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方丹参两种不同剂型治疗中毒性心肌损害的临床对比观察

龚庆丰;毛振元

关键词:复方丹参滴丸, 复方丹参片, 中毒性心肌损害, 心肌酶谱
摘要: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中毒性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法将70例中毒性心肌损害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照组34例内服复方丹参片,连续给药4周.结果:两组对临床症状消失分别为91.7%与70.6%,心电图改善为69.40%与47.1%,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给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后心肌酶谱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且其改善程度、时间明显优于复方丹参片(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中毒性心肌损害疗效确切,优于复方丹参片,且不良反应少.
右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光量子充氧血液治疗仪在治疗脑梗塞中的应用及护理

    脑梗塞是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1).由于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脑软化.我科自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采用BGXY-Ⅰ型光量子血液治疗仪进行紫外线辐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邓桂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腹腔内灌注化疗的护理体会

    腹腔内灌注化疗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一项新技术,是一种区域性化疗,它可使药物以更高的浓度和肿瘤直接接触,使腹腔内的药物浓度高于全身用药数十倍,且每次疗程时间短仅需1天,既保证了疗效,又不对身体其它正常器官和组织造成很大危害,减少了单纯静脉化疗所具有的严重毒副反应.我科自1998年3月以来对16例卵巢癌、宫体癌术后进行腹腔灌注化疗,共46个疗程,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小娥;黄春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重型颅脑损伤急诊室抢救措施探讨

    目的:探索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急诊室抢救水平的措施.方法:回顾287例重型颅脑损伤急诊室抢救的方法及效果,分析主要抢救措施的作用.结果:287例中GCS 3~5分122例,6~8分165例;心跳呼吸停止16例救活良好1例,低氧血症183例纠正160例,休克22例复苏18例,脑疝104例缓解56例;急诊室死亡31例(10.80%);伤后1个月判定,良好156例(54.35%),恢复差47例(16.38%),死亡84例(29.27%).结论:急诊室改进急诊程序,对低氧血症、休克、脑疝等采取相应抢救,能为重型颅脑损伤创造有利的后续治疗而改善其预后.

    作者:肖云浪;罗伟健;郑东洪;韦善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百色地区1999/2000年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情况评价

    百色地区1999/2000年强化免疫中,二轮分别接种151461名和155927名儿童,接种率分别为97.10%和97.20%,应种、实种儿童第二轮比第一轮有所增加,1999/2000年和1998/1999年两轮强化免疫相比,1998年出生儿童服苗增效为正值,1997、1996年出生儿童服苗增效均为负值,0剂次免疫儿童集中在<1岁儿童,服苗情况抽查结果表明,第一轮服苗率为96.06%,第二轮为96.55%.漏登、漏服应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玉文武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缺铁性贫血34例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报道缺铁性贫血34例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方法:铁蛋白定量检测用ELISA方法;骨髓细胞外铁用普鲁士蓝染色法,镜检其可染铁的含量;骨髓涂片铁染色后,镜检幼红细胞内蓝色铁小粒及其含量.结果:骨髓象幼红细胞轻、中度增生,中晚幼红比例增多,细胞体积较小,核染色质致密,胞浆量少,血红蛋白形成差,边缘不整齐.结论:认为上述检测结果是诊断缺铁性贫血可靠的指标.

    作者:吴香敏;孙树同;袁忠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进展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症多且病死率高,其治疗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学者对SAP的理论和临床诊断、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SAP的疗效有了一定的提高.本文追踪近年来SAP治疗的研究,追寻其发展脉络,寻求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现就SAP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吴参胜;赵乃昊;农大件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探讨

    目的:为探讨急性白血病化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变化.方法:用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SAP法对31例急性白血病初诊化疗前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CD3+、CD4+、细胞减少,CD4+/CD8+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异常、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是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白血病患者易发生感染、贫血的重要因素.

    作者:罗忠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体会

    随着社会老龄化,骨关节炎及髋骨骨折病人不断增加.我院1996年~1999年共有13例髋骨骨折病人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经过精心的治疗及护理,全部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陆艳霞;徐兰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26例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了解辖区内常住人口及外来暂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状况.方法:分析造成孕产妇死亡的各种因素,并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结果:40070例孕产妇中,其中同期活产数40044例孕产妇死亡26例,孕产妇死亡率为64.88/10万.其中常住人口孕产妇死亡率12.02/10万,外来人口孕产妇死亡率78.72/10万.结论: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顺位依次为产后出血、羊水栓塞、妊高征、妊娠合并心脏病、产褥感染等.

    作者:温瑞英;郭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山莨菪碱穴位封闭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50例疗效观察

    婴幼儿秋季腹泻多采用综合治疗.山莨菪碱(654-2)能减少肠壁分泌和肠蠕动,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减少大便次数.笔者用山莨菪碱穴位封闭治疗秋季腹泻50例,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蓝春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原发性胃肠道非何杰金淋巴瘤七例误诊分析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胃肠道非何杰金淋巴瘤的认识和诊治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对我院1979~1999年收治的经外科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胃肠道非何杰金淋巴瘤7例误诊病例,结合文献复习,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放疗或化疗联合治疗,随访1~20年,其中因肿瘤复发死亡5例,缓解1例,治愈1例.结论:如能认真分析误诊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则能减少误诊误治,多数病例靠术后病理检查诊断.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辅以放疗或化疗,预后较好.

    作者:代学平;高风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护理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简称LC),具有创伤小、痛苦轻、疤痕小、进食早、疗程短、恢复快等优点.我院引进了该项先进技术,自2000年3月~7月应用德国狼牌(WOLF)电视腹腔镜整套技术设备和器械作胆囊切除5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春兰;苏燕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与转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前急救与转运的佳途径.方法:缓解疼痛,持续给氧,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心电图监测;转运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应急准备.结果:25例在发病后30~45分钟得到救治,成功抢救23例,占92%.结论:院前及时、正确、有效的救护,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关键;在转运病人途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情况及时处理,对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蔓玲;黄丽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成熟障碍型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八例的形态学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8例成熟障碍型急性粒细胞缺乏症(LD)形态学分析,以探讨其临床诊断.方法:收集完整的临床资料,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起病情况,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9/L者,符合LD诊断.结果:8例中原始粒细胞体增高不突出,高为6%,且形态规则,无异形性改变,早幼粒细胞一般增高明显,可与异常早幼粒细胞鉴别.结论:临床上有药物、毒物、放射线接触史、无出血倾向;白细胞显著减少,中性粒细胞极度低下;细胞形态规则,无异形性和畸形恶性倾向,大多伴有毒性颗粒,可诊断为LD.

    作者:林筱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232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分型与耐药性测定

    近年来由于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发病率不断上升,对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感染及耐药性的研究成为性病防治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为了解支原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我院笫一门诊开展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耐药性检测,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覃小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高血压病的血液流变学观察分析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对高血压病的诊断价值.方法:设两组观察分析,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不同切变率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及血沉.结果:高血压病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纤维蛋白原均高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了解血液的流动性及其在各种病理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对诊断、防治血液粘度异常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巧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生脉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3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病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性治疗,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静滴,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44,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之一,尤其适用于洋地黄耐药量低、血压偏低或并发电解质紊乱者.

    作者:唐尔闻;曾有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的应用

    静脉穿刺是临床上应用广泛的一项技术操作,特别是在抢救重危病人时要求护士以准确和快的速度来完操作,保证抢救过程中静脉通畅使其能快速补充液体及给药,而传统的静脉直接穿刺针则往往难以满足此要求.

    作者:农洪涛;黄辉翠;梁卫娟;刘素娟;李蔓玲;覃鸣;兰小燕;邓爱春;黄爱珍;韦燕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脑损伤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39例的临床观察

    创伤引起全身反应倍受关注,近年有提出了创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这一概念.笔者回顾分析近年资料完整的脑损伤共39例,探讨基层医院脑损伤患者发生SIRS的临床意义.

    作者:卓蕴雄;罗慈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甲氰脒胍的临床新用途

    甲氰脒胍(CMD)属抗组胺药物,于1975年应用于临床.其对组胺H2受体,竞争性拮抗组胺或其它病理性因素引起的胃酸分泌作用,并可通过血脑屏障及胎盘屏障,在胃壁细胞含量较多.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和其它病理性胃酸分泌过多症.在近些年来的临床实践中,发现CMD的用途不仅局限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和制酸,尚有调节免疫、抗病毒、甚至抗癌等功能,尤其在抗病毒方面更为突出,有作者认为其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现就CMD典型的新用途介绍如下.

    作者:谭保林;黄秀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右江医学杂志

右江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