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明;梁毅;王辉
消化内镜在消化疾病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内镜医师进行规范化教学培训是内镜诊疗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尚缺乏统一的教学培训模式,培训效果良莠不齐.本文结合临床教学实践经验,探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及培训模式开展消化内镜医师的规范化教学培训,提高消化内镜的教学质量.
作者:罗薇;姜海行;覃山羽;宁红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联合CIK细胞免疫疗法预防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140例接受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术后2个月内是否行预防性TACE及CIK治疗分为三组:术后行预防性TACE术联合CIK免疫治疗者57例为联合预防组;术后行预防性TACE术者41例为TACE预防组;仅行支持对症治疗者42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术后1、2、3年的累积复发率及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联合预防组1、2、3年的累积复发率为39.9%、49.2%和57.3%;TACE预防组1、2、3年的累积复发率为43.5%、68.5%和81.5%;对照组1、2、3年的累积复发率为51.2%、61.3%和68.3%.联合预防组与TACE预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联合预防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6),单纯TACE预防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00).肿瘤个数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后补充TACE术联合CIK细胞免疫治疗是降低患者复发率的有效手段,对于多发肿瘤尤为显著.
作者:陈示光;余文昌;张孔志;林海澜;周东;叶韵彬;郝明志;陈起忠;胡育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脑血管介入检查及治疗后拔鞘压迫止血致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因素,探讨其处理措施及预防和控制方法.方法 分析200例脑血管介入检查及治疗患者中拔鞘压迫止血致迷走神经反射发生35例的相关因素,给予补液及静注阿托品等治疗.结果 拔鞘压迫止血致迷走神经反射的因素包括年龄、精神紧张、疼痛、血容量不足及过度压迫等;经治疗及处理,患者血压、心率0.5h内正常恢复25例,1h内恢复8例,12 h内恢复2例,全部患者病情均明显改善.结论 脑血管介入检查及治疗后拔鞘压迫止血致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因素较多,医务人员应进一步提高操作技术,针对患者并发症及发生的异常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减少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改善预后,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冯荣亮;高忠恩;岑庆君;黎海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经皮肝肿瘤射频消融术中罗哌卡因持续硬膜外输注的镇痛效果.方法 90例肝肿瘤患者给予0.2%罗哌卡因硬外麻醉,首量10 mL,持续硬外泵注,随机分3组,每组30例.A组为4 mL· h-1;B组为6 mL· h-1;C组为8 mL· h-1.记录患者T0(术前)、T1(切皮)、T2(消融)、T3(术毕)时MAP、HR、SpO2、ADR和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与A组比较,B组、C组患者于T2、T3时MAP、HR、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C组心动过缓例数明显增多(P<0.05);与B组比较,C组患者T1、T2、T3时MAP、HR、ADR显著降低(P<0.05).结论 0.2%罗哌卡因4 mL· h-1,6mL·h-1,8 mL· h-1连续硬膜外注射改善射频消融患者镇痛效果,6mL· h-1的剂量镇痛更有效更安全.
作者:叶宏立;潘惠颜;张建华;黄漫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SuperPATH人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行SuperPATH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1例(23髋),观察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Harris评分.结果 行SuperPATH入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平均为6.73 cm,手术平均时间(102±11)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274±53)mL,术后24h引流量平均(123 ±41)mL,平均住院时间为5.7d;术后Harri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逐渐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令人满意,无切口感染、假体脱位、骨折及双下肢长度不等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SuperPATH人路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具有切口小、损伤小、失血量少、术后活动快、可快速康复等优点,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满意度高,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微创髋关节置换术,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胡方煜;赖仁欢;梁木荣;安玉梅;胡田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利用两种粒径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作为微球工具以不同的粒径比和质量比加入磷酸钙骨水泥(CPC)后观察其对复合物孔隙率的影响.方法 使用50 μm/15 μmPMMA微球、100 μm/50 μm PMMA微球和20 μm/15 μm PMMA微球三种粒径组合方式(微球占复合物的体积比均为50%),每种组合中微球的质量比分别为2∶8、3∶7、4∶6、5∶5、6∶4、7∶3和8∶2,高温煅烧后用密度法计算磷酸钙骨水泥的孔隙率.结果 50 μm/15 μm PMMA微球质量比为2∶8、3:7、4∶6、5∶5、6∶4、7∶3和8∶2时CPC复合物孔隙率分别为(70.9±1.2)%、(70.0±0.6)%、(67.9±0.7)%、(71.2±0.9)%、(68.4±0.8)%、(70.5±0.8)%、(71.2±1.8)%;100 μm/50μmPMMA微球质量比为2∶8、3∶7、4∶6、5∶5、6∶4、7∶3和8∶2时CPC复合物孔隙率分别为(70.9±1.2)%、(71.3±2.6)%、(69.6±2.4)%、(71.1±1.5)%、(68.8±0.9)%、(69.1±1.5)%、(69.9±1.9)%;20 μm/15 μm PMMA微球质量比为2∶8、3∶7、4∶6、5∶5、6∶4、7∶3和8∶2时CPC复合物孔隙率分别为(76.7±2.9)%、(72.7±1.2)%、(70.7±0.7)%、(69.7±1.1)%、(70.8±2.1)%、(72.5±2.5)%、(66.9±1.4)%.结论 在磷酸钙骨水泥中添加相同体积的两种不同粒径微球,孔隙率会随着粒径比和质量比的变化而变化.
作者:叶财敏;陈娟娟;梁翠薇;吴修团;李文良;谢柳蓉;廖红兵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下功能区胶质瘤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36例功能区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神经导航方法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对胶质瘤的边界和所影响的功能区的空间关系进行研究,根据影像资料的信息进行肿瘤切除.结果 36例功能区胶质瘤患者肿瘤在切除手术前,准确获取神经导航影像资料,根据影像资料的信息进行肿瘤切除,其中全部切除25例,次全切除6例,大部分切除5例.术后患者病情明显改善24例,无改变者8例,病情加重者4例.结论 神经导航技术应用于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手术,能提高肿瘤和脑功能区定位的准确性,提高功能区胶质瘤的全切率,从而改善患者的术后康复.
作者:李永生;田飞;杨少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6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给予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及镇痛药剂量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为7.94% (5/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40%(16/63);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可靠性,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可在基层医院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谭彬斯;谢永灿;罗海军;卢天有;李国宝;刘传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改良成人扁桃体切除手术切口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扁桃体手术患者,将两侧扁桃体随机分为改良组和传统组进行扁桃体手术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咽部疼痛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改良组术中出血量为(26.9 ±5.7)mL明显少于传统组的(28.9±5.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为(25.8±3.5) min明显短于传统组的(28.2±4.3)min;术后咽部疼痛评分少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扁桃体手术改良切口与传统切口相比,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术后咽部疼痛较轻.
作者:覃宏康;何中扬;零兴勤;班正锋;彭兖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胃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 选取82例胃肠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顺序分成传统手术组和腔镜组各41例,对比其术程、术中出血量、创口直径、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等,比较治疗前后血清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变化情况;随访6个月,比较其肿瘤转移率、复发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创口直径、肠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等高于腔镜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2 h,两组患者IL-6、IL-8等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P<0.05),但传统组较腔镜组上升更明显.治疗后两组IL-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542 2,P<0.05),治疗后两组IL-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450,P<0.05).随访半年两组患者均无肿瘤转移及严重并发症发生,肿瘤复发率均为2.4%(1/41).结论 对胃肠肿瘤患者予以腹腔镜微创手术方案,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魏俊;李胜文;肖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治疗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4例(29膝)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用刨削刀行关节腔清理,刨除增生水肿炎性滑膜;用刮勺轻轻刮除关节软骨面、半月板和交叉韧带表面附着的白色尿酸盐结晶体,同时使用5%碳酸氢钠溶液冲洗.术后给予降尿酸药物、低嘌呤饮食等综合干预.结果 24例术口均一期愈合无术口感染,关节肿胀于术后4~7d消失,术后1周出院,2~3周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随访10~ 60个月,平均28.7个月.其中3例于术后1个月、2个月、4个月痛风复发.术前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42.8±3.1)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的(91.7±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滑膜及尿酸盐清理可以有效阻止关节内结构进一步侵蚀性破坏,防止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
作者:杨福成;张向敏;张朝阳;刘丁玮;肖仕辉;杨文彬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不同溶栓药物结合微创钻颅脑内血肿清除术对脑出血患者术后恢复的效果.方法 将脑出血患者80例分为两组,微创钻颅脑内血肿清除术后,对照组37例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研究组43例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评价两组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观测治疗前后水肿量和血肿量及并发症状况.结果 神经功能恢复评定方面,两组存在差异(P<0.05),对照组显效17例(45.95%),研究组治愈22例(51.16%);NIHSS评分、血肿量和水肿量变化上,两组治疗前后均存在显著变化(P<0.01),治疗后NIHSS评分和血肿量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肿量变化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GOS评分为(3.05±0.75),研究组GOS评分为(3.43±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间上,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完全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治疗效果、水肿和血肿消除及预后,阿替普酶结合微创钻颅脑内血肿清除术优于尿激酶,值得推广.
作者:黄赛;姜洪;邓忠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孤立性腹腔干动脉夹层(IDCA)的影像表现及介入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为孤立性腹腔干动脉夹层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表现及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结果 6例患者行腹腔干动脉CTA检查均显示主干管腔呈双腔样改变,腔内均可见内膜片,内膜片见大小不等的破口.其中可见腹腔千周围脂肪层模糊3例;夹层累及脾动脉1例,伴脾动脉假性动脉瘤及腹膜后血肿形成;夹层伴肠系膜上动脉分支动脉瘤及胰头下方血肿形成1例.6例患者均未见主动脉夹层及腹腔脏器缺血、坏死征象.行介入治疗5例,其中患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3例,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治疗2例,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0%,另外1例患者行内科保守治疗.治疗后腹痛消失5例,腹痛明显缓解1例,未见腹腔脏器缺血、坏死的表现,亦无明显腹膜炎体征.随访3~ 10个月复查CTA,支架置人的3例患者腹腔干管腔通畅,假腔血栓化;弹簧圈栓塞的2例患者腹腔干未见明显显示,远端血管通畅;保守治疗的1例患者见腹腔干夹层无明显变化及进展.结论 对于孤立性腹腔干夹层患者,CTA可明确诊断,是首选的检查方法,介入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可行及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鹤;李焜;朱勇;董祥军;周国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无痛分娩技术在初产妇中的应用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80例初产妇根据孕妇意愿并结合临床情况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分娩,分娩过程中医务人员为产妇及时地提供指导、帮助和鼓励.观察组行无痛分娩,在第2~3腰椎椎间隙部位实施联合麻醉,同时应用分娩镇痛.结果 观察组剖宫产率为10.0% (4/40),镇痛效果优良率为92.5%(37/40),第一产程时间为(9.6±2.2)h;对照组剖官产率为32.5% (13/40),镇痛效果优良率为77.5% (31/40),第一产程时间为(13.6 ±2.4)h,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第二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初产妇中应用无痛分娩技术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分娩,可推广应用.
作者:苏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芦荟外敷配合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仅治疗初产妇乳房胀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0例哺乳期单纯乳房胀痛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心理疏导、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按摩等常规处理,观察组在上述常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芦荟外敷治疗.结果 治疗48 h后,两组患者乳房肿胀程度、硬度及乳腺管通畅情况均明显好转,但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48 h后总有效率达98.0%,高于对照组的68.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芦荟外敷配合产后康复综合治疗仪能有效减轻乳房胀痛及乳房硬度等症状,为初产妇提供更有效的乳房护理.
作者:籍春燕;龚嫜;龚桂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观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122例,分析其临床上出现的并发症,提出预防和处理对策.结果 122例手术患者中,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胆汁痿1例,皮下气肿2例,恶心、呕吐及肩背部酸痛各4例,经过治疗和护理均治愈出院.结论 对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实施周到、全面的护理服务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有效的控制作用;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升治疗效果,对身体恢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潘肖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放射科CT增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未开展品管圈活动前放射科CT增强检查患者7 280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放射科CT增强检查患者13 078例作为试验组.将两组患者在检查时发生的对比剂渗漏情况进行比较,分别从组中抽取100例患者,对比两组的检查等待时间与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在检查期间发生对比剂渗漏情况以及患者的等待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的跟踪回访患者满意度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将品管圈手法融入到放射科CT增强护理质量管理中,可以有效地降低对比剂渗漏的情况,缩短患者检查等待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梁俊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尺偏屈腕复位法与牵抖复位法治疗Colle's骨折的疗效.方法 Colle's骨折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行尺偏屈腕复位法治疗,对照组行牵抖复位法治疗.结果 两组随访8~12个月(平均10.5月),采用Sarmiento改良评分进行影像学评估,治疗组优良率87.5%,对照组优良率70.0%;按Gar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腕关节功能,治疗组优良率85.0%,对照组优良率70.0%,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牵抖复位法治疗Colle's骨折能够获得优良的解剖复位效果,同时亦能获得良好的腕关节功能.
作者:黄昆;覃植荣;詹箫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微创型举官器在妇科良性病变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妇科良性病变患者597例,其中子宫肌瘤480例,卵巢内膜样囊肿1 17例.480例子宫肌瘤患者中,282例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出术(LM),198例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LTH).将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术中使用YSZ-1型举宫器,试验组术中使用微创型举宫器.比较两组举宫器安装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子宫活动度、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并发症.结果 试验组举宫器安装时间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型举官器成本低廉,安装使用方便,并发症少,在临床上有极高的推广价值.
作者:李雯华;王小婕;张秀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护士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方式.方法 脑卒中清醒的神经外科住院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另外的100例为观察组.两组均采用宣教资料和在床旁或护士站进行宣教;观察组增加采用科室医患沟通室的模型、多媒体等进行沟通.结果 观察组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率、宣教效果高于对照组(x2=21.96,P <0.05),改良沟通模式后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x2=2.94,P<0.05).结论 采用改良多种方式沟通后,患者满意效率提高,和护士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率提高.
作者:叶晓花;卢琼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