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创新发展,实现微创医学理论与实践的新跨越

王永光

关键词:创新, 微创, 医学理论, 胜利, 不平
摘要: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伴随着胜利的喜悦,满怀着明天的憧憬,我们告别了不平凡的2013年,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14年.
微创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胰管支架向内移位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目的 通过分析胰管支架向近端移位的原因,探讨如何预防其发生.方法追踪观察1例胰管支架向内移位特殊病例的治疗全过程.结果 胰管支架置入术后可以向内移位,使用十二指肠活检钳能取出移位支架.结论 置入胰腺支架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如何选择合适的支架是本技术的关键.活检钳可以作为移除胰管支架的工具.

    作者:张亚萍;潘小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及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的临床分析

    目的 对比输尿管镜、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技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40例肾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A组和B组),A组接受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B组接受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等.结果 A组经一期手术后结石清除率为63.7%,经二期术后结石清除率为94.7%;B组患者接受一期结石清除率为84.4%,接受二期手术结石总清除率为96.6%.结论 经皮肾镜钬激光碎石治疗肾结石临床效果稍优于经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但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结石体积、位置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作者:刘海广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腹腔镜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腹腔镜联合中药灌肠与单一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 将70例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5例行腹腔镜手术,从术前1 d开始辅用中药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续7 d;对照组35例行单一腹腔镜手术.观察两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3 d白细胞恢复正常例数及术后1年内复发例数.结果 试验组患者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随访1年复发例数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急性盆腔炎疗效确切,复发率低.

    作者:余琳;苏凌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单侧椎弓根固定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予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单侧椎弓根固定术,术后进行抗炎、消肿等对症治疗,术后3 d体格检查,予腰椎JOA评分,术后2周拆线,出院前再次进行腰椎JOA评分.结果 5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良好疗效,出院后均获3~24个月随访,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优良率达到91.4%.结论 对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反复,症状较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半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单侧椎弓根固定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疗效满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余凯龙;温晓阳;刘杨;廖世文;严宜琦;刘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胃癌内镜漏诊原因的临床调查

    目的 对胃癌内镜漏诊原因进行临床调查,为胃癌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通过对胃癌内镜漏诊患者的筛查及复诊,运用分类归纳的方法对漏诊的原因进行总结.结果 胃癌内镜漏诊主要包括观察不充分导致没看见病灶;因为病灶小而无法辨认;内镜下看见病灶了,却误判了病灶的性质;胃黏膜舒展不全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结论 规范胃镜检查过程、提高内镜操作人员的水平、注重随访复查、引进新兴检查技术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临床工作中造成的胃癌漏检.

    作者:黄欣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环形电外科切除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环形电外科切除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LEEP治疗98例CIN伴HR-HPV感染患者,手术前后均行HR-HPV检测,观察手术效果及HR-HPV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年,治愈率为90.8%(89/98),复发率为9.2%(9/98);其中CINⅠ患者治愈率为100%(64/64),显著高于CINⅡ~Ⅲ患者的73.5%(25/34)(P<0.01),CINⅠ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CINⅡ~Ⅲ患者(P<0.01).术后6个月HR-HPV阳性率为31.6%(31/98),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转阴率为68.4%(67/98);术后1年HR-HPV阳性率再次显著下降为15.3%(15/98)(P<0.01),转阴率为84.7%(83/98)(P<0.01).结论 LEEP治疗CIN疗效显著,且可消除大部分HR-HPV感染,降低CIN复发率及宫颈癌发生率,操作简便,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

    作者:罗燕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18F-FDG PET/CT 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 18F-FDG PET/CT显像学特征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分型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分别记录病灶的结构特征及葡萄糖代谢特征.结果 9例患者为EGB组,9例患者为LS组.EGB组患者化疗前的SUVmax值(7.4±0.5)明显高于LS组SUVmax(2.4±1.4).11例患者化疗前后均行PET/CT检查,化疗前SUVmax(4.5±2.7),化疗后SUVmax(1.4±1.1),两组比较(t=5.044,P=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化疗后SUVmax明显下降,PET/CT全身显像对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分型及化疗疗效评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仲燕燕;秦朝军;黄盛才;颜李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周围型病变的诊断价值与安全性

    目的 评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周围型病变的诊断价值与安全性.方法 肺周围型病变的177例住院患者,胸部CT检查均发现肺周围型病变,气管镜检查均大致正常.所有患者均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采用组织细胞学方法检测,必要时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以进一步完善诊断.结果 177例肺周围性肿块均穿刺成功,其中168例取得了明确的病理诊断结果:肺癌109例,肺结核21例,慢性炎症37例,韦格纳肉芽肿1例.气胸发生率为8.5%,咯血发生率为6.8%,经治疗后并发症好转,病情稳定.结论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对肺周围病变定性诊断的准确性较高、安全可靠.

    作者:韦莉;刘航;秦志强;李名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颅内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颅内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intracranial solid hemoangioblastoma,ISH)的诊断方法和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IS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ISH患者的肿瘤均全切,治愈11例,好转2例,死亡3例.结论 ISH是良性肿瘤,MRI和DSA是诊断颅内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主要方法,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优秀的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手术的疗效.巨大的或位于重要部位的实质性肿瘤仍是治疗的难题.

    作者:陈慧溪;梁新强;蒋广元;宋星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Nesbit法联合前列腺尖部剜除治疗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探讨

    目的 探讨Nesbit法联合前列腺尖部剜除治疗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安全性、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Nesbit法联合前列腺尖部剜除治疗40例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40例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60~80 min,平均手术时间(71.0±3.5)min.术后随访6个月,2例失访,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由术前(24.6±4.3)分降至术后(7.6±1.3)分,生活质量评分(QOL)由术前(4.9±1.2)分降至术后(2.1±0.6)分,大尿流率(Qmax)由术前(5.6±1.8)ml/s升至术后(21.6±2.2)ml/s,剩余残余尿(RUV)由术前(182±18.5)mL 降至术后(18.3±3.1)mL,4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esbit法联合前列腺尖部剜除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点,尤其适用于高危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且相对简单易学,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峰;刘正;赵军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603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经验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6 036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5 987例成功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15~120 min,平均42 min.中转开腹49例,胆管损伤6例,腹腔出血3例,胆漏5例,脐疝1例,胆总管残余结石6例.结论 合理选择适应证、熟悉常见的解剖及变异、安全有效的解剖方法及技巧是成功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有效保障,及时、正确的处理并发症能大限度降低其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作者:刘晓辉;张正雄;周成杰;彭绍聪;杨志;李春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局部解剖与腹腔镜手术视频相结合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剪辑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视频,并与相应的解剖图谱制成PPT,将手术中需要关注的解剖结构通过箭头分别在手术图谱和相对应的手术视频标注出来,帮助初学者学习和掌握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作者:黄飞;蔡小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单边靶点穿刺分期灌注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伴椎体内裂隙征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目的 通过改进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操作方法,探讨PVP治疗伴椎体内裂隙征(intravertebral cleft,IVC)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边靶点穿刺及分次分期灌注骨水泥的PVP技术治疗伴IVC征的胸腰椎骨折26例,测量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后凸角(Cobb角)的变化,并进行比较,评估该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26例患者均获6~12个月随访.本组手术时间30~45 min,骨水泥注射量3~7 mL,平均4.5 mL.VAS评分、ODI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以及Cobb角术前与术后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术后2 d及末次随访以上四项指标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发生骨水泥渗漏6例(23.1%),其中椎间盘渗漏2例,椎体前缘渗漏2例,侧方渗漏1例,椎管内渗漏1例,未出现神经损伤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通过单边靶点精确穿刺及分次分期灌注骨水泥的PVP技术可明显减轻伴IVC征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胸腰背痛,并能部分复位,改善后凸畸形,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等优点,并可有效减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

    作者:刘加元;李业成;刘守正;张成亮;吴新铖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序贯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序贯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将84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EST联合LC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切口长度、平均出血量、术后使用镇痛药、肛门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在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使用镇痛药、肠鸣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90%(5/42),明显低于对照组28.57%(12/4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序贯EST联合LC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较开腹治疗,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平;张卫卫;顾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热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热原因,并总结护理经验.方法 将380例行先心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首先按先心病病种分为室间隔缺损组、房间隔缺损组及动脉导管未闭组,对比分析各组间的发热情况,及组内发热与患儿体重关系;然后再分为发热组及无发热组,分析麻醉方式、手术所用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手术情况对发热的影响.结果 室间隔缺损组、房间隔缺损组及动脉导管未闭组的发热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内患儿发热的发生率在体重<15 kg中较体重≥15 kg的更高(P<0.05);发热的发生率在全麻组高于局麻组(P<0.05);各组内患儿发热的发生率在手术时间<45 min中较手术时间>45 min的更低(P<0.05).结论 小儿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热可能主要与低体重、手术时间长、全麻、脱水、哭闹等有关,护理上针对原因给予相应处理,可降低术后发热的几率.

    作者:古勇霞;陈丽媛;黄春燕;苏毅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半截石卧位和俯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半截石卧位和俯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8例肾结石或(并)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在半截石卧位(33例)和俯卧位(35例)实施经皮肾镜取石术,对2组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工作通道数、Ⅰ期结石清除率、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68例手术均获成功,无穿刺失败和中转开放手术者,无肠管损伤、气胸、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半截石卧位、俯卧位手术时间分别是(73.6±27.5)min及(98.5±30.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出血量、工作通道、Ⅰ期结石清除率、术后肾造瘘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截石卧位施行经皮肾镜取石术具有高效、安全、体位舒适、灵活性强、省时等优点,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作者:容祖益;蓝志相;梁建波;韦金鸾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经支气管镜刷检和灌洗液检查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对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9例肺结核患者治疗前的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刷检、灌洗液检查及刷检+灌洗液的三种不同取材方法检出的抗酸菌阳性率.结果 刷检涂片、灌洗液涂片及刷检涂片+灌洗液涂片找出抗酸杆菌的阳性率分别为56.10%(46/82)、64.63%(53/82)、76.25%(61/80),刷检加灌洗组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子支气管镜检查对肺结核的确诊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联合刷检和灌洗液两种取材方法可提高肺结核的诊断率.

    作者:卢发勇;黄陆颖;刘航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治消化道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诊治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治消化道病变68例,对病例的大块切除率、病理符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进行评估.结果 68例患者切除病灶共69处,40处(58.0%)完整大块切除,64处(92.8%)在内镜下完全切除.23例术前曾行病理活检,13例(56.5%)术前病理与术后病理吻合,10例(43.5%)切除后大体标本送检明确病变性质.发生术后出血3例(4.4%);术中穿孔1例(1.5%),立即钛夹封闭后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平均随访5.7个月,随访率34.8%(23/66),1例直肠腺瘤在随访的第14个月复发.结论 ESD是治疗消化道病变的一项有效的内镜微创技术,可完整大块切除较大的病灶,提高病变确诊率,而术后钛夹夹闭创面未能明显降低术后出血的发生率.

    作者:覃山羽;姜海行;陶霖;苏思彪;唐国都;黄杰安;李晓敏;柳娟;刘敏芝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Hybrid手术治疗法洛氏四联症合并体肺侧枝循环围手术期的护理

    目的 探讨法洛氏四联症合并体肺侧枝循环行Hybrid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6例法洛氏四联症合并体肺侧枝循环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出院,无一例出现胸腔积液、灌注肺、低心排等术后并发症.结论 Hybrid手术应用在法洛氏四联症合并体肺侧枝循环,在降低手术难度、简化外科手术操作的同时,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提高了护理质量,与常规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术的护理上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整体上护理难度有所降低.

    作者:李细森;莫丽勤;郑宝石;陈晓春;韦永金;宋楚茵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5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胆道镜取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5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对照组6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随访8~30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术具有微创、安全、恢复快等优点,能有效地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殷杰;刘俊;朱日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微创医学杂志

微创医学杂志

主管: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