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胡斌

关键词: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 后正中入路, 腰椎手术
摘要:目的 分析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20例采用后正中入路方式为对照组,20例采用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为试验组,对比两种入路方式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引流量、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以及术后Co腰椎手术角纠正率和VAS评分,分析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的应用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Co腰椎手术角纠正率、术前术后椎前缘高度、术后1周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3月、6月VAS评分,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和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骨折有出血少、创伤小、术后疼痛较轻等特点,体现了微创手术的理念,有推广应用价值.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止血带在躁动患者四肢动脉采血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ICU躁动患者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采血后应用改良止血带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每天经桡、肱、足背动脉采血的危重躁动患者按日期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单号为对照组,抽血后采用传统棉签按压法止血;双号为观察组,应用改良止血带压迫止血.观察两组患者的皮肤瘀斑情况、皮肤擦伤情况和止血效果.结果 观察组出现局部皮肤瘀斑8例(8.0%),出现皮肤擦伤6例(6.0%),发生出血5例(5.0%);对照组出现皮肤瘀斑40例(40.0%),出现皮肤擦伤29例(29.0%),发生出血44例(44.0%).两组皮肤瘀斑、皮肤擦伤及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改良止血带在ICU躁动患者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采血后,能有效减少皮肤瘀斑、皮肤擦伤、出血的发生.

    作者:黄雪芳;林月双;高丽;黄羽;甘晓雯;陆志莉;陈小娟;黄芸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关节镜清理术联合不同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关节镜清理术联合玻璃酸钠灌注、臭氧灌注、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 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KOA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玻璃酸钠组40例(48膝)、臭氧组40例(52膝)及中药熏洗组40例(50膝).3组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清理术,玻璃酸钠组、臭氧组、中药熏洗组术后分别行玻璃酸钠灌注、臭氧灌注、中药熏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 1、3、6个月对3组患者进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后6个月进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中药熏洗组的中医临床疗效优于玻璃酸钠组、臭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VAS评分均随观察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5);治疗后中药熏洗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其他两组(P<0.05);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臭氧组VAS评分低于玻璃酸钠组(P<0.05),而在治疗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熏洗组及玻璃酸钠组Lysholm评分均随观察时间延长升高.治疗后1个月臭氧组的Lysholm评分高,随后评分降低(P<0.05);治疗后各个时间点中药熏洗组Lysholm评分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治疗后1个月臭氧组评分高于玻璃酸钠组(P<0.05),而在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臭氧组评分低于玻璃酸钠组(P<0.05).结论 关节镜联合玻璃酸钠灌注、臭氧灌注及中药熏洗都能减轻KOA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而关节镜清理术联合中药熏洗治疗KAO微创且近远期效果确切.

    作者:黄坚汉;夏丽伟;蒙诗景;刘恒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腹腔镜下垂体后叶素注射治疗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垂体后叶素注射治疗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患者63例,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在病灶周围注射垂体后叶素后,沿病灶周围行荷包缝合后切开取出胚胎;对照组不用垂体后叶素,其余步骤同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HCG转阴时间及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等情况.结果 63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HCG转阴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结论 腹腔镜下垂体后叶素注射治疗输卵管间质部妊娠,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

    作者:卢丽珍;陆万里;魏莉;阮路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快速康复外科在腹腔镜胆囊手术疼痛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在腹腔镜胆囊手术疼痛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20例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行FTS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记录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时间、输液量及进流质饮食时间,比较两组VAS疼痛评分及疼痛严重程度.结果 观察组术后1 d、3 d及1周时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1 d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时间、输液量、进流质饮食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TS用于腹腔镜胆囊手术术后护理能迅速改善疼痛症状,减轻疼痛程度,且有助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缩短康复时间.

    作者:颜碧莲;马倩红;梁言珍;谭涛;王媛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DSA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杂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DSA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杂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57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先行2D-DSA检查,再行3D-DSA检查,并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2D-DSA和3D-DSA对颅内复杂动脉瘤检出情况、各项成像技术评估情况,同时统计成功实施介入栓塞例数.结果 两种检查方法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3D-DSA外形显示、空间关系显示、瘤颈显示情况优于2D-DS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7例均成功实施介入栓塞治疗.结论 DSA可协助术中动脉瘤腔致密填塞,且3D-DSA成像效果优于2D-DSA,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兰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介入性超声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在肾周脓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介入性超声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在肾周脓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8例肾周脓肿患者均接受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分析穿刺置管成功率,持续引流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8例患者中,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 94.4%(17/18);持续带管时间为(10.0±5.0)d;并发血尿2例(11.1%),引流管窦道出血1例(5.6%),无功能脓肾1例(5.6%).结论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治疗肾周脓肿,具有便捷、微创、安全、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忠诚;周鹏;刘婷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纳米碳淋巴结示踪剂在肠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纳米碳示踪剂在肠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62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被确诊后直接行结直肠癌根治术.观察组在术前1天接受肠镜下多点黏膜下注射纳米碳示踪剂,次日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术中以纳米碳黑染淋巴结为指导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以术后淋巴结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评价纳米碳示踪剂黑染淋巴结预测阳性淋巴结的准确性及对阳性淋巴结检出率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共检出淋巴结750枚,经病理证实淋巴结阳性患者12例,阳性淋巴结61枚,总检出率8.13%(61/750).观察组共检出淋巴结869枚,淋巴结阳性患者17例,阳性淋巴结96枚,总检出率为11.05%(96/869).两组阳性淋巴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96枚病检阳性淋巴结中被纳米碳黑染的有48枚,黑染率为50.0%(48/96).纳米碳示踪剂标记黑染淋巴结预测淋巴结阳性患者的灵敏度为64.7%,特异度为85.7%,准确度为74.2%.结论 术前纳米碳示踪剂标记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对术中淋巴结清扫具有指导意义,能提高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淋巴结清扫数量以及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

    作者:植中敬;江志远;陈慕维;邵少慰;沓世念;吴登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阐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椎弓根穿刺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生物力学研究、随访结果等.经单侧椎弓根入路行PKP手术,手术时间短,减少了术者及患者的医源性放射损伤,减少了骨水泥渗漏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改善明显,可以很快下地活动,目前已成为治疗OVCF理想的治疗方案.采用改良的椎弓根穿刺入路,能提高穿刺至椎体中部的成功率,从而使骨水泥能在椎体中部均匀分布,椎体受力均匀,取得更好的疗效.

    作者:莫忠贵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整合内窥镜及影像技术在妇产科解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研究整合内窥镜及医学影像技术形成多媒体辅助妇产科解剖教学的效果及意义.方法 将临床专业基础教育阶段学生68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4名.观察组采用整合内窥镜及影像技术形成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挂图及模型辅助教学.结果 观察组理论考核成绩为(71.9±7.2)分、术中解剖实践考核成绩为(64.0±10.9)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68.5±10.4)分和(58.0±1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体教学满意度为97.1%(33/34),明显高于对照组85.3%(2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整合内窥镜及影像技术形成多媒体辅助妇产科解剖教学与临床紧密结合,直观生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房昭;詹雪梅;甄沛林;潘贤;左克扬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50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其中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1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与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结石18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并联合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术;胆总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结石20例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联合胆道取石、T管引流术.结果 50例患者均取石成功,出现术后胆漏2例,经积极抗感染,充分引流术后8~10 d胆漏停止;术后胆管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肝右动脉栓塞术治疗.无死亡病例,无中转开腹手术,无明显肝功能损害的并发症.T管引流术后12~14 d经造影检查,46例无残留结石,4例有肝内胆道残余结石(8.0%);术后3~6个月再经T管造影并经T管胆道镜取石术.术后随访6~24个月,B超或CT检查均无结石复发.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治疗胆囊结石并肝内外胆管结石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该术式安全可行.

    作者:陈永军;卢榜裕;刘祖军;江文枢;黄玉斌;陆文奇;黄飞;赵波;蔡小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反复出现血尿患者的护理

    目的 总结单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反复出现血尿的护理经验.方法 在患者第3次和第4次因血尿入院后,予再次更换抗生素加强抗感染,更换止血药加强止血力度,予肾动脉栓塞治疗,并予绝对卧床休息的保守治疗相配合,同时做好反复有效的健康宣教、营养支持和心理疏导.结果 患者痊愈出院,分别于出院后第3天、第7天、第10天进行随访,患者排尿正常,未再次出现血尿.结论 对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后存在的问题采用正确并合适的护理干预和措施,对改善PCNL术后的排尿情况有重要意义.

    作者:甘晓雯;林月双;黄羽;黄雪芳;李伟瑶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腹腔镜置管术与手术切开置管术在腹膜透析中的比较观察

    目的 探讨腹腔镜置管术与手术切开置管术在腹膜透析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护理应用.方法 腹膜透析治疗的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8例.对照组应用开腹手术切开置管术,研究组实施腹腔镜置管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疼痛、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1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为7.1%,低于对照组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应用腹腔镜置管术,可显著降低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术后疼痛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围术期的适当护理可确保腹腔镜腹膜透析置管术的顺利进行,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陶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超声骨刀在磨牙截根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骨刀在磨牙截根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70例牙周/牙槽脓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使用超声骨刀行截根治疗,对照组采用骨凿等传统器械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面部肿胀情况、张口受限及术后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31.45±4.19)min,对照组为(45.26±4.31)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面部肿胀率为(38.22±6.23)%,低于对照组的(54.26±7.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张口受限为(10.32±2.04)mm,低于对照组的(18.16±3.12)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成功率为94.3%(33/35);对照组成功率为88.6%(31/3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骨刀的使用可简化术者的操作,降低手术并发症.

    作者:张剑锋;吴小芳;邱永珍;康高洁;唐秋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地奈德水性凝胶的制备及透皮研究

    目的 研制地奈德水性凝胶,建立其质量控制方法并对其体外透皮吸收性能进行观察.方法 以地奈德为主药制备凝胶,考察其稳定性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地奈德的含量.采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以家兔离体皮肤为透皮模型,使用HPLC法测定药物在透皮接收液中的浓度及皮肤中药物滞留量.结果 该制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凝胶剂中地奈德的平均回收率为98.5%~101.3%.离体条件下,药物皮肤滞留量可达对照乳膏的1.87倍.结论 所制备的地奈德凝胶能显著增加药物在皮肤中的滞留量,有望成为地奈德局部给药的新制剂.

    作者:陆富永;吴三强;熊爱民;李赞东;明海霞;尹仲;邱岗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抗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单抗对结肠炎小鼠结肠NF-κB、I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抗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单抗对结肠炎小鼠结肠NF-κB p65、IκBα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制备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模型,应用抗MIF单抗干预,观察抗MIF单抗对小鼠UC发病的干预作用.该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UC模型组、抗MIF单抗干预组和生理盐水组.造模及药物干预期间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并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第8天断颈处死全部小鼠,行结肠大体损伤评分,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肠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F-κB p65、IκBα在结肠组织炎症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UC模型组中NF-κB p65的表达显著增加,而IκBα的表达稍增加,在抗MIF单抗治疗后,NF-κB p65的水平明显低于UC模型组,并且IκBα含量增高.结论 抗MIF单抗对DSS诱导的急性UC的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减低了小鼠结肠组织NF-κB p65的表达水平,提高IκBα的表达水平,从而达到抑制UC小鼠结肠组织NF-κB通路的过度激活的作用.

    作者:唐光耀;张启芳;王柏涛;唐澄海;孟云超;李西融;张海莲;张晶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神经导航系统在脑肿瘤切除手术中的护理配合要点与对策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系统下脑肿瘤切除手术中护理配合的难点,并对此提出护理对策.方法 总结神经导航下脑肿瘤切除手术共13例,包括头架的使用、导航系统注册、特殊体位的安置、特殊体位皮肤并发症的防护、器械的保养与维护等护理配合难点与对策.结果 13例脑肿瘤切除手术均一次性直接找到病灶并有效切除,所有病例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或消失,手术医生对护理配合满意.结论 手术室护士不仅要熟悉手术的常规护理配合,还应针对性细致地找出手术配合的要点,并解决问题.

    作者:黄梅;雷春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对胸腔镜手术后镇痛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每组30例.术后镇痛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1.5 μg/(kg·d)+舒芬太尼1 μg/(kg·d)(S1组)、右美托咪定1 μg/(kg·d)+舒芬太尼1 μg/(kg·d) (S2组)和右美托咪定0.5 μg/(kg·d)+舒芬太尼1 μg/(kg·d) (S3组).手术结束时连接静脉镇痛泵行自控静脉镇痛,背景输注流速 3 ml/h,单次追加药量1 mL,锁定时间15 min,总容量150 mL.分别记录三组患者术后 2 h(T1)、4 h(T2)、8 h(T3)、12 h(T4)、24 h(T5)、48 h(T6)的 VAS 疼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与S1组比较,S2组和S3组T1~4时的VAS评分均较高(P<0.05);S2组T1~6时较S3组的VAS评分降低(P<0.05).与S1组比较,S2组和S3组T1~6时的Ramsay评分均较低(P<0.05);S2组T1~6时较S3组的Ramsay评分升高(P<0.05).S1组心动过缓和嗜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2组和S3组(P<0.05).结论 应用1 μg/(kg·d)右美托咪定复合舒芬太尼对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显著,同时其心动过缓和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作者:李远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颅内压监测指导老年颅脑损伤术后脱水剂使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指导老年患者开颅术后应用脱水剂的疗效.方法 将接受开颅手术治疗的4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在常规手术的基础上放置ICP监测仪进行持续监测,根据颅内压值进行相应脱水治疗;B组常规手术后使用脱水剂(20%甘露醇125 mL、呋塞米20 mg,每8 h交替使用),通过CT复查结果和腰穿结果调整脱水剂用量.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ICU住院天数和患者预后等.结果 术后A组入住ICU(6.4±2.4)d,B组入住ICU(13.9±7.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5/25),B组为65.0%(13/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A组恢复良好5例,轻度残疾7例,重度残疾5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2例;B组患者中,恢复良好1例,轻度残疾3例,重度残疾8例,植物状态4例,死亡4例.A组预后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创颅内压监测在指导老年患者开颅术后对脱水剂的使用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控制颅内压方面更有效,同时可减少按经验使用脱水剂导致的并发症,提高该类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作者:赵冠焱;周志宇;蓝欢;李光;谢昌纪;韦成聪;陈杰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针刺放液联合巩膜外冷凝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经巩膜表面针刺放视网膜下液联合巩膜外冷凝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32只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手术在显微镜直视下进行,用1 mL注射器针头经巩膜穿刺放出视网膜下的积液,在显微镜下寻找裂孔并用冷凝头行巩膜外冷凝封闭裂孔,然后用硅胶块作巩膜外垫压和(或)环扎.结果 30例成功引流出视网膜下液,1例未引流出视网膜下液,1例引流出少量视网膜下液.31例视网膜下积液完全吸收,1例加压嵴后缘残留少量网膜下积液,3 d后积液自行吸收.结论 经巩膜表面针刺放液是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中一种安全有效的引流视网膜下积液的方法,在显微镜直视下联合巩膜外冷凝可以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曹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与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评价

    目的 比较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与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的45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为内固定组,同期接受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的42例为外固定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缩短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内固定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与外固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1.11%(41/45),外固定组为71.43%(30/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4.44%(2/45),外固定组为9.52%(4/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能明显恢复患者关节解剖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黄大波;韦仁杰;韦礼永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