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8F-FDG PET/CT 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中的应用价值

仲燕燕;秦朝军;黄盛才;颜李梅

关键词:18氟-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诊断, 评价
摘要:目的 探讨 18F-FDG PET/CT显像学特征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分型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分别记录病灶的结构特征及葡萄糖代谢特征.结果 9例患者为EGB组,9例患者为LS组.EGB组患者化疗前的SUVmax值(7.4±0.5)明显高于LS组SUVmax(2.4±1.4).11例患者化疗前后均行PET/CT检查,化疗前SUVmax(4.5±2.7),化疗后SUVmax(1.4±1.1),两组比较(t=5.044,P=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化疗后SUVmax明显下降,PET/CT全身显像对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分型及化疗疗效评价有重要的作用.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单边靶点穿刺分期灌注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伴椎体内裂隙征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目的 通过改进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操作方法,探讨PVP治疗伴椎体内裂隙征(intravertebral cleft,IVC)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边靶点穿刺及分次分期灌注骨水泥的PVP技术治疗伴IVC征的胸腰椎骨折26例,测量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后凸角(Cobb角)的变化,并进行比较,评估该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26例患者均获6~12个月随访.本组手术时间30~45 min,骨水泥注射量3~7 mL,平均4.5 mL.VAS评分、ODI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以及Cobb角术前与术后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术后2 d及末次随访以上四项指标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发生骨水泥渗漏6例(23.1%),其中椎间盘渗漏2例,椎体前缘渗漏2例,侧方渗漏1例,椎管内渗漏1例,未出现神经损伤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通过单边靶点精确穿刺及分次分期灌注骨水泥的PVP技术可明显减轻伴IVC征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胸腰背痛,并能部分复位,改善后凸畸形,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等优点,并可有效减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

    作者:刘加元;李业成;刘守正;张成亮;吴新铖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两种麻醉方法用于小型猪肺动脉高压模型建立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两种麻醉方法用于小型猪肺动脉高压模型建立的效果.方法 选择24头广西巴马香猪,随机分为A组(静脉复合腹腔注射组)(n=12)与B组(静吸复合麻醉组)(n=12),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及死亡率.结果 A组优9例、良3例、差0例、麻醉死亡0例,死亡率为0;B组优8例、良2例、差0例、麻醉死亡2例,死亡率为16.7%.两组组间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52,P=0.515),死亡率B组高于A组.结论 在一些短小的小型猪外科手术中,静脉复合腹腔注射可使麻醉过程更平稳,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麻醉方法.

    作者:银世杰;李永录;蔡元春;武伟;黄海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垂体后叶素在输卵管妊娠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 探讨垂体后叶素在输卵管妊娠患者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该院接受腹腔镜治疗的92例输卵管妊娠患者,根据手术中是否使用垂体后叶素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对比两组手术的出血量、手术时间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凝血等方面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G水平的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于术后行输卵管造影,实验组的通畅输卵管数量要多于对照组.结论 手术过程中应用垂体后叶素能够降低异位妊娠手术的出血量,减少手术所需时间.

    作者:刘文利;伍月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颅内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颅内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intracranial solid hemoangioblastoma,ISH)的诊断方法和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IS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ISH患者的肿瘤均全切,治愈11例,好转2例,死亡3例.结论 ISH是良性肿瘤,MRI和DSA是诊断颅内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主要方法,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优秀的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手术的疗效.巨大的或位于重要部位的实质性肿瘤仍是治疗的难题.

    作者:陈慧溪;梁新强;蒋广元;宋星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微创右胸侧切口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微创右胸侧切口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适应范围及相对传统正中开胸手术的优势.方法 针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所实施的微创右胸侧切口手术共32例.32例患者均采用右胸侧切口,长约8~12 cm,经第3或4肋间进胸,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1例.结果 32例患者全部经右胸侧切口顺利完成心内直视手术,全部康复出院,无1例出现术后残余漏.结论 微创右胸侧切口适用于诊断明确的先天性心脏病,相对传统正中开胸手术,其手术切口隐蔽且较小,不破坏胸骨连续性,出血量减少,术后疼痛减轻、康复快.

    作者:黎伟;曾超;罗程;冯旭;雷宾峰;郑宝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膝外下动脉与外侧半月板解剖关系的MRI表现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外侧半月板和膝外下动脉解剖关系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78例膝关节患者行MRI检查,且以MRI冠状面的腘肌腱层为起始点,向前测量5~7个层面,检测膝外下动脉到外侧半月板的水平和垂直距离,与尸体标本解剖学比较,总结MRI影像学表现和诊断价值.结果 78例患者经MRI检测,膝外下动脉的走行较为固定,且与膝关节尸体标本检测大体一致;腘肌腱层,97.4%(76/78)的膝外下动脉开始紧贴外侧半月板,位于其下方或下缘,平均距离1.5 mm(0~5 mm);伴随层面向前,膝外下动脉也紧贴半月板体部沿后下方向前上方走行;在半月板前体位置处,88.5%(69/78)的膝外下动脉位于外侧半月板中部及以上;在半月板前角和脂肪垫位置,100.0%(78/78)的膝外下动脉位于外侧半月板上方,平均距离8.5 mm(1~15 mm);在外侧半月板体部,膝外下动脉距外侧半月板的平均水平距离是0.7 mm(0~3 mm).结论 膝外下动脉距外侧半月板体部距离很近,关节镜手术时应高度重视,切勿损伤该动脉,以减少并发症.

    作者:刘少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5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胆道镜取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5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对照组6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随访8~3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术具有微创、安全、恢复快等优点,能有效地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殷杰;刘俊;朱日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B超引导下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12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在B型超声引导下应用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120例,其中肾鹿角形和多发结石50例,单发肾盂、肾盏结石38例,双肾结石18例,输尿管上段结石14例.结果 120例患者中,118例取石成功,其中95例一期取石成功(包括双通道取石5例),23 例二期取石,2例因经皮肾穿失败改行开放手术取石.19例术后仍有残石,给予体外震波碎石或等待观察治疗,平均结石清除率82.5%(99/120).平均手术时间(90±20)min,平均住院时间(10±2)d,肾造瘘管平均留置时间(4±1)d,双J管平均留置时间4周.8例术后1 周内出血较多,其中3例需要输血,5例出现尿外渗,7例术后出现高热(>39℃),无血气胸、腹腔脏器损伤、肾切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B超引导下MPCNL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结石取尽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较好的微创方法.

    作者:郭晓峰;段先忠;金美华;徐光云;马东升;李波;杨文周;盛洪周;温正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局部解剖与腹腔镜手术视频相结合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剪辑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视频,并与相应的解剖图谱制成PPT,将手术中需要关注的解剖结构通过箭头分别在手术图谱和相对应的手术视频标注出来,帮助初学者学习和掌握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作者:黄飞;蔡小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应用消化内镜新技术提高我国早期胃癌诊断率

    胃癌死亡率在2008年全球恶性肿瘤死亡率降次排序中,位居第二,仅低于肺癌.我国胃癌发病率较高,仅次于日本,每年新增胃癌患者40万例,病死人数约30万例.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者中,黏膜内癌的5年生存率高达98%,黏膜下癌约为88.7%;而进展期胃癌5年生存率仅有30%~40%,因此延长胃癌患者生存时间关键在于早诊早治.EGC的诊断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甚至是驱动消化内镜技术发展的原动力.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已成为ECG诊治的为有效的手段.

    作者:杨爱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三种充填材料在微创美容牙科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目的 对比银汞合金、高强度玻璃离子水门汀和光固化聚合体充填Ⅱ类洞的疗效,以寻求更能实现微创美容牙科治疗(MiCD)目标的牙科充填材料.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148例171颗患牙分成三组,Ⅰ组采用银汞合金充填,Ⅱ组采用高强度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Ⅲ组采用光固化聚合体充填,观察5年后的临床修复效果.结果 银汞合金组、高强度玻璃离子水门汀组和光固化聚合体组的五年成功率分别为71.43%(35/49)、82.98%(39/47)和94.64%(53/56),三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光固化聚合体充填后牙Ⅱ类洞可获得理想的预后,更符合现代齿科治疗MiCD理念的需求.

    作者:李丽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半截石卧位和俯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半截石卧位和俯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8例肾结石或(并)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在半截石卧位(33例)和俯卧位(35例)实施经皮肾镜取石术,对2组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工作通道数、Ⅰ期结石清除率、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68例手术均获成功,无穿刺失败和中转开放手术者,无肠管损伤、气胸、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半截石卧位、俯卧位手术时间分别是(73.6±27.5)min及(98.5±30.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出血量、工作通道、Ⅰ期结石清除率、术后肾造瘘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截石卧位施行经皮肾镜取石术具有高效、安全、体位舒适、灵活性强、省时等优点,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作者:容祖益;蓝志相;梁建波;韦金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胰管支架向内移位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目的 通过分析胰管支架向近端移位的原因,探讨如何预防其发生.方法追踪观察1例胰管支架向内移位特殊病例的治疗全过程.结果 胰管支架置入术后可以向内移位,使用十二指肠活检钳能取出移位支架.结论 置入胰腺支架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如何选择合适的支架是本技术的关键.活检钳可以作为移除胰管支架的工具.

    作者:张亚萍;潘小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患者30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四种骨折类型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骨折类型患者经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后,骨折痊愈时间、感染率、骨折畸形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骨折类型患者总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安全、可靠.

    作者:程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周围型病变的诊断价值与安全性

    目的 评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周围型病变的诊断价值与安全性.方法 肺周围型病变的177例住院患者,胸部CT检查均发现肺周围型病变,气管镜检查均大致正常.所有患者均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采用组织细胞学方法检测,必要时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进一步完善诊断.结果 177例肺周围性肿块均穿刺成功,其中168例取得了明确的病理诊断结果:肺癌109例,肺结核21例,慢性炎症37例,韦格纳肉芽肿1例.气胸发生率为8.5%,咯血发生率为6.8%,经治疗后并发症好转,病情稳定.结论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对肺周围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性较高、安全可靠.

    作者:韦莉;刘航;秦志强;李名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治消化道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诊治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治消化道病变68例,对病例的大块切除率、病理符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进行评估.结果 68例患者切除病灶共69处,40处(58.0%)完整大块切除,64处(92.8%)在内镜下完全切除.23例术前曾行病理活检,13例(56.5%)术前病理与术后病理吻合,10例(43.5%)切除后大体标本送检明确病变性质.发生术后出血3例(4.4%);术中穿孔1例(1.5%),立即钛夹封闭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平均随访5.7个月,随访率34.8%(23/66),1例直肠腺瘤在随访的第14个月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一项有效的内镜微创技术,可完整大块切除较大的病灶,提高病变确诊率,而术后钛夹夹闭创面未能明显降低术后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覃山羽;姜海行;陶霖;苏思彪;唐国都;黄杰安;李晓敏;柳娟;刘敏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改良TLIF入路椎体间单侧单枚融合器植骨结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

    目的 评价改良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入路椎体间单侧单枚融合器植骨结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不稳患者31例,其中 L1~S1 2例,L2~5 5例,L2~S1 2例L3~S1 9例,L4~S1 13例.腰椎不稳、滑脱部位:L1~5 2例,L2~4 5例,L2~5 2例,L3~5 9例,L4~5 13例.峡部裂性滑脱12例(外伤性2例),退变性滑脱19例.采用改良TLIF入路椎管减压、GSS或SINO内固定装置复位内固定、椎体间混合植骨、单侧单枚cage治疗.分析术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 按侯树勋等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26例,良5例,31例均获满意复位,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按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改善率达90%~98%(平均96%).结论 应用改良TLIF入路椎体间单侧单枚融合器植骨结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并腰椎不稳,具有减压彻底、固定稳定、微创植骨易融合、神经副损伤少等优点,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不稳的理想方法.

    作者:汤长华;张晓慧;周晓宇;赵曙;张杰;张坡;纪兆亮;朱冬承;曹晓建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文文献的可视化研究

    目的 对近10年国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方法 选择2001年至201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有关ERCP的核心期刊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以及BICOMB书目共现分析系统对ERCP的文献分布特征、热点领域等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索出743条研究文献题录.分析显示,上海地区在ERCP研究领域实力强;高频关键词为诊断、胰腺炎、胆总管结石等,中心度为0.12~0.43.结论 我国ERCP研究力量集中在上海地区,研究热点为ERCP的诊断、并发症和胆道治疗.

    作者:胡榜利;蔡金华;覃山羽;黄鑫;杨光业;杨柱星;李斌;李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环形电外科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环形电外科切除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LEEP治疗98例CIN伴HR-HPV感染患者,手术前后均行HR-HPV检测,观察手术效果及HR-HPV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年,治愈率为90.8%(89/98),复发率为9.2%(9/98);其中CINⅠ患者治愈率为100%(64/64),显著高于CINⅡ~Ⅲ患者的73.5%(25/34)(P<0.01),CINⅠ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CINⅡ~Ⅲ患者(P<0.01).术后6个月HR-HPV阳性率为31.6%(31/98),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转阴率为68.4%(67/98);术后1年HR-HPV阳性率再次显著下降为15.3%(15/98)(P<0.01),转阴率为84.7%(83/98)(P<0.01).结论 LEEP治疗CIN疗效显著,且可消除大部分HR-HPV感染,降低CIN复发率及宫颈癌发生率,操作简便,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

    作者:罗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腹腔镜肾上腺皮质腺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

    目的 总结腹腔镜肾上腺皮质腺瘤切除术后,发生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手术伤口长时间不愈合、激素替代治疗出现严重精神障碍、骨关节活动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的护理经验,为临床及家庭护理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统计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肾上腺皮质腺瘤患者,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案例,总结治疗及护理经验.结果 经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6例患者均完全康复.结论防止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术后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质量.

    作者:蒙桂琴;蒙湛东;田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