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种会阴侧切缝合方法效果的观察

黄红梅

关键词:会阴侧切, 缝合方法, 术后感染
摘要:目的:寻找会阴侧切好的缝合方法,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方法:将传统与改良的侧切缝合方法的效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改良的缝合术减低了术后感染的发生.结论:改良的会阴侧切缝合术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右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药物灌注后尿路导管内盐类分析

    目的:研究药物灌注后尿路留管内尿盐类型、沉积量及观察药物灌注后的效果.方法:化学法、容量法、电镜扫描.不同灌注液分别灌注并设对照组.结果:尿盐分别为磷酸盐、草酸盐、尿酸盐等.结论:肝素灌注后有阻止尿路留管表面盐沉积作用.

    作者:张运斌;朱子军;赵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P波离散度研究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P波离散度的改变规律及临床价值.方法:观察41例非瓣膜性心脏病和21例瓣膜性心脏病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宽P波(Pmax)和P波离散度及与左房大小关系,并与30例正常人对比.结果:阵发性心房纤颤的左房大小、Pmax、P波离散度、Pmax≥110ms、P波离散度≥40ms等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非瓣膜性心脏病组年龄大于瓣膜性心脏病组,左房大小及Pmax均小于瓣膜性心脏病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Pmax、P波离散度结合左房大小、年龄对预测阵发性心房纤颤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明;陈泗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特点及早期诊断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是老年人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重要致死原因之一.因其特殊生理特点而使其临床表现不够典型或被其它疾病症状掩盖,以致误诊或漏诊,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本文收集3年来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103例,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18例.入院后未及时确诊,确诊前病程持续达3~10天.现就老年急性心梗特点及早期诊断谈一体会.

    作者:杨桂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护理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的一种常见病,主要由缺氧或产伤所引起,临床以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或)抑制症状及呼吸障碍为主要特征.现将对本病患儿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农雪鹃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颈内静脉插管在大面积烧伤病人输液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我院1994~2000年对烧伤面积达60%以上的大面积烧伤病人采用颈内静脉插管输液,取代以往的头皮针和静脉切开输液,达到迅速纠正休克,有效监测生命体征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抢救病人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现将方法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陈彩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肺癌四例误诊分析

    临床资料例1 男,54岁,干部.因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半年,无发热,盗汗来院门诊.有吸烟史30多年,1~2包/天.查体:一般情况可,两肺呼吸音略低,余检查无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血沉正常.摄胸片示:两肺纹增浓,右肺中叶见2.5cm×3.0cm球形阴影,报告为右肺中肺结核.门诊给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抗痨治疗.1个月后胸片复查右肺阴影消失,报告为右侧肺炎,病灶吸收.

    作者:王晓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7例的观察和护理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由于窦房结和心房肌病变引起冲动的起源失常和传导失常,从而产生缓脉、虚弱、眩晕、心悸、心律快速交替,甚至昏厥的一组综合征.本征常因发生窦性停搏而突然死亡,因此,如不给予适当的治疗,预后不良.我科于1998年元月至2000年12月共收治不同原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17例.通过合理治疗和精心护理,使患者的基础心率提高到人体自觉佳状态,临床症状消失病情稳定出院.现将我们对17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梁艺琼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脐带扭转31例分析

    对脐带扭转31例进行临床分析,指出脐带扭转可使脐血血运迟缓,使胎儿发生宫内窒息,完全扭转可发生脐血血流阻断导致胎儿宫内死亡.分析发现脐带扭转周数越多,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的机会越大,本组胎儿窘迫率为45.16%,扭转<10周,胎儿窘迫率为20.00%,扭转10~20周为30.00%,扭转>20周为81.80%.认为目前对脐带扭转的诊断仍缺乏特殊的手段,强调加强围产期的监测,如发现临产后胎心异常应及时剖宫产终止妊娠.

    作者:吴碧;赵秀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眩晕症76例疗效观察

    我们自1999年12月以来,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眩晕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增灿;曹秀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急性脑梗死血压和颅压的控制

    脑梗死急性期对血压和颅压的控制极为重要,若措施得当,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笔者结合临床工作经验总结体会如下:

    作者:郭彩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加强护生的临床实习带教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必经途径.如何提高护生带教质量,护理部着重抓几个关键环节:领导重视,一名副主任负责抓教学管理工作,做好实习前教育;完善教学管理系统,执行护理部、护士长、带教老师三级负责制;对带教老师严加管理和严格要求;各项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并按目标完成实习带教工作;定期评教评学;严格训练,实习过程抓理论考核和护理技术操作训练及考核,使学生掌握过硬本领,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培养出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过硬的实用型护理人材.

    作者:游晓燕;钟小青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塞的重组链激酶溶栓治疗

    我院近年采用重组链激酶(思凯通),对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患者静脉注射进行溶栓治疗28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智宏;杨连峰;孙淑梅;刘艳姝;张英萍;王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机械通气联合纳络酮在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早期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已有多种抢救措施,但重度中毒病死率仍较高,尤其是早期并发呼吸衰竭者.近年来我们对此类患者除采取常规措施外,及时进行机械通气,并在此基础上加用纳络酮抢救,取得比较满意疗效,现将诊治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陈勇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失血性休克的输液管理问题

    失血性休克是外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急症,多发生于胃十二指肠溃疡伴发大量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脾破裂、异位妊娠出血等之后,病情急,必须急诊救治,因此,迅速而有效地补充血容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我院2000年1月~12月成功救治失血性休克10例,现将抢救过程中输液管理问题总结如下.

    作者:农玉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附62例报告)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2例输尿管结石患者采用该法治疗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62例中52例治疗成功,成功率为83.87%,8例放置内支架后再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2例因输尿管狭窄、扭曲需行开放手术.结论: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安全,效果确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是输尿管结石较满意的治疗方法.

    作者:区向新;任宗琅;吴国定;利庆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子宫粘膜下肌瘤经阴道气门蕊套扎摘除术

    我院自1996年8月~2000年10月间,对38例瘤体直径大于4cm的子宫粘膜下肌瘤经阴道行气门蕊套扎摘除术,达到出血少,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的目的,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38例患者,均已婚,年龄小的26岁,大的52岁,平均年龄42.5岁.均为经产妇,一胎的4例,余为二胎及二胎以上.经确诊为单纯性子宫粘膜下肌瘤,病检排除恶性病变.

    作者:刘瑛瑛;刘桂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田阳县2000年县、乡村级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效果分析

    医疗卫生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了探讨和改进我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消毒基本情况,以便及早发现问题,提高消毒质量,防止医源性感染和医院内感染,进一步提高我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我站消杀灭科于2000年对全县129家县、乡村级医疗卫生单位进行消毒效果监测,现将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覃凤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脾脏损伤的现代外科治疗

    我院1995年1月~2000年12月共收治166例脾脏损伤,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程水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肝功能变化分析

    对43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次日的肝功能检测,发现患者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胺转肽酶(GGT)的升高及胆碱酯酶(CHE)活力下降,并以ALT、AST、CHE变化为主,而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汁酸(TBA)、5'-核苷酸酶(5'-NT)则无明显变化.认为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可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实质损害.

    作者:黄培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广西百色地区1996~2000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结果分析

    广西百色地区1996~2000年15岁以下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报告共91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77/10万、2.08/10万、1.90/10万、1.03/10万和0.71/10万,临床符合病例4例,发病年龄以1~3岁儿童为主,季节分布明显,主要集中在5~9月份.全地区历年14天内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较低,各年分别为66.7%、71%、77%、85%和63%.2000年AFP监测系统工作质量有所下降,需进一步加强.

    作者:高建华;覃云鹏;江超穗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右江医学杂志

右江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