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力;李颖;汤泓;黄峥;张岭;徐云蕴;侯琪;蔡恩茂
目的 观察低氧是否促进人单核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以及探讨其是否通过PI3K/Akt和低氧诱导因子(HIF-1α)信号通路而发挥作用.方法 ①体外低氧(1%O2)培养人源单核细胞系THP-1,24 h;②分别加入PI3K抑制剂(LY294002)和HIF-1α抑制剂(KC7F2)预处理THP-1细胞后再进行低氧干预;③在常氧下,分别加入Akt激动剂(胰岛素)和HIF-1α激动剂(二甲氧乙二酰甘氨酸,DMOG)对THP-1细胞进行干预.Western blot检测p-Akt和HIF-1α蛋白表达的水平,ELISA法检测IL-1β和TNF-α分泌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常氧培养)比较,低氧干预后THP-1细胞p-Akt、HIF-1α的蛋白表达增加,IL-1β、TNF-α分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氧组(低氧培养)比较,PI3K抑制剂预处理能显著降低p-Akt、HIF-1α的蛋白表达,HIF-1α抑制剂预处理能降低HIF-1α的蛋白表达,但不影响p-Akt表达水平,两种药物预处理都能减少IL-1β和TNF-α分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Akt激动剂能增加p-Akt、HIF-1α的蛋白表达,HIF-1α激动剂能增加HIF-1α的蛋白表达,但不影响p-Akt表达水平,两种药物预处理都能增加IL-1β和TNF-α分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氧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促进THP-1细胞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的分泌,从而促进慢性炎症的发展.
作者:黄笑妍;何智映;甄晓洲;梁煜明;马静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Reprimo基因3 '非翻译区G824C和C839G多态性与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检测36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和其癌旁正常组织(对照组)的Reprimo基因3'非翻译区G824C位点和C839G位点基因多态性,分析其与肺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经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显示,在G824C位点对照组和癌症组的基因型(GG,CG和CC)观测(理论)频数分布均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42和0.003);在C839G位点对照组和癌症组的基因型(CC,CG和GG)观测(理论)频数分布均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00和0.000).与GG型相比,带有C等位基因个体(CG型和CC型)在G824C位点增加个体患肺癌的发病风险不明显(OR=1.218,95% CI:0.572~2.594);与CC型相比,GG型在C839G位点可能会增加个体患肺癌的发病风险(OR=4.000,95% CI:0.733~21.830).结论 携带Reprimo基因3 '非翻译区C839G位点GG基因的个体患肺癌的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作者:胡宏波;陈贤华;冯金;孙秀娟;刘大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1950-2013年广西田东县疟疾流行情况,评价疟疾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方法 收集全县历年疟疾流行和防控的资料,包括历年疟疾疫情报告、防治方案等,采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该县20世纪50、60、70年代人群疟疾年均发病率分别为241.51/万、85.07/万、89.24/万,80年代疟疾发病率为4.39/万,90年代为1.15/万,1998年后没有发现本地疟疾病例;当地流行的疟原虫有3种,其中间日疟占86.61%、恶性疟占12.39%、三日疟占0.83%,混合感染占0.17%;总共疟疾死亡病例17例.结论 田东县疟疾流行经历了4个时期,即50年代高度流行时期;60-70年代的感染率快速下降时期;80-90年代的散发状态时期和2000年后无本地病例时期.全面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对田东县终达到消除疟疾目标起到关键性作用.
作者:韦忠信;黄荣彪;林康明;杨益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疟疾发生和分布规律,探讨疟疾流行特点,为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梅州市梅江区1953年以来疟疾感染资料、回顾性分析疫情特点、控制措施及防治效果.结果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原属非稳定性中低度疟疾流行区,经过50多年的防治,疟疾发病率自1965年起连续48年控制在1/万以下,2000年起连续13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血检阳性病人,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结论 疟疾对梅州市梅江区的危害已基本消除,但其传播和流行的因素依然存在,应加强流动人口的疟疾管理和监测.
作者:古彩红;林立新;李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马山县1950-2014年疟疾流行情况及防治历程,评价其防控效果,为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和全面消除疟疾考核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马山县历年疟疾疫情报告资料、防治方案、流动人口疟疾监测等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经过60余年的反复防治,马山县疟疾防控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发病率从1954年的3 518.73/10万降至1996年的0.06/10万,1989年至今没有发现本地新感染病例和输入性继发病例,分别于1996年和2014年经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和国家消除疟疾标准.结论 马山县已连续20多年无本地疟疾病例报告.但境外输入性疟疾一定时间将持续存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务工人员疟疾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输入性疟疾,继续巩固防治成果.
作者:韦振翻;凌峰;黎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达州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评价消除措施,为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达州市历年疟疾疫情资料和防控材料,对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防治过程和评价消除措施.结果 1981-2013年达州市疟疾发病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994年发病率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2006年以后无本地感染病例,流行周期不复存在;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防治过程分为控制疟疾流行、控制传染源为主、基本消除疟疾、巩固并消除疟疾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结论 达州市达到了国家消除疟疾标准;但输入性病例风险存在,应完善长效防控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和流动人员的疟疾防治工作,加强消除疟疾后监测并及时处置输入性疫情,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作者:胡小琦;彭焕文;许国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神经梅毒患者特点和患者性别的差异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神经梅毒患者.结果 31例神经梅毒患者包括男17例,女14例.患者初次起病的临床表现包括肢体无力16例(51.6%)、头痛4例(12.9%),头晕2例(6.5%)、癫痫3例(9.7%)、视力下降2例(6.5%)和精神症状4例(12.9%).核磁共振扫描的结果显示正常5例(16.1%)、脑萎缩3例(9.7%)、脑梗塞11例(35.5%)、脑白质病变8例(25.8%)、脑膜炎3例(9.7%)和脑积水1例(3.2%).根据性别分成男性与女性两组,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年龄、补体C3、补体C4、尿酸、血白细胞等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治疗96.8%(30/31)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男性(94.1%)与女性(100%)比较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神经梅毒的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改变没有特异性,诊断应注意与其它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鉴别.同时,我们亦发现男女性别的神经梅毒患者具有一定的差异.
作者:邹达良;黎罗明;周映彤;冯欣;李华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万源市疟疾的流行特点和趋势及防治历程,科学评价消除疟疾的措施,为制定消除巩固维持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万源市疟疾流行特点及消除疟疾的措施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1951-2015年共发生疟疾15 061例,年均发病率5.9/万,资料完整的10 908例;发病高峰在1961年,发病数为3 585例(143.45/万),流行的虫种主要是间日疟10 904例,占99.96%,1995年以后主要是恶性疟(输入性),仅4例,占0.04%;流行季节是4-9月,占92.70%;发病年龄以10~39岁为多,占68.05%;男女性别比为1.48:1.职业以农民为主,8 071例,占73.99%.先后采取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结合防蚊灭蚊、预防服药保护健康人群”,“管理流动人口、加强疫情监测”等综合性防治措施,于1990年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于2014年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结论 当前万源市的疟疾已不会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但输入性疟疾形势严峻,仍应做好流动人口管理,继续开展疟疾的监测工作.
作者:张世雄;张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深圳市2005-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及规律,为出血热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2005-2014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深圳市2005-2014年累计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364例,其中死亡6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0.316/10万,历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4年发病率达0.558/10万.10年来全市10个区中共有9个区有病例报告,南山区年均发病率高,达0.545/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1-6月份,占63.5%;病例主要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81.3%;职业分布以家务、待业和工人为主,占全部病例的49.2%.结论 深圳市存在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对出血热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作者:郑慧敏;聂国会;李怀昕;王敬忠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舟山市疟疾流行概况,描述疟疾防治历程,评价消除疟疾措施及效果,为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实施和消除疟疾后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分析1950-2012年舟山市疟疾防治工作资料.结果 舟山市以间日疟流行为主,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历史上共发生过四次流行高峰,1968年发病率达到1 864.90/10万.经过采取控制传染源和传播媒介防制等综合性措施,疟疾流行呈现逐步下降趋势,2009年以来无本地病例发生.2010年起开展消除疟疾行动,发现输入性恶性疟6例,输入性间日疟2例.2012年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完成省级消除疟疾考核.结论 舟山市在不同的时期采取的疟疾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消除疟疾行动有力地推动了疟疾防治工作,同时需要积极应对消除疟疾后的防控工作.
作者:林启;姚立农;张均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巨噬细胞SIRT1-NF-κB信号转导途径在流感病毒感染中的调节机制,为干预流感病毒感染提供新思路.方法 以小鼠巨噬细胞Ana.1为研究对象,分别用流感病毒蛋白HA、NP以及NF-κB的抑制剂(PDGF-BB)和激活剂(SC7273)、SIRT1的抑制剂(EX527)和激活剂(SRT1720)处理Ana.1细胞,Western blot观察TNF-α、IL-6、IL-1β、IL-18、SIRT1、NF-κB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SIRT1、NF-κB蛋白在细胞内空间的分布.结果 HA、NP蛋白可诱导Ann.1细胞中SIRT1高表达以及NF-κB的低表达,同时SIRT1与NF-κB在细胞核内都有明显聚集;进一步研究发现,NF-κB被激活时SIRT1表达降低,而NF-κB被抑制时SIRT1表达升高;此外IL-6、IL-1β、IL-18、TNF-α被发现在SIRT1被激活及NF-κB被抑制的情况下表达下调,而在相反情况及流感病毒HA、NP刺激后表达升高.结论 流感病毒可能通过HA与NP蛋白激活巨噬细胞SIRT1并进一步抑制NF-κB的表达,形成NF-κB负反馈的现象进而影响机体的炎症反应或免疫应答.
作者:黄达娜;张仁利;黄敏;阳帆;吴春利;李玥;唐屹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药膜接触时间和受试样本量对我国中华按蚊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生物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在河南省开封县和云南省盈江县采集中华按蚊幼虫进行饲养,取羽化后3d龄蚊虫进行抗药性基础水平测定;测定不同药膜接触时间下,蚊虫的抗药性;在药膜接触时间为100 min时,一个接触筒中不同受试样本量抗药性的差异.用Graphpad Prism软件绘制抗性击倒率(Rate of knockdown,rKD)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分析药膜接触时间和受试样本量对抗药性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 受试地抗性水平均较高,开封县中华按蚊24h校正死亡率为58.68%,盈江县为67.20%.受试样本量一定时,rKD随着药膜接触时间增加而增大,于80 min时达到峰值,开封县为66.78%,盈江县为71.30%,而后进入平稳期.药膜接触时间一定时,受试样本量越少,击倒越迟,单只蚊难击倒.结论 药膜接触时间和受试样本量对中华按蚊抗药性测定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对高抗性蚊虫,应适当延长药膜接触时间;如何减少接触筒中受试蚊虫的数量而又能获得其抗性水平,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及相应数理统计模型的建立.
作者:孙雅雯;郑彬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文昌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文昌市消除疟疾成效.方法 对文昌市1950-2013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对文昌市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文昌市曾是疟疾高度流行区,经过几代疟防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保护易感人群,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监测,加强健康教育,普及疟疾防治知识,培训疟疾消除技术人员和医疗机构人员,巩固好消除工作,有效地阻断了疟疾的传播,疟疾的年均发病率从50年代的1 235.88/10万下降到2009年0.50/10万,2010-2013年,已连续4年无本地疟疾确诊病例报告,通过组织评估,全市已达到消除疟疾考核目标.结论 文昌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4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作者:史岸军;邢干;陈起强;董茂道;潘正流;林道权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巴中市疟疾流行动态及特征,评价防控措施和效果,为疟疾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巴中市1950-2014年疟疾疫情和防控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巴中市1950-2014年报告疟疾11 993例,年发病率6.57/10万,有两次流行高峰,分别是1952-1957年、1962-1965年,发病率分别为33.00/10万~35.91/10万、64.91/10万~137.59/10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5-8月占71.76%;年龄以20~50岁为主,占83.06%;男女发病数性别比1.76: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8.80%;主要传播媒介是中华按蚊,以间日疟流行为主;防制过程分为调查及重点防治、控制流行、综合防治基本控制和监测巩固达到消除4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采取相应的防制措施,1995年后发病率控制在1.00/10万以下,1997-2014年报告的疟疾病例均为外源性输入病例.结论 巴中市疟疾防治工作达到国家消除标准.但输入性病例不容忽视,应完善防控机制,加强到疟疾流行区务工流动人员的监测,及时发现病人并有效处置,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作者:王志伦;罗熙平;文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回顾海盐县消除疟疾整个历史进程,评价防治措施和防治成果.方法 收集海盐县1950-2015年疟疾防治数据和阶段性评价文选,进行汇总归纳.结果 海盐县历史上经历三个疟疾流行高峰:1954年、1962年和1973-1975年,经有效控制,1985年疟疾发病率降至0.3/10万,于1987年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自1988年后1例本地病例(感染源不明)后,连续27年无本地感染病例发现,无疟疾死亡病例.2010-2011年开展全国消除疟疾试点工作,在基本消灭后以多部门合作、行政干预、技能培训、主动监测以及完善督导制度等综合性防治措施,以监测机构常设、镜检队伍不散、血检任务不减、技术培训不断为核心技术措施,2012年以县为单位在全国第一个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结论通过综合性防治策略和积极有效的工作措施,海盐县顺利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作者:许军华;宋建强;姚立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imer)在血液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深圳市龙华新区中心医院2013年1月-2015年2月收治的血液病合并DIC患者71例为观察组,另选血液病未合并DIC患者70例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对象进行血浆D-D水平测量,评估D-D在血液病合并DIC中的诊断意义.结果 观察组D-D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血液病合并DIC患者早期D-D水平明显低于中期与晚期,中期低于晚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分期患者采取凝血活化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鱼精蛋白副凝集实验(3P)等检测方法进行诊断,结果显示,D-D与FDP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检测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病合并DIC患者采取D-D诊断具有可行性,早期检出率高,且操作简单,重复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吴爱成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掌握2010-2014年上海市长宁区中外籍沙门菌感染患者发病特征及菌株血清型构成区别,为上海市沙门菌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4年长宁区沙门菌阳性病例调查资料,比较中外籍患者发病特征、菌株血清型构成的差异.结果 2010-2014年,长宁区肠道门诊共接诊腹泻病例8 353例,其中285例沙门菌感染阳性,患者中中国籍为192例,外籍为93例.不同国籍病例腹泻次数、大便性状、呕吐物、头痛、头昏等其他症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者的优势血清型均为肠炎和鼠伤寒沙门菌,但构成比例有所差异(P<0.01).结论 上海市长宁区中外籍沙门菌感染者的发病特征和血清型构成存在差异,提示在防控策略上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从而提高沙门菌防控效果.
作者:余力;李颖;汤泓;黄峥;张岭;徐云蕴;侯琪;蔡恩茂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为了解2014年云南省消除疟疾指标和工作执行情况,发现和解决消除疟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全省消除疟疾进程.方法 选取云南省玉溪市等10个州(市)并随机抽取所辖1个县(区),参照《云南省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实施细则(2013年版)》开展考核.结果 发病率持续下降,发病率从2010年的4.63/10万下降至2014年的0.95/10万;10州(市)考核平均得分为92.7,高玉溪市96.8,低怒江州87.2,其他8州(市)分别为保山市96.6、德宏州94.2、红河州94.0、楚雄州93.4、版纳州92.2、文山州91.4、昆明市和临沧市各90.5;临床医生考试96人,及格86人,合格率89.6%,平均分73.1,低平均分56,高平均分83.2;检验人员疟原虫镜检考核40人,合格38人,合格率95%.结论 2014年消除疟疾工作项措施按要求实施,年度主要指标达到要求,疟疾发病率持续下降,效果显著,有力推进了全省消除疟疾进展.
作者:周兴武;杨亚明;杨恒林;孙晓东;陈国伟;赵晓涛;张苍林;曾旭灿;吕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广东省深圳市不同性角色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人口社会学和性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探索针对性的干预活动提供有效信息.方法 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法招募MSM,对MSM进行匿名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和高危性行为特征,同时采集血样进行HIV和梅毒抗体的血清学检测.结果 共调查MSM 675人,据性角色不同分为三组,插入方(1号)180人(26.67%),被插入方(0号)132人(19.56%),兼有插入和被插入方(0.5号)363人(53.78%).1号、0号、0.5号HIV感染率分别为12.22%、11.36%和12.12%,梅毒感染率分别为16.11%、21.21%和19.2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7,P=0.49).多因素结果显示25岁以下的男同人群中,1号的比例较大,是0号和0.5号的1.80倍(OR=1.80,95%CI:1.05~3.08);1号相对于0号和0.5号的首次性伴性别更倾向于男性(OR=2.62,95%CI:1.70~4.04).结论不同性角色具有不同的人口学和性行为学特征,提示在该人群中进行艾滋病防治时,应根据不同亚群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手段减少HIV等的传播.
作者:张海波;赵锦;William W Au;刘少础;吴宇;张潇侠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淮安市发热病人疟原虫血片质量,为镜检质量考核以及消除疟疾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淮安市各县(区)疟疾中心镜检站已复检血片和辖区内门诊镜检站阴性血片进行随机抽样,抽取所有网络直报的阳性血片和不少于3%的阴性血涂片进行复检.从血片制作、染色和清洁度方面对血片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结果 共抽查已检血片5 086张,血片制作、染色和清洁度总体合格率分别为90.25%、92.24%和92.57%,不同年份复检血片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不同月份复检血片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县区复检血片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片质量缺陷以沉渣、厚、薄血膜制作不规范以及偏碱性为主.结论淮安市疟原虫血片质量较好,达到省疟疾中心镜检站制定的判定标准.但仍需加强培训和督导,促进血片质量不断提高.
作者:贾从英;杨文洲 刊期: 2016年第05期