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制可控性吸引管在腹腔镜手术烟雾吸除中的应用

莫丽平;谭云燕;杨秀媛;罗冬兰;李捷琼;吕廉威

关键词:手术烟雾, 微创, 腹腔镜, 电外科设备, 可控性吸引管
摘要:目的 探讨自制可控性吸引管在腹腔镜手术电外科烟雾吸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0例普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将一次性吸引连接管经trocar侧孔吸引去除腹腔镜手术中电外科烟雾;观察组采用自制可控性吸引管经trocar侧孔吸引去除腹腔镜手术中电外科烟雾.比较两种不同的吸雾方法在腹腔镜手术中对手术医生止血操作的干扰率、手术创面止血时间及手术耗材成本.结果 观察组腹腔镜手术中电外科烟雾吸除操作对手术医生止血操作的干扰率、手术创面止血时间及手术耗材成本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制可控性吸引管能快速去除腹腔镜手术中电外科烟雾,保持手术野清晰,避免手术医生因吸除电外科烟雾而对术中止血操作的干扰,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了手术耗材费用.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微信平台联合PBL及CBL在心胸外科临床见习中的应用

    心胸外科是临床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提高心胸外科临床见习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运用于临床实践,充分利用微信网络平台,采用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PBL)联合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方法(CBL)应用于临床见习,提高学生对临床实践的兴趣,使学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锻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临床见习效果.

    作者:王永勇;陈铭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经皮肾镜Cyberwand双导管超声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Cyberwand双导管超声碎石术在复杂性肾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56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肾镜Cyberwand双导管超声碎石术治疗,比较两组碎石时间、结石清除率、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碎石时间为(55.6 ±3.5)min、住院时间为(8.2±1.2)d,对照组碎石时间为(65.8 ±5.2)min、住院时间为(10.6±3.1)d,观察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结石清除率为96.43%(27/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20/2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487,P=0.029).结论 经皮肾镜Cyberwand双导管超声碎石术治疗复杂性肾结石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结石清除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固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脑卒中患者居家缜密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居家缜密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急性脑卒中好转出院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研究组采用缜密康复护理.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比较,缜密康复护理组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护理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训练过程中给予缜密康复护理措施,能使神经缺损功能恢复加快,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作者:蒙桂琴;汪莉;陈琼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微创经皮肾镜治疗马蹄肾肾结石33例报告

    目的 评价B超引导下微创经皮肾镜治疗马蹄肾肾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行B超引导下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33例马蹄肾肾结石患者,计算一期结石清除率、二期结石清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穿刺时间为(15.1±2.0)min,手术时间为(67.7±3.6) min,住院时间为(7.1±1.3)d.术后第5天复查KUB,一期结石清除率为81.8% (27/33),二期结石清除率达97.0%(32/33),未出现气胸、大出血及肠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微创经皮肾镜治疗马蹄肾肾结石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程建利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目的 探讨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手术方法不同将79例高血压脑出血者分为显微手术组和常规手术组,显微手术组41例行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常规手术组38例行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显微手术组手术耗时、术后昏迷结束时间、术后12h内残余血肿量明显短于或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而术后1周GCS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P<0.05).显微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显微手术组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的预后均明显优于常规手术组(P<0.05).结论 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创伤小、血肿清除彻底、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军;苏一家;莫永保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空心加压螺钉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空心加压螺钉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将5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各28例,研究组采取空心加压螺钉术治疗,常规组采取双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髋关节评分优12例,良11例,中3例,差2例,常规组髋关节评分优10例,良12例,中2例,差4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 =0.607,P=0.504 4);研究组髋关节评分优良率为85.2%(23/28)、愈合率为89.3%(25/28),明显高于常规组的53.6%(21/28)和71.4%(20/28),研究组缺血性股骨头坏死1例,常规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结论 采取空心加压螺钉手术可有效提高股骨颈骨折愈合率,改善髋关节功能,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钊鹏;李金生;谢学义;陈小雅;邹祝艺;丁东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手肿胀及掌指关节活动度康复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手肿胀第一期患者运用冷刺激疗法配合缠线疗法的康复效果.方法 根据SHS诊断及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以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为基础采用康复护理冰水冷刺激(冰水混合物温度为62~8℃)疗法配合缠线疗法,于治疗前第1日、治疗后第1日和第7日分别测量手肿胀程度及掌指关节活动度,观察对比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手肿胀及掌指关节活动度治疗前、后分值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肿胀及掌指关节活动度均显著好转,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康复护理冷刺激配合缠线疗法在治疗脑卒中肩手综合征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增加了治疗的安全性,对防治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孔佳佳;曾海涓;刘文伟;覃艳玲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关节镜辅助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踝关节镜辅助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 18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年龄17 ~ 75岁,右踝伤11例,左踝伤7例,经螺旋CT等术前检查,明确关节、韧带受伤情况,行关节镜辅助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术.结果 18例患者手术成功,出院后全部随访,平均时间为4.6个月,18例均治愈,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螺钉松脱断裂失效、术后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根据Baird-Jackson系统评分:优14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达94.4%.结论 在踝关节镜辅助下实施踝关节骨折闭合复位经皮空心钉内固定手术,能更直观地探查损伤部位,手术创伤更小,操作方便,不需切开关节暴露断端,有利于踝关节的功能锻炼及恢复,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痛苦及经济负担,手术更具微创性,效果良好,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张震旺;冯华;王满宜;危杰;王金辉;米琨;都巍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组合微创技术治疗复杂性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51例

    目的 探讨组合微创技术治疗重症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5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27例采用经双侧多裂肌间隙入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TLIF)、钉棒固定术;另24例采用经单侧多裂肌间隙入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TLIF)、钉棒固定术,对侧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结果 5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7~18个月,平均13.1个月.采用Macnab评定疗效,优31例,良18例,可2例,优良率94.2%.结论 组合微创技术能很好地解决一些复杂的重症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症状,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组合微创技术具有操作方便、对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温晓阳;何东生;刘杨;余凯龙;刘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治疗肾结石合并同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治疗肾结石合并同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肾结石合并同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35例,均给予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结石清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术中发现2例合并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行球囊扩张术,术后放置“留置佳”双J管.术中出血量15 ~ 200 mL,平均48.6 mL;手术时间30~155 min,平均64.4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d.复查肾脏-输尿管-膀胱(KUB)平片无明显结石残留,结石清除率达100%;术后无明显大出血、感染、高热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 经皮肾镜超声碎石是治疗肾结石合并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损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魏汉平;莫乃新;吕忠;史红雷;吴斌;王旭刚;钟敏;冯伟;施云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胸腔镜在多发性肋骨骨折致重型胸部外伤诊治中的体会

    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在多发性肋骨骨折致重型胸部外伤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2例多发性肋骨骨折致重型胸部外伤患者,应用电视胸腔镜技术进行探查、诊断,同时进行胸腔内血肿清除、胸腔镜下定位引导行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等操作.结果 22例重型胸部外伤患者除进行胸腔内血肿清除、胸腔镜引导胸壁小切口行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外,术中探查发现2例合并膈肌破裂,肺裂伤5例,肋间血管损伤8例,术中分别进行了胸腔镜下膈肌修补术、肺修补或肺叶楔形切除术及血管止血术,手术时间(125±18)min.术后复查胸片显示肺复张良好,胸腔无积液积气.结论 多发性肋骨骨折致重型胸部外伤应用电视胸腔镜诊治,可使诊断及时,避免胸腔内脏损伤和漏诊,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满意.

    作者:罗志强;黄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共26例,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术后常规鼻窦镜检查,随访时间为12个月.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的鼻塞、嗅觉障碍、鼻分泌物、面部疼痛等症状评分均有所下降,且呈现逐次下降的趋势,与术前各个症状评分相比,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对术后治愈者随访观察,一次性治愈率达到88.46% (23/26),未治愈者经再次手术后完全治愈,经CT检查无复发情况.结论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章锦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小切口微创治疗甲状腺腺瘤的临床效果及患者前白蛋白(P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方法 甲状腺腺瘤患者96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46例,采用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进行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甲状腺腺瘤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血清PA、RBP和CRP水平变化.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35% (2/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00%(9/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PA、RBP和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PA、RBP和CRP水平分别为(0.27±0.05) g/L、(27.42±3.72) mg/L和(7.73±1.23) mg/L;对照组分别为(0.23 ±0.03) g/L、(23.68±4.03) mg/L和(9.05±1.36) m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甲状腺腺瘤具有安全有效兼具美容的优点,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学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沐舒坦在腹腔镜直肠癌围术期应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沐舒坦在腹腔镜直肠癌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80例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各40例,A组术前5d起静滴沐舒坦(90 mg/次,1次/d,连续5 d)+雾化(30mg/次,3次/d,连续5d),术后应用同术前;B组术前不用,术后治疗方法与A组相同;比较两组在术后排痰情况、肺部并发症、PaCO2和PaO2及肺功能的差异.结果 A组术后临床排痰满意38例(95.0%),优于B组31例(77.5%);术后A组PaO2显著高于B组(F=77.44,P<0.001),PaCO2较B组明显降低(F=28.55,P<0.001),术前应用沐舒坦在改善排痰情况及肺功能方面明显优于仅术后应用患者.A组发生肺部感染3例,肺不张1例;B组发生肺部感染4例,肺不张1例;A组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0%,低于B组(12.0%).结论 术前应用沐舒坦在改善肺通气及肺功能方面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徐继宗;尹瑾;张帅;魏亚元;张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微骨折技术结合去神经化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微骨折技术结合去神经化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单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接受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微骨折技术治疗的对照组和联合应用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微骨折技术和去神经化治疗的观察组各30例,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12周后膝关节功能及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治疗前两组膝关节评分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微骨折技术结合去神经化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唐贤钧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有关问题的临床体会

    目的 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的相关问题及临床体会进行总结.方法 对970例阑尾炎患者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就阑尾切除术的手术人员站位、观察孔位置、主辅操作孔位置、trocar的直径等问题及临床体会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中的每个步骤都有特别注意的细节及技巧问题,如手术人员、观察孔等位置的选择,术中气腹压力、阑尾系膜及阑尾根部的处理及术后的其他注意事项等.结论 只有关注每个细节和技巧,手术才能做到更精准、更完美.

    作者:彭文仪;杨金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集束化综合护理方案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集束化综合护理(CCN)方案在支气管哮喘(BAA)患者护理工作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将156例BA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NN组和RTN组各78例,两组均进行抗感染、平喘和解痉治疗,CCN组给予CCN护理,分为宣教、用药、氧疗和保暖四个方面,CCN护理方案四个方面的集束化干预措施必须持续的执行于该组所有患者,不能间断或选择性的应用其中的某一项或几项;RTN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依从性和满意度.结果 CCN组治疗依从性良好者66例(84.62%),一般11例(14.10%),差1例(1.3%);RTN组治疗依从性良好42例(53.85%),一般26例(33.33%),差10例(12.82%),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283,P<0.000 0).CCN组良好率为98.7%,高于RTN组的87.18%,两组良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018,P=0.019);CNN组护理满意度调查显著高于RTN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493,P=0.025).结论 CCN护理方案能够显著提高BAA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卢南锦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微创腰麻在分娩镇痛后转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微创腰麻在分娩镇痛后转剖宫产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分娩镇痛后转剖宫产的70例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沿用原有的硬膜外导管行硬膜外麻醉,观察组保留原有硬膜外导管,并使用笔尖式腰穿针行腰麻.观察两组产妇生命体征、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效果、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 麻醉前,两组SBP、DBP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麻醉后5 min,观察组SBP、DBP均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15min,两组SBP、DBP、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镇痛满意度、肌松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术中牵拉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后1 min、5 min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麻醉至胎儿娩出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硬膜外导管行硬膜外麻醉相比,采用笔尖式腰穿针行微创腰麻起效迅速,镇痛和肌松效果满意,母婴安全性高,更适合在分娩镇痛后转剖宫产术中应用.

    作者:梁焕强;曾广贤;朱婉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内窥镜下经颈前入路枕颈交界区的应用研究

    回顾国内外目前可以检索到的关于内窥镜下经颈前入路枕颈交界区的解剖学、影像学、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文献分析表明通过内窥镜下经颈前入路能到达枕颈交界区特定区域,并对该区域的创伤、畸形、肿瘤进行手术操作,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但存在学习曲线较长,对于病变范围较广的疾病不适合等缺点.内窥镜下经颈前入路处理枕颈交界区病理变化具有显著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运用.

    作者:胡钊彰;沈茂荣;周侠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钬激光标识膀胱癌切缘在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术前24h局麻下钬激光标识膀胱癌切缘在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局限性膀胱癌(T2期)患者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例,对照组单纯行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观察组于术前24 h局麻下钬激光标识膀胱癌切缘后行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种术式治疗前后的疗效及预后.结果 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观察组可见钬激光汽化标识的膀胱壁出现特有的水肿带,无膀胱穿孔及继发出血等并发症,在腹腔镜下水肿带将肿瘤边缘的分界线标识清晰.两组手术时间[(60± 12)min vs (45±10)min]、术中出血量[(20 ±5)mL vs (10 ±4) mL]、病变切除范围[(4.5 ±1.5)cm×(3.5±1.8) cm vs (4.0±1.6)cm×(3.0±1.6)cm]、切缘阳性率[25.0%(1例)vs 0.0%(0例)]、12个月复发率[50.0%(2例)vs25.0%(1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漏尿、感染、术后6个月局部复发、远处转移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24h局麻下钬激光标识膀胱癌切缘后行腹腔镜膀胱部分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定位准确、减少肿瘤组织残留隐患的优点,并见清晰界线的特有水肿带指引,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廖土明;谢克基;郑亮葵;王宇雄;黄乐清;王鹏;何燊;曾炜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