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单抗对结肠炎小鼠结肠NF-κB、IκB表达的影响

唐光耀;张启芳;王柏涛;唐澄海;孟云超;李西融;张海莲;张晶

关键词:抗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单抗, 葡聚糖硫酸钠(DSS), 溃疡性结肠炎(UC), 核因子-κB(NF-κB), NF-κB抑制蛋白(IκB)
摘要:目的 探讨抗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单抗对结肠炎小鼠结肠NF-κB p65、IκBα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制备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模型,应用抗MIF单抗干预,观察抗MIF单抗对小鼠UC发病的干预作用.该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UC模型组、抗MIF单抗干预组和生理盐水组.造模及药物干预期间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并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第8天断颈处死全部小鼠,行结肠大体损伤评分,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肠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F-κB p65、IκBα在结肠组织炎症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UC模型组中NF-κB p65的表达显著增加,而IκBα的表达稍增加,在抗MIF单抗治疗后,NF-κB p65的水平明显低于UC模型组,并且IκBα含量增高.结论 抗MIF单抗对DSS诱导的急性UC的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减低了小鼠结肠组织NF-κB p65的表达水平,提高IκBα的表达水平,从而达到抑制UC小鼠结肠组织NF-κB通路的过度激活的作用.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胆道腔内射频消融术在胆道梗阻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介绍了HabibTMEndoHPB射频消融导管及其消融原理,射频消融导管在动物实验的研究进展,以及近年国内外采用HabibTMEndoHPB进行经内镜/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射频消融治疗胆道良/恶性疾病引起胆道梗阻的应用进展,说明胆道内射频消融术是治疗胆道梗阻疾病及胆道支架植入后再发梗阻安全、可行的方法,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蒙福卿;刘星星;方兆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B超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活检或切除之规范化教学培训的临床实践

    B超引导下麦默通(mammotome)微创旋切活检或切除在乳腺疾病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乳腺外科医师进行B超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活检或切除的规范化教学培训是乳腺外科诊疗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尚缺乏统一的教学培训模式,培训效果良莠不齐.本文结合临床教学实践经验,探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及培训模式开展乳腺外科医师的B超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活检或切除的规范化教学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黄清华;覃庆洪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微创治疗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作为其中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的一个类型,是中外医家探讨和研究的一大焦点.我国传统医学已对其病因病机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而随着近现代医疗设备的完善和检查手段的多样化,aSAH更是作为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为临床医师熟知,正因如此,其治疗手段已然成为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均高度重视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研究具有相当高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俊威;严雁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根治术23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根治术治疗结直肠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3例结直肠肿瘤患者根据肿瘤部位的不同行相应的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根治术.结果 本组23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130~245(164±36) min;术中失血量50~300(120±40)mL;结肠清扫淋巴结数目为11~24(16±3)枚;直肠清扫淋巴结数目为4~15(9±2)枚;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32~60(40±12)h.术后患者发生切口感染2例,所有患者未出现术后出血、吻合口漏等并发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8.70%(2/23).所有患者顺利出院,围术期无患者死亡.术后2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因腹腔广泛转移衰竭而死亡2例,其余20例未出现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腹腔镜行结直肠肿瘤切除术安全可行,疗效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峻松;余同辉;孙祥雷;徐连春;曹登义;郭丙坤;黄奕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针刺放液联合巩膜外冷凝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经巩膜表面针刺放视网膜下液联合巩膜外冷凝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32只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手术在显微镜直视下进行,用1 mL注射器针头经巩膜穿刺放出视网膜下的积液,在显微镜下寻找裂孔并用冷凝头行巩膜外冷凝封闭裂孔,然后用硅胶块作巩膜外垫压和(或)环扎.结果 30例成功引流出视网膜下液,1例未引流出视网膜下液,1例引流出少量视网膜下液.31例视网膜下积液完全吸收,1例加压嵴后缘残留少量网膜下积液,3 d后积液自行吸收.结论 经巩膜表面针刺放液是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中一种安全有效的引流视网膜下积液的方法,在显微镜直视下联合巩膜外冷凝可以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曹健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PCNL治疗老年泌尿系结石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围术期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采用经皮肾镜通道手术治疗老年泌尿系结石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分析应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的32例老年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配合特点及注意事项.结果 32例老年患者取石术中无大出血、无邻近脏器损伤,术后无感染休克发生.28例患者建立通道成功处理结石,3例分期完成两侧手术,1例恢复期双J管移位,均康复出院.结论 结合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充分术前准备、精细的手术护理配合、密切的病情观察,可促进老年泌尿系结石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快速康复.

    作者:黄美红;李淦洪;姜琴;吴积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腹腔镜置管术与手术切开置管术在腹膜透析中的比较观察

    目的 探讨腹腔镜置管术与手术切开置管术在腹膜透析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护理应用.方法 腹膜透析治疗的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8例.对照组应用开腹手术切开置管术,研究组实施腹腔镜置管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疼痛、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1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为7.1%,低于对照组3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应用腹腔镜置管术,可显著降低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术后疼痛及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围术期的适当护理可确保腹腔镜腹膜透析置管术的顺利进行,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陶海燕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超声多切面序贯扫查法与横切面法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超声多切面序贯扫查法与横切面法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检出率以及先天性心脏病合并畸形检出率的影响.方法 超声检查的孕产妇共7 200例,通过超声多切面序贯扫查法和横切面法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或心脏畸形进行筛查.比较不同孕期不同切面显示率,不同扫描法对不同孕期先天性心脏病的检出率以及先天性心脏畸形合并其他畸形的检出率.结果 同一孕期,横切面扫描法显示率高,显著高于四腔心切面法和五腔心切面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孕期推移,同一切面的切面显示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孕期,多切面序贯扫查法对心脏畸形的检出率高于横切面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孕期推移,心脏畸形检出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孕期,多切面序贯扫查法合并畸形检出率高于横切面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孕期推移,合并畸形检出率逐渐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横切面检测显示率高,但其先天性心脏病畸形以及合并其他畸形检出率较低,多切面序贯扫查法作为补充,可有效提高先天性心脏病畸形以及合并其他畸形检出率.

    作者:黄大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护理风险管理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的应用

    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12月收治的142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由风险管理小组统计风险因素,改善管理制度,给予风险管理,并与2016年1月至7月收治的116例实施风险管理患者(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常见并发症和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风险管理应用于妇科恶性肿瘤围术期患者的护理,可明显降低并发症和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姜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改良止血带在躁动患者四肢动脉采血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ICU躁动患者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采血后应用改良止血带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每天经桡、肱、足背动脉采血的危重躁动患者按日期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单号为对照组,抽血后采用传统棉签按压法止血;双号为观察组,应用改良止血带压迫止血.观察两组患者的皮肤瘀斑情况、皮肤擦伤情况和止血效果.结果 观察组出现局部皮肤瘀斑8例(8.0%),出现皮肤擦伤6例(6.0%),发生出血5例(5.0%);对照组出现皮肤瘀斑40例(40.0%),出现皮肤擦伤29例(29.0%),发生出血44例(44.0%).两组皮肤瘀斑、皮肤擦伤及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改良止血带在ICU躁动患者桡动脉、肱动脉、足背动脉采血后,能有效减少皮肤瘀斑、皮肤擦伤、出血的发生.

    作者:黄雪芳;林月双;高丽;黄羽;甘晓雯;陆志莉;陈小娟;黄芸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与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评价

    目的 比较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与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的45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为内固定组,同期接受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的42例为外固定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缩短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内固定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与外固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优良率为91.11%(41/45),外固定组为71.43%(30/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4.44%(2/45),外固定组为9.52%(4/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能明显恢复患者关节解剖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黄大波;韦仁杰;韦礼永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纳米碳淋巴结示踪剂在肠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纳米碳示踪剂在肠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62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被确诊后直接行结直肠癌根治术.观察组在术前1天接受肠镜下多点黏膜下注射纳米碳示踪剂,次日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术中以纳米碳黑染淋巴结为指导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以术后淋巴结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评价纳米碳示踪剂黑染淋巴结预测阳性淋巴结的准确性及对阳性淋巴结检出率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共检出淋巴结750枚,经病理证实淋巴结阳性患者12例,阳性淋巴结61枚,总检出率8.13%(61/750).观察组共检出淋巴结869枚,淋巴结阳性患者17例,阳性淋巴结96枚,总检出率为11.05%(96/869).两组阳性淋巴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96枚病检阳性淋巴结中被纳米碳黑染的有48枚,黑染率为50.0%(48/96).纳米碳示踪剂标记黑染淋巴结预测淋巴结阳性患者的灵敏度为64.7%,特异度为85.7%,准确度为74.2%.结论 术前纳米碳示踪剂标记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对术中淋巴结清扫具有指导意义,能提高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淋巴结清扫数量以及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

    作者:植中敬;江志远;陈慕维;邵少慰;沓世念;吴登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免除沙袋压迫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切口免除局部沙袋压迫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行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取术后局部不予沙袋压迫,对照组予沙袋压迫24 h,其他护理方法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伤口出血、阴囊血肿、术后疼痛、住院天数、复发率、满意度等情况.结果 两组均无复发病例.观察组术后疼痛、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血、会阴部血肿、术后住院天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腔镜下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后不置沙袋压迫切口,不会增加术后切口出血、会阴部血肿、住院时间,不会导致复发率的提高,能改善术后患者舒适程度, 护理效果好,患者满意.

    作者:黄秀菊;卢榜裕;黄俊;陆世翠;吴燕娜;吴小红;陈群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血管介入在肝癌综合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血管介入应用于肝癌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2例原发性肝癌且瘤灶直径≤5 c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观察组行动脉化疗栓塞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治疗,对照组单纯行射频消融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监测患者毒副反应情况,术后随访1年观察肿瘤复发和转移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43%(37/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17%(24/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0%(23/46),对照组为 60.87%(28/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5例(10.87%)复发,1例(2.17%)远处转移,对照组10例(21.74%)复发,4例(8.70%)远处转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癌综合治疗中应用动脉化疗栓塞介入疗效较为可靠,肿瘤控制效果好,毒副反应较低,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李成学;张虹;杨凯;管胜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符合异位妊娠诊断标准者100例,均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路径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路径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健康知识知晓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 路径组患者健康知识知晓评分为(90.1±1.2)分、护理满意度评分(91.2±3.2)分,均高于对照的(72.1±3.2)分和(74.3±4.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住院时间为(9.02±1.21)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4.23±0.9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使患者对疾病和治疗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强化其治疗护理配合度,确保手术顺利且安全地实施,加快康复速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蒋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50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其中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1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与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结石18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并联合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术;胆总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结石20例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联合胆道取石、T管引流术.结果 50例患者均取石成功,出现术后胆漏2例,经积极抗感染,充分引流术后8~10 d胆漏停止;术后胆管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肝右动脉栓塞术治疗.无死亡病例,无中转开腹手术,无明显肝功能损害的并发症.T管引流术后12~14 d经造影检查,46例无残留结石,4例有肝内胆道残余结石(8.0%);术后3~6个月再经T管造影并经T管胆道镜取石术.术后随访6~24个月,B超或CT检查均无结石复发.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取石治疗胆囊结石并肝内外胆管结石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该术式安全可行.

    作者:陈永军;卢榜裕;刘祖军;江文枢;黄玉斌;陆文奇;黄飞;赵波;蔡小勇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超声TI-RADS在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微小癌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在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微小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6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采用超声TI-RADS进行诊断.以病理组织学结论作为金标准,评估TI-RADS诊断甲状腺疾病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 162例甲状腺结节经病理组织学证实均为桥本氏甲状腺炎.276个甲状腺结节按TI-RADS分类,其中Ⅱ类、Ⅲ类、Ⅳ类、Ⅴ类的恶性符合率分别为1.0%、4.0%、82.0%、100.0%;以Ⅳa类作为良恶性交界的分水岭,良性分类(Ⅱ类、Ⅲ类)与恶性分类(Ⅳb类、Ⅴ类)具有显著差异.TI-RADS分类诊断良恶性结节的灵敏度、特异性、符合率分别为69.0%、96.0%、89.0%.结论 深入研究甲状腺结节的超声影像与病理特征,有助于提高甲状腺TI-RADS分类对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下结节良恶性的判断,为临床诊疗方案提供更好的指导作用.

    作者:林建军;郑达武;王齐国;廖云;李燕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抗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单抗对结肠炎小鼠结肠NF-κB、I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抗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单抗对结肠炎小鼠结肠NF-κB p65、IκBα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制备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模型,应用抗MIF单抗干预,观察抗MIF单抗对小鼠UC发病的干预作用.该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UC模型组、抗MIF单抗干预组和生理盐水组.造模及药物干预期间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并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第8天断颈处死全部小鼠,行结肠大体损伤评分,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肠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染色观察NF-κB p65、IκBα在结肠组织炎症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UC模型组中NF-κB p65的表达显著增加,而IκBα的表达稍增加,在抗MIF单抗治疗后,NF-κB p65的水平明显低于UC模型组,并且IκBα含量增高.结论 抗MIF单抗对DSS诱导的急性UC的小鼠具有保护作用,减低了小鼠结肠组织NF-κB p65的表达水平,提高IκBα的表达水平,从而达到抑制UC小鼠结肠组织NF-κB通路的过度激活的作用.

    作者:唐光耀;张启芳;王柏涛;唐澄海;孟云超;李西融;张海莲;张晶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关节镜清理术联合不同方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关节镜清理术联合玻璃酸钠灌注、臭氧灌注、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 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KOA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玻璃酸钠组40例(48膝)、臭氧组40例(52膝)及中药熏洗组40例(50膝).3组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清理术,玻璃酸钠组、臭氧组、中药熏洗组术后分别行玻璃酸钠灌注、臭氧灌注、中药熏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 1、3、6个月对3组患者进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后6个月进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中药熏洗组的中医临床疗效优于玻璃酸钠组、臭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VAS评分均随观察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5);治疗后中药熏洗组各时间点VAS评分均低于其他两组(P<0.05);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臭氧组VAS评分低于玻璃酸钠组(P<0.05),而在治疗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熏洗组及玻璃酸钠组Lysholm评分均随观察时间延长升高.治疗后1个月臭氧组的Lysholm评分高,随后评分降低(P<0.05);治疗后各个时间点中药熏洗组Lysholm评分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治疗后1个月臭氧组评分高于玻璃酸钠组(P<0.05),而在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臭氧组评分低于玻璃酸钠组(P<0.05).结论 关节镜联合玻璃酸钠灌注、臭氧灌注及中药熏洗都能减轻KOA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而关节镜清理术联合中药熏洗治疗KAO微创且近远期效果确切.

    作者:黄坚汉;夏丽伟;蒙诗景;刘恒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护理干预对手外伤术后疼痛及功能康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手外伤术后疼痛及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68例手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手外伤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观察组疼痛程度要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镇痛药使用率为32.35%(11/34),对照组为58.52%(20/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康复锻炼依从性较好者31例,较差者3例,对照组较好者23例,较差者11例.两组患者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常满意者21例,满意13例,不满意0例,对照组非常满意者14例,满意14例,不满意6例,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减轻手外伤术后疼痛,增强患者对康复锻炼的依从性,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韦纯宵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