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静;何晓娟;莫霓霞
目的 探讨分析经蝶手术治疗泌乳素型垂体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该院治疗的34例泌乳素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 治疗后,肿瘤直径小于10 mm,患者的全切率和缓解率均明显高于直径为10~30 mm的患者,也高于直径超过40mm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侵袭性肿瘤患者的全切率和缓解率也均明显高于侵袭肿瘤患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蝶手术治疗可有效治疗小型泌乳素型垂体腺瘤,对于直径超过10 mm的大腺瘤和巨大腺瘤来说整体效果相对不佳.
作者:韦树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冠状动脉-心室瘘的介入治疗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国产肌部的室间隔封堵器对1例左冠状动脉左室瘘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结果 介入封堵成功,即刻患儿临床症状改善,随访3个月,患儿心脏较前缩小,生活质量改善.结论 介入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创伤小,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雷先强;易容松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对比血液透析(HD)与血液滤过(HF)治疗过程中、治疗后对中性粒细胞(PMN)活性的影响及对溶质的清除效果.方法 从180例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中随机选取20例观察比较这两种血液净化方式治疗前、刚过透析器后、治疗结束后对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的活性及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酸(UA)、血磷水平.结果 HF组治疗过程中NAP积分下降率均高于HD组,且以刚过透析器后积分的下降率为明显.HD组BUN、Scr、UA的下降率均高于HF组(P<0.05).两组血磷下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较HD更能改善中性粒细胞的活性,且以刚过透析器后的影响为显著.但HD对小分子毒素的清除效果比HF更佳.
作者:房娴;周红卫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老年妇女宫腔积脓致子宫穿孔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9例经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等提示宫腔积脓并发子宫穿孔的患者,行剖腹探查术确诊为子宫穿孔,后行全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术后行有效抗生素治疗.结果 所有病人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5.8 d(8~34 d).其中2例因腹壁切口感染行二期缝合,治愈出院.病理检查均为子宫化脓性炎症并子宫壁坏死、穿孔.术后腹腔脓液培养阳性,大肠埃希菌4例,厌氧菌3例,化脓性链球菌型1例,未培养出1例.结论 对高龄绝经后妇女腹痛伴发热确诊为宫腔积脓致子宫穿孔患者,手术是主要手段,术后有效抗生素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曾小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超声实时引导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85例上尿路结石行PCNL治疗的患者,术中采用B超实时定位引导经皮肾穿刺,少数病例辅助X线进行通道确认,分别建立1~2个工作通道,同期或分期进行PCNL处理.术后统计通道建立数量,各期手术完成情况,总净石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85例患者共建立经皮肾穿刺通道105个,大多数通道为一期完成.其中每侧肾脏单通道80个,2个通道5个.Ⅰ期完成手术73例,其中两侧同期完成手术4例;Ⅱ期8例,Ⅲ期2例.术后辅助ESWL治疗6例,经1~3次治疗结石排净,总净石率91.5%.术后发现胸腔积液2例,气胸1例.无中转开放手术和并发周围脏器损伤及术后因肾脏大出血需动脉栓塞治疗病例.结论 超声实时引导PCNL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有效手段.
作者:李云最;黄固山;张华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行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73例患者中,35例行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手术(腹腔镜组),38例行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开腹手术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切口长度、出血量等.结果 与开腹手术组相比,腹腔镜组手术时间较长、住院费用较高(P<0.05),而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尿管拔除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较短(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出血量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黄安振;曾庆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GlideScope视频喉镜联合盲插型支气管堵塞器在困难气道患者胸外科手术单肺通气中的应用.方法 经术前评估为困难气道的患者18例,于慢诱导保留自主呼吸情况下采用GlideScope视频喉镜暴露声门插入单腔气管导管,加深麻醉之后再经单腔气管导管盲探插入盲插型支气管堵塞器,经纤支镜定位后完成单肺通气.观察记录声门暴露满意度、气管插管一次成功率、置入支气管堵塞器一次成功率及操作完成时间、单肺通气满意度.结果 GlideScope视频喉镜声门暴露满意度优16例(88.9%)、良2例(11.1%);气管内插管和置入支气管堵塞器均一次成功(100%);单肺通气满意度优16例(88.9%)、良2例(11.1%);置入支气管堵塞器操作完成时间3.8 min(2.8 ~4.4 min);术中血压、心率平稳,无低氧血症;无插管损伤及术后声嘶.所有患者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平稳、血氧饱和度正常.均一次气管插管成功,然后完成支气管堵塞器插管进行单肺通气.结论 GlideScope视频喉镜联合支气管堵塞器应用于困难气道病人开胸手术单肺通气安全有效.
作者:黄今肇;唐培佳;梁勇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2例腹股沟疝患者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统计患者的治疗成功率、手术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平均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成功率为100%,平均手术时间为(41.48±13.42) min,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4.75±1.12)d,下床活动平均时间为术后6h,患者术后均无需使用镇痛药物.术后急性尿潴留发生率为9.80%,阴囊水肿发生率为7.84%,阴囊积液发生率为4.90%,予相应处理后均恢复正常;无l例术后出现感染,经2年随访,无疾病复发者.结论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设计合理,术后不易发生移位,患者异物感轻,完全符合人体的解剖结构,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
作者:林庆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微创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28例胫骨远端骨折病人,其中男20例,女8例,行微创手术后给予针对性综合护理措施,观察疗效.结果 28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微创手术后肢体功能恢复良好,住院时间缩短5~8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微创手术并辅以严格的术后护理,对胫骨远端骨折的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肢功能恢复快.
作者:莫静;何晓娟;莫霓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品管圈活动在小儿微创手术术前禁饮禁食的应用效果,减少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手术如期进行.方法 选择择期行微创手术患儿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前口头告知方法,实验组采用品管圈护理工具指导和规范术前护理方法,对比观察两组手术患儿术前禁饮禁食的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100例患儿禁饮禁食成功率达到1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小儿微创手术术前禁饮禁食中使用品管圈管理工具指导护理活动,能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达到较好的护理效果,提高了小儿术前禁饮禁食的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杨巧玲;黄莹;蒋雨秀;王静;黄萍;梁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对比传统开腹手术与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腹腔镜手术组40例,传统开腹组40例.分别在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4天、术后第7天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法检测CD4+、CD8+及NK细胞的变化.结果 传统开腹组与腹腔镜手术组CD4+、CD8+及NK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两组CD4+含量明显下降,4d后均恢复到术前水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 CD8+无明显变化,术后4d两组CD8+均下降,术后7d开腹组明显低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NK开腹组显高于腔镜组(P<0.05),随后两组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比开腹手术小.
作者:赖添武;赵权;徐奎;莫志和;林坤娟;黄敏;林世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4)和微血管密度(MVD)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选择收治的大肠癌患者36例,取大肠癌组织作为观察组,相同患者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检测VEGFR-2表达和MVD计数,并分析两者与大肠癌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VEGFR-2在癌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8.3% (21/36),显著高于正常组织22.2% (8/36),且与浸润深度增加、远处转移和淋巴转移显著相关;MVD在癌变组织中的计数为(28.6±9.4)个/HP,显著高于正常组织(10.5±3.9)个/HP,且与组织学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远处转移和淋巴转移显著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肠癌组织中VEGFR-2表达和MVD计数高,二者皆可提示大肠癌侵袭转移.
作者:李欣;罗爱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对血肿清除术后仍昏迷患者的监测价值及其在预后方面的指导意义.方法 外科ICU收治的因脑出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且术后仍昏迷在ICU行监护治疗的患者40例,术后均未使用镇静药及肌松药且GCS评分小于8分及BIS值大于30,男26例,女1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0例,分别入住ICU后予以常规脱水、营养支持、亚低温等治疗的同时,予以BIS监测,监测心率、血压、指脉氧、血糖等变化,护理干预定期监测血气分析及RLS分级.结果 护理干预发现早期BIS平均值大于70的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时间较BIS平均值小于50的患者明显缩短,其中部分早期BIS平均值小于40的患者一直未脱离呼吸机(预后极差或放弃治疗);监护治疗第3天8时BIS与RLS分级相关性分析说明BIS与RLS分级显著负相关;对监护治疗第3天16时BIS与RLS分级相关性分析显示BIS与RLS分级显著负相关;30 d后三组不同预后的患者的BIS平均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预后好转组的BIS平均值明显较无好转组及死亡组的BIS平均值高.结论 RLS分级与BIS值相关性良好,BIS值可以很好地反映患者脑功能的障碍程度,早期BIS监测值的平均水平的高低对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利庆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细针吸活检术(EUS-FNA)和气管超声内镜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联合诊断纵隔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6例影像学检查提示纵隔病变的患者行EUS-FNA或EBUS-TBNA,穿刺标本均行病理和细胞学检查.结果 16例患者穿刺成功率100%,未发生明显并发症.联合应用EUS-FNA和EBUS-TBNA的诊断率为81.3%(13/16),其中行EUS-FNA2例,诊断率为100% (2/2);行EBUS-TBNA 14例,诊断率为78.6% (11/14).16例通过穿刺诊断的患者中,有11例得到明确组织分型,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率分别为81.3% (13/16)和68.8% (11/16).通过离心后细胞块免疫组化检查,可使组织分型诊断率提高38.5%(5/13).结论 联合应用EUS-FNA和EBUS-TBNA能扩大穿刺技术对纵隔病变的诊断范围,提高诊断水平.离心后的细胞块免疫组化检查可提高EUS-FNA和EBUS-TBNA的诊断率和组织分型的诊断率.
作者:刘爱群;葛莲英;叶新青;耿芳芳;李丽梅;沈妍华;刘立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肾镜下膀胱结石碎石取出术的手术配合.方法 26例经尿道肾镜下膀胱结石碎石取出手术患者为观察对象,包括术前用物的准备,手术体位的摆放,术中与医生的密切配合.结果 26例均一次碎石成功,无1例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5±5)mL,碎石时间15 ~40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25 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6d,所有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尿道肾镜下膀胱结石碎石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而护理人员熟悉手术设备、精密仪器的性能,熟练掌握手术配合步骤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作者:黄秀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对胆管癌尤其早期胆管癌的诊断仍是当前临床诊疗中的难题.传统的US、CT、MRI、MRCP不能确定胆管扩张的病因、病灶的位置或病灶的范围.胆管内超声(IDUS)对胆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已逐渐被应用于对胆管狭窄性疾病的诊断.
作者:陆秀萍;姜海行;覃山羽;雷荣娥;谢明智;李晓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在该院进行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150例,随机分为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组(80例)和动力髋螺钉组(7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透视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39±5)min,显著短于动力髋螺钉组的(73±7)ain;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组的平均失血量为(120±19)mL,显著少于动力髋螺钉组的(320±23)mL;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为(2.5±1.0)周,显著短于动力髋螺钉组的(6.5±2.0)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平均透视时间及术后优良率这两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技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出血量,有效避免出血过多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王波;颜昌义;贺军;粱越飞;杨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腹腔镜手术已成为外科手术中常见的一种方式,甚至已成为某些手术的标准.一台腹腔镜手术成功与否,不仅需要主刀医生精湛的技术和一助医生密切的合作,也需要持镜助手默契的配合.而目前在临床中,大部分持镜助手是年轻的住院医生或研究生,甚至实习生,而他们几乎均未进行专业的持镜培训,这极大影响了腹腔镜手术的进程.因此,本文从腹腔镜手术术前、术中、术后三方面对持镜助手的配合要求做一简要论述.
作者:祝鹏;王伟军;王毅;胡志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影响超声消融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的因素.方法 对32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进行一次性超声消融治疗,同时记录患者术中不良反应.术前及术后第2天所有患者均行盆腔MRI平扫+增强检查,计算不同肌瘤大小、位置、类型的肌瘤消融率.结果 ①32例多发性子宫肌瘤患者均顺利完成超声消融治疗,术中均发生不适反应,但无需治疗,无不良后果.②肌瘤消融情况分析:消融前MRI检查显示32例患者大径≥10 mm肌瘤共132个,术后增强MRI显示其中91个肌瘤完全或大部分无强化.不同肌瘤类型及位置与肌瘤消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肌瘤大小的肌瘤消融率不同(P<0.05).结论 超声消融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方法,影响多发性子宫肌瘤能否完全消融的主要因素是肌瘤的大小.
作者:张璇;彭松;陈锦云;张瑞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因具有创伤痛苦小、术后恢复快,无体表瘢痕等优势而受到国内外腔镜及内镜医师的青睐.但术中、术后面临的感染、穿刺孔瘘、出血、腹脏器损伤等并发症不容忽视.本文就NOTES并发症的发生机理及其防治措施作一综述,为医师临床应用NOTES时提供安全方面的参考依据.
作者:黄鹏宇;郭先文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