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萍;潘小平
目的 探讨微创右胸侧切口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适应范围及相对传统正中开胸手术的优势.方法 针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所实施的微创右胸侧切口手术共32例.32例患者均采用右胸侧切口,长约8~12 cm,经第3或4肋间进胸,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1例.结果 32例患者全部经右胸侧切口顺利完成心内直视手术,全部康复出院,无1例出现术后残余漏.结论 微创右胸侧切口适用于诊断明确的先天性心脏病,相对传统正中开胸手术,其手术切口隐蔽且较小,不破坏胸骨连续性,出血量减少,术后疼痛减轻、康复快.
作者:黎伟;曾超;罗程;冯旭;雷宾峰;郑宝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半截石卧位和俯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8例肾结石或(并)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在半截石卧位(33例)和俯卧位(35例)实施经皮肾镜取石术,对2组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工作通道数、Ⅰ期结石清除率、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68例手术均获成功,无穿刺失败和中转开放手术者,无肠管损伤、气胸、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半截石卧位、俯卧位手术时间分别是(73.6±27.5)min及(98.5±30.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出血量、工作通道、Ⅰ期结石清除率、术后肾造瘘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截石卧位施行经皮肾镜取石术具有高效、安全、体位舒适、灵活性强、省时等优点,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作者:容祖益;蓝志相;梁建波;韦金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患者30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四种骨折类型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骨折类型患者经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后,骨折痊愈时间、感染率、骨折畸形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种骨折类型患者总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安全、可靠.
作者:程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联合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n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IPPO治疗组(观察组)和普通切开复位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愈合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个月、4个月时观察组 Rasmussen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联合MIPPO能减小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手术创面,具有微创治疗的优点,还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加速患者骨折的愈合,有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詹志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腹腔镜联合中药灌肠与单一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 将70例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5例行腹腔镜手术,从术前1 d开始辅用中药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续7 d;对照组35例行单一腹腔镜手术.观察两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3 d白细胞恢复正常例数及术后1年内复发例数.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随访1年复发例数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急性盆腔炎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作者:余琳;苏凌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单孔腹腔镜技术是在传统多孔腹腔镜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单孔腹腔镜技术已在普通外科各领域大量应用,以其更小的创伤、卓越的美容效果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国内外均有大量的报道.现就国内外单孔腔镜普通外科手术开展现状、发展过程、手术难点、应用前景进行阐述.
作者:姚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周围型病变的诊断价值与安全性.方法 肺周围型病变的177例住院患者,胸部CT检查均发现肺周围型病变,气管镜检查均大致正常.所有患者均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采用组织细胞学方法检测,必要时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进一步完善诊断.结果 177例肺周围性肿块均穿刺成功,其中168例取得了明确的病理诊断结果:肺癌109例,肺结核21例,慢性炎症37例,韦格纳肉芽肿1例.气胸发生率为8.5%,咯血发生率为6.8%,经治疗后并发症好转,病情稳定.结论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对肺周围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性较高、安全可靠.
作者:韦莉;刘航;秦志强;李名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对近10年国内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方法 选择2001年至201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有关ERCP的核心期刊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以及BICOMB书目共现分析系统对ERCP的文献分布特征、热点领域等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索出743条研究文献题录.分析显示,上海地区在ERCP研究领域实力强;高频关键词为诊断、胰腺炎、胆总管结石等,中心度为0.12~0.43.结论 我国ERCP研究力量集中在上海地区,研究热点为ERCP的诊断、并发症和胆道治疗.
作者:胡榜利;蔡金华;覃山羽;黄鑫;杨光业;杨柱星;李斌;李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合并肥大性下鼻甲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中同时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2例合并有肥大性下鼻甲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在鼻内镜术中同时进行下鼻甲电离子射频消融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术前、术后应用鼻塞症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 评分)和鼻镜检查进行评估比较,并观察鼻腔通气的改善及下鼻甲变化情况.结果 术前术后鼻塞VAS评分:术前5分者10例,4分者17例,3分者26例,2分者29例;术后6~12个月5分者0例,4分者2例,3分者4例,2分者9例,1分者67例;术前下鼻甲评分:下鼻甲3分者25例,2分者57例,1分者0例.术后6~12个月下鼻甲评分:3分者0例,2分者7例,1分者75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2例患者术后均无萎缩性鼻炎发生.结论 合并肥大性下鼻甲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中应用射频消融治疗处理下鼻甲,可以有效缓解或消除鼻塞,安全可靠,副作用少,损伤小.
作者:零兴勤;何中扬;覃宏康;彭兖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9例肺结核患者治疗前的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刷检、灌洗液检查及刷检+灌洗液的三种不同取材方法检出的抗酸菌阳性率.结果 刷检涂片、灌洗液涂片及刷检涂片+灌洗液涂片找出抗酸杆菌的阳性率分别为56.10%(46/82)、64.63%(53/82)、76.25%(61/80),刷检加灌洗组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对肺结核的确诊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联合刷检和灌洗液两种取材方法可提高肺结核的诊断率.
作者:卢发勇;黄陆颖;刘航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患者双眼植入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 ReSTOR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6例(52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实验组(MIOL组,13例26眼)双眼植入非球面多焦点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 ReSTOR,对照组(IQ组,13例26眼)双眼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检测术前视力、术后3个月裸眼远视力、佳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佳矫正近视力、屈光状态,问卷调查术后视近时对眼镜的依赖程度及患者的主观视觉症状.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裸眼远视力、佳矫正远视力、佳矫正近视力、整体满意度、眩光、夜间视物模糊及色觉异常,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IOL组裸眼近视力,视近距时满意度和视近距时脱镜率,MIOL组优于IQ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非球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相比,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应用AcrySof IQ ReSTOR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近距离工作脱镜率高.
作者:范梓晰;靳荷;谭少健;梁皓;黄宝宇;李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伴随着胜利的喜悦,满怀着明天的憧憬,我们告别了不平凡的2013年,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14年.
作者:王永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 18F-FDG PET/CT显像学特征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分型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分别记录病灶的结构特征及葡萄糖代谢特征.结果 9例患者为EGB组,9例患者为LS组.EGB组患者化疗前的SUVmax值(7.4±0.5)明显高于LS组SUVmax(2.4±1.4).11例患者化疗前后均行PET/CT检查,化疗前SUVmax(4.5±2.7),化疗后SUVmax(1.4±1.1),两组比较(t=5.044,P=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化疗后SUVmax明显下降,PET/CT全身显像对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分型及化疗疗效评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仲燕燕;秦朝军;黄盛才;颜李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对胃癌内镜漏诊原因进行临床调查,为胃癌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通过对胃癌内镜漏诊患者的筛查及复诊,运用分类归纳的方法对漏诊的原因进行总结.结果 胃癌内镜漏诊主要包括观察不充分导致没看见病灶;因为病灶小而无法辨认;内镜下看见病灶了,却误判了病灶的性质;胃黏膜舒展不全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结论 规范胃镜检查过程、提高内镜操作人员的水平、注重随访复查、引进新兴检查技术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临床工作中造成的胃癌漏检.
作者:黄欣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外侧半月板和膝外下动脉解剖关系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78例膝关节患者行MRI检查,且以MRI冠状面的腘肌腱层为起始点,向前测量5~7个层面,检测膝外下动脉到外侧半月板的水平和垂直距离,与尸体标本解剖学比较,总结MRI影像学表现和诊断价值.结果 78例患者经MRI检测,膝外下动脉的走行较为固定,且与膝关节尸体标本检测大体一致;腘肌腱层,97.4%(76/78)的膝外下动脉开始紧贴外侧半月板,位于其下方或下缘,平均距离1.5 mm(0~5 mm);伴随层面向前,膝外下动脉也紧贴半月板体部沿后下方向前上方走行;在半月板前体位置处,88.5%(69/78)的膝外下动脉位于外侧半月板中部及以上;在半月板前角和脂肪垫位置,100.0%(78/78)的膝外下动脉位于外侧半月板上方,平均距离8.5 mm(1~15 mm);在外侧半月板体部,膝外下动脉距外侧半月板的平均水平距离是0.7 mm(0~3 mm).结论 膝外下动脉距外侧半月板体部距离很近,关节镜手术时应高度重视,切勿损伤该动脉,以减少并发症.
作者:刘少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穿刺鼻囊肿引流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例胰腺假性囊肿患者在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穿刺囊肿引流术,术后随访2个月,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及胰腺病灶缩小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1周囊肿明显缩小,3周后出现迟发型囊腔感染,经过静脉抗生素联合灭滴灵对囊腔多次冲洗后感染控制,随访2个月,囊肿消失,无复发.结论 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穿刺鼻囊肿引流术治疗胰腺假性囊肿安全性好,疗效确切,创伤小,值得在有条件的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谢明智;覃山羽;姜海行;陶霖;苏思彪;陆秀萍;雷荣娥;杨显文;李晓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诊治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治消化道病变68例,对病例的大块切除率、病理符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进行评估.结果 68例患者切除病灶共69处,40处(58.0%)完整大块切除,64处(92.8%)在内镜下完全切除.23例术前曾行病理活检,13例(56.5%)术前病理与术后病理吻合,10例(43.5%)切除后大体标本送检明确病变性质.发生术后出血3例(4.4%);术中穿孔1例(1.5%),立即钛夹封闭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平均随访5.7个月,随访率34.8%(23/66),1例直肠腺瘤在随访的第14个月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一项有效的内镜微创技术,可完整大块切除较大的病灶,提高病变确诊率,而术后钛夹夹闭创面未能明显降低术后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覃山羽;姜海行;陶霖;苏思彪;唐国都;黄杰安;李晓敏;柳娟;刘敏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阴道射频消融术在子宫肌瘤临床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68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经阴道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均进行6个月的随访,测量术后子宫肌瘤体积的变化,对比患者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 肌瘤体积方面,治疗后,壁间肌瘤有效率为91.42%(32/35),浆膜下肌瘤有效率为93.33%(14/15),黏膜下肌瘤和宫颈肌瘤有效率均为100%(10/10和8/8),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评估方面,随访3个月时有效率为88.24%(60/68),随访6个月时有效率为98.53%(67/6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35%(5/68),均经对症治疗痊愈.结论 超声介入下经阴道射频刀消融术治疗子宫肌瘤是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操作简便快捷,临床疗效突出,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心房颤动(AF)是临床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作为治疗方面重要的一环,外科治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明显进步,从经典COX迷宫手术,向适应证更广、创伤更少、操作相对简单的能量消融和微创胸腔镜手术方向发展.本文就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外科及微创治疗的现状和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陈伟坚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改良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入路椎体间单侧单枚融合器植骨结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 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不稳患者31例,其中 L1~S1 2例,L2~5 5例,L2~S1 2例L3~S1 9例,L4~S1 13例.腰椎不稳、滑脱部位:L1~5 2例,L2~4 5例,L2~5 2例,L3~5 9例,L4~5 13例.峡部裂性滑脱12例(外伤性2例),退变性滑脱19例.采用改良TLIF入路椎管减压、GSS或SINO内固定装置复位内固定、椎体间混合植骨、单侧单枚cage治疗.分析术后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 按侯树勋等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26例,良5例,31例均获满意复位,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按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改善率达90%~98%(平均96%).结论 应用改良TLIF入路椎体间单侧单枚融合器植骨结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并腰椎不稳,具有减压彻底、固定稳定、微创植骨易融合、神经副损伤少等优点,是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不稳的理想方法.
作者:汤长华;张晓慧;周晓宇;赵曙;张杰;张坡;纪兆亮;朱冬承;曹晓建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