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艳萍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梅毒树胶肿的CT及MRI片,并复习近几年有关文献报告的神经梅毒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CT平扫呈低或混杂密度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呈结节状、环状强化.MRI检查:T1WI示病灶为低信号、等信号或混杂信号的类圆形灶,T2WI示病灶为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结节状,不规则环状强化,可见邻近脑膜强化.结论神经梅毒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确诊需依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理组织检查综合分析.
作者:徐嗣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清HBV前S1蛋白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71例HBsAg(+)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其前S1抗原及HBV标志物,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HBV-DNA含量.结果前S1抗原在HBcAg(+)的标本血清中的检出率为98.85%(86/87),明显高于HBeAg(-)标本的67.86%(57/84),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χ2=29.9806,P<0.01);前S1抗原在HBV-DNA(+)的标本血清中的检出率为66.91%(93/139),明显高于HBV-DNA(一)标本的18.75%(6/32),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χ2=24.7459,P<0.01).结论前S1蛋白在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及疗效观察等方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HBV标志物及HBV-DNA的检测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作者:张劲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院胸外科于1995年2月至2004年2月间施行支气管成形肺叶切除治疗中心型肺癌12例,术后并发症少,无手术死亡,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男9例,女3例,年龄40~70岁,平均55岁.病变均为中心型肺癌,其中鳞状细胞癌8例,腺癌3例,未分化癌1例.肺癌位于右肺上叶9例,左肺上叶2例,左肺下叶1例.分期:T2N2M0 6例,T2N1M0 3例,T3N1M0 2例,T3N0M0 1例.本组病例术前常规胸片、胸部CT检查以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作者:陈伟坚;杨宁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药对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方法实验动物用沙土鼠,假手术组8只,缺血模型及再灌注组17只,缺血及再灌注加中药组15只(益气活血中药2.5g/kg).按Chen法测定脑组织缺血及再灌注后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γ-氨基丁酸(GAB)、甘氨酸(Gly)的水平.结果预先给予益气活血药,能使沙土鼠缺血15 min和再灌注48 h后,脑组织Glu、Asp及CABA含量明显升高(P<0.05).沙土鼠死亡率由35.3%降至6.7%.结论益气活血中药能对抗沙土鼠缺血性脑损伤,其机理与提高兴奋性氨基酸有关.
作者:张小婷;张少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ELISA微孔板对质控结果和样本结果的影响.方法应用两个厂家的HBsAg ELISA试剂盒做空白、临界值及高值均一性试验,并计算变异系数(CV)值.结果两个厂家HBsAg 试剂盒微孔板的CV值空白为30.3%、12.1%;临界值为12.6%、33.3%;高值为5.8%、4.3%.结论两家国产试剂微孔板有孔间、板间及厂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质控失控或样本结果出现偏差.
作者:谢华;覃桂芳;陈卫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随着人们对乳腺癌认识的提高,以及辅助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近年来乳腺癌手术的趋势从过去的不断扩大到现在的不断缩小,改良根治术已逐渐成为乳腺癌的主要术式,我院自1998年2月~2001年12月共收治24例乳腺癌患者,其中18例采用patey式改良根治术(保留胸大肌的完整性,切除胸小肌),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凌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为常见的而又严重影响母婴安全的疾病.其发病率约为9.4%[1].轻、中度妊高征围产儿死亡率为17.8%~21.2%,重度妊高征及子痫围产儿死亡率可高达33.9%~58.6%,孕产妇死亡率为4.69%[2].是孕产妇死亡的第二位原因[3].由此可知,做好孕产妇的监测工作,以便早观察、早发现、及时治疗和护理、这对于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的死亡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国内在这方面的护理进展.
作者:黎鼎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三磷酸腺苷(ATP)治疗妊娠期女性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ATP 10 mg加5 ml生理盐水稀释,快速静脉注射,5 s内注射完毕;观察10 min,未终止者改用ATP 15 mg(用法同前),再观察10 min,仍未终止者ATP改用20 mg,如再不终止,则停止ATP治疗.同时监测胎心音.结果 PAVT总终止率96.4%,转复时间均在30 s以内,ATP诱发的窦性静止长时间为3.3 s,无损害孕妇及胎儿的严重事件发生.结论 ATP治疗妊娠期女性PSVT是高效、快速、安全的.
作者:何胜;邱全煌;郑穗瑾;姜椿法;邓清文;李文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为5%~7%,随着超声、CT、MRI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发现的肝血管瘤越来越多,成为肝脏外科领域内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在组织学上血管瘤是门静脉分支的畸形,可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临床上绝大多数为海绵状血管瘤[1].多数肝血管瘤无明显症状,少数病人可出现因被膜紧张、局部坏死以及周围组织压迫等所致的不适症状,甚至发生自发破裂、脓肿或消耗性凝血疾病(Kasabach-Merrit综合征)[2],个别病人因回心血量增多,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力衰竭而死亡[3].肝血管瘤的处理,包括选择性保守观察、手术切除、肝动脉结扎或肝动脉栓塞、捆扎、微波固化、射频等,甚至肝移植治疗.鉴于肝血管瘤的良性行为和较高的发病率,如何掌握手术适应证及选择手术方式已成为外科医生所面临的问题.
作者:梁绍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评估高龄因素对冠心病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成功率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已进行选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19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支架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及近期疗效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并与150例非高龄患者作比较.结果高龄组的支架术成功率为94.7%,非高龄组为96.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龄组的冠状动脉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5.3%,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5.3%,术后近期硝酸酯类药物停用率为44.4%,非高龄分别为6.6%、6.0%及42.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75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成功率和安全性均高,高龄因素对冠心病患者选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成功率和安全性无显著影响.
作者:巫相宏;陈宇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舒适护理是在整个护理的基础上,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达到愉快的状态,让患者充分享受以人为本的全方位照顾.根据这一模式,我们对43例血液透析病人在穿刺中融入舒适护理,提高了病人满意度,明显降低了穿刺中病人的疼痛及不愉快程度,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艳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30岁.因发现左颈部肿物一个月拟诊甲状腺癌并左侧颈淋巴转移入院.2004年3月15日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左侧甲状腺癌联合根治术.术后第2天出现呼吸困难,同时胸前区及左锁骨上皮肤出现片状溢斑,经胸片检查发现两侧胸腔中等量积液.两侧胸穿抽出粉红色混烛液体.胸水乳糜试验阳性.诊断双侧乳糜胸.行双侧胸腔闭式引流术,引流后症状好转,引流液无明显增多,引流1周后拔管,痊愈出院.
作者:郭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生产实习是护理教学中的后阶段,也是教学的后环节,此阶段的学习途径,一是从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所获取;二是从患者所提供的操作环境中所获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患者对医院的医疗技术、护理技术、生活护理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学会了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国普及教育,扩大招生,实习护生越来越多,为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培养各级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正确处理护理临床教学中与患者的切身权益问题,避免护理纠纷的发生,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作者:刘卫珍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围术期的变化及麻醉管理特点.方法采用全麻静吸复合麻醉,改良背驮式完全阻断门静脉、下腔静脉,原位肝移植术10例.观察术中各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心电监护(ECG)、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O2)、血糖(BG)、体温及尿量.结果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基本平衡.无肝期MAP、CVP、PAP轻度降低,HR轻度增大,新肝期均恢复到阻断前水平.pH、PaCO2、pE、PaO2均在正常范围;血钾、钠、氯在正常范围,围术期血钙偏低;血糖有增高趋势,但均<10 mmol/L;咽温在36℃~37℃.结论经过补充血容量,完善的监控手段,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纠酸、补钙、保温、肾功能保护等综合调控,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无明显酸碱紊乱.
作者:梁宁;梁伟民;顾华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Fahr病伴糖尿病罕见,国内未见报道,笔者曾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18岁,因精神行为异常1月余,伴左侧肢体不自主运动3天于2004年2月24日入院.家属代述:患者于2004年1月始无诱因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外出玩耍回家迷路、胡言乱语、答非所问.于入院前3天始出现左侧肢体不自主运动,呈舞蹈样,与作息无关.未经诊治,无好转.既往无特殊.系足月顺产,儿童期发育不良,智力较同龄人差,性格内向少语,去年10月停经.家属史无特殊.体检:身高140 cm,体重30 Kg,发育不良,两颊潮红,心肺腹脊柱未见异常.神经系统:计算力、记忆力、定向力差,言语清晰欠流畅.颅神经征(-).四肢肌肉无萎缩,肌营养正常,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右侧肢体肌力Ⅴ级.腱反射活跃,左巴氏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作者:覃铄慧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提高对单发脑转移瘤(SBM)MRI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51例SBM的MRI表现.结果本组SBM幕上37例(72.5%),其中右侧大脑半球17例(45.9%),左侧大脑半球20例(54.1%).瘤体位于皮质和皮质下区37例(72.5%),双侧大脑半球分布无明显差异.SBM在T1WI像上主要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所有病灶均呈明显环状及结节状强化.环状强化40例(78.4%),环壁厚薄不均,界限清楚,形态多不规则;结节状强化11例(21.6%),多数病灶内部信号不均.幕上病灶Ⅱ、Ⅲ度瘤周水肿34例(66.7%),瘤体与水肿比例不对称呈小瘤体、大水肿的表现.结论 SBM患者MRI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比增强MRI对诊断SBM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高忠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复治性肺结核患者绝大多数是服用含RFP的方案而耐药.针对这类患者,我们从2000年1月以来,采用利福喷丁(RFT)与其他抗结核药(除其他利福霉素类药)联合方案治疗65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姚东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粘连性肠梗阻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后,为肠梗阻发病原因的第一位[1],约占肠梗阻总数的 20%~63%[2],由于腹部手术的增多,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现对本院1994年2月至2003年6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150例作回顾性分析.
作者:覃水生;罗肇林;蒙国强;黄石文;黄剑成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院1993~2003年收治全小肠扭转共4例,误诊3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例1:男,29岁,上腹疼痛1个月.门诊诊为慢性胃炎,于1993年12月10日入院.入院后作消化道钡餐检查,于检查后5 h出现上腹剧痛,呈持续性并阵发性加重,并向腰背部放射,伴腹胀、频繁呕吐,吐出胃内容物.查体:T37.2℃,P108次/min, R20次/min,BP 12/10 kPa.痛苦面容,呻吟不止,蜷曲侧卧体位,心肺无异常.腹稍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上腹及脐周均有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亢进.X线腹透(一).血常规:白细胞10×109/L,中性0.67,淋巴0.33.拟诊不全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无好转,10 h后腹痛加重,测BP 10/8 kPa,烦躁不安,全腹膨隆,压痛,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消失.考虑为急性腹膜炎.剖腹探查:全小肠逆时针扭转380度,肠管膨胀呈暗紫色,距回盲部约20 cm处有一个6 cm×4 cm×4 cm钡剂凝结成的粪石.取出粪石,肠腔减压予以复位.术后12天治愈出院.
作者:廖丹;莫广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我科于2001年3月至2003年3月对使用诺和笔治疗的患者进行全程指导、护理,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8例患者中,男20例,女8例,年龄60~74岁,平均年龄(67±5.21)岁,均为Ⅱ型糖尿病,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
作者:陈婕;蔡保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