书写质量调查分析

    为了解我院病案出院记录各项目填写质量状况,笔者于2005年4月对我院出院病历进行一次专项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天资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粗隆解剖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

    粗隆间骨折是骨外科的多发病,目前的治疗方法很多,而粗隆解剖钢板是近几年发展和应用的粗隆骨折内固定材料,我科应用此钢板治疗42例病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诊治体会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是甲亢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充分认识甲亢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并及时防治,对甲亢性心脏病的预后非常重要.本文收集我院1999年5月~2004年7月诊断为甲亢性心脏病的5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作者:韦超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的置管方法,它具有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保护病人外周静脉等优点,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1].化疗是恶性肿瘤病人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多数化疗药物的使用途径为静脉给药.因此,建立一条良好的、可重复使用的静脉通道,可以减少病人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避免多疗程化疗药物的毒性和刺激性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对局部组织的刺激,从而保证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我科从2005年1月以来应用PICC置管化疗,不仅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而且保护病人外周血管,减少痛苦,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

    作者:周劼;毛丽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研究现状

    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一类以自身免疫反应为基础,以高球蛋白血症、高血清自身抗体为特征的肝脏炎症性病变.汇管区大量浆细胞浸润并向周围肝实质侵入形成界板炎症是其典型病理组织学特征[1].此病多见于女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其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对AIH的研究十分活跃,并且制定了新的临床诊断评分标准[2].AIH在我国并非少见,现将AIH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何延专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心先安治疗房室传导阻滞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心先安治疗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主要予心先安治疗,对照组主要予极化液治疗,疗程均为14天.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6%,对照组为2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心先安治疗房室传导阻滞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且不良反应低.

    作者:唐忠梅;莫大;农凤秋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小儿上感贴治疗上呼吸道感染8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小儿上感贴贴敷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将177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89)常规给予抗病毒口服液、化痰止咳及爱德儿康抗感冒药治疗,观察组(n=8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儿上感贴外贴神阙穴、天突穴、肺俞穴,1次/日,每次贴6~8 h.两组疗程均为3 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2%,对照组为70.79%,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6.96,P<0.01),观察组平均治愈时间为1.2±0.3 d,对照组为2.5±0.45 d,观察组治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22.414,P<0.01).两组均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小儿上感贴贴敷疗法是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一种简便、快速有效、无毒副作用的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唐柳平;楚白丽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护理

    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急,病情变化快,传统的保守治疗病死率和致残率高,因此,早期清除脑内积血,保持脑脊液循环通畅,减少继发性损害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科通过对4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采用CT定位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疗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罗美妮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三联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24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分为观察组(120 例)和对照组(125例),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对照组则用阿司匹林加低分子肝素进行抗血小板聚集, 检测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出凝血功能, 统计两组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出血发生率等,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3个月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比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的出凝血功能相似(P>0.05),治疗后观察组缺血性事件及梗死后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两组出血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均无需停药.结论三药合用能有效的发挥抗血栓作用,控制ACS的症状,降低再缺血事件发生率,而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黄碧宏;汪花香;邱汉婴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断肢再植二例报告

    我科于2003年12月及2005年2月分别收治1例断肢病人,给予再植并获得成功,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黄贵读;欧阳永生;李加立;黄善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右江医学杂志

右江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