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廷;赵劲民;谭桢
硝苯地平是常用的降压药物之一,但由于普通硝苯地平片需每日多次服药,既不方便又易漏服,故而其缓释片的临床应用受到广泛欢迎.2005年3月至2005年11月,笔者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50例,并观察了患者用药前后血压、心率、血糖、尿素氮、肌酐、血钾、血钠等的变化,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森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中医护理学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学科.由于在传统中医临床实践中,一直医护不分家,建国后中医护理学才获得独立发展的机会,真正成为一门专门学科,直至1999年才在几所中医药大学开始中医护理的本科教育.因此当前中医护理学科迫切需要大力加强科学研究来壮大与完善自身.但是中医护理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很薄弱,由于大都是从中等中医护理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时间很短,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没有高水平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都未能完全突破生物医学模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观念落后.因此建立起稳定高素质的中医护理研究队伍是中医护理学科发展的首要大事.
作者:丁富平;陈佩仪;何燕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调脂治疗对老年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及相关参数影响.方法将56例老年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降压组和降压调脂组,两组均给非洛地平缓释片,后者加用氟伐他汀,观察治疗前后两组间血糖、血胰岛素、血脂、血压及胰岛素敏感指数的变化.结果降压调脂组餐后2 h血糖下降显著,与单纯降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用药前后胰岛素敏感指数均有一定升高,以降压调脂组为著(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降压调脂组治疗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显著降低(P<0.05).结论调脂治疗都能够改善高血压患者胰岛素抵抗,并能降低血脂,可作为老年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的常规治疗.
作者:王琛;张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笔者近年来采用电针配合神经肌电促通仪治疗中风后遗症60例,并与单纯针刺手法治疗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东挺;欧爱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护理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护理所崇尚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意识的精神.而护理实践中的人文精神主要通过护理的内外和软硬环境所需要的人性氛围及护士个人的素养和品德来体现.这是一种对护理真善美追求过程的认识和情感.人文精神是整体护理的理论和导向,是整体护理的内在动力,而整体护理刚是人文精神的具体实践和应用.我科于2005年1月由护理部组织做为人文关怀全院试点科室之一,体现人文精神的护理服务理念,在护理实践中,其主导作用日益凸显,现总结如下.
作者:梁云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管理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为了适应当前信息化管理的形势,我院于2003年应用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医院逐步应用,各种系统软件、版本相应而生,为了满足医院和科室的需要,我科在2005年6月配备了计算机并安装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子系统--供应室信息管理系统,它使供应室各类物品的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发放、库存的情况一目了然,统计精确、速度快,从而提高供应室的工作效率和准确度,为医院高质量服务提供保障.
作者:叶建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偏执性精神病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与偏执狂同属偏执性精神障碍,亦以妄想为主要特征,症状主要有被害、嫉妒、钟情、夸大、疑病等[1],本病好发于女性,起病年龄多在30~45岁,病前性格多为主观、固执、好强等,约1/3的病人起病前有心理因素.病后病人疑心重,对谁都不信任;另外病人会坚持自己的信念的正确性,所以拒绝治疗[2].认知治疗对偏执状态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1999年5月至2004年5月,我院对入院的60例偏执状态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陆兰新;黄瑞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全子宫切除术是妇科常开展的手术.子宫切除与性有关,是患者深层次的难以启齿的隐私,容易产生一些特有的生理障碍.为此,探索一种适合子宫切除患者健康教育的方法è是临床护理工作的目标.笔者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对200例住院行子宫切除患者进行了健康知识内容需求状况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甘雨;唐莉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骨与关节结核多发于负重大、活动多和易遭受慢性劳损的部位,以脊柱为多见,发生于锁骨的结核在临床上极为少见[1].由于在治疗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方面有了新的进展,使某些患者在延长生存期的同时也会使机体的免疫能力降低,从而获得胞内菌感染.笔者收治锁骨结核1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刘军廷;赵劲民;谭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药物渗漏是静脉化疗的严重并发症,抗癌药的细胞毒性和刺激性,能引起正常组织局部的严重损伤,甚至功能障碍;也可因此而导致医疗纠纷[1].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药物渗漏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我科在2005年中,对100例静脉化疗的白血病患者进行了全程系统的护理和监控,有效地避免了药物渗漏的发生,现总结如下.
作者:黄伟英;康小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院近年应用纤维支气管镜(FOB)清除气管插管内痰痂35例,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03年10月至2005年12月在我科经口气管插管病人35例,在FOB明视下判断为气管内大量痰痂形成,均符合应用FOB检查的适应证,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19~96岁,平均62岁.本组均为气管插管患者,其中3例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情好转已停用呼吸机2d以上等待拔管患者;32例为机械通气患者,诊断为COPD 12例,心脏术后3例,肺切术后13例,其它4例.应用FOB清除气管插管内痰痂1~5次,共87次.术前注意备好抢救药物和器材.
作者:梁月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D-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它的生成或增高反映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近十多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充分证实了D-二聚体检测已成为临床诊断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在临床诊断各种疾病中,对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冠状动脉疾病、肝脏疾病、恶性肿瘤以及产科疾病等等.本文对D-二聚体的基础理论,常用的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黄作群;覃桂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大量实用型人才[1].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各学科都要紧紧围绕让学生成才这个中心,突出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努力造就合格人才.解剖学是医学生接触的首门医学基础课,能否将他们引入神圣的医学殿堂,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培养出服务广大城市社区和农村的初级卫生人才.笔者在十余年的实验教学中进行探索总结,积累了一些经验.
作者:巫裕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广西河池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属老少边穷地方,经济相对落后,部分人群的文化素质较低,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胸部刀伤是常见的创伤,病情往往比较危重,如处理不及时,死亡率非常高.现就我院1990~2005年收治的121例胸部刀刺伤患者分析如下.
作者:莫武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胃切除是治疗胃良性及恶性病的常用术式,虽然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发生率不高,但一旦出现,将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我们总结和分析了1990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胃切除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再手术11例,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作者:钟珊;王卫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换位思考即指人们对各种事物或现象能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1].在临床护理带教中运用换位思考,以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培养非智力品质和全面的专业知识为目的的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遵循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现将本人带教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庞荣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高氧液治疗早期胎儿窘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已经进入第一产程发生胎儿窘迫者,随机分成高氧液组和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治疗后的胎心恢复情况、分娩方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高氧液组治疗后,胎心率恢复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剖宫产及阴道手术率明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自然分娩率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氧液可以有效地改善早期胎儿窘迫,增加正常分娩的机会,降低剖宫产及阴道手术产率,减少新生儿窒息率.
作者:武兴华;王淑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特应性皮炎(AD)又称异位性皮炎、异位性湿疹、遗传过敏性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机理复杂,治疗上无特殊治疗,目前在该病的治疗上近年来进行了许多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现就近年来对该病的新疗法、新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慧锋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肺血栓栓塞症(PTE)是临床急症之一,与临床各科有关联,是常见的心血管病及呼吸疾病.但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表现形式多样,常常造成误诊、漏诊,以至于认为是一少见或罕见病.随着认识的提高及重视,各种综合技术的合理运用,发病及确诊率明显增加.2005年以来广西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诊治20例,现将经CT肺动脉造影、肺动脉血管造影及核磁共振确诊的PTE患者18例报告如下.
作者:黎莉;黄从新;秦志强;吕劲;龙胜泽;王武;韦彩周;郭永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院内病人转送的工作是急诊科日常临床护理工作,为加强护送病人的服务,笔者对2001年6月至2005年5月院内病人转送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于2003年开始进行护理干预,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使院内转送病人险情发生率从0.25%下降至0.03%,从而大限度地保证了转送病人的安全.
作者:罗世杏;肖淑宁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